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81298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docx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docx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

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革命是影响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发展走势的重要力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论即关于人是如何学习的和知识的本质观点日益成为教育领域的流行话语。

固然我们没有必要趋附于某种流行但是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G.Hein1991。

1Jonassen2000认为过去的十年见证了人类有史以来学习理论发生的最本质与革命的变化。

当代学习的情境概念、社会文化概念和建构主义概念是建立在跟传播学、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不同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基础上。

人类已经进入学习理论的新世纪。

在学习理论相对短暂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多的理论基础分享着如此多的假设和共同基础也从来没有关于知识与学习的不同理论在理念和方法上是如此地一致。

2一场改变人类学习理念与教学设计的革命已经兴起。

一、建构主义的十大理念一建构主义的渊源与流派建构主义的渊源主要有哲学和心理学两大渊源在流派上表现出六大类型。

1.哲学渊源。

主要包括18世纪的意大利哲学家G.Vico的“新科学”19世纪德国哲学家LKant的“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和20世纪美国哲学家与教育学家J.Dewey的经验自然主义。

3Vico认为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建构的一切。

当今激进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V.Glasersfeld称Vico是“第一位清楚明确地描述建构主义的人”。

Kant创建了以主体能动性为中心的批判哲学其主要价值在于全面提出了主体性问题揭示了认识的双向性运动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身在建构与创造世界的同时建构与创造自身。

Kant被建构主义者奉为鼻祖之一。

Dewey认为经验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心思想是主体有目的地选择对象的基础上的主观“创造”特别强调经验的能动性和发展性认为经验是由现在伸向未来的过程是对现有事物的一种改造学习是基于行动的、在不确定性情境中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显然Dewey的经验自然主义已经蕴涵着丰富的建构主义思想。

2心理学渊源。

主要包括J.Piaget的结构与建构观、L.Vygotsky的心理发展理论和J.Bruner的认知学习理论。

Piaget从主客观相互作用即从活动一动作的角度研究了认识的发生问题突出强调了人作为认知主体的能动性认为知识是一种结构离开了主体的建构活动就不可能有知识的产生。

Vygotsky主张研究意识与心理的发展必须以文化历史的观点在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在与社会环境作用的相互联系之中来进行。

人的心理发展有两条相互联系的一般规律一是人的心理机能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二是人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有可能转移至内部内化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

Bruner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的过程学习者依靠自己现在和过去的知识建构新的思想和概念。

其认知学习理论特别关注知识的结构、学习者的内部动机、多种认知表征方式动作、图像和符号、探索与发现未知知识、直觉思维、从多重观点中建构知识和价值等。

Bruner的认知学习理论革命形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雏形。

3流派。

建构主义是一种流派纷呈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

目前主要有6种类型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社会文化认知、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和控制系统论。

二建构主义的十大理念建构主义认识论和学习理论是内容非常庞杂的教育/学习哲学在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等方面的观点十分丰富

5其整体思想可以总括为十大理念。

1知识的获得是建构的而不是接受传输而来的。

建构知识是人类的天性人们总是用建构的方式即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和理解他们所处的现实世界。

人们是从经验的各种现象如各种事件、活动和过程等中学习的从中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释经验和作出推论并对解释和推论的过程进行反思。

Bruner1990称这一过程为意义制定meaningmaking。

因此知识并不能简单地从A传递到B。

从本质上说教学不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由教师帮助学习者依据自身的经验建构意义的过程。

2知识的建构来源于活动知识存在于活动之中。

由于人们总是依照所经验的情境去解释意义和获得信息因而不能把对事物/现象的理解与经验活动割裂开来。

活动是人与情境产生互动作用的中介。

人们所建构的意义来源于经验与情境的互动活动。

3.学习活动的情境是知识的生长点和检索线索。

学习必须有具体的情境包括学习时的情绪体验如激奋、担忧、恐惧、快乐等等。

实践研究证明从情境中获得的体验是真实的、有效用的。

情境是知识的寄居地、附着带、储存地和回忆/检索的有效提示。

4意义存在于个人的心智模式中。

个人的意义制定过程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个人的体验是个性化的、独特的。

固然人与人之间对事物/现象的看法存在差异但并不妨碍彼此之间共享不同的看法。

通过社会性的交流、协商可以共同探究事物/现象的意义达到共识共享。

这也说明知识并非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客观存在它不能简单地被“传递”也不能机械地被“复制”它只能被建构。

5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是多元的。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的经验更是如此。

这意味着知识的建构是个人化的无法由他人替代。

反过来知识的建构影响我们的经验看法/观点和共享的方式也影响我们对任何事物或主题的看法。

比如政治、宗教观的迥然不同东西方的文化差异等等无不说明了对现实世界的不同看法/观点。

多元意味着差异有差异才有交流和碰撞的条件也才有创新和发展的可能。

6问题性、模糊性、不一致性/非和谐性是引发意义制定的触点学习者是否拥有问题意识是产生意义建构的关键。

知识建构的动力来源于“知”与“不知”之间的矛盾意义的建构活动是由问题所激发的。

面对问题学习者可能产生好奇、惊讶、困惑、不安、烦恼、失落等等情绪体验存在认知不和谐及失衡感。

因此要有效地建构意义学习者必须对问题有深刻的切入感并且拥有自己的观点。

学习者的主见直接决定他能学到什么即知识的建构因为主见是学习者自己而不是别人进行认知同化和顺应的结果。

7知识的建构需要对所学内容进行阐释、表达或展现这是建构知识的必要方式也是检测知识建构水平的有效方式。

活动是建构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对真正有益的知识建构来说学习者必须认真思考他们在学习什么并阐释其中的意义。

阐释的过程/结果通常是言语的但也可从系列视听学习媒体中建构经验或理解。

阐释的过程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计算机工具可以有效地支持学习的反思过程。

8意义可以与他人共享因而意义的建构可以通过交流来进行。

交流是人类的天性。

交流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或确证自我观点获得某种认同。

社会建构主义坚信意义的建构是学习者/参与者之间通过对话与交流的协商过程学习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对话/交流的过程。

这种对话/交流在知识建构群体或学习共同体中最为有效从中参与者共同分享经验共同讨论感兴趣的话题相互促进学习。

对话/交流共同体是意义制定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一种强势学习资源。

9意义制定存在于文化交流、工具运用和学习共同体活动中。

交流共同体中的学习者必然受到共同体的观点、价值观的影响。

在共同体中学习者之间相互影响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从分布式学习理论来看一个共同体实际上就是一个“分布式记忆”的群体其记忆能量远非个人所能比。

在共同体中个体的认知特点不同共同体的认知特性和运作方式也不同合作小组的社会组织也不一样这些差异为个体之间的碰撞、交流和发展提供了机会。

如同活动的形式会影响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水平一样共同体中的交流可能会改变学习者的知识、信念和学习伙伴的关系因为在共同体完成某种复杂的任务时合作小组成员必须各自承担相应的职责。

此外作为个体的学习者其学习的效果也会受到社区文化的影响。

10并非所有的意义建构都是一样的。

一般说来任何建构都是个性化的建构。

在任何知识建构共同体中只有为共同体所共识的观点才能被接受或得到赞同。

如果个体的建构与共同体的标准不一致很容易被共同体判为无效——除非个体能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

对形成共同体正确的共识来说诸多个体共同建构某种意义是非常有益的因为意义建构的经验基础或来源极大地拓展了。

此外尤其要注意的是评价个体知识建构的有效性应该有多重的标准应当避免个体新颖奇特的观点被共同体和单一评价标准所遮蔽或扼杀而应最大限度地激励个体建构的积极性赞赏和发掘个体知识建构的价值。

二、建构主义的知识、学习和教学隐喻一知识、学习与教学的关系知识、学习与教学是三位一体的关系。

1对知识的不同看法是学习理论流派的主要分野。

不同的学习理论有不同的知识观。

2学习理论假设倾向直接决定教学范式。

任何教学设计都显现地或隐含地蕴涵着一定的学习理论假设。

3从不同角度入手可以对知识进行不同的分类形成一定的知识类型并转换为学习与教学的预期结果或目的。

4不同的知识类型其相关的学习、形成或获得过程是不一样的。

长期以来学习心理学研究力图揭示不同知识类型形成与获得的内在心理过程。

学习理论是知识的形成与获得的基础。

学习理论研究实际上就是探究学习发生的内部条件。

5教学就是根据一定的知识观和学习理论针对不同的知识类型为学习者的学习、形成和获得相应的知识创设恰当的外部条件亦即为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创设适当的外部条件。

二建构主义的知识隐喻

1知识的建构性世界具有无限的复杂性主体具有巨大的认识能动性。

知识不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而是个人对知识的建构亦即个人创造有关世界的意义而不是发现源于现实的意义。

知识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结果建构需要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才能实现认知的功能是适应它应有助于主体对经验世界的组织。

2知识的社会性强调知识的社会本质认为知识既存在于人的大脑中个体的更存在于团体/共同体中社会的。

知识是通过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中介、转化等方而的张力形式而构建的一个完整的、发展的实体。

3知识的情境性知识是个人和社会/物理情境之间联系的属性是互动的产物也是心理内部的表征强调认知与学习的“交互”特性和“实践”的重要性注重研究和理解学习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本质。

4知识的复杂性知识总是和认知者在特定情境中的求知过程密切相关包括对真理的质疑、对知识的渴求、对知识的建构与理解以及相应的情境脉络context知识难以直接访取或传递给他人。

知识是复杂的一是因为世界是复杂且普遍联系的二是每个认知者的建构及其结果是独特的。

复杂知识的主要特征是结构的开放性、不良性知识的建构性、协商性、情境性和应用的不规则性。

5知识的沉默性/隐性强调知识的隐性特点及其隐性知识的学习。

显性知识是指大部分的理论知识是能够表达和交流的、存在于个体内部或外部的理论知识。

隐性知识是指大部分的经验知识是不能表达和交流的、个体内部的经验知识。

隐性知识像雾一样弥漫在人的意识活动中是人类知识各层次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关键而显性知识则像粒子一样离散地存在于意识活动中。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不仅互为前提而且还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7综观起来建构主义的知识隐喻是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复杂性和隐性。

在建构主义看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知识与其说是个名词knowledge不如说是个动词knowing。

知识是一个不断认知、体认和建构的过程。

三建构主义的学习隐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使得现在的学习理论研究正处在一种理论革命或理论范型转变的进程中它代表着学习理论研究的现状和走势。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焦点集中在理解和意义的制定方面而不是知识本身方面集中在知识的建构而不是知识的传授方面集中在社会的互动而不是行为方面。

8从建构主义的知识隐喻出发建构主义的学习隐喻可以归结为以下五点

1学习是知识的建构。

2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强调知识的社会本质。

3学习是交互和实践的产物。

4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针对劣构知识进行质疑、探求、建构和协商的过程。

5学习是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潜移默化地让隐性知识与人/情境产生互动和增长的过程。

四建构主义的教学隐喻从建构主义的知识隐喻和学习隐喻中可以概括出五大相关的教学隐喻

1教学就是创设有助于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

这种学习环境能提供适当的认知工具蕴涵丰富资源并且能鼓励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去建构意义。

2要创设有助于交流协商、知识建构和知识协作的学习共同体学习社群。

3要重视学习者的社会参与强调真实的学习活动和情境化内容创建实践共同体和实习场以使学习者所学知识和能力具有远迁移力和强大的生存力。

4知识不可能以现成的、孤立的方式掌握掌握复杂知识需要掌握组成系统形式的知识的不同方面必须重视知识的多元表征。

5利用情境原则设计支持隐性知识学习的环境使学习者能潜移默化地领悟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合法的边缘参与让隐含在人的行动模式和处理事件的情感中的隐性知识在与人/情境互动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并随着实践经验的增长而扩展隐性知识的复杂性和有用性。

三、当代学习理论的要素框架一当代学习理论的要素框架尽管对什么是当代学习理论还存在分歧但就其一些关键性的要素还是获得了比较广泛的认同DuffyampJonassen1992Perkins1992Resnick1996Willis1998情境、建构、专注、能力和共同体是其关键性和共同性要素TrillingampHood1999。

10根据这些要素我们可以描述当代学习理论的要素框架如图1所示。

1情境注重基于情境的学习。

学习的环境条件如客体、人、符号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

知识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另一个情境并不容易实现。

教学实践要求真实的学习任务与现实的条件相匹配对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以便为发现、探究、设计、实践、教学探索和建构提供更多、更广的情境化机会。

2建构注重心智模式的构建。

构建心智模式就是同化/顺应新经验——当新经验与心智模式不“相符”时就必须顺应变化重构心智模式。

重构活动包括“实际的”建构如搭积本等和“虚拟的”建构如在纸张和计算机屏幕上绘画通过模拟SimCity进行模仿等。

学习中的设计、模仿和建构活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们不仅支持完成学习中的建构、模拟和设计任务而且为学习者履行未来的知识工作提供了方法上的准备。

3专注注重内在动机的激发。

就学习的效果来说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更重要。

如果学习者能真正关注自己的学习任务就可产生高效的学习结果。

知识时代要求学习者/工作者充分发展自立、自主和自我激发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难题为棘手的、复杂的问题寻求答案所以教学应当充分注重学习者控制的或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

4能力注重多元智能的发展。

能力因不同的爱好偏向而不同智力因不同的行为类型而相异。

不论是R.Sternberg的二元智力理论还是H.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都强调了多种学习方法与多种学习风格、多种理解表达方式匹配的重要性。

无论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还是不同小组的协作或者是为不同对象进行服务和产品的时尚设计都能从多种才能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最大的益处。

5共同体注重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学习具有社会性的特点实践共同体对知识时代的学习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

小组互动的社会/文化方面的特点、同伴/指导教师之间的关系、小组文化以及工具、条件和技术的环境影响为学习者顺利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知识时代的学习/工作通常需要运用协作学习、基于共同体的学习等方式解决问题而从不同的实践共同体中学习可以得到相关能力的训练。

情境、建构、专注、能力和共同体五个基本要素不仅反映了当代学习理论的基本精神代表着当代学习理论研究的发展走势亦即任何包含上述五个基本要素精神的学习理论都属于当代的学习理论。

不难看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上述五个要素的内涵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代学习理论的同义语。

二当代学习理论的二个本质性变化如前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引发了学习理论研究范型的革命代表着学习理论研究发展的现状和走势。

研究者认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标志的当代学习理论研究发生了三个本质性的变化1学习是意义制定sense-making的过程而不是知识的传递。

意义制定是指试图解决“确实知识的”与“感知的或相信他人指导的”之间存在的不协调。

意义制定会导致疑惑、不安、棍乱、期待、好奇或认知不协调。

这种不协调在某种程度上确保了学习者对知识的物主身份ownership/identity。

2越来越关注意义制定的社会本质。

人是社会的创造者他们依靠他人的反馈决定自己的存在以及个人信念的多样性。

意义制定是活动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协商过程。

学习就是对话既是内部的又是社会的协商。

学习就本质而言是一个社会对话过程。

3意义制定受共同体的影响。

意义不仅产生于人脑更产生于个体与实践共同体之间的互动。

在参与话语和实践的共同体时人的知识和信念就会受到共同体的影响并在其中形成同一性。

知识不仅存在于个体和社会协商的心智中而且存在于个体间的话语、社会的约束关系、运用的人工制品以及制造人工制品的理论、模型和方法中。

知识和认知活动分布于知识存在的文化与历史中知识是由人所运用的工具作中介的。

11四、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关键词网络一关键词网络视图过去十年来在理解建构主义认识论、知识观和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许多中外学者对建构主义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提出了相关的设计原则对推进建构主义的教学实践产生了积极的作用Jonassen199********719992000WilsonampCole1991P.Ernest1995Honebein1996何克抗1997高文199********2陈琦张建伟1998毛新勇1999章伟民2000钟志贤2000。

12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分析其共性提取关键词并且构造一个反映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关键词网络。

这一网络不仅概括了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关键特征而且可以充当反思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一种工具。

二必要的警觉值得提出的是建构主义与客观主义是一个连续统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综合的。

我们今天强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一定的前提或情境下的理论选择倾向。

这种强调的倾向是对客观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制衡并不是简单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今天尽管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纯粹的’工业时代学习模式也可以看到少量‘纯粹的’知识时代学习模式但更多的是二者之间相互综合的混合物。

即使是以后更多地转向知识时代的学习模式工业时代的学习方式依旧存在比如记忆事实。

从教育实践模式的进化角度来看以往的方法并不会完全消失只不过比新型的方法运用得少些罢了。

”13在教学设计中连续统是一种联系的、综合的、平衡的、倾向性的和动态性的思维理念。

比如在知识观上知识的客观性与建构性、个体性与社会性、抽象性与情境性、简单性与复杂性、显性与隐性是一种连续统。

同样接受性与建构性的学习重结果与重过程的评价良构与劣构的问题作为传授者与指导者的教师等等也是一种连续统。

又比如从学习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

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但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忽视发现与探究导致以单一极端的方式对待学生的认知过程使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习活动蜕变为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从而消损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抑制了学生高阶能力特别是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因此新课程改革指出在综合处理接受和发现学习关系的同时要强调发现、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

显然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是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