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材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79899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3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教材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初中化学教材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初中化学教材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初中化学教材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初中化学教材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教材新.docx

《初中化学教材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教材新.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化学教材新.docx

初中化学教材新

初中化学“专项突破”

课题1物质的变化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

澄清两个概念:

物质与物体。

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结论: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实验观察:

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

变化前:

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

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

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实验]

 

检验水的一种方法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实验编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有无新物质生成

1

液态的水

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又凝结成液体

液态的水

2

蓝色块状的胆矾

块状固体被粉碎

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3

蓝色的胆矾溶液

蓝色透明溶液中析出蓝色沉淀

蓝色氢氧化铜沉淀

4

颗粒状石灰石

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石灰石消失,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气体等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1、2这两个实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

这是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依据。

例如:

汽油、酒精挥发、铁水铸成铁锅,蜡烛受热融化。

3、4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木材燃烧,铁生锈。

总结:

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化学反应):

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电灯)

[思考]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解答此类题要熟悉下列要点: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发生

变化

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

等等

实例

冰→水→水蒸气,汽油挥发,

木材制成桌椅

铁生锈、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食物腐烂

根本区别

(判断依据)

是否生成其他物质

关系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铁能够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铜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成铜绿,没和木材能再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发光放热。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够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

物质的性质,无论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均指物质的特有属性,物质不同,其性质也不同。

下表有助区别两种概念。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1、下列哪种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

A.导电性B.挥发性C.可燃性D.溶解性

2、下列各组物质能根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区别开的一组是()

A.豆油和汽油B.水和酒精C.铁块和铝块D.面粉和白糖

3、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

哪些是化学变化?

哪些是物理性质?

哪些是化学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木棒受力折断。

[小结]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我们应把握住一点,即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而性质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有时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其表现出来,而有时只需用感观和仪器感知测量即可。

练习与巩固

【例题精讲】

【例题1】1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成的。

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

“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

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实验B、假设C、观察D、做结论

【解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答案】A

【例题2】将少量澄清石灰水分别加入两个集气瓶中(集气瓶Ⅰ盛有空气,集气瓶Ⅱ盛有呼出气体),振荡后,集气瓶Ⅰ中无变化,集气瓶Ⅱ中产生白色浑浊现象,其原因是()

A、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里二氧化碳含量高

B、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空气里水蒸气含量高

C、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里氧气含量高

D、呼出气体中氮气含量比空气里氮气含量高

【解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结合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实验,得知二氧化碳越多,石灰水越浑浊。

抓住题义,得出本题A符合。

【答案】A

【例题3】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下列气体的四个集气瓶中,木条燃烧更旺的是()

A、空气B、呼出气体C、二氧化碳气体D、氧气

【答案】D

【例题4】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观察到()

A、均匀地被烧黑

B、与外焰接触部分被烧黑

C、与内焰接触部分被烧黑

D、与焰心接触部分被烧黑

【答案】B

【例题5】某同学在常温下用如右图实验来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

问:

(1)实验开始时,试管A和试管B内泥土的唯一区别是。

(2)48h后预计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3)该实验能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的理由是。

【解析】运用对比可知,未用高温处理过的泥土和处理过的泥土之间的差别是有无微生物,生物知识和化学知识结合起来,常识告诉我们高温处理过的泥土无微生物,不会呼吸产生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

【答案】

(1)泥土是否受到强热的处理;

(2)A中石灰水不变浑浊,B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3)微生物呼吸能够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例题6】现有一集气瓶,想要测量该集气瓶最多能收集气体的体积,请你写出最简便的测量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设计实验是学习化学后的一个突出的特点,首先要在多种方案中找出合理的方案,然后进行实验。

要知道集气瓶的体积就想到要用量筒,量筒是量液体体积,于是就想到加满水后量水的体积即为集气瓶最多能收集气体的体积。

【答案】将该集气瓶装满水,用量筒量出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即该集气瓶最多能收集的气体的体积。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略)

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1、试管

(1)、用途:

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b、溶解少量固体。

c、收集少量气体的容器

d、用于装置成小型气体的发生器。

(2)、注意事项:

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

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

试管夹应夹在的中上部(或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

使试管炸裂。

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

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反应时试管内的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

2、烧杯 用途:

①溶解固体物质、配制溶液,以及溶液的稀释、浓缩

②也可用做较大量的物质间的反应

注意事项:

受热时外壁要干燥,并放在石棉网上使其受热均匀(防止受热不均使烧杯炸裂),

加液量一般不超过容积的1/3(防止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

3、烧瓶:

有圆底烧瓶,平底烧瓶用途①常用做较大量的液体间的反应

②也可用做装置气体发生器

4、锥形瓶用途:

①加热液体,②也可用于装置气体发生器和洗瓶器

③也可用于滴定中的受滴容器。

注意:

使用烧瓶或锥形瓶时容积不得超过其容积的1/2,蒸发溶液时溶液的量不应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

5、蒸发皿 通常用于溶液的浓缩或蒸干。

注意事项:

①盛液量不能超过2/3,防止加热时液体沸腾外溅

②均匀加热,不可骤冷(防止破裂)

③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

注意: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

(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

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

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夹持器--试管夹、铁架台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

铁架台 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一般常用于过滤、加热等实验操作。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

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2、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空气成分

N2

O2

CO2

稀有气体

其它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78%

21%

0.03%

0.94%

0.03%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a、可燃物要求:

足量且产物是固体:

选择红磷

b、装置要求:

气密性良好

c、现象:

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d、结论:

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

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e、探究:

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

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

不能原因:

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

不能原因:

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2)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3)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

危害:

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保护:

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4)目前环境污染问题:

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O2、CH4等)

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

6.氧气

(1)氧气的物理性质:

是一种气体,溶于水,比空气略

降温、加压:

淡蓝色液体(液氧)淡蓝色固体(固氧)

(2)氧气的化学性质:

特有的性质:

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3)氧气与下列物质反应现象

物质

现象

在空气中保持红热,在氧气中发出白光,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产生大量白烟

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

石蜡

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瓶壁上有水珠生成,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铁、铝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

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铁、铝在空气中不可燃烧。

(3)氧气的制备:

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

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

实验室制氧气原理2H2O2MnO22H2O+O2↑

2KMnO4△K2MnO4+MnO2+O2↑

2KClO3MnO22KCl+3O2↑

(4)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

发生装置:

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收集装置:

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

(5)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

a、步骤:

查—装—定—点—收—移—熄

b、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

均匀受热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

便于气体排出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6)氧气的验满:

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检验: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7、催化剂(触媒):

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

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一变两不变)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8、常见气体的用途:

①氧气:

供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

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

②氮气:

惰性保护气(化性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

③稀有气体(He、Ne、Ar、Kr、Xe等的总称):

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

9、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

①氧气:

带火星的木条

②二氧化碳:

澄清的石灰水

③氢气:

将气体点燃,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或者,先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通过无水硫酸铜

9、氧化反应:

物质与氧(氧元素)发生的化学反应。

剧烈氧化:

燃烧

缓慢氧化:

铁生锈、人的呼吸、事物腐烂、酒的酿造

共同点:

①都是氧化反应②都放热

训练:

1下列气体说明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

(1)小白鼠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存活了一段时间__________。

(2)酥脆饼干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逐渐变软__________。

(3)空气是制造氮肥的原料__________。

(4)长期放置在空气中的澄清石灰水表面有一层白色固体物质__________。

2.如果把自然界水里溶解的气体收集起来,分析的结果是氧气的体积分数大于21%,而氮气的体积分数小于78%,此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

1.下列生活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衣服晾干B.雪糕融化C.轮胎爆裂D.牛奶变酸

2.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A.冰水混合物B.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的固体剩余物

C.二氧化碳D.铝箔

3.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A.空气B.氧气C.硫D.二氧化碳

*4.下列变化过程中,无氧气产生的是()

A.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二氧化锰B.植物的光合作用

C.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D.石蜡燃烧

5.随着“绿色奥运”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空气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下列物质中,未计入监测空气污染指数项目的是()

A.氮气B.二氧化硫C.一氧化碳D.可吸入颗粒物

6.关于氧气用途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氧气可用于化工生产B.氧气可用于炼钢工业

C.液态氧用作宇航飞行器发动机的燃料D.氧气可用于气焊、气割

7.如下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BCD

8.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实验剩余的药品应放回原试剂瓶B.给烧杯加热时,要垫上石棉网

C.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D.把块状固体投入直立的试管中

17.(4分)现有①氮气②氧气③稀有气体④二氧化碳四种物质,请按下列要求将序号填入空格内:

(1)占空气总体积0.03%的气体是________;

(2)可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是_________;

(3)可制多种电光源的气体是_________;

(4)可制氮肥的气体是_________;

18.(3分)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酒精易挥发,常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

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气化后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根据以上叙述,可归纳出:

(1)酒精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

19.(4分)汽车尾气是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为了创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许多城市正在采取有力措施提高空气质量。

如规定所有机动车要安装尾气净化器,它的特点之一是使一氧化碳与一氧化氮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气。

(1)写出一氧化碳与一氧化氮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列举提高空气质量的另外两个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实验:

(1)一般在水里加入少许硫酸或氢氧化钠,目的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

(2)正极得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它是氧气;

负极得到的气体能够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它是氢气。

(3)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

2,质量比为8:

1。

2.文字表达式:

氢气+氧气

3.由电解水实验可知:

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确认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4.氢气

点燃

(1)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

(2)氢气在空气里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燃烧产物是水(氢气+氧气——→水),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

(3)混有一定量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所以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

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

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移近火焰,松开大拇指,点燃

气体,若发出尖锐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声音很小则证明氢气较纯。

 

5.化合物与单质

混合物:

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物质

化合物:

组成中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

如水、高锰酸钾、二氧化锰。

纯净物(氧化物:

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氢气、氧气。

 

二.分子和原子

1.分子和原子的比较

分子

原子

相似点

(1)分子(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原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升高,分子(原子)运动速率加快。

(3)分子(原子)间有间隔。

(4)同种分子(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的分子(原子),性质不同。

区别

在化学变化后,分子变成了新的分子。

在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大小、性质都不变。

联系

分子由原子构成

原子是构成分子的粒子,也是直接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注意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要大些。

但不能笼统认为分子比原子大。

2.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混合物和纯净物

纯净物:

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

混合物:

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

3.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没有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2)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分成更小的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4.分子、原子、物质间的联系:

三.水的净化

1.纯水与天然水、硬水与软水

 

区别

关系

纯水

纯净物,澄清透明

天然水

混合物,常呈浑浊

硬水

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检验:

加肥皂水,泡沫很少的是硬水,有大量泡沫的是软水

转化:

设法除去硬水中的钙、镁化合物,可以使硬水软化成软水,如:

软水

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2.水的净化

(1)自然界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天然水都不是纯水,都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都属于混合物。

(2)天然水通过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不同途径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

(在这四种净化水的方法中,蒸馏的净化程度最高,蒸馏后,得到的水是纯净物)

净化方法

原理

作用

沉淀

静置,使不溶性杂质沉降并与水分层

过滤

把液体与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

吸附

利用木炭或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把天然水中的一些不溶性杂质和一些可溶性杂质吸附在表面

蒸馏

通过加热的方法使水变成水蒸气后冷凝成水

(3)过滤

过滤是一种将固体和液体分离的基本操作方法(如右图):

A.原理:

可溶性物质能透过滤纸,固体不能透过滤纸而留在滤纸上

B.适用范围:

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

或除去混合物,

或除去混合物中不溶性杂质

 

C.操作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

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中间不要留有气泡;

“二低”:

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

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

玻璃棒靠在滤纸的三层折叠处;

装混合液的烧怀口紧靠玻璃棒;

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盛接滤液的烧怀内壁。

(4)蒸馏(蒸馏得到的水是净化程度最高的水)

A.原理:

根据液态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

B.适用范围:

分离和提纯液态混合物,

或把混在溶液中的杂质除去

C.注意:

蒸馏烧瓶下面必须垫上石棉网

蒸馏烧瓶内应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

——防止加热时暴沸

温度计的水银球应对着蒸馏烧瓶的支管口

冷却水的流向应跟蒸气的流向相反

四.爱护水资源

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地球上的总水储量很大,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很少,且分布不均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生产用水量不断增加,再加上造成的水体污染减少了可利用水,使原本已紧张的水资源更为短缺。

2.爱护水资源

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如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传统习惯来减少工农业和生活用水。

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1)工业上,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污染的水体作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2)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3)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排放。

【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1.5分,共30分)

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冰水混合体B.食盐水C.海水D.汽水

2、分子和原子的最主要区别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