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79292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docx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docx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高兰平第一份精神早餐

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  

一.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有资料显示,现在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疾病、工作焦虑、职业倦怠等指数都居各行业前列。

曾有人做过调查发现:

54%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近70%的教师感到心累、精神疲惫,48%的教师有焦躁、失眠等症状,36%的教师感到有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普遍的职业倦怠、普遍的亚健康状态,这是老师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倦怠。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很多,今天我们暂时先不去探讨,不过我真诚地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每一位老师都能消除身心的倦怠,都能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

新教育实验是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教育实验,它源于美国的杜威教育思想和上世纪初陶行知等人的教育改革。

新教育实验就是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基点,以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培养卓越口才”、“聆听窗外声音”、“建设数码社区”、“构筑理想课堂”)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标的实验。

对于新教育实验,我是情有独钟。

因为学校取得的一些成绩都得益于新教育实验。

对于新教育,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到教育在线(  

目前,深处教育围城内的大多数老师都深深的体会到我们的教育生活,无论是我们这些为师者,还是我们那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们,都是毫无幸福可言的,在很多时候甚至是极其痛苦的。

其实这已经远远违背了教育的本来面目。

其实教育应该是幸福的,《论语》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孟子有曰: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三乐也”。

苏霍姆林斯基的理想是“让每一个学生终生都拥有幸福的精神生活”。

他说过:

“我们,尊敬的教育者们,时刻都不要忘记:

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

” 

那么,什么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朱永新教授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第一、教育就是生活。

这句话是针对过去比较传统的教育目的,认为教育是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做准备,即教育是为了未来的。

我们认为,这样的理解是不够的。

教育当然应该面向未来,但是教育同时更应该面对当下。

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方式,是行动的方式。

教育在作为促进美好生活,在作为一种手段的同时,它本身就应该是目的,应该让所有的与教育发生关系的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

   

    第二、教育同时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教育是一种生活,这是杜威早已经说过的话。

他同时还说学校就是社会。

在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之间划了等号。

这似乎也有问题。

我们说教育就是生活,但更认为它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教育必须确保受教育的个体生命获得充分的成长,必须实现社会对于一个未来公民的希望。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又不是简单的生活,而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生活。

这种教育生活,又不能等同于学校教育生活,如在家庭里父母和子女的沟通,在职业生涯中每个人的学习,都可以视为教育的生活。

所以,我们理解的教育生活,应该是面向男女老幼、从坟墓到摇篮的全人与全程的。

   

    第三、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

教育既然是努力的去促进每一个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它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

其实,孔老夫子早就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教育不仅应该给人幸福,它本身就是充满了乐趣的。

只有在愉悦快乐的情景中,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所以,我们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不仅仅有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当然更还有对当下某些教育的问题的担忧与不满。

我们遗憾地看到,许多地方和有一些教育,孩子已经没有童年,他们的学习充满了失败。

很多孩子已经失去了凝望世界的明眸,失去了追求理想的激情与冲动,失去了尝试成功的勇气与感恩的情怀。

我们不禁要问,如果我们的孩子和老师们没有幸福和快乐可言,这样的教育还有必要吗?

  

     第四、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而完整的。

我们在幸福后面加上完整两个字,因为我们知道,如果仅仅强调幸福,很容易让大家过分重视情感的体验,甚至会误认为感官的享受。

尤其是在当下的教育中,我们的教育是单向度的,是畸形的,是片面的,是唯分数的教育,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做人的教育,缺乏德行的教育。

人应该是完整的,包括他(她)自己个性的完整性。

让人成为他(她)自己,一个完整的自己,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当然,这也是我们新教育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过去人们都说,教师是蜡烛,默默地燃烧着自己,用自己的光去照亮别人,直至将自己燃尽;教师是春蚕,“吐尽心中万缕丝,奉献人生无限爱,默默无闻无所图,织就锦绣暖人间”。

其实这些比喻都是不贴切的。

我们教师应该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我们自己,为学生带来幸福的同时也应该享受到教育的幸福。

其实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没有教师的幸福感觉,就很难有学生的幸福感受,教师都感觉不到教育的幸福,学生的幸福又从何谈起呢?

  一位网友读了另类校长郑杰的《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后写过这样一段读后感: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是幸福的。

  

    做教师是赚不了大钱的,很多教师为此感到不平与苦恼,聚在一起怨天尤人。

看那些有钱人,名车名牌,风光气派,而我们当教师的呢?

挣的钱刚够养家糊口。

可是,事实上,一个人的幸福程度的高低与金钱的多少是不成比例的,并非钱越多越幸福。

教师这一职业很受人尊重,因为教师是从社会地位而非经济地位上来获得尊严的,教师的精神上的富有获得了社会的认同与尊重。

这就是一种幸福。

  

    教师的工作压力大,但教师的幸福感也很强。

正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试问:

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是什么?

莫过于孩子。

孩子们有最纯真的心灵,最诚实的态度,最善良的愿望,他们集真善美于一身。

而我们教师,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有幸能天天和最美好的孩子们在一起学习生活。

这就是一种幸福。

  

    在这个浮华喧嚣的城市里,我们缺少了一份内心的平静,唯有读书,才能让我们找回一份宁静。

幸运的是,教师这一份工作可以让我们天天与书为友,我们可以堂而皇之地在工作时间看书(当然是有益的书),在书海中翱游。

教师有更多“静”的时间、机会,而一旦平心静气了,生活与工作就会是另外一番景致,人生也将更充实、更完美。

这就是一种幸福。

  

幸福是一种体验,让孩子们享受教育的幸福,让我们在幸福的教育中成就自我,这是教育的一种境界,就让我们在今后的共同生活中追求这种境界吧!

(后续在第二三四份早餐中,敬请大家继续阅读!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高兰平第二份精神早餐

上次我们读到第一点:

(一.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不知大家是否喜欢?

但是我相信你一定想要过幸福王政的教育生活!

今天我们继续:

二、在专业成长中享受教育幸福  

“学校发展短期看设备,中期看生源,长期看师资”。

目前我们县教育界出现了几位比较有影响力的名师,我们学校一些教师也开始崭露头角,也能在全县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我们仔细审视一下,我们这些名师的名气大多数还只限于我们临朐县,踏出我们县,不要说在全国,就是在山东,在潍坊,也都是默默无闻了。

原因何在呢?

我个人认为我们的老师虽然敬业精神很高,教学水平很棒,已经成为教育教学上的好手。

应该说,这是可喜可贺的。

但大多数老师还仅仅满足于把课上好的层面,缺乏专业成长的自我意识,离真正的名师还有一段距离。

  

皮亚杰指出:

“有关教育与教学的问题,没有一个问题不总是与师资培养问题有联系的。

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要在实践中丧失。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点越来越多的被有志之士所接受,所以教师专业化成长日益引起教育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形成了一个共识:

那就是没有教师的自我发展,就不会有学生的健康成长,更不会学校的发展。

有人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相辅相成的,当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强的时候,就会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如果教师个人的专业化水平较高,又可以促进自身的职业幸福感。

于是不同类型的教育改革都把目光转向了教师专业发展,浙派名师杨一青校长曾经说过:

“学校在教师发展中造就辉煌业绩,教师在学校发展中成就灿烂人生。

”只有教师发展才有学生发展,只有教师发展才有学校发展,只有教师发展,才会真正实现教育的幸福。

  

就我个人而言,这方面的体会是很深刻的。

自从2003年底接触新教育以来,我本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是从那时起我坚定的信奉一句话“改变不了环境,那就改变自己”,从此不再怨天尤人,不再满腹牢骚,开始于书本为伍,与网络为伴,和学生同行,渐渐的心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原先看不惯的事情不再眼前出现了,原先看不顺眼的人开始变得不那么讨厌了,原先糟糕的人际关系也开始得到彻底的扭转。

更重要的是从那以后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意想不到的收获接踵而至,真正享受到了教育的幸福。

对于这段经历我曾写过一篇题为《2004,好梦成真》的文章。

说这些的目的不是想炫耀我自己,主要是想告诉大家,我们任何人都可以享受成长,享受幸福。

  

关于教师专业成长,途经很多,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校本培训,等都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今天我主要结合最近几年来的所见所闻来谈谈自己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体会:

 

 1、热爱读书  :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读书的女人最美,读书的男人最富有,读书的孩子最可爱……读书成为了一种时尚!

这是一种觉醒。

”——网友  

“学校里可能什么都足够多 ,但如果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书,或如果不热爱书和冷淡地对待书,这还不算是学校;相反,学校里可能许多东西都缺乏,许多方面都可能是不足的、简陋的,但如果有永远为我们打开世界之窗的书,这就是学校了。

”“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 “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

”  

  

《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

听课的教师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一位教师问他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

历史教师说:

"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这段答话启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

像这位历史教师这样的人,是终生都在备课的。

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

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中央教科所的朱小曼每天都保持着读书的习惯,早晨七点半到八点的半个小时以及晚上11点以后,也不过半个小时或许一个小时,每天如此,常年不断。

如此以来,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以上这些事例都向我们说明了读书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我罗列这些内容,主要是想告诉大家,我们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首先要做个真正的读书人。

  

是的我们的确很忙,每天忙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回家后忙家务,还记挂一些好的电视剧,但是这不能成为我们不读书的理由。

朱永新教授在网上读到这样一份帖子《教师的日子这样过》——“教师的日子是迷+忙。

十年如一日的日子匆匆忙忙,教法理念的花样翻新迷迷惑惑……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忙里忙外,一本书,几个月也看不完,哪儿有时间捧读啊!

”朱永新跟帖,“你难道比我还忙吗?

如果你让学生感到你持有的不是旧船票和不是重复昨天的故事,那你就读书吧!

”为了解决没有时间读书这个问题,推荐一篇文章给大家:

  

我还看到过一篇文章,里面有四个“永远不要”奉献给大家:

   

永远不要等有时间才阅读,见缝插针,想读就读;永远不要坐进书房才阅读,任何地方都可以阅读;永远不要有用才阅读,急功近利、立竿见影是妄想;永远不要嫌自己读得太晚,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所以热爱金庸先生的一句话:

“只要有书读,做人就幸福。

”   至于应该读什么样的书籍,就要根据自身需要而定,可以读教育方面的书籍,也要读教育以外的一些书籍。

不过朱永新先生为我们大致的列出了一些必读书,我感觉是非常好的。

能不能读完,能读到什么程度,这就看我们个人的兴致了。

只要读起来了,读懂了,有收获了,就是好的开始。

朱永新为我们教师开的书单,以前我个人曾买过一些,今后我们会陆续为大家买来供大家阅读,希望大家能在阅读中丰富自我,提高自我。

如果有机会大家也可以买一些有关教育的书籍,当然最好是我们学校图书室里没有的,自己读完后,可以拿着购书发票来报销,然后把书放到图书室大家共享。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高兰平第三份精神早餐

上次我们读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第二点(在专业成长中享受教育幸福)中的第一方面:

热爱读书  。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

2、善于反思  :

国际流行的教师成长公式  l成长=经验+反思  

“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波斯纳)  有人说过,一名新教师只要从教学的第一天开始,就对自己的每一个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认真的反思总结,他很快就会成为一名名师。

这种观点是很有道理的。

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也说过,“从初为人师之日起,他就贪婪地汲取同事们的经验,深入研究儿童和勤奋钻研教育科学。

每一堂课,每一次与自己学生的会面,他都要作为在教育事业上自我完善的过程加以精心设计......他工作细心周到,对学生富有同情心,不能容忍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有形式主义的存在余地,他大胆勇敢和信心百倍地致力于教育探索。

就这样,他也在学校工作了三四十年,积累了什么?

教龄吗?

不!

——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活动的经验。

”这是教师成功的关键。

“许多的教育探索并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与设备,它只需要一颗忠诚、明敏的心,只需要我们对那些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只需要我们不断咀嚼、反复琢磨、再三玩味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常规和说辞,只需要我们试图去改变那些貌似合理的历来如此、大多如此的想法与做法,哪怕是一点点。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就是教育反思。

  

我认识一位网名平和的朋友,他的第一本书题目是《班主任兵法》,不知道大家读过没有?

是在做了仅仅七年班主任之后写成的一本书。

这本书的出版是他对自己教育教学反思的结果。

文章最初发表在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教育论坛--K12教育论坛和白鹿洞教育论坛上,引起极大反响,随即又在《教师博览》,《新教育》等杂志连载.网友评论:

"篇篇是美文,招招是良方." 《教师博览》杂志的主编薛农基老师在给《班主任兵法》写的题为“让反思成为教师的思维习惯”的序中写道:

“《班主任兵法》一书,出自一位教龄仅七年的年轻教师之手。

作者在大学毕业后的头一年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曾经有过一段失败的工作经历。

然而,正是这段经历,成了作者极富价值、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作者通过对这一段难忘经历的历时一年多的咀嚼、总结、感悟、反思,加之不断地阅读钻研,终于进入了„豁然开朗‟的境界,在理论和实践上跃上了一个较高的新层次,不仅在工作上得心应手,还写出了这本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具有创新价值的《班主任兵法》。

……该书作者的成长经历,充分说明了„教育反思‟在教师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人们常说,人生的经历是一笔重要财富。

我认为,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只有那些对自己的经历进行过充分深入的思考感悟的人,人生的经历方能称得上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  我还看过一篇“两位实习教师的故事”.  

很显然实习教师乙是反思型教师。

反思不仅会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也使老师的心态都发生了变化,心态一变天地宽,心态的变化会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对于反思型教师舒尔曼(Shulman)层下过这样的定义:

反思型教师就是经常回顾、重建、重现并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和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批判性的分析。

反思的方法、内容、途径有很多,今天就不一一赘述,以后有机会我们在一起探讨。

希望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都能成为反思型教师,那样离名师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3、教育随笔  :

“在市声尘嚣之中,生命的声音已经久被遮蔽,无人理会。

现在,让我们都安静下来,每个人都向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内部倾听,听一听自己的生命在说什么,想一想自己的生命究竟需要什么”。

 ——周国平   

教育随笔,是教育者对自己教育屐痕的一种幸福品味,是教育者对自身职业行为的一种反思方式。

教育随笔不仅可以记录师者行动历程,而且更可以描绘教者的心灵地图,甚至可以成长=经验+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只有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研究,并把反思、研究记录成教育叙事,才能够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思考。

同时作为教师只有关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问题”和“教学冲突”,才能对研究对象——学生有所认识,也才能对研究事实进行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特别强调撰写教师日记及教育随笔的必要性。

因为“这些记录是思考与创造的源泉,是进行概括性总结的素材。

”正因为苏霍姆琳斯基能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早晨从5点到8点写教育手记,点滴的积累加上长期的坚持不懈,使他成为一名杰出的教育家;而被称为“中国的苏霍姆琳斯基”的当代名师李镇西先生的成功,也与他长期不间断的教学写作分不开的——只要读读它的《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花开的声音》、《做最好的教师》等书中一个个生动精彩的教育教学案例,你就会深刻感受到这一点。

   多年以前在网上曾看到过这样一则启示:

“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示。

  

据我所知,这个“成功保险公司”开业以来,全国各地的许多一线教师加入其中,而且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们不仅仅是在报刊上发表了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也不仅仅是出版了自己的教育教学随笔集,更重要的是在“每天千字文”的随笔写作中成长起来,逐渐成为学生喜欢、家长爱戴、同行钦佩的行家里手。

成功也许并不像你想象得那么难。

只要你深入钻研,不断反思,坚持写作,若干年后,你也许就会成为中国的苏霍姆琳斯基,成为李镇西第二……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大家可以到《教育在线》《成长论坛》《中国教师报读者论坛》《凤凰语文论坛》《班主任之友论坛》等教育论坛上去阅读学习。

  

过去有些老师一起探讨过这样一个问题,平时我们忙于工作,哪有时间读书,写随笔呢?

这里我在给大家推荐一篇网友的文章,作者是浙江海盐县实验小学校长张拥军,网名忙客。

  写,也是一种力量  

    不少老师总是感叹,工作这么忙,哪有时间写点什么?

是啊,早出晚归的老师,转眼白发的老师,一生默默耕耘的老师,我们行走,我们向着教育理想的彼岸日夜兼程,可是不能忘了,我们的坚持,我们的沉醉,我们的无悔,我们的回味,都是旅途中最美的风景。

那些生活中、教育中到处散落着的情感和思想的火花,堆积起来,就是信念,燃烧起来,就是力量。

  

    一点感动,一丝酸楚,一阵狂喜,一片失落,都是心底的期盼与教育的碰撞。

我们及时地用笔捡拾起瓣瓣芬芳,存放到教育理想的花园里,等着蜜蜂和更多的生灵来分享,这也是生命的意义。

  

    这样写下来的文字,闲庭信步,似秋天林荫道上飘舞的落叶,是恬然的感悟,是成熟后的收获,弥漫的是淡淡的、浓浓的生活的、生命的气息。

我们感受到的是你最真诚的心灵,最朴素的情怀。

它们最能实现心与心的沟通。

  

    为了写,我们有时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

经常地写,思考就成了一种习惯。

经常的思考,就会产生思想。

把自己的思想写下来,就会积累成我们人类文明进步的财富。

  

    这也许就会成为创新的开始。

没有惊天动地,没有璀璨夺目,只是悄悄的萌发,不由自主的前行。

如果我们同行,就会成为一支队伍,队伍的会聚,就会成为一股力量。

社会的前进,或许就是因为我们,像蚂蚁一样执著的前行。

      因此,偶尔的驻足思考,是积蓄。

而写,也是一种力量。

  

张校长曾这样解释过自己网名中的“忙”:

忙于教书、忙于读书、忙于研究、忙于写作、忙于上网……忙得充实,忙得有意义,忙得很时尚,忙得告别无聊,忙得忘记埋怨,忙得很有成就感,忙得让人羡慕……希望大家有所启示。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高兰平第四份精神早餐

(接上第三条)幸福教师的阅读就要结束了,但是希望我们的幸福才刚刚开始!

4、网络和博客  :

关于网络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我想把自己以前写过的一篇文章推荐给大家,这也是自己的真实的心路历程。

  网络让我好梦成真  。

上面列举的例子也都是借助网络的利用成长起来的,全国德育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张万祥老师和平和主编的《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中介绍了许多,网上也有很多这样活生生的例子。

  博客是个性化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通过它可以将工作、爱好和学习有机结合,把日常得到、看到和想到的思想精华及时积累起来,并在交流和共享中达到思想的碰撞。

博客的作用很多:

它可以写日记、收集资料,写教学反思,写读书笔记,也可以作为学生的个人电子文件夹,又可以是教师的电子备课本等;可以作为教师和学生课后在网上的交流平台,也可以作为学校的信息发布系统等等。

目前教研部门都把博客教研作为一种新的教研形式,要求老师们写博,暑假前电教站也曾安排过,老师们可以试着把自己的教育教学随笔发上去,也可以在教育在线、成长论坛开设自己的随笔帖子,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见到成效的。

 5、教学研究  :

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无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苏霍姆林斯基  

 1998年我们县举行了第一届教育科研培训班,从那时起开始接触教育科研,也是从那时开始,从上到下刮起了“校校有课题,人人有课题”的教育科研风。

对这些所谓的教育科研,我的感觉是很多都脱离了我们的教育实际,脱离了我们教师的实际。

大多数老师对教育科研没有很高的认识,积极性不高,学校、老师只是被动地去应付。

而且不做不行,检查考核要算分的,于是造计划,造过程,造总结,一切都是假的。

既浪费财力,又浪费了老师们宝贵的时间,加重了老师们的负担。

当然目前的教育体制这样的工作还将继续存在。

  

那还要不要教育科研呢?

我想一定要的。

教育科研是教育的第一生命力,教师要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非走教科研这条路不可,关键是怎样办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应该包括两种形式:

一是上级分配的课题实验,二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随时随地进行的学习、思考、改进和创造。

前者是可以进行管理、监控和成果验收的,而后者则完全由教师自觉完成。

他认为后者可以对教师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而又积极的促进作用,没有后者的日积月累,哪怕前者再丰富、再趋完美也不过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

朱永新教授曾说过:

“中小学教师搞教育科研,就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开始,从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开始。

”即从写教育反思入手,然后在“教育反思”的过程中或基础上,系统地阅读教育科学的理论著作,系统地学习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就能使自己更上一层楼,用新的视角去审视教育问题,把个别经验上升到理论。

朱永新还说:

“在教育科学研究的实践中学习研究的方法,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只要能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反思,系统地深入学习教育理论与研究方法,你很快就能„登堂入室‟,成为教育科研的行家里手,你的教育水平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实际上苏霍姆林斯基的许多研究都是这样进行的,他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他说,只有善于分析自己的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

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正是向教育的智慧攀登的第一个阶梯。

如果我们平日注重反思自己的教育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