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如何做好管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79228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如何做好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如何做好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如何做好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如何做好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如何做好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如何做好管理.docx

《2如何做好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如何做好管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如何做好管理.docx

2如何做好管理

如何做好管理

想做好管理工作,首先管理者应具备的六大能力:

1、沟通能力。

为了了解组织内部员工互动的状况,倾听职员心声,一个管理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其中又以“善于倾听”最为重要。

惟有如此,才不至于让下属离心离德,或者不敢提出建设性的提议与需求,而管理者也可借由下属的认同感、理解程度及共鸣,得知自己的沟通技巧是否成功。

2、协调能力。

管理者应该要能敏锐地觉察部属的情绪,并且建立疏通、宣泄的管道,切勿等到对立加深、矛盾扩大后,才急于着手处理与排解。

此外,管理者对于情节严重的冲突,或者可能会扩大对立面的矛盾事件,更要果决地加以排解。

即使在状况不明、是非不清的时候,也应即时采取降温、冷却的手段,并且在了解情况后,立刻以妥善、有效的策略化解冲突。

只要把握消除矛盾的先发权和主动权,任何形式的对立都能迎刃而解。

3、规划与统整能力。

管理者的规划能力,并非着眼于短期的策略规划,而是长期计划的制定。

换言之,卓越的管理者必须深谋远虑、有远见,不能目光如豆,只看得见现在而看不到未来,而且要适时让员工了解公司的远景,才不会让员工迷失方向。

特别是进行决策规划时,更要能妥善运用统整能力,有效地利用部属的智慧与既有的资源,避免人力浪费。

4、决策与执行能力。

在民主时代,虽然有许多事情以集体决策为宜,但是管理者仍经常须独立决策,包括分派工作、人力协调、化解员工纷争等等,这都往往考验着管理者的决断能力。

5、培训能力。

管理者必然渴望拥有一个实力坚强的工作团队,因此,培养优秀人才,也就成为管理者的重要任务。

6、统驭能力。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一个领袖不会去建立一个企业,但是他会建立一个组织来建立企业。

”根据这种说法,当一个管理者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有能力建立团队,才能进一步建构企业。

但无论管理者的角色再怎么复杂多变,赢得员工的信任都是首要的条件。

管理者需要具备的管理技能主要有:

1、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对某一特殊活动——特别是包含方法、过程、程序或技术的活动——的理解和熟练。

它包括专门知识、在专业范围内的分析能力以及灵活地运用该专业的工具和技巧的能力。

技术技能主要是涉及到“物”(过程或有形的物体)的工作。

2、人事技能

人事技能是指一个人能够以小组成员的身份有效地工作的行政能力,并能够在他所领导的小组中建立起合作的努力,也即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以使员工能够自由地无所顾忌地表达个人观点的能力。

管理者的人事技能是指管理者为完成组织目标应具备的领导、激励和沟通能力。

3、思想技能

思想技能包含:

“把企业看成一个整体的能力,包括识别一个组织中的彼此互相依赖的各种职能,一部分的改变如何能影响所有其他各部分,并进而影响个别企业与工业、社团之间,以及与国家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力量这一总体之间的关系。

”即能够总揽全局,判断出重要因素并了解这些因素之间关系的能力。

4、设计技能

设计技能是指以有利于组织利益的种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高层管理者不仅要发现问题,还必须像一名优秀的设计师那样具备找出某一问题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的能力。

如果管理者只能看到问题的存在,并只是“看到问题的人”,他们就是不合格的管理者。

管理者还必须具备这样一种能力,即能够根据所面临的现状找出行得通的解决方法的能力。

这些技能对于不同管理层次的管理者的相对重要性是不同的。

技术技能、人事技能的重要性依据管理者所处的组织层次从低到高逐渐下降,而思想技能和设计技能则相反。

对基层管理者来说,具备技术技能是最为重要的,具备人事技能在同下层的频繁交往中也非常有帮助。

当管理者在组织中的组织层次从基层往中层、高层发展时,随着他同下级直接接触的次数和频率的减少,人事技能的重要性也逐渐降低。

也就是说,对于中层管理者来说,对技术技能的要求下降,而对思想技能的要求上升,同时具备人事技能仍然很重要。

但对于高层管理者而言,思想技能和设计技能特别重要,而对技术技能、人事技能的要求相对来说则很低。

当然,这种管理技能和组织层次的联系并不是绝对的,组织规模大小等一些因素对此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管理者还应该具备:

一、做事要强调科学规范化与细致化

结合多年的管理经验和社会大多企业的管理,谈几点在管理事上,应突出四个方面:

(一)做事计划。

同一目标(任务),在实施之前,管理者要经过详尽、有效的调查、分析,制定出多个方案,方案中充分体现实施目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采取的办法,办法的优缺点,如何在实施中不断有效修正,修正的执行者,对出现情况的评估,在实施过程中的灵活性与原则性的结合点。

(二)做事计划信息的共享。

在实施目标之前,管理者将所有计划信息传递到每一个人,每一个人可以在计划中提出自己的意见,以供管理者更好修正计划,使计划性更好全面,更加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让执行者感受到工作重要性,参与到决策、计划中主人翁精神,树立做好事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三)做事的监督。

做事的监督要求管理者,多听,少干涉,及时掌握工作的动态,重要的目标要实行走动式管理。

(四)做事完成后的改善。

目标完成后要认真的总结,总结实施过程中与计划差异的内容,出现差异的原因,然后进一步将计划改善完整,以作为今后提高工作效率、效能的案例。

同时丰富每个人的经验与经历,实现工作中培养团队能力,打造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目的。

二、做人要有艺术性和原则性

结合多年管理感受谈几管理人观点

(一)管理者的人才观

一是识才:

要求管理者要有智慧的眼光,多角度的视觉观去发现身边每一个人的品格、性格、习惯,优点、缺点、特长,从而为用好才打下基础。

二是爱才:

管理者当发现人才后,要精心的爱护,培养,培养要用心、用情去传授专业知识,使之成为企业健康运行的稳定环节,同时实现每个人从专业性人才走向复合性人才,确保企业运行的每一个环节,一人做,二人会,三人懂的良好局面;品格方面培训、爱惜,要用自身的素质、修养感染力去推动其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将良好的习惯转变成优秀的性格,以达到培养高素质团队的目的。

三是用才:

管理者在用才上要根据每个人自身的特点、性格、专业特长,用其长,避其短,做到人尽其才,实现各类人才发挥最大效率目的。

四是惜才:

管理者要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充分发挥企业、个人、环境等方面的资源,有效的留住人才,激励人才,提高人才素质,实现企业与团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性;五是聚才,管理者要有宽容的胸怀,豁达的性格,去包容、理解身边形形色色,性格各异的人才,充分把他们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和谐地工作,形成一根大绳,形成有战斗力、冲锋力、团结、向上的高素质、专业团队,为企业、部门最大限度地服务,最大限度的创造价值。

(二)管理者的授权观念

管理者的授权观念是企业、部门发展的重要因素。

主要体现在:

一是管理者要充分的理解工作中授权的意义,消除认为授权是削弱自身权利,培育夺权人的思想,而应理解为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有效的提高员工竞争意识,有效的调动员工认真学习,认真工作,同时授权的意义还向员工传递着管理者对他们的关心、信任,让员工从心理感受自己的重要和得到的尊重、肯定,这样无形的将推动他们努力学习,努力争取,也是管理者对今后调整管理人员,晋升管理人员一个重要的培养过程和考核人才的试金石。

二是准确掌握授权的范围,授权的范围大小,适度是提高管理者水平和考验管理者水平的重要标尺,这要求管理者必须在工作中认清每一次目标的重要性,平时细微的了解、认知部属的特点、能力。

当然这也是充分考核管理者全局观念的重要依据。

(三)人际关系的处理

人际关系的处理是一门复杂而又奥妙的课题,这对任何管理者都是非常重要的,管理一定要强调沟通和激励,管理者在此方面必须要做好,做深。

沟通、激励是管理者走向卓越的桥梁,沟通、激励是管理者艺术想象力、创造力的综合体现,管理者在角色中必须清楚了解对方在想什么,想做什么,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追求的理想,而且要提前有效地控制自身的情绪、态度、语言,处理事务采取的方式,去应对。

应对中一定要表现出对属下工作的肯定与否定,这是原则性,但应对中又必须表现出成功与失败、奖励与惩罚、鼓励与批评的和谐性和两者相互的牵制性,让人高兴地接受好与坏的结果。

当然目的是充分的将管理者的理念:

“诉诸于法,诱之以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德服人”灌输和深入对方的心中,从而敬重你、配合你、学习你。

(四)管理者自身问题

其实规范的管理是从管理者自身开始的,管理者存在的问题是管理中非常要命的问题,因为一个企业、一个部门的作风、意志是这个管理者充分的体现。

这就要求管理者一是要认清自己的职位,角色;二是不要越级管理,不要认为自身业务水平高而指手划脚,甚至干预部属的工作,要做到眼不见,重效能的思路;三是要尊重、团结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不要蔑视;四是以身作则,用自身的行动,去感染、激励身边的每一个人,要把自己看成他们中的一员,不要放松自己、认为自己就是法;五是忘掉自己是优秀,平凡的去做好每一天的事,实现从优秀转变为卓越的飞跃;六是要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敢于、勇于承认错误,发现错误,善于分析问题,总结问题和改善工作中的不足。

总而言之,好的管理者应该具备好的素质,加强自身管理。

「秘密」

もなみ藻奈美へ

さっきはどな怒鳴ったりしてごめん。

まさかおや親のこととかい言われるとおも思わなくて、ちょっといっしゅん一瞬、おれ俺おかしくなりました。

なん何であのひ日からあ会うたび度ギクシャクしちゃうんだろう。

こうえん公園でいつかよるおそ夜遅くまではな話したことおぼ覚えてる?

うちのおやじ親父がさいこん再婚して、あたら新しいははおや母親がき来て、ふたり二人のあいだ間にこども子供がう生まれて…それがけっこう結構きつかったはなし話。

あんなにしんけん真剣におれ俺のはなしき話聞いてくれたひと人はもなみ藻奈美がはじ初めてだったき気がする。

おれ俺はたぶんもなみ多分藻奈美のそういうあたた暖かさとかやさ優しさがす好きだったんだとおも思う。

もなみ藻奈美のかぞく家族のはなし話とかき聞くのもす好きだった、うちとはぜんぜんちが違うかぞく家族。

もなみ藻奈美はおかあ母さんみたいにはなりたくないってい言ってたけど、おれ俺はそんなおかあ母さんがいるもなみ藻奈美がうらや羨ましかった。

「太陽の歌」

たいよう太陽をし知らないわたし私は、つき月ばかりをみ見てい生きてきて、せかいじゅう世界中のだれ誰よりもつき月がきれいだってことをし知ってるっておも思ってた。

でも、はじ初めてわかったよ、たいせつ大切なだれ誰かとふたり二人でみ見るつき月がいちばん一番きれいだってこと。

「フリーター家を買う」

おれ俺のじんせい人生、いつもそこそこだった。

にりゅうしょうしゃ二流商社につと勤めるちちおや父親とせんぎょうしゅふ専業主婦のははおや母親、あねひとり姉一人というそこそこのかてい家庭でそだ育ち、そこそこのこうこう高校にはい入り、いちろう一浪してそこそこのだいがく大学にはい入り、そして、そこそこのぶひんがいしゃ部品会社ににゅうしゃ入社。

よ良くもわる悪くも、このままいっしょう一生そこそこなじんせい人生がつづ続いていくんだろうなとおも思っていた。

このしんじん新人けんしゅう研修にさんか参加するまでは。

「ハケンの品格」

もしもし、もりみゆき森美雪です。

きょう今日でけいやくう契約打ちき切られました。

せんぱい先輩にはほんとう本当、ごめいわく迷惑かけっぱなしで・・・…

す好きなひと人のためにしごとがんば仕事頑張るなんて、おも思いあ上がってました。

つぎ次はじぶん自分のためにがんば頑張ります。

判断题

1、经济学上对某产品的需求意味着人们希望拥有市场上的该产品。

2、设需求方程为Qd=a-bP,在一个以横轴代表需求量,纵轴代表价格的几何图形上,-b即为需求曲线的斜率。

、×

3、影响需求变化的因素多于影响需求量变化的因素。

4、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相关产品的价格上升会促使某产品的供给增加。

*

4、×

(如果A与B是替代品,A的价格上升会促使B的供给增加;但如果A与B是互补品,则A的价格上升会促使B的供给减少)

5如以横轴代表需求量Q,纵轴代表价格P,则dP/dQ是需求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的斜率1

6、若产品一定幅度(百分比)的价格下降会导致该产品同等幅度(百分比)的销售量增长,则生产该产品的厂商的收益不变。

×(譬如:

10元×100公斤≠5元×150公斤)

7、需求交叉弹性系数必定为负值,但理论分析上一般取其绝对值。

×

8、某产品的替代品越多,该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就越小。

×

9、某商品价格下降,其互补产品的需求会上升。

10、一般而言,供给弹性大的产品,其需求弹性较小。

×

11、需求增加和供给减少必会导致产品的均衡产量减少,但对产品价格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1、下列哪一项不会导致苹果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A.生梨价格上升

B.桔子产量减少

C.对苹果营养价值的广泛宣传

.消费者收入的下降

2、下列哪一项会导致某冰箱生产厂家的产品供给曲线右移?

A.冰箱价格下降

B.冰箱生产的原材料价格上涨

.该厂家的生产规模扩大

D.全行业的产品库存增加

3、如果某商品富有需求价格弹性,则该商品价格上升会使

A.销售收益增加

B.销售收益不变

.销售收益下降

D.销售收益的变动不确定

4、建筑工人工资提高将使

.新房子供给曲线左移并使房子价格上升

B.新房子供给曲线右移并使房子价格下降

C.新房子需求曲线左移并使房子价格下降

D.新房子需求曲线右移并使房子价格上升

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语码转换现象述评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摘要:

本文先对语码转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包括语码转换的理论基础,大学英语课堂语码转换的功能分析以及语码转换原则,从而进一步论证在大学外语教学中适时、适当地应用语码转换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发展,协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内容,促进师生交际,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大学英语课堂教师用语语码转换

1.引言

“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话轮或连续的话轮中使用来自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方言或语体的词汇和句子。

随着1968年美国颁布“双语教育法”,各种双语教育模式纷纷出笼,(García,1997)对语码转换的研究开始涉足语言课堂。

20世纪80年代以后,课堂语码转换研究开始在加拿大、南美洲、欧洲、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展开。

(Martin-Jones,1995:

90)二语习得研究者们吸收社会语言学领域语码转换的研究成果,用语码转换来指称语言课堂两种或多种语言的使用。

(Guthrie,1985;Flyman-Mattsson&Burenhult,1999;Brice&Roseberry-McKibbin,2001;Hancock,1997;Polio&Duff,1994;Rolin-Ianziti&Brownlie,2002)大多数研究人员发现,课堂语码转换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认为师生们在课堂上使用第一语言并不都是因为语言能力缺陷,而是为了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小组合作、讲解语法或进行课堂管理等。

2.课堂语码转换的理论基础

应用语言学界和语言教学界关于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一直持有不同看法。

20世纪60年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研究十分盛行,该理论认为,旧的习惯会阻碍新的习惯的形成。

语言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通过不断接受L2的刺激-反应学习L2,形成L2的语言习惯。

但是,“学习者头脑中关于母语的语法结构知识干扰了第二语言语法知识的获得”(BrightandMcGregor1970:

236)。

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差异会产生干扰(interference)或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从而造成学习者的学习困难和错误的出现。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预见或解释错误并有意识地把对比分析结果讲授给学生;另一方面,为学生创造二语习得环境,让学生大量接受目的语输入,反复接受、模仿并强化语言刺激反应行为,提高学习效果。

这样,母语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被忽视了。

事实上,从十九世纪末直接教学法开始,母语在二语课堂中的使用一直是被禁止的。

(Cook,2001)一些学者如Ellis(1984)等认为,使用母语组织课堂教学或讲授语言知识,剥夺了学生接受目的语的输入机会。

而且学生有可能更专注于教师用母语表达的内容,从而忽略了目的语的输入。

语法翻译教学法的逐渐减少使用更是削弱了母语在教学中的作用。

后来的听说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都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使用母语。

20世纪70年代,随着Chomsky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抨击,对比分析假设也遭到置疑,因为对比分析假设未能考虑到错误产生的多种因素,如学习者对母语和第二语言中相似和容易混淆的语言项目采取回避策略等。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逐步取代了行为主义理论,成为外语教学研究的主动思想。

但是,语言学界在强调认知在外语习得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并未排斥模仿与习惯的作用,开始重新评价母语尤其是学习者自身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Corder(1978b)将“干扰”重新定义为“调解”(intercession),即学习者由于还未掌握足够的第二语言知识而采用的一种交际策略。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初期更多地依赖于母语。

同时,心理主义者认为,第一语言习得是“习得机制”在起作用;二语习得是一个发展过程,是“创造性建构”过程,随着二语习得者熟练程度的提高,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作用会相应减弱。

这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适时、适量使用母语或者进行语码转换提供了理论基础。

Cook(1991)认为,教师运用第一语言开始讲课,然后转换到第二语言,再转回到第一语言。

这样的语码转换可以有效促进第二语言教学,使课堂交际功能达到最大化。

Auerbach(1993)和Atkinson(1993)也都指出,适时、适当地使用母语,会让学生更加愿意尝试用英语(L2)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3.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语码转换功能分析

教师课堂语码转换时间和语体的选择由教师的教学目的决定。

教师是课堂的管理者、监控者及知识的传播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着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交际目的。

为了实现这些目的,他们将选用特定的教学策略,包括选用一特定的语言或语言变体或语言结构。

其中语码转换就是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

3.1教学功能(从L2转换到L1,目的在于使学生更容易理解L2输入)

Guthrie(1984)和Lin(1990)都指出,教师对前面的英语陈述辅以中文解释或翻译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加清晰的了解;也有人发现教师较多使用语码转换具有阐释、重复、强调、检查学生是否理解等功能,而且主要是以L2为主体语言,L1为嵌入语言的句内语码转换。

当然也有句际语码转换,不过是从L2转换到L1,而且使用1到2句L1后随即转换到L2。

教材讲授中的语码转换是指帮助学生理解他们所学课程的主题。

语码转换在围绕课文所进行的讨论及教师对课文意义的评论和解释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目的就是将这些课文的意义传递给还不能完全掌握特定语境的二语习得者,这在向用正规英语授课转化的最初阶段十重要。

从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教师通常对术语难以表达的名词进行英汉语语码转换。

如语法中的专有名词、新词,教师可直接用中文表达。

其一避免了翻译中转过省去了—个步骤;其二避免了翻译中的失误所带来的理解错误。

同时,语码转换还经常出现在教师讲解语言点、突出教学要点和难点的部分。

为了强调教学重点,引起学生的意力,教师会在—个句子当中进行语码转换,借助中文讲解语法点或语言点。

这样便于学生掌握知识要点,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研究说明,在逐渐过渡到以英语作为授课媒介的过程中,或者说在为不能完全掌握英语的学生建构知识框架的过程中,语码转换扮演着重要角色。

3.2元语言功能(从L2转换到用L1讨论L2,或从L1转换到L2介绍L2)

在实施元语言功能的语码转换中,通常既采用句际语码转换,又采用句内语码转换,尤其是在解释或对比L2和L1的词汇用法、语法结构、文化价值观的语境中。

教师从英语转换到汉语,指出汉语和英语中有相似的词语表达方式,再分别用汉语和英语解释它的意义和用法。

有了比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所学内容。

3.3交际功能(从L2转换到L1)

交谈者之间由于地位不同或所承担的角色不同而产生社会距离。

社会距离在权势场景中最大,在事务场景中稍小,在对等场景中最小。

Scotton(1988)发现当交际者意识到自己处在一种对等场景,或权势场景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出现语码转换的现象。

说话人—旦转换语码,便确立了另一种社会距离,以顺应当时的场景。

教师在教学用语中恰当地使用语码转换,从权势场景或事务场景变到为亲近的对等场景中来,拉近师生的社会距离,从而使师生在心理上产生靠拢感,使交际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当然这种交际策略有助于语言输入。

这时候的语码转换也便于课堂管理,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性,规范学生行为和表扬学生以及标明课堂节奏。

此外,语码转换还可以控制课堂话语。

语码转换经常用在衔接一个课文内容到一些“课外”问题的框架上,如规范学生纪律,要求他们专心听讲,吸引学生注意力,把课文内容跟安排学生课堂活动区分开来,布置讨论任务,诱导学生的积极参与,规范学生纪律以及个别学生个别对待的问题等等。

其作用可概括如下:

a鼓励学生使用L2

b应学生要求用L1进行解释相关内容

c表达和学生的友好关系

d吸引学生注意力

e表达教师情绪或活跃课堂气氛

f说明教学进度、课程目标或考试题型

4.课堂教师语码转换原则

过度夸大或全然忽视母语的作用都是不可取的,但究竟使用多少母语为合适,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要视具体课程和学生而定。

根据调查与分析,我们总结了以下几条课堂教师语码转换原则:

4.1目标语优先原则

鉴于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且课外接触英语的机会较少,教师应首先选择英语作为无标记的工作语言,保证学生有最大量的目标语输入。

其实,努力听懂教师的语言也是语言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内容。

(Wong-Fillmore,1985)

4.2标记性母语使用原则

单纯的输入不能保证学生能吸收,因此在最大量目标语输入的条件下,教师有意识、有标记地使用母语可以起到润滑油的作用,从而减轻学生的焦虑情绪,加快学生对目标语的吸收过程。

4.3母语使用适时、适量原则

适时、适量原则要求教师根据课程和学生的特点有节制地使用母语。

适时就是要选择母语具有重要教学功能(如帮助学生理解、翻译术语或难句、提高时间效率、活跃课堂气氛等)的时机。

适量就是点到为止,不要长篇大论。

过多使用母语反而会造成学生对目标语的焦虑情绪,(Levine,2003)妨碍目标语的输入和吸收。

4.4顺应原则

于国栋(2000)在分析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论基础上,提出了语码转换顺应语用论,认为语码转换是交际者实现顺应,实现自己交际意图的一种交际策略。

他认为语码转换者在转换过程中主要有三个顺应,即顺应语言现实,顺应社会规约和顺应心理动机。

具体到教学课堂而言,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中使用英汉语码转换也是一种顺应,即顺应英汉两种语言现实,顺应教师角色及顺应教师的教学心理等而作出的选择,从而实现或接近某个或某些具体的教学目的而采用的一种策略。

4.4.1教师课堂语码转换是对语言现实的顺应

所谓对语言现实顺应,是指由于语言因素而引起交际者对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选择使用。

于国栋(2000)认为语码转换者对语言现实的顺应主要考虑两个因素:

第一,用一种语言表达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