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75391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5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学案.docx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学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学案.docx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学案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学案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学习目标:

第3、4

课课标

3.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⑴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⑵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要点

学纲

一、秦朝的统一

(一)△疆土统一

1.条件; 2.秦的统一:

⑴灭六国(时间、策略、结果),⑵开拓边疆(征服周边民族地区)。

(二)▲政治经济文化统一(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⑴确立皇帝制度,⑵建立由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⑶全国推广郡县制,⑷颁布秦律;

2.经济文化习俗上,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

(三)△统一意义

二、秦朝的暴政

(一)秦始皇的暴政:

1.表现; 2.消极影响。

(二)秦二世的暴政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一)秦末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前206年)

1.陈胜、吴广起义:

⑴直接原因,⑵建号“张楚”,⑶结果;

2.刘邦、项羽反秦。

(二)楚汉战争(公元前206—前202年)

基础知识

一、秦朝的统一

(一)疆土统一

1.条件(表1)

角度

内容要点

人民愿望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经济发展要求

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统一逐渐成为共识

战国中后期,统一的呼声日益高涨:

⑴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⑵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也认为:

“乱莫大于无天子……”只有统一才能结束战乱

秦国具有的优势和条件

⑴地理位置优越:

“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⑵物质基础雄厚;⑶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清明;⑷变法致强

2.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战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新的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3.秦灭六国后,积极开拓边疆。

在北方,秦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二)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巩固统一的措施)(表2)

领域

主要措施

作用(意义)和影响

政治

⑴确立皇帝制度:

①“皇帝”称号的确立,②皇帝制度的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③皇帝的权力

⑴建立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由此形成;

⑵秦朝确立的这套政治体制被以后王朝长期沿用,影响至为深远

⑵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⑶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⑷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特点:

秦法严苛)

经济

⑴统一车轨,修建由都城咸阳通达各地的驰道和直道

⑴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往来,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⑵有利于巩固秦的统治和国家统一

⑵统一货币

⑶统一度量衡

⑷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

文化

风俗

⑴统一文字

⑵整顿社会风俗等

秦朝中央和地方机构图(图1)

二、秦朝的暴政

秦始皇的暴政主要表现有:

⑴大兴土木,兴师动众;⑵开拓边疆和修建大型工程;⑶“焚书坑儒”,等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密织刑网,加重人民负担,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激化,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号为“张楚”。

陈胜失败后,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

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秦朝灭亡。

2.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

思考点:

刘邦为什么能够战胜项羽?

提示:

从刘邦和项羽两个方面去分析。

一、秦朝统一与速亡

材料一:

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

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

郑国曰:

“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

”(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

——《资治通鉴》卷六

材料二:

(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嬴政)曰:

“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李斯(楚人,入秦为客卿)亦议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史记》卷八七

材料三:

战国后期,楚国学者荀子到秦国访问。

他对人讲述访问观感时说:

(秦)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

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汙(污)其服不挑(轻佻,奇异),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

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kǔ,滥、恶),古之吏也。

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

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

古之士大夫也。

观其朝廷,其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

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必然性)也。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卷十一《强国篇第十六》

⑴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秦国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

(10分)

材料一中,嬴政坚持完成郑国渠的开凿,使大量土地得到灌溉;(2分)

材料二中,“除逐客之令”(不采纳“逐客”建议),留住和吸引了大批人才;(2分)

材料三中,①(秦)“其固塞险”,地理位置优越;(2分)②经商鞅变法,秦国实行法治,吏治良好,民风淳朴;(2分)③四世秦王励精图治。

(2分)

综合上述因素,秦国日益强盛,具备统一六国的历史条件。

材料四:

从公元前220年开始,(秦朝)建造了以咸阳为中心呈一巨大弧形向北面、东北、东面和东南辐射的一批称为驰道的帝国道路。

在汉代,随着帝国的扩张,道路系统大为扩大。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⑵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分析秦朝帝国道路修建的作用和影响?

(8分)

作用和影响:

①加强了首都与(北部、东北、东面和东南)边郡的联系;②促进了沿途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往来;③促进了秦对边远地区的开发和治理;④巩固了国家的统一;⑤为汉代道路系统建设打下基础;⑥加重徭役负担,激化阶级矛盾。

(任答4点8分)

材料五:

汉初贾谊在《过秦论》中分析秦二世而亡的教训时说: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

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六: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统一后,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收缴了天下的金属兵器铸“金人十二,各重千石”;“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历时三十多年修筑秦始皇陵;先后征发徭役百余万,修筑长城;数次移民实边,动辄数万家,如“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颁布“挟书律”、焚书坑儒等。

⑶材料五中,贾谊认为秦二世而亡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材料六谈谈你对贾谊观点的认识。

(6分)

贾谊认为秦二世而亡的原因:

“其政不改……孤独而有之”(他的政令没有变,秦王孤身无辅却拥有天下,这里指秦王没有沿着商周行分封的道路来“制御其政”)。

(2分)

对贾谊观点的认识:

贾谊对秦二世而亡原因的分析不符合实际,(2分)据材料五可知,秦朝的暴政才是导致秦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

(2分)

二、秦朝制度建设

材料一:

古先民平(公平)其政者,莫遂(达到)于秦。

秦皇负扆(yǐ,帝位)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

所任将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

……末俗以秦皇方(比)汉孝武(汉武帝)……孝武一怒,则大臣莫保其性……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

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

由是言之,秦皇之与孝武,则犹高山之与大湫也。

……秦制本商鞅,其君亦世守法……非草茅、搢(缙)绅所能拟已。

——摘自《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

⑴仔细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论秦皇“秦制”建设有哪些特点,并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6分)

特点:

中央集权,不行分封制,不行世官制,平政守法。

(4分)

观点:

肯定秦始皇功绩。

(2分)

材料二: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⑵分析材料二,说明“天下变局”是指什么,(4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体制发生的变化。

(4分)

变局:

统治阶级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多出身布衣。

(4分)

变化: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

(4分)

材料三: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都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四: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出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⑶根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8分)

王夫之:

从国家角度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

(2分)

顾炎武:

郡县制的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分)

积极作用: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4分)

『认知结构』

『质疑与反思启示与认识』

由学生在学习后,进一步提出质疑与反思,或总结学习启示与认识。

『限时训练』总分30分,限时15分钟。

一、选择题:

在下列各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2分,共16分。

1.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

“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郡县……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B)

A.周     B.秦     C.汉     D.唐

2.战国时各国最高统治者都尊号为王。

秦王政统一六国后,更改名号,号称“皇帝”,建立了皇帝制度。

秦王政的做法(D)

A.打击了战国君主的威严        B.确保了秦国统治的延续

C.限制了三公权力的行使        D.突出了皇帝的独尊地位

3.著名学者柏杨提出:

“秦政府的组织精神,是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

”此“组织精神”(C)

A.能够实现中央集权          B.保证了民主决策

C.改变不了皇帝专制          D.防止了官员腐败

4.咸阳是秦朝国都所在地,不设郡守而由朝廷直辖,其长官为内史。

内史位同九卿,可以参与朝政。

由此可以推知(B)

A.内史是秦高级教育官员        B.内史有特殊的地位

C.秦朝重视巩固国家统一        D.秦朝重视地方治理

5.李斯说: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chóu),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据此可知,李斯主张(A)

A.推行郡县制以实现天下安宁      B.仿效西周分封诸侯以巩固天下

C.宣扬“君权神授”实现一统      D.利用国家赋税增加官员的收入

6.《秦邮律》内容广及文书、驿制、邮驿等法令,明确规定文书传递时限、登记手续、入驿条件、生活待遇、邮驿机构的管理和奖惩办法等。

该法令的制定主要是为了(D)

A.进一步完善秦朝法律制度      B.促进社会公用事业的发展

C.建立完备的邮政通信网络      D.保证国家政令的顺畅通达

7.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

这表明(C)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8.《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

“天下苦秦久矣。

”“天下苦秦”的表现有(D)

①战乱频仍  ②民族矛盾尖锐  ③刑罚严苛  ④大兴土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

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

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

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唐]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知封建(指分封制)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

曰:

不能。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明末清初]顾炎武《天下郡图利病书》

⑴柳宗元认为秦、汉的过失分别是什么?

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6分)

秦的过失:

滥用民力,严刑酷法;(2分)

汉的过失:

部分地采取了分封制。

(2分)

柳宗元的主要观点是肯定郡县制:

实行郡县制是正确的,秦朝的过失不在于郡县制。

(2分)

⑵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相同点?

(2分)

相同点:

两人都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2分)

⑶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差异?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6分)

差异:

柳宗元肯定了郡县制,但没有指出造成秦朝灭亡的原因在于建立在郡县制之上的皇权专制;(2分)顾炎武则指出郡县制的弊端实质是皇权过分专制。

(2分)

原因:

由于二人生活的时代不同,顾炎武所处的明清之际皇权专制日益强化,弊端日益凸显。

(2分)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秦朝建立的基本史实,包括条件、时间、过程。

2.知道秦朝建立后的制度创新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3.结合材料及合作探究,理解秦朝统一的必然性及其深远影响

4.通过分析材料,认识秦朝灭亡与暴政的联系

5.认识秦朝的建立及其措施进一步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秦朝暴政及秦的灭亡

难点: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秦朝灭亡的原因

【知识概览】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国最终灭掉东方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制度上,秦始皇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此外,秦始皇还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法制等方面采取措施巩固统一。

但由于秦朝暴政,秦末农民起义爆发,最终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

教师:

公元前221年,中华大地迎来了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些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我们先来认识这位不平凡的帝王:

秦始皇赢政

教师出示PPT,介绍赢政: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秦庄襄王之子。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纷乱局面,完成了华夏大一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讲授新课】

『新知讲解』

一、秦的统一—大一统国家的建立

教师:

秦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呢?

我们先来认识它。

教师介绍秦国崛起的历史:

秦国的先祖因为周天子而得到赏识。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杀,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赏识。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岐山以西之地。

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秦国立国之后,崛起之路并不平坦。

直到商鞅变法后,秦国才逐渐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诸侯国。

这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起新的统一王朝。

秦朝建立后,不断开拓疆土。

教师出示PPT,在北方,派大将蒙恬北南匈奴,收回河套,修筑万里长城、修建直道。

(教师强调秦修筑的万里长城东西两至,以及秦朝首都咸阳的位置)

在南方,征服百越,开凿灵渠,设置三郡,加强对云贵西南夷的统治。

(教师强调指出灵渠、西南夷的位置)

『合作探究』

教师提问:

1.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民希望实现统一吗?

学生回答

2.完成统一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回答:

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领导者的英明、果敢;正确的方针策略等;民心所向

3.战国七雄中哪个国家最具备这些条件?

学生回答

4.秦国是如何实现这些条件的?

领导因素:

秦王赢政;经济、军事因素:

商鞅变法;人才:

善于用人等

『合作探究』

教师总结秦统一的条件

政治: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经济:

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的障碍

秦国:

秦国地理位置的优越,物质基础雄厚;商鞅变法后,实现法治、奖励耕战;秦王嬴政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清明;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材料引导』

教师出示PPT,郑国渠,介绍:

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

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

郑国渠,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6),其时韩国因惧秦,遂派水工郑国入秦,献策修渠,藉此耗秦人力资财,削弱秦国军队。

当秦国得知这是韩国的“疲秦之计”时,秦国下达了一个“逐客书”,就是把来自东方六国的人才驱逐出秦国。

得知此消息,李斯上《谏逐客书》“...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最终秦王采纳了李斯的建议。

教师提问:

由这段材料可见秦国统治者怎样的优良品质?

学生回答:

统治者励精图治,广纳贤才

『自主学习』

二、秦的巩固-制度创新与维护统一的措施

教师提问:

秦朝采取哪些手段来有效巩固国家的统一?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

依据教材P16,完成下列表格,概括秦巩固统治的措施

学习自主完成并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新知讲解』

教师出示PPT,秦始皇赢政的示意图。

教师讲述皇帝名称的由来:

“皇帝”源于上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秦王嬴政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决定用“皇帝”作为自己的专用称号。

教师介绍皇帝制度,出示材料

提问:

以上材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材料引导』

出示材料: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

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

始皇怒曰:

“此中人泄吾语。

”案问莫服。

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

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教师:

这个故事就鲜明地体现了皇帝的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威严的不可侵犯

教师出示PPT,介绍秦朝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制度。

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丞相的职责是帮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太尉掌管军政,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传达皇帝诏令。

在地方上,秦朝废除了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在全国实行郡县制,郡是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全国分为34个郡,郡下设若干县,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或县长。

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任命,没有封地,领取一定的俸禄作为生活来源。

权力也要比诸侯小的多,只负责管理地方。

县下还有乡、里等基层组织。

教师总结:

秦朝的国家体制,通过郡县制将地方的权力集中中央,中央对地方实行直接管理。

在中央,皇帝掌握国家大权。

这样,全国听命于国君,权力最终集中于皇帝,实现君主专制。

教师出示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的图片

出示秦朝修筑的直道

『合作探究』

教师提问:

秦朝采取这些措施有何积极影响?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政治:

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利于国家统一与稳定

经济、文化:

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民族:

促进了民族融合

『新知讲解』

三.秦的暴政-暴政体现及影响

教师播放视频:

秦朝暴政

教师提问:

假如你生活于秦朝时期,你会怎样的体验呢?

教师出示PPT,提问:

结合视频与教材内容,概括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

学生总结秦朝暴政的体现

教师出示PPT,出示图片秦朝繁重的徭役、兵役(强调人民生活的艰难),阿房宫、兵马俑(强调统治者好大喜功、穷奢极欲),出示秦长城的图处(结合孟姜女哭长城的典故,让学生体会秦长城的双面作用,一方面有利于阻止草原民族对中原的骚扰,保卫了中原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长城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教师出法“焚书坑儒”的图片,出示材料“公元前213年,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

第二年,两个术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

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调查,审理下来,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

教师总结:

焚书坑儒体现秦朝文化专制政策,不利于文化多样化的发展。

教师出示徐福的相关图片,传说秦始皇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为秦秦始皇寻找能够让人长生不老的仙丹。

『知识小结』

教师总结秦朝暴政

教师出示图片,秦始皇的暴政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公元前218年,张良派刺客于阳武县博浪坡刺杀秦始皇。

『新知讲解』

四、秦的灭亡-秦末农民起义与楚汉之争

教师出法图片,介绍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在陈胜、吴广领导下,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

『合作探究』

教师提问:

结合教材P19“学思之窗”,分析为什么陈胜号称“张楚”

学生回答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六国中,楚国对秦国最为痛恨。

陈胜、吴广是故楚国人,手下也多是楚人,用这个政权名称,有增强起义军凝聚力的作用。

教师出示图片:

楚汉之争

介绍: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秦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击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

教师提问:

由此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

得民心者得天下

『材料引导』

教师出示材料:

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也:

亟役万人,暴其刑威,竭其货贿。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提问:

结合材料,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

学生回答:

秦朝暴政激起人民的反对

『合作探究』

教师提问:

秦朝灭亡的教训

学生合作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

秦速亡的主要教训在于没有在统一之后尽快调整策略,以适应不同的文化需求。

所以,一个王朝要长治久安,除了对统治思想的正确解读,建立健全的制度,选择英明的领导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文化的多元性,且能够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同时建立一种让全国百姓认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思想。

『课堂总结』

『拓展探究』

有人认为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有利于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抗击外族入侵、维持社会稳定。

也有人认为秦朝的中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