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65217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4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山东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山东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山东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山东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docx

《山东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docx

山东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

山东省2015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2015·山东临沂一模文综·13)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06年,周王在封鲁公至鲁时,除分给他殷民六族,还“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封康叔于卫时,不但确定封疆的四至界限,而且“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诰”,并教导他“启以商政,疆以周索”。

可见分封制在当时(  )

A.传播了周文化B.妥善安置了殷商遗民

C.拓展了疆土封界D.稳定了诸侯王的统治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解析】依据材料内容可知,西周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以及其由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的地区,从而传播了周王朝代表的中原文化,故A项正确;材料中安置殷商遗民不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故B项错误;拓展了疆土封界只是其表面的影响,故C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王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并不能稳定其统治,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5·山东菏泽一模单科·1)学者金庸说:

“我们民族由于有了严密的继承制度,从而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

一些游牧民族本来很强盛,但往往在关键的时候闹分裂。

父亲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或者三个儿子抢父亲位子,罗马也有这种情况。

一抢位子,就要打架,就要内乱。

”金庸的观点是(  )

A.宗法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B.宗法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

C.分封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D.分封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解析】材料中“严密的继承制度”是指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没有涉及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故A项错误;材料说宗法制“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故B项正确;材料与分封制无关,故C、D项错误。

【答案】B

3.(2015·山东潍坊二模·13)“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是中国古代王位传承的主要方式。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小农经济的需求B.宗法观念的延续

C.儒家道德的影响D.社会习俗的约束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解析】“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是商代王位传承的主要方式,当时小农经济还没有出现,故A项错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反映的是王位传承是以血缘为特征,体现的是宗法观念,故B项正确;儒家思想出现在春秋时期,故C项错误;王位传承与社会习俗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4.(2015·山东滨州二模·13)鲁僖公九年,管仲在齐国葵丘召集了诸侯盟国开会,订立了《葵丘之约》,以周天子的名义宣布了如下五个条款:

“毋雍泉,毋讫籴,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毋使妇人与国事。

”条款表明(  )

A.诸侯拥戴周天子B.诸侯国积极推行宗法制

C.诸侯反对分封制D.诸侯国彼此能和平共处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解析】从条款的订立者和条款的内容可知都没有体现出诸侯服从拥戴天子,故A项错

误;从“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毋使妇人与国事”,可知材料表述的是不得换太子,不能以妾转正为妻,不能使妇女参与国事,体现出继续推行嫡长子继承制和父系血缘为主的宗法制,故B项正确;条款中没有体现出反对等级森严的分封制,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中没有体现出诸侯国彼此能和平共处,故D项错误。

【答案】B

5.(2015·山东潍坊一模单科·1)中国好歌曲导师周华健连续抢下三位学员后高兴大呼:

“连中三元!

光宗耀祖!

”与这一说法有关的古代制度是(  )

A.世卿世禄制和分封制B.察举制和宗法制

C.九品中正制和分封制D.科举制和宗法制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解析】世卿世禄制官员产生的标准是血缘的亲属,分封制是中央管理地方的制度,而材

料“周华健连续抢下三位学员”不能体现分封,故A项错误;察举制选官的标准是品德而材料中歌手是考才华被抢下,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门第,分封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连中三元”为科举制,“光宗耀祖”体现的是宗法制,故D项正确。

【答案】D

6.(2015·山东青岛二模·13)《礼记·坊记》中说:

“家无二主,尊无二上。

”司马光在《涑水家书议》中说:

“凡为人子者,毋得蓄私财。

俸禄及田宅收入,尽归父母,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与。

”材料反映了(  )

A.家庭伦理关系中鲜明的尊卑等级观念

B.政治隶属关系对家庭伦理关系的影响

C.家庭收支情况的公开化和透明化

D.俸禄和田宅收入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解析】据材料“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凡为人子者,毋得蓄私财”和“俸禄及田宅收入,尽归父母,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与”可知家庭伦理关系中鲜明的尊卑等级观念,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治隶属关系,不能说明其对家庭伦理关系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家庭收支情况的公开化和透明化,故C项错误;据材料“俸禄及田宅收入,尽归父母,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与”可知材料说明俸禄及田宅收入该如何使用,无法体现俸禄和田宅收入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故D项错误。

【答案】A

7.(2015·山东烟台二模·13)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显著不同,但在政治理念方面却有相同之处。

其相同之处体现在(  )

A.“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B.“天下一家”、“家国一体”

C.“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D.“天人合一”、“敬德保民”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在大的方面包括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是指秦朝不再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而实行封建的官僚体制,与此相对应的话是“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两者政治理念不同,故A项错误;“家国一体”体现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而秦始皇首创“家天下”的皇帝制度,皇位世袭,故B项正确;“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体现皇权至上,与分封制政治理念不同,故C项错误;“天人合一”指的哲学思想体系,不等同于政治理念,故D项错误。

【答案】B

8.(2015·山东泰安一模·38)(24分)家庭和妇女地位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纵观中国女性的生存轨迹,在近代以前的私有制社会中……女性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因而女性只有单一的家庭角色定位,即在家中扮好“贤妻”、“良母”的角色,相夫教子。

……这种价值观的形成是长期经济生活、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

——《论戊戌维新至五四时期的女性角色定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根源。

(4分)

【考点】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

【解析】

(1)从经济、思想观念两个方面分析导致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根源,小农经济社会,妇女从事的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儒家三纲五常的纲常观念和伦理思想,使得妇女成为男子的附庸;传统宗法观念“重男轻女”。

【答案】

(1)根源:

小农经济以种植业为主的特点;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儒家思想宣扬的纲常观念和伦理思想;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

(4分)

9.(2015·山东济宁二模·38)(26分)民族和个人的性格深受社会、时代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汉学家亚瑟·莱特认为中国传统性格有如下十三种特征: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人为何“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

又为何“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

【解析】

(1)第一小问说明,根据材料一“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这一信息,从中国的传统宗法观念和传统的伦理思想方面分析即可;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这一信息,结合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以及读书与做官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

(1)说明:

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4分)

原因:

封建王朝通过考试(科举制或察举制)选拔官员;考试内容主要是正统(儒学)经典。

(4分)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2015·山东潍坊三模·13)《晚清七十年》载:

“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型态之发展,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这次转型(  )

A.摧毁了宗法观念B.发展了分封制度

C.确立了专制政体D.创立了科举制度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宗法观念至今还存在,故A项错误;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故B项错误;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转型,故C项正确;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5·山东烟台一模·13)“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

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解析】A项是对郡县制“是什么”进行描述,是史实,故A项错误;B项是单纯对郡县制的评论,属于史论,故B项错误;史识是在分析大量的史实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C项涉及到整个中国历代国家组织结构的形式,显然是在科学研究中国历朝历代国家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得出来的结论,C项与B项比较的话更接近史识,故C项正确;D项属于史实,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5·山东泰安二模·13)“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

【解析】“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属于史实,故A项错误;“郡县制是中

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属于对郡县制的评论,属于史论,故B项错误;“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是后世学者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经过分析对郡县制做出科学的结论,属于史识,故C项正确;“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属于史实,故D项错误。

【答案】C

4.(2015·山东潍坊一模单科·2)《秦律》规定:

御史卒人使者,食粺米半斗,酱驷(四)分升一,采(菜)羹,给之韭葱。

……使者之从者,食(粝)米半斗;仆,少半斗。

这说明秦律(  )

A.细密严苛B.注重规范C.强调等级D.轻罪重刑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律

【解析】秦律具备细密严苛的特点,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能体现法律规范性的特点,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御史的卒人出差,每餐粺米半斗,酱四分之一升,有菜羹,并供给韭葱。

出差者的随从,每餐粝米半斗;驾车的仆,粝米三分之一斗。

两者身份不一致,待遇也不一致,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罪责与量刑轻重的现象,故D项错误。

【答案】C

5.(2015·山东济南一模单科·1)下图是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它从根本上反映了(  )

A.中央集权的完善B.中央机构的精简

C.行政效率的提高D.君主专制的强化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与图中中央机构的管制改革无关,故A项错误;从中央机构的改革中看不出是否进行了机构精简,故B项错误;行政效率的提高只是官制改革的作用之一,并非中央官制改革的根本性问题,故C项错误;从秦到明清的中央官制变化,明显呈现出相权不断被分割、直至被废除的过程,反映出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故D项正确。

【答案】D

6.(2015·山东济南一模文综·16)葛荃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程》中提到:

“官僚制下的官吏系统是君权统治的延伸,朝臣贵族和各级官吏所拥有的只是从王权派生或分解出来的政治经济特权,而非法定的以自由和平等为前提的‘政治权利’”。

材料最能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家国一体B.专制主义C.事君以忠D.尊君敬祖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家与国之间的联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官僚制下的官吏系统是君权统治的延伸”可知该材料的主要观点为君权是贵族、官吏政治经济特权的来源,是对专制主义下君主权力至高无上的描述,故B项正确;忠君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材料中并未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内容,故C项错误;尊君敬祖是宗法观念的表现,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宗法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B

7.(2015·山东烟台二模·13)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显著不同,但在政治理念方面却有相同之处。

其相同之处体现在(  )

A.“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B.“天下一家”、“家国一体”

C.“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D.“天人合一”、“敬德保民”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在大的方面包括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是指秦朝不再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而实行封建的官僚体制,与此相对应的话是“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两者政治理念不同,故A项错误;“家国一体”体现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而秦始皇首创“家天下”的皇帝制度,皇位世袭,故B项正确;“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体现皇权至上,与分封制政治理念不同,故C项错误;“天人合一”指的哲学思想体系,不等同于政治理念,故D项错误。

【答案】B

8.(2015·山东济南一模单科·31)(15分)古今中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制度不断变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

……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难以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并说明后来中国又是如何实现制度的“重新建构”的?

(5分)

【考点】

(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

(1)第一小问,从材料一“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可以总结得出政治方面原因,然后再结合所学,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思想角度分析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联系秦朝制度相关史实回答即可。

【答案】

(1)原因:

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原则遭到破坏;百家争鸣,为当时治理天下提供了多种方案,为分封制瓦解提供了思想理论准备。

(3分)

实现: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

(2分)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2015·山东淄博一模·14)刘邦称帝后,大封刘姓子弟为王,“自为枝辅,以卫王室”,允许后代继承封号,并规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由此可见当时存在着(  )

①分封遗风②宗法观念③皇权思想④世袭制度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

【解析】“刘邦称帝后,大封刘姓子弟为王”体现了分封遗风,故①正确;“刘姓子弟为王”体现了宗法观念,故②正确;“自为枝辅,以卫王室”体现了皇权思想,故③正确;“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体现了世袭制度,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2.(2015·山东济南一模单科·1)下图是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它从根本上反映了(  )

A.中央集权的完善B.中央机构的精简

C.行政效率的提高D.君主专制的强化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与图中中央机构的管制改革无关,故A项错误;从中央机构的改革中看不出是否进行了机构精简,故B项错误;行政效率的提高只是官制改革的作用之一,并非中央官制改革的根本性问题,故C项错误;从秦到明清的中央官制变化,明显呈现出相权不断被分割、直至被废除的过程,反映出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5·山东临沂一模单科·4)社会流动主要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

下列现象不利于社会流动的是(  )

A.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受爵B.从市舶制度到实行海禁

C.从察举制到科举制D.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军功授爵制、察举制、科举制;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解析】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受爵体现职业由世袭到奖励授官,有利于社会流动,故A项错误;市舶制度是中国古代对海运进出境的专职管理制度,开始于唐代,海禁是限制国人出海贸易,阻碍了社会流动,故B项正确;科举制下,普通老百姓通过考试可以做官,促进社会流动,故C项错误;限制商人活动到放开商业活动,明显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D项错误。

【答案】B

4.(2015·山东青岛一模·14)分析下面表格中有关察举制与科举制的相关内容,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察举制

科举制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长官举荐

自由报考

“人、门兼美”

“取士不问家世”

A.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B.由地方推荐到考试选拔

C.由注重整体素质到注重知识才能D.由世袭制到任期制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科举制

【解析】察举制“人、门兼美”,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由此可知察举制注重人品和门第,而科举制不再注重世袭、门第,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察举制由地方长官

举荐,科举制自由报考,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察举制选拔官员标准为“品德、学问、议政能力”多项素质,而科举制“以文取士”,主要以知识为标准,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官员的任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5.(2015·山东临沂一模单科·3)“魏末北齐的孝廉秀才,则已是寒门出身的通路。

至于北周根本选无清浊(门第高低)”这说明南北朝时期(  )

A.察举制仍是选官的主要形式B.世家大族已经失去选官的垄断权

C.九品中正制维护世家大族的利益D.选官变化顺应世家大族衰落趋势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

【解析】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世家大族控制选官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主要论及是寒门选官,“北周根本选无清浊”的信息说明世家大族的利益没有维护,故C项错误;材料中“寒门出身的通路”“选无清浊”说明世家大族已经逐渐衰弱,选官叶适应了这一趋势,故D项正确。

【答案】D

6.(2015·山东烟台二模·14)唐太宗一次对侍臣说:

“中书门下,机要之司。

擢才而居,委任实重。

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

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

……”这表明中书门下的职责之一是(  )

A.匡正皇帝的过失B.传达执行皇帝意旨

C.替皇帝革拟政令D.审批决策机要事务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三省六部制

【解析】“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可看出是匡正皇帝过失,故A项正确;“比来惟觉阿旨顺情,……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

”是要谏诤而不是传达,故B项错误;“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表明已拟政令,故C项错误;“皆须执论”、“谏诤”不是决策,故D项错误。

【答案】A

7.(2015·山东泰安一模·13)《唐会要》载:

“元和二年十二月敕:

自今已后,州府所送进士,如迹涉疏狂,兼亏礼教……虽薄有辞艺,并不得申送。

如后举事发,长吏奏停现任。

……并量事轻重贬降,仍委御史台常加察访。

”由此可见,唐朝科举(  )

A.地方可直接举荐进士  B.注重对士人品德的考查

C.不看重士人诗文水平    D.由御史台主持考试事务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科举制

【解析】科举制是需要通过层层考试授予不同官职,不能直接报考,故A项错误;从“如迹涉疏狂,兼亏礼教”就不得申送,还会被停职,可知科举制重视对品德的考查,故B项正确;结合史实可知隋唐时期把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故C项错误;“仍委御史台常加察访”,可知御史台是负责监察的,故D项错误。

【答案】B

8.(2015·山东潍坊二模·14)“唐代科举从形式上看和过去的孝廉、秀才有继承关系,只是当门阀盛时被举为秀才孝廉的人必定出于世族,而唐代并无此限制。

”材料旨在说明唐代科举制(  )

A.继承了选官方式B.促进了经学发展

C.扩大了举荐范围D.淡化了门第出身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科举制

【解析】唐代科举制是考试选官制度,以往选官方式是察举制,故A项错误;唐代科举制考试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促进了经学发展,但材料没有体现科举考试内容,故B项错误;唐代科举制是考试选官制度,不是举荐,故C项错误;从材料“只是当门阀盛时被举为秀才孝廉的人必定出于世族,而唐代并无此限制”说明淡化了门第出身,故D项正确。

【答案】D

9.(2015·山东临沂三模·14)《旧唐书》载,(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曰:

“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

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审知其乡间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

……自县至省,不得令举人辄自陈牒。

”材料反映杨绾(  )

A.主张恢复察举的古制B.反对科举取士的制度

C.要求完善科举的流程D.注重科举的品德考察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科举制

【解析】从“(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可知,杨绾指出了科举制的弊端,因而材料是对弊端提出的解决措施,而不是要恢复察举制,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针对弊端提出解决措施,而不是反对科举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流程变化的内容,故C项错误;从“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和“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可知为改革科举制的弊端,要增加对孝、廉品德方面的考察,故D项正确。

【答案】D

10.(2015·山东济宁一模·14)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

“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主要是指(  )

A.官员的职责经常变动并要受制于中央政府

B.官员的任职地域经常变动

C.官吏来源有一定社会性且由中央任免调遣

D.所有官员完全听命于皇帝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选官制度

【解析】“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是指选官的手段,并不是指官员的职责,故A项错误;“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也并不是指官员任职地域的变动,故B项错误;“官僚高度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