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64258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docx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名词解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docx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上)

1、《诗经》:

: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2、赋比兴:

赋:

《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3、四家诗:

汉代传授齐、鲁、韩、毛四家诗说的合称。

《鲁诗》为鲁人申培所传,《韩诗》为燕人韩婴所传,《齐诗》为齐人辕固生所传。

三家诗为今文诗学,并立于学官,魏晋以后先后失传。

《毛诗》为毛亨、毛苌所传,虽比三家诗晚出,但学有渊源,又经学大师郑玄作笺,流传至今。

4、笙诗:

又称“六笙诗”,指《诗经·小雅》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有声无辞。

据《仪礼》记载,这六篇诗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5、春秋笔法:

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思想倾向的写作手法。

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词准确,浅显平实,表现出修辞学的发展,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严格倾向性,也产生了消极作用。

7、《国语》:

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八国史事。

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

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8、《左传》:

《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有很高的叙事技巧。

9、《庄子》:

《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道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自著,外篇和杂篇中的有些作品出自其门人和后学之手。

《庄子》寓言丰富,想象奇诡,文风汪洋恣肆,有很高的文学成就。

10、楚辞:

是战国后期楚国出现的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新诗体,它突破了《诗经》四言为主的句式,以六字句和五字句为基本句式,形式自由,句式多变,极富于表现力。

它“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表现楚国的民俗风情,又吸取楚地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浪漫主义情调。

此外,也指以屈原为首的一群作家的诗歌总集名称。

11、《九歌》:

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的一组抒情诗,包括《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等十一篇作品。

它保存了民歌原有的精神情韵,有独特的艺术风姿,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

语言清新秀媚,情味幽深。

12、《九章》:

作者是屈原,是楚辞中一组叙述屈原身世和遭遇的抒情诗,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九篇作品。

艺术上主要采取直接铺叙,反复抒写的手法,所表现的感情较为直接,奔放。

浪漫色彩则略逊于《离骚》。

13、宋玉:

是屈原之后最重要的楚辞作家。

宋玉作品篇目争议很大,大致可信的有《九辩》、《风赋》、《神女赋》等。

这些作品除《九辩》外,多是赋作,是汉赋的源头。

《九辩》的思想境界不及《离骚》尽管它也有自标高洁的咏叹和批判、揭露政局的黑暗,但是缺少屈原那种激切的情思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但对楚辞体也有新的创造。

14、散体大赋(汉大赋):

汉代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体裁,一种艺术形式。

它除师承屈原、宋玉外,还师承《诗经》的“雅”、“颂”,是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发展起来的。

这种作品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

代表作品是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

15、七体:

赋的体裁之一,其特点是通过虚设的主客反复问答,按“始邪末正”的顺序铺陈七事。

这种赋体由枚乘首创,典型作品即《七发》。

后来模仿者甚多,以至于《文选》于赋体之外,另立“七体”。

例如傅毅的《七激》、张衡的《七辩》、曹植的《七启》等,但都不及枚乘的《七发》。

 

16、汉赋四大家:

指汉赋的四位大作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其中以司马相如为杰出代表,他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代表着汉大赋的最高成就,并成为后世效法的典范。

17、古诗十九首:

组诗名。

汉无名氏作。

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大都作于东汉末年。

南朝萧统将其合为一组,收入《文选》。

形式都用五言体,语言朴素自然,内容多写夫妇间的离愁别绪和士子文人的失意之感,充满了感伤情调。

18、《汉书》:

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载自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历史。

东汉时期最杰出的史传散文。

《汉书》先后经过四人之手才完成,分别为班彪、班固、班昭和马续,其主要作者是班固。

在体制上承袭《史记》,而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全书分本纪十二、表八、志十、传七十,共一百篇。

19、互见法:

“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

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

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法和事件互见法两种。

《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

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互见法,司马迁使《史记》既有了史学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学的可读性。

20、建安风骨:

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

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21、太康文学:

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学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

代表这种主流派风格的作家,首推潘岳和陆机。

22、玄言诗:

晋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乐,意志更加消沉,以玄学自我迷醉的风气日渐浓厚,其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

缺少艺术形象和真情流露,几乎无艺术性可言,东晋玄言诗代表人物有孙绰、许询等。

23、左思风力:

这是钟嵘《诗品》对左思创作风格的评价。

左思的诗歌,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咏史》八首,借咏史抒发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感慨深沉、情调激昂,笔力矫健,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即是后世所说的“左思风力”。

24、元嘉三大家:

指的是刘宋时期活跃在文坛的三位诗人:

谢灵运、颜延之、鲍照,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语言工整精练,境界清新自然;颜延之喜用典故、堆砌辞藻,成就较逊;鲍照诗歌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表现了寒士的慷慨不平,他们艺术成就高,影响大,被称为“元嘉三大家”。

25、竟陵八友:

南齐竟陵王萧子良礼才好士,一时天下文士皆追随之。

其中文学成就较为突出、在当时名声最高的是“竟陵八友”:

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其中沈约、谢朓成就最高,他们对声律的发明、诗歌艺术的精细起了重要作用。

26、永明体:

永明文学是指上自刘宋泰始二年,下至梁武帝天监十二年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而以齐永明年间为中心。

“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度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

代表人物有谢朓、沈约等。

27、宫体诗:

宫体之名始于萧纲入主东宫之时,但沈约、鲍照、萧衍等人的艳诗已肇其端。

内容上,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写女性。

情调轻艳,风格柔靡,注重词藻、对偶与声律。

在艺术上继续了永明体的探索而更趋格律化。

28、徐庾体:

指南朝梁徐摛、徐陵父子与庾肩吾、庾信父子的诗风和文风。

他们的诗文绮丽,多变旧体,故时称“徐庾体”。

“徐庾体”诗大多是奉旨应制之作,是“宫体诗”的代表作品。

徐陵、庾信又工骈文,传统所谓“徐庾体”,更侧重于指“文”而言。

徐陵、庾信在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就是将宫体诗所运用的隶事声律与缉裁丽辞文采的形式之美,完全巧妙地移植于“文”的创作中,使骈文耳目一新。

29、志怪小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小说。

内容主要记述神鬼怪异、远方异物,宗教迷信色彩浓重,但也有不少有意义的作品,代表作是干宝的《搜神记》。

总体看,志怪小说艺术上还比较粗糙,但某些优秀作品在人物刻画、叙述故事、语言使用等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

30、志人小说(轶事小说):

以记录人物轶闻琐事为主的轶事小说,在魏晋南北朝盛行。

这与魏晋以来品评人物和崇尚清淡的社会风尚大有关系。

今存比较完整的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31、《世说新语》:

笔记小说集,刘宋刘义庆撰,今本三卷,分三十六篇。

内容为汉末至东晋名士们的遗闻轶事、清谈玄理、疏放举动的记录。

在刻画人物和语言使用上有很高的成就,对后代小说和小品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32、上官体:

以初唐上官仪为代表的诗歌风格。

上官仪诗歌格律工整,内容多为应制奉命之作,歌功颂德,粉饰升平,形式上追求程式化。

词藻华丽,“绮错婉媚”。

时人多仿效。

上官体的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

上官仪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对律诗的定型有促进作用。

33、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四杰”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四杰”作诗,重视抒情,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四杰”诗风亦属“当时体”,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

但“四杰”为结束齐梁文风,开启盛唐之风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34、沈宋:

指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

沈宋都曾为宫廷诗人,所作律诗多为应制奉和之作,内容虽无甚可取,但词采精丽,且数量较多,又大都合律,使律诗的粘对规律逐渐为一般诗人所遵守,影响甚大,为近体诗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贬谪期间也写了不少情韵俱佳的作品。

35、大历十才子:

指中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夏侯审、耿湋,大历初年他曾在长安参加重要唱和活动,又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

其中以钱起、卢纶、成就最高。

大历诗人创作内容较贫乏,诗风以清丽空灵、省净纤巧为主要特色,相对盛唐,由壮阔变为清秀,由重气势变为重韵味,艺术显得更为精工。

36、永州八记: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审美情趣的结晶。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在永州贬所写的八篇游记散文。

“永州八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善于选取深奥幽美型的小景物,经过精心刻划,展现出高于自然原型的艺术之美。

描写中贯注了浓烈的寂寥心境,借山水写作者凄苦的心地。

37韩孟诗派:

是中唐时期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这个诗派的代表是韩愈和孟郊,此外还包括贾岛、卢仝、刘叉等,韩孟等人不满于大历以来华贵平庸的诗风,力图有所突破,他们的诗歌主要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露社会的弊病,在艺术上追求奇特的形象,形成一种深险怪癖的风格。

38、唐传奇:

唐传奇是中国小说发展的新阶段,它是远继古代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创作传统,是六朝志怪、志人小说的发展。

它内容更丰富,题材更广泛,更具现实意义。

在艺术上,传奇结构更为完整,情节更为生动曲折,人物形象也更为鲜明,完全改变了六朝小说粗陈梗概.的状况。

从创作目的来看唐代传奇作家们是有意识地从事小说创作,而不像六朝小说那样,只是对人物轶事和怪异传闻作单纯的记录。

由于作家这种自觉的艺术创造,使唐代传奇脱离古代小说的稚拙状态,形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39、变文:

唐五代时与俗讲同时流行的民间说唱伎艺称为“转变”。

转变,就是说唱变文。

变文,或简称“变”,乃“转变”的底本。

其特点是说唱相间,散韵组合演述故事,或辅以图画。

40、郊寒岛瘦:

是苏轼对孟郊、贾岛诗歌风格的概括。

他们都属于苦吟派诗人,内容多写饥寒穷愁,构思奇特尖新,意境清冷苦涩,风格孤峭瘦硬。

41、三十六体:

晚唐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都擅长骈体文,三人齐名,时号“三十六体”(三人在其从兄弟中皆排行第十六,故有此称)。

他们大力提倡四六文,风格华丽浓艳。

以李商隐的骈文最具代表性,其骈文宛转流畅,典丽清峻。

42、敦煌曲子词:

是二十世纪初在敦煌石窟中所发现的唐、五代人的写本的一部分;敦煌曲子词绝大部分是民间作品,证明“词起于民间”;这些民间词题材较广泛,反映的生活面较广阔,风格朴素、清新,是珍贵的原始资料。

43、花间集:

后蜀赵崇祚编成《花间集》十卷,选录18位“诗客曲子词”共500首。

代表作者有温庭筠、韦庄。

内容主要写男女情爱,文采繁华,轻柔艳丽。

《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

它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奠定了以后词体发展的基础。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下)

1、西昆诗派:

是北宋初年一个影响极大的诗歌流派。

当时一批文人奉命编撰《册府元龟》,他们在秘阁里吟诗唱和,切磋诗艺。

后由杨亿将这些诗作编为《西昆酬唱集》一书,共收杨亿、钱惟演、刘筠等十七人的诗作二百五十首,全为近体律诗。

他们以李商隐为宗,讲究声律文采、藻饰、用典,人们称这个诗歌流派为西昆诗派。

2、江西诗派:

黄庭坚在世时,已有不少诗人追随其后,学其诗法,但此时尚无“江西诗派”一说。

黄庭坚去世不久,吕本中编列了《江西诗社宗派图》,列黄庭坚为“宗派之祖”,下列陈师道、潘大临等二十五人,“谓其源流皆出豫章也”,江西诗派由此得名。

此诗派的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依据,而不是以地域来划分的;此诗派只有一个观念性的社集,而非实有其组织聚会。

3、一祖三宗:

是指宋代江西诗派的渊源和宗师而言的,江西诗派的创始人黄庭坚在艺术上以学杜甫诗为宗旨,尤其是学其到夔州以后的诗作,后来作家亦多主学杜,故其一祖为杜甫。

除黄庭坚外,陈师道、陈与义亦是江西诗派的中坚人物,故江西诗派的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说由江西诗派的鼓吹者方回在其《瀛奎律髓》中首倡。

4、“活法”说:

南北宋之际,江西诗派过于重视法度技巧的流弊渐显,加上时代巨变。

江西诗派内部开始出现求新求变之风。

吕本中是后期江西诗派最重要的诗论家,在理论上提出“活法”之说。

即“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主张摆脱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它标志着江西诗派内部的新变。

5、易安体: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其词艺术成就很高,善于提炼口语书面语,风韵天然。

善于平常简练生活化的语言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

其词既具有女性的细腻柔丽,于温婉中有遒逸之气,旖旎中透出刚健、洒脱和俊爽,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婉约词,这种别树一帜的词风,在当时就广为流传,被称为“易安体”。

6、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家):

南宋四大家,又称“中兴四大家”,指的是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

这四大家虽然早期曾受江西诗派影响,但除尤袤外,其他三人均能跳出江西诗派的樊篱,自创面目。

其中陆游是著名的爱国诗人,成就最高,而杨万里的诚斋体独具个性,而范成大的田园诗及纪行诗也很有影响。

7、诚斋体:

南宋杨万里的诗风。

诚斋体的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

诚斋体的要素之一是诗人笔下的草木虫鱼充满生机和灵性,给诗歌带来活泼的风格。

要素之二是想象奇特,语言流畅,近于口语。

杨万里作诗无拘无束,信手拈来,很有特色。

但也产生了粗率、浅俗的缺点。

8、《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退隐石湖,写了许多田园诗,其中以《四时田园杂兴》最为著名。

这组诗共60首七言绝句,每12首为一组,分咏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的田园生活。

全面、真切地描写了农村生活的各种细节,使田园诗成为名副其实的反映农村生活之诗。

语言自然清新。

9、江湖诗派:

是继“永嘉四灵”而起的一个诗派,因书商陈起刊刻的《江湖集》而得名。

代表作家有刘克庄、戴复古。

其成员大都是落第的布衣之士和官场失意的小吏。

他们功名失意,进退无据,只得流转于江湖,献文卖艺为生。

他们或奔走于公卿权贵之门,或招群结友于市井乡间,结诗社,推盟首,相互酬唱应和,自然形成一种相近的诗风。

后人以《江湖集》中诗人之诗气味相似,故称之曰江湖派。

10、永嘉四灵:

指的是南宋后期永嘉的四位诗人,即徐玑,号灵渊;徐照,字灵晖;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字灵秀。

他们都是永嘉人,字号中又都有一个“灵”字,诗风又极为相近,故谓之“永嘉四灵”。

“四灵”作诗以贾岛、姚合为宗。

以五律为主要诗体。

内容多描写景色和隐逸生活,艺术上精雕细琢,玲珑雅洁。

11、“二窗”:

吴文英号梦窗,其词集为《梦窗词》;周密号草窗,其词集为《草窗词》。

二人同为南宋中后期清雅词派的作家,词的内容也多为身世之感和离别之情,且往往融入哀时伤世的黍离之悲,艺术上二人均追求清丽工巧,旨趣相近。

故时人并称他们为“二窗”。

12、元杂剧:

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折是音乐单位,一折里只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四折就是四大套曲子,可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

楔子的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待剧情,起序幕作用;也可放在折与折之间,起过渡承接作用。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

13、元诗四大家:

“元诗四大家”是指元代中期活跃于诗坛的四位诗人,他们是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

四人的诗歌创作,在题材内容上大致相同,艺术上也比较相近。

皆雄浑流丽,多模往局,少创新规。

“四大家”的艺术风格同中有异,各人也还有一些自己的特征。

其中最优秀的诗人是虞集。

擅长律诗,意境浑融,风格深沉。

14、铁崖体:

元末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是杨维桢。

他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诗风,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象的奇特不凡,从而创造了元代诗坛上独一无二的“铁崖体”。

最能体现“铁崖体”特色的,是他的乐府诗。

以气势雄健的奇思幻想突破了元代中期诗歌甜熟平稳的畦径,给人以石破天惊的感觉。

杨维桢有时一味求奇,不免诡异晦涩。

15、“二拍”:

是凌濛初编撰的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各收拟话本小说四十篇,除一篇重复,一篇为杂剧外,实有七十八篇。

它在内容上更有时代气息和作家个人特色,在艺术上也更具有统一的剧作个性,它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也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一。

16、院本:

指民间散乐戏班所用的脚本,是宋杂剧在宋、金南北分治之后,保留在北方并得到发展的舞台艺术。

院本的角色行当体制与宋杂剧相同,以净色为主。

它以滑稽调笑的科诨见长,可唱小曲,与以旦、末演故事的元杂剧有所不同。

是宋杂剧到元杂剧过渡的形式,是元杂剧的直接源头。

对元杂剧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7、董西厢:

是指金代董解元创作的《西厢记诸宫调》,为了和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区别,故称。

董西厢是在唐代元稹的传奇《莺莺传》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在情节、结局、人物塑造等方面,都作了较大的修改。

最重要的是作者从根本上改变了原作的主题,热情歌颂崔张二人大胆追求爱情,并以才子佳人终成眷属代替莺莺被抛弃作为故事的结局。

同时红娘也成为一个重要的人物。

并由此而成为王实甫所作《西厢记》的蓝本。

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8、《论诗绝句三十首》:

元好问在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论诗绝句三十首》评论了上自汉魏、下迄宋季的重要诗人及诗派,表达出重视自然天成的意境和雄放壮伟的风格的诗学主张。

他的论诗绝句自身也是优美的诗歌作品。

19、《酸甜乐府》:

元代后期较有成就的散曲作家有贯云石与徐再思。

贯云石号酸斋,风格豪放中见清逸。

徐再思号甜斋,风格婉约清丽。

后人把两人的作品合辑,称《酸甜乐府》。

20、四大南戏(荆拜刘杀):

是元末明初南戏的代表作,简称“荆、刘、拜、杀”。

是《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部南戏的合称。

这四部戏体现着南戏的发展变化,“四大南戏”中的三个剧本都有传说中的作者,表明文人在南戏写定过程的作用。

这些剧本既贴近民间,又显示出文人对南戏写作的渗透,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尤其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对后来的南戏、传奇创作影响深远。

与《琵琶记》一起,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彰显着南曲创作的生命力。

21、《四声猿》:

明代徐渭的一组杂剧,《四声猿》包括了《狂鼓史》、《玉禅师》、《雌木兰》、《女状元》四本短戏。

《狂鼓史》和《玉禅师》是对黑暗政权和虚伪神权的猛烈抨击和尽情戏弄。

《雌木兰》和《女状元》是对女性的赞歌,也是对人才遭埋没的惋惜与哀叹。

徐渭的杂剧创作活泼畅快,嬉笑怒骂,开辟了讽刺杂剧的新路。

他又精通声律,《女状元》杂剧全用南曲,也具备开创意义。

22、南戏(永嘉杂剧):

又称“戏文”,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

是北宋末叶至明嘉靖末期,由最初的“温州杂剧”流布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各地、繁衍而成的、性质相类的民间艺术的总称。

因多用南曲演唱,故名。

又因最早起源于浙江温州(古称永嘉),故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23、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指在明代永乐年间官修的《永乐大典》中收录的三种宋元戏文。

有三种南戏,它们是《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

这三种戏文基本保持了宋元南戏的旧貌,无论在语言、情节方面,还是在曲牌运用、脚色安排方面,都表现出鲜明的早期南戏特色,质率古朴,简素无华,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戏文三种”为今存最早南戏剧本,虽然在艺术上还比较幼稚、粗糙,但在戏剧史上,却有着不容忽视的的价值。

24、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

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四部剧作的合称。

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故此得名;或以其书斋名合称“玉茗堂四梦”。

在这“四梦”中,又以《牡丹亭》和《邯郸记》的成就最高。

正是凭借这“四梦”,汤显祖确立了自己在中国戏曲史上的不朽地位。

25、吴江派:

是以沈璟为代表的注重戏曲格律的传奇派别。

他的曲论核心是强调“场上之曲”,一是格律至上,二是推崇语言“本色”,从剧本有利于舞台演出的角度要求文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强调剧本的舞台性。

沈璟是吴江人,赞同并依其曲论进行创作的作家,多为其子侄、门生及追随者等。

故这个明末著名的传奇派别称为吴江派。

26、汤沈之争:

指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与沈璟围绕“曲律”所产生的分歧与争议。

汤显祖注重剧作的“曲意”,认为为了充分表达“意、趣、神、色”,为了内容的需要,可以突破格律束缚,违腔迕律;沈璟则从场上之曲出发,强调合律,认为只要作曲合乎曲律,内容倒在其次。

“汤沈之争”仅只是创作观点的不同,并不能被视为带有政治意义的对立,也没有好与坏、进步与落后、正确与错误之分。

正是二者的补充、融合,推动了传奇艺术的发展。

27、公安派:

指明代后期以袁宏道为首,包括袁宗道、袁中道在内的文学派别,因他们三兄弟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

他们以李贽的“童心说”为指导,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的束缚,找到了以独创的精神来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主张创新,比较重视文学的时候精神,在诗歌的抒情方面取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