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集录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64249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集录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集录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集录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集录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集录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集录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集录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集录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集录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集录含答案

高考模拟试卷古诗鉴赏题集录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6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注]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

木笔,又名辛夷花。

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

试作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6分)

(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3分,每点1分。

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分,每点1分。

意思对即可。

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二 阅读下面两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②。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

②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

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

⑴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

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

请简述理由。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辛弃疾和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写鹧鸪与杜鹃啼鸣,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和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

(此题4分,时代背景和思想感情各占2分,未答“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可不扣分,如将两词分述只要内容正确亦给分)

(2)评分参考要点:

辛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愁上加愁。

陆词写“常啼杜宇”与“林莺巢燕总无声”对比;闻杜宇在先而“愁”在后,牵惹愁思。

(此题答案较开放,不限定分析哪一首,也不要求两首比较分析。

只要将一点分析清楚即给2分,分析未扣住“夜闻鸟鸣”的不给分)

三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5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

浩初上人:

潭州人,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

“上人”,对时尚的尊称。

 

(1)联系全诗,分析第二句中“割”字的作用。

(2分)

答:

                      

 

(2)整首诗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分)

答:

                     

12.

(1)“割”字照应上句“剑芒”的比喻,进一步写出作者愁苦之深。

(2分)

   

(2)贬谪之恨,思乡之愁(3分,两方面的感情:

一是遭贬的愁,二是对故乡的思)

四.阅读下面王勃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6分)

       江亭月夜送别(其一)                         江亭月夜送别(其二)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王勃的这两首同题送别诗,在表达感情方面写法有何主要区别?

请作简要分析。

(3分)

答:

                                                                      

                                                                          

(2)有人评点《江亭月夜送别(其二)》这首诗时,称赞“寒”字之妙:

“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为什么?

(3分)

答:

                                                                      

                                                                          

四(6分)

(1)第一首用“谁见泣离群”直接抒情,表达离愁;第二首用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手法委婉(间接)地表达离情。

(3分)

 

(2)同意。

作者感到此夜江山寒,一个“寒”字极写出友人离去后心情的沉重与冷寂。

(3分)(此题为开放题型,言之成理即可)

五.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

①断肠天:

指繁花似锦的秋日。

断肠:

销魂。

  

(1)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喻指社会上的某种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2分)

  答:

------------------------------------------------------------------------------------------------------------------------------------------------------------------------------------------------------。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字和曾诗中的“倚”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4分)

  答:

-----------------------------------------------------------------------------------------------------------------------------------------------------------------------------------------------------------。

 五(6分)

  

(1)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

(2分,“悲叹之情”、“憎恶之情”各1分。

意思对即可)

  

(2)“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

(2分,手法1分,效果1分。

意思对即可);“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突出了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

(2分,手法1分,效果1分。

意思对即可)

六.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二题。

(6分)

春夜喜雨

杜 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 雨

周邦彦

耕人扶未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

野塘漫水可回舟。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

(3分)

   杜诗:

①              ;②              。

   周诗:

①              ;②              。

(2)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

你喜欢哪一首?

请自选一个角度略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

(3分)

                                                                  

六.

(1)杜诗:

(1)春雨来得及时;②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

周诗:

①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②春雨水量可观。

[评分标准:

本题3分,4个要点概括出1个给1分,3个便可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

(2)杜诗要点:

①直抒胸噫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②借助拟人修辞塑造形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⑧展开想像,寄托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像相结合);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由“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

周诗要点:

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②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花”“鸥”的作用);③结构布局的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

   [评分标准:

本题3分,有观点,1分;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且能言之成理,2分。

本题不要求考生将两首诗进行比较,只须就某一首在艺术表现方面的个性略作阐释即可。

]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6分)

日 暮①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

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问题:

(1)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2分)

   

(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

(4分)

  答:

(1)                                                                。

   

(2)                                                                    

                                                                           

七.(6分)

(1)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

(点出景物1分,说明特点1分。

(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

(点·出“思乡”2分,点出“迟暮”2分。

意合即可。

八.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

(1)

(2)两题。

(6分)

诉衷情

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

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云长,路茫茫。

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注]这首诗写于宋仁宗宝元元年作者四十八岁时,当时他从参知政事贬外官已有六年。

 

(1)这首词写景极有特色。

请简要分析。

(3分)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

17.(6分每题3分)

(1)先写时令;远景近景结合,写树上红叶,充分体现季节特征;写树叶中夹杂的疏黄,浓淡相宜,格调优美。

(三条每条一分,意思对即可。

(2)而对自己仕宦生涯的不如意,感叹前路茫茫,难于把握。

(意思对即可。

17.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①—②题。

(6分)

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淦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渝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

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

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①谢诗“觅寻”和白诗“觅”的对象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②请从两首诗中选出一首,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要侧重一个角度,结合诗句。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6分)

①桃源,即避元之所;春(春天、春光)。

 用典;对比(拟人)。

(4分,每空1分)

②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但是在鉴赏时应侧重于某一角度、集中于某一点具体来谈,不可谈得过于散乱。

(2分)

九.阅读下面三首诗,做后面两个小题。

(6分)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

我居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陶渊明《问来使》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道人北山来,问松我东冈。

举手指屋脊,云今如许长。

——王安石《道人北山来》

(1)故乡来人,有所问询,三位诗人萦系于心的各是什么?

试简释其中蕴含的共同人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风格和语言两个方面简要说说这三首诗的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

(1)三位诗人萦系于心的分别是菊、梅、松,体现了他们高洁坚贞的人格情操。

(2)风格平易(风格平淡),语言浅近(语言质朴)。

(意思正确即可)

十.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请选取一种加以分析。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一种,作具体分析。

 十.(10分)

(1)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

   ①抒发了思乡之情。

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

儿童夜捉促织,诗人触景生情,产生了恋乡思绪。

   ②抒发了客居他乡孤寂之心绪。

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

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得客居他乡的孤寂。

   ③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

儿童夜捉促织,勾起童年回忆,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更衬出客居他乡时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

   

(2)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

   ①以景写情。

萧萧寒声,儿童夜捉促织,相互映衬,以此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或思乡之情。

   ②动静结合。

萧萧梧叶声、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

   ③悲欢对比。

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

   ④通感运用。

萧萧的声音,引起秋寒之感,用听觉引起触觉。

   ⑤巧用典故。

诗人暗用张翰典故(秋风:

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辞官回乡),不露痕迹。

   评分标准:

(1) 

(2)两题各5分,内容3分,语言2分。

其中第

(1)题答出某种“感情”,

   第

(2)题答出某种“表现手法”,各给1分,有分析各给2分。

本题只要答出“答案示例”中的一种即可,如另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十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注]。

      注:

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

陆游晚年住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古人评论这首词的下阕,说第一句有三个词用得好,你认为是哪三个词?

它们好在哪里?

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

                                                               

十一.(6分)答:

这三个词分别为:

“未”、“先”、“空”,2分。

找对两个给1分,找对3个给2分。

这三个词概括力量,含意丰厚,流露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

1分“未”字表达放眼西北,神州陆沉,妖氛未扫的遗恨;“先”字表达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秋的感慨;尤其一个“空”字,写出了内心的痛苦和失望,也隐含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意思对即可,3分。

十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江亭夜月送别   唐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唐诗笺注》中称赞此诗末句的“寒”字说“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在这首诗中,能透露离情的字眼其实不止一个“寒”字,请举两例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6分)首句中的“乱”既写夜烟迷乱之景,也暗示了诗人送别前的心情迷乱;次句中的“飞月”既表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了诗人伫立凝视时间之久,表达了诗人别情之浓和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中的“寂寞”看似写外界景物,实则与诗人在送友人离去之后内心孤独惆怅之情(举出两例即可)。

(每例3分,言之成理即可。

写出词语1分,分析正确2分)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6分)

绝句

石柔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

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

 

(1)联系诗意,谈谈诗人抒发了什么感情?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诗歌作简要赏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

(1)诗人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或表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杨花,抒发了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

)(重点在旅愁、离情,意思相近即可。

(2)在借物(景)抒情、对比烘托、通感上任选一点赏析即可。

①诗人借物(景)抒情,托物言志。

借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

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

②对比烘托:

“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深沉感人。

③通感:

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

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

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使人感到“轻飘飘”的感觉。

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

或答:

此处的“黄”借代杨花。

杨花随春风飘荡,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

一个“轻”字便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感觉。

(只要言之成理,均可)

(评分标准:

能说出表现手法1分,能结合诗句分析2分,语言贯通、言之成理1分。

十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1)这首诗的第一句中的“似”字能否换为“却”或“亦”?

为什么?

                                                                          

(2)有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有情”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十四.

(1)不能。

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说它有情是一种主观感觉,用“似”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不确定,不肯定的主观感觉;(2分)“却”表强烈转折,若换为“却”,则过于生硬,没了情趣;“亦”表并列,若换为“亦”,则“无情”“有情”失去主次。

(1分)

(2)本诗写溪水与诗人“同行”、“惜别”都为了写溪水的“有情”,可见“有情”是全诗的关键。

(3分)

十五.阅读下面两首杜甫的诗,回答问题(6分)

             房兵曹胡马①                              病马③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毛骨岂殊众④,驯良犹至今。

      骁腾②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注释:

     ①这首诗写于开元二十三年或二十四年(公元740年或741年),诗人当时在河北,山东一带漫游。

兵曹,参与军事的小官。

②骁腾:

壮健,快捷。

    ③这首诗大约写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当时诗人流落秦州。

    ④这句意思是,你的皮毛筋骨和那些受宠得意的同类难道有什么两样。

(1)两首诗都是写马,但感情基调不相同,第一首诗                  ,第二首诗               。

两匹马,一雄健,一病弱,但它们具有一种共同的品质,就是                           。

(3分)

(2)在第一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联,说说理由。

(3分)

                                                                         

                                                                         

十五.(6分)

(1)(3分)答题要点:

第一首诗是激昂向上的,第二首诗是抑郁低沉的。

共同品质是:

忠诚(忠诚于主人:

可以信赖。

)一空1分,意思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