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复习题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57926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辨证法复习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自然辨证法复习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自然辨证法复习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自然辨证法复习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自然辨证法复习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辨证法复习题1.docx

《自然辨证法复习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辨证法复习题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辨证法复习题1.docx

自然辨证法复习题1

Q1:

何谓自然观?

他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

(可能简答)CHAP1

A1:

(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即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种自然观:

自然观以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的重大成果为基础,并且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划时代的发现,必然会改变自己的形式。

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3)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它的创立为科学技术的深层次研究提供世界观,认识观、方法论和价值论的前提。

20世纪以来在总结概括现在自然科学新成就的基础上产生的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Q2: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如何创立和发展的?

(可能论述)CHAP1-2

A2: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一)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希腊还没有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它的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是人类历史上自然观的最初形态。

古代自然哲学作为从整体上对自然界进行思辨的学说,实际上是关于普遍命题的哲学知识和关于自然事物的具体知识的、浑然一体的一种知识形态。

直到亚里士多德时代,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仍然是一回事,并且以脱离实用技艺、从事纯理论的探索为目的的。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古代的自然哲学本质上是一种自发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开始尝试对大自然做出同意的合乎理性的说明。

主要围绕万物的本原、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以及“自然”的涵义展开的。

(1)万物的本原:

早期的自然哲学是从探索自然界的“本原”开始的。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火”或者是“四元素”,他们都认为本原是物质性的元素。

(2)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米利都学派代表阿那克西曼认为存在物的本原是没有任何规定性。

虽然有不少想象和虚构的成分,但是它将整个自然界看作是由物质元素在宇宙中逐渐形成的,并且把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归于事物内在的力量,试图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揭示产生事物的根源,包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3)“自然”的涵义:

古代自然哲学家凭借敏锐的直觉,认识到“自然”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地生长发育着的有机体。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

这种自然观包含在当时关于自然的研究与探索的自然哲学中,尚未建立在科学的实验与分析的基础上,因而这种自然观带有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

它只是直观地勾画了整个自然界的轮廓,不能说明构成自然界总画面的各个细节。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历史地位:

古代自然观坚持从自然界本身去寻求对自然界的解释,坚持在自然界的总体联系和运动、发展、变化中认识自然界。

正是这种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使得它一方面在哲学上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在以后得到发展和证实的天才预见。

(二)17、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天体运行论》,揭开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序幕,引发了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

哥白尼在这部著作中提出日心地动说,推翻了一千多年来占统治地位的托勒密的地心说,也是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牛顿力学。

16、17世纪,开始了以实验与理性方法相结合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牛顿在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它以1687年牛顿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出版为标志。

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是机械论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及其形成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世界是一部机器,由惰性物质组成,与思维存在物——人无关,物体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

机器的自然图景和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是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命题。

(1)机器的自然图景:

从哥白尼到牛顿的整个发展过程一直被恰当地称为世界图景的机械化过程。

自然界、宇宙被设想成一架处于自然之外的神操纵的庞大机器。

人与自然是分离对立的,人处于自然之外,是与自然不同的存在者。

开普勒说他不是要将天体的机械比喻为神圣的有机体,而是把它比作一座时钟。

笛卡尔认为:

“自然图景是一种受着精确数学法则支配的完善的机器。

”18世纪机械观占据了统治地位。

伏尔泰认为,牛顿以万有引力定律论证了宇宙是一架巨大的机器。

拉美特利做出了“人是机器”的论断。

(2)严格的机械决定论:

拉普拉斯决定论

拉普拉斯认为:

应该把宇宙的目前状态看作宇宙过去状态的结果,同时又把它看作今后接着发生的事件的原因。

拉普拉斯的决定论是在牛顿的决定性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到18世纪末,法国哲学家把这种机械决定论推向了顶峰。

霍尔巴赫认为,宇宙间存在着普遍必然的因果联系,宇宙本身不过是一条原因和结果的无穷锁链。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状况相适应,形成了观察、实验、分析、还原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这种分析方法、还原方法,是近几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步的基本条件。

由于运用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分别研究的分析方法,使人们相对忽视了自然界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变化发展,因此,这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贡献: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

(1)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这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的意义。

(2)它反对抽象的思辨,强调经验和实证的方法,分析还原的方法,这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完全必要的。

(3)评价:

恩格斯:

“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各种自然过程和自然对象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性质与局限性

(1)机械性:

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这种观点与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观点相比,显然是一种倒退。

(2)形而上学性: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是与当时经验自然科学所运用的还原分析方密切相关的。

(3)不彻底性: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认为自然界是孤立于人的实践领域之外的原始的自然存在物。

这种观点必然导致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割裂,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和神学目的论。

(三)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

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近代以来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生产过渡,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突飞猛进的发展。

生产的这种飞跃,有力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的一系列重大发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这就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

自然科学从搜集经验材料的阶段进入系统整理这些材料和理论概括的阶段,在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各个领域涌现出一系列重大发现。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发表了《自然通史与天体论》一书,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

康德认为:

太阳系是从同一团尘埃微粒组成的弥漫星云中,通过吸引与排斥的矛盾运动,逐渐发展成为有秩序的天体系。

1796年,拉普拉斯发表《宇宙体系论》,提出了类似的星云说,并对星云说进行数学和力学方面的论证。

后人把这两个类似的假说称之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恩格斯评价:

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

地质“渐变论”:

1830年至1833年,英国地质学家赖尔在其发表的《地质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地质渐变论。

他指出,地壳的变化不是突如其来的灾难性的剧变,而是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由于内力(地震、火山)和外力(风、雨、雪、温度变化等)的长期作用而缓慢发生的。

恩格斯说:

“赖尔才第一次把理性带进了地质学中”。

这个学说既是与有机物种不变这个假说不能相容,也是对居维叶的“灾变说”的一个有力批判。

“灾变说”只强调地质过程的突变和飞跃,甚至提出神创说,把超自然力说成是地质变动的根本原因。

(近代物理学的三次大综合创立了经典物理学:

第一次大综合创立经典力学;第二次大综合创立热力学与统计力学;第三次大综合创立经典电磁学)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推广):

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化的过程。

尿素的人工合成:

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发表《论尿素的人工合成》一文,他用普通的化学方法,从无机原料合成有机尿素,第一次证明了无机物也能生成有机物。

打破了有机物和无机物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的观念。

 

元素周期律:

1869年前后,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等人发现元素周期率。

元素周期率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系原子量的增加而呈周期性的变化,揭示了元素由量变到质变、量与质相互关联的实质,为唯物辩证法提供了自然科学上的论据。

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的建立,证明一切生命物质的基本单位是细胞,从而揭示了生命现象、特别是植物和动物之间的本质同一性。

生物进化论: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出版,系统地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用大量的事实论证了生物界的任何物种,都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

上述理论自然科学的一系列重大发现,特别是由于物理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电磁转化理论的建立)和生物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的建立),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及运动形式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消融了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鸿沟),从而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取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直接先驱:

德国古典自然哲学

为了确立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理论工作:

批判分析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从黑格尔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批判分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方法论;研究了劳动与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除了具备上述深厚的自然科学基础和源远流长的古代自然哲学思想渊源之外,还以德国古典自然哲学为先驱。

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最主要的价值,即在于把世界描绘成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单纯事物的集合体,并且明确地提出了矛盾是运动、发展的源泉的思想。

但是黑格尔自然哲学中的辩证法,只是观念的辩证法:

发展是理念、观念的发展;联系是概念的相互联系,而自然界的辩证法只不过是它的“外化”,因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头脚倒立的。

黑格尔的发展观是不彻底的。

★★

(2)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的批判和继承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和重大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

(2)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3)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5)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6)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7)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8)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自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第二、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第三、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第四、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意义:

第一、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第二、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第四、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而不是僵化、保守的。

在自然科学飞速发展的现时代,它必然将以科学的新成果和自然界的新问题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的观点。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系统自然观

(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系统自然观的产生

★★1、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基础

(1)现代自然科学革命概况

从近代科学诞生到十九世纪末,近代物理学的三次大综合建立起了经典物理学之后,两朵乌云和三大发现引发了一场物理学革命,创立了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辩证自然观真正取代机械自然观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20世纪和科学革命广泛地发生在宇观、宏观、微观三大层次上,使整个自然科学形成一个前沿不断扩大的多层次的综合的整体。

(2)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

相对论: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关于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关系的理论,是对高速的物质运动规律的认识,是现代物理学和科学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扬弃了牛顿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观念,揭示了空间、时间、与物质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

★★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是对微观层次的物质运动规律的认识,它研究微观粒子如电子、原子、分子等的运动规律,是现代物理学的又一重要基础理论,也对人们的哲学世界观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并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分子生物学:

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英国生物学家克里克和威尔金斯关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分子生物学表明现代生命科学已发展到足以改造人类自身、改变人的自然本性的程度。

(3)系统科学:

80年代之后,系统科学是把对象作为组织性、复杂性系统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以揭示其运动规律和实际处理这类系统的科学。

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是系统科学研究的第一批成果。

20世纪70年代前后相继出现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论等自组织里理论以及分形理论和混沌理论则是系统科学的新发展。

2、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

系统自然观植根于现代自然科学理论,深入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认为自然界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

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辨证统一的思想。

3、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并且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

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

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再循环发展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辨证统一,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环思想。

(2)随着系统自然观的确立,形成了一种探索组织性、复杂性问题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

即,把对象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二)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

1、系统:

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

(1)什么是系统?

所谓“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

确认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不仅要把整个自然界看作一个系统,而要要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都自成系统。

从微观的基本粒子到宇观的总星系,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天然自然到人工自然,从人类社会到人类思维,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无一不自成系统。

★★2、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

(1)开放性

(2)动态性

系统有相对稳定的一面,它是系统存在的根本条件,另一方面,系统又是动态的。

贝塔朗菲在一般系统论中较多地论述了系统的动态性,他从生物学的角度进行讨论,认为动态是系统保持静态的前提,正如生命有机体体内平衡的基础之一是新陈代谢的存在。

稳态不是静态,稳态是含有动态的一种运动状态。

系统的变化发展有两个方向:

一是进化的方向,一是退化的方向。

(3)整体性(不可还原性)

所谓整体性原则,就是要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整体的性质不恒等于各组成要素性质的总和,整体的性质只存在于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即不可还原性。

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

由于系统整体性的特点,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不能一一分解成独立于系统的要素。

(4)层次性

所谓系统的层次性,是指一方面系统上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层次性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

从宇观到宏观,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人们都能见到这种层次性。

3、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结构层次

(1)自然系统结构和功能

所谓自然系统的结构是指自然系统的诸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它表现为系统内部的组织形式、联系方式或秩序。

所谓自然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

(2)嵌套的立体网络结构的自然图景

自然界物质系统之间及其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形成无穷嵌套的立体网络结构的图景。

(三)自然界的演化

1、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和自然的进化

(1)“演化”和“进化”:

演化是一种具有不可逆性的运动形态,而进化是一种具有特定方向的演化。

(2)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

可逆与不可逆直接涉及到关于自然演化的一个和带根本性的问题,既是否出现时间箭头的问题。

与不可逆过程相联系的时间箭头既可以指向退化的方向,也可以指向进化的方向。

现实的自然过程是不可逆的。

(现实的自然界不存在严格的可逆现象)

(3)自然界的进化:

有序化和对称性破缺:

对称,是指一定变换下的可变性,破缺是指在一定变化下所表现的可变性,或对称性的降低。

它实际上对应着系统的有序状态。

2、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

(1)分叉:

稳定性和不稳定性

(2)突现:

突发性、间断性和不可预测性(3)“内在随机性”:

确定性和随机性

3、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4、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

19C70N恩格斯指出宇宙的演化是“物质赖以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

在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混沌可以产生有序,有序又将复归于混沌,才使得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

Q3:

如何理解科学的涵义、性质、本质?

CHAP4.1

A3:

从认识史上看,科学从包罗万象的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并建立了以试验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之后,才把科学未作独立的研究对象。

对科学本质的探讨主要包括科学的涵义、性质和特征,回答科学是什么的问题。

科学的涵义及性质:

马克思关于科学的涵义(P91)

(1)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它揭示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正是科学的巨大力量,使得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空前的强化。

(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

(3)科学是生产力。

这一论断是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

(4)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明确指出科学的社会作用表现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

科学已经成长为社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事业。

从科学社会学的视角,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从人类文明史的视角,科学是一种文化;从认识的角度来考察科学认识的方法,科学是一种方法。

科学学奠基人英国科学家贝尔纳把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六个方面:

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构成我们的各种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各种态度的力量之一;与社会有种种相互关系。

马克思把科学看作“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反映关系的观点,是对科学本质的更一般的、更抽象、更深刻的哲学概括。

科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性质:

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在尚未进入生产过程中,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固定在劳动资料的发展形式-机器体系中;并入生产过程时,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科学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不依赖于特定的经济基础,具有直接的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

科学本身没有阶级性。

科学的本质属性(P94):

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有其特殊的认识手段落和认识方法,科学作为认识成果,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

即:

基本概念、基本定律以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部分构成理论体系。

从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看,科学具有如下的本质属性:

(1)客观真理性:

科学知识的客观真理性,在于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坚持用物质世界自身来揭示物质世界。

科学具有内容上的客观真理性,是科学知识最根本的属性。

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内容是随着实践而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

(2)可检验性:

科学知识是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科学的结论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具有可检验性。

(3)系统性:

科学知识是根据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用逻辑的方法整理出来的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

它力求做到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一切方面,虽然不会完全做到这一点,但必须有全面性、系统性的要求,以防止片面性和僵化。

(4)主体际性:

科学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能被不同认识主体所重复所理解,能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

它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

Q4:

科学知识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请说明它们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重点:

科学理论)CHAP4.2

A4:

科学认识的过程的成果是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以及逻辑推理和实验检验而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

科学知识主要就是由上述这些要素构成的。

1、科学事实:

科学事实的涵义:

是人们通过观察、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实践检验被证明为正确反映客观事实的真实描述和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科学事实的分类:

事实Ⅰ,指客体与仪器之间相互作用结果本身的描述。

例如,观测仪器上所记录和显示的数字、图像等。

事实Ⅱ,指对观察实验所得结果的陈述和判断。

事实Ⅲ,指被观察与实验证明了的理论结论,也被称为理论事实。

其内容可以通过判断和推理等逻辑证明,用抽象的方法获得。

例如,光速、万有引力等科学事实,起初都不是经过观察、实验等经验方法获得的。

科学事实的特点:

(1)具有可重复性。

这一特点使科学实验成为检验科学认识的重要手段,它体现了科学事实的可靠性。

(2)科学事实渗透着理论。

科学事实作为科学中的第一阶段认识成果,其中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