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辅导11至4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57771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5.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辅导11至4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心理学辅导11至4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心理学辅导11至4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心理学辅导11至4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心理学辅导11至4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辅导11至4章.docx

《心理学辅导11至4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辅导11至4章.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辅导11至4章.docx

心理学辅导11至4章

心理学辅导1(1至4章)

第一章概论

本章围绕什么是心理学这个基本问题,对心理学的概念、性质、研究领域,以及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等问题作一简要概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心理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各学术流派,了解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分支,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明确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与作用。

二、考核知识点

(一)心理学的概念

(二)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三)心理学的分支

(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五)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三、考核要求

(一)心理学的概念

识记:

心理学的概念

领会:

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二)心理学的分支

领会: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领会:

心理学各种方法的主要特点

(四)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应用:

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

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这个定义明确地指出了它的研究内容:

首先,心理学要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在头脑内部,对于这种头脑内部的活动我们无法直接观察或度量。

但是心理活动总是由外部引起并且由外部行为表现的,人们外显的行为表现是受内隐的心理活动支配和调节的。

通过对行为的观察,我们是可以实现对内部心理活动的了解的);

其次,心理学要研究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心理活动在行为中产生,又在行为中得到表现和发展。

二者之间的联系是按一定的活动规律进行的)。

总之,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自从l879年德国学者冯特(W.Wundt,1832~1920)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建立心理实验室,使之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的。

 衡量某一学科是否属于科学范畴,主要看其运用的是否科学的方法,并且是否达到了几个重要标准。

科学的方法主要包括系统观察和直接实验,重要的标准包括:

 客观性--对信息的选取是取决于信息本身而非研究者的个人偏好;

 准确性--尽可能准确和精确的搜集信息;

可检验性--任何结论都是在多次的检验之后得出的,排除了所有的不一致性。

在心理学研究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过程中,心理学家主要依赖科学的方法,并且严格地遵循科学的标准,所以说,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从科学的分类上讲,心理学有它的独特性。

因为心理活动在头脑中产生,必然受生物学规律的支配;同时人是物种发展中最高等的社会性生物,一切活动又都不能摆脱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具有社会科学性质。

所以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把心理分解成这样的一些基本元素后,再逐一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可以达到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

这一学派强调内省方法,认为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要靠被试者自己对经验的观察和描述,也就是内省。

到20世纪20年代,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影响逐渐衰落。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Functionalism)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James,1842~1910),其代表人物还有杜威(JohnDeway,1859~1962)等人。

机能主义心理学主要活跃于1890年到20世纪30年代,与构造主义心理学展开了激烈的学派之争,两者都主张研究意识,争论的焦点是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结构,还是研究意识的功能。

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因此,他的心理学思想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詹姆斯认为意识是像水流一样的,他称之为"意识流"。

詹姆斯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工作不应局限在实验室内,还要考虑人是如何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不断提出的要求的。

为此,后来他的一些追随者们走向了心理测量、儿童发展、教育实践的有效性等各种应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20世纪初期,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m)学派盛极一时,从根本上改变了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ohnB.Watson,1878~1958)。

华生认为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只能研究可观察的行为。

这是因为科学的研究成果必须是能够重复的,而心理带有主观的性质,不能直接观察,也不能重复,这样就不如把心理看作是一个黑箱,我们不必去管里面装了什么和如何活动,只需要知道输入和输出之间的联系就可以了。

在剌激影响有机体的情况下,只有作为反应活动的外部行为是可观察的,因此,心理学应该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于是,华生的研究路线可以用"刺激一反应"公式(S一R)来表示,他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IvanPavlov)的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

华生认为,我们只要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再根据条件反射原理给予适当的强化,使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起牢固的联系,那么就可以预测、控制和改变人的行为总之,华生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行为主义后期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通常把他的理论称为新行为主义,而把华生的行为主义称为古典行为主义。

斯金纳坚持行为主义的基本原理,他明确指出:

任何有机体都倾向于重复那些指向积极后果的行为,而不去重复指向消极后果的行为。

斯金纳与华生思想的区别,在于他并不否认人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存在,但是他坚信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

   四、格式塔心理学

    在美国出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同时,德国也出现了另外一个心理学派别,这就是"格式塔心理学"(Cestaltpsychology),也称为"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有魏太默(MaxWertheimer,1880~1943)、考夫卡(KurtKoffka,1886~1941)、苛勒(WolfgangKohler,1886~1941)等人,这一学派主要活跃于1912年到20世纪40年代,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著名论点是: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其含义是整体,或称"完形"。

格式塔心理学明确指出:

构造主义把心理活动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元素进行研究并不合理,因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

格式塔心理学着重在知觉的层次上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作为一种学派重视心理学实验,研究的结果在当时很有影响,尤其是有关知觉的一些实验结果,称为格式塔知觉规律,至今在心理学中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五、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于19世纪后期产生于欧洲,其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

这一理论主要源于弗洛伊德治疗精神病的实践,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弗洛伊德认为,要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寻找病人疾病的根源,通过病人的自由联想,对其谈话做出分析,找出其疾病的根源。

他还认为人除了有意识的活动--即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活动,还有无意识活动。

它们常常是一些由于环境的要求和社会的限制,而不能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因为种种原因长时期被压抑着处在被觉知的意识下层,形成下意识,但对于意识仍然发生影响。

这些处于下意识中的个人心理冲突,正是发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精神分析主要就是试图用各种方法发现和揭示病人在下意识中存在的问题。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20世纪中期,美国一些学者出于对当时影响最大的两个心理学派别--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不满,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psychology),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brahamMashw,1908~1970)和罗杰斯(CarlRogers,1902~1987)。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看来,精神分析学说认为行为受原始的性冲动所支配,行为主义理论的许多结论来自对简单动物行为的研究,这两种理论都没有把人看作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失掉了人的最重要特性。

人本主义是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

他们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要想充分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考虑到人们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

总之,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给人的心理本质做出了新的描绘,为心理治疗领域孕育了一条创新的人本主义路线和方法。

不过人本主义理论不能用实验来加以证明,它主要是理论上的推测,运用的是一种思辨的方法,风格与自然科学研究不同。

七、认知心理学

 到20世纪中期以后,认知心理学产生,并比较稳定地向前发展直至现在。

认知心理学是在很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吸取了各派的合理成分,兼容并蓄并加以发展。

比如它既吸收了"格式塔"的整体观,把人脑的活动视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同时对行为主义的"剌激-反应"、强化理论也予以承认。

美国心理学家奈瑟(U.Neisser)于1967年把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成《认知心理学》一书,从而作为认知心理学(Cognitivepsychology)产生的标志,心理学不只要研究行为,也要研究作为行为基础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

    所谓认知,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认知心理学家坚信,要想充分了解一个人的行为必须研究他的内部心理活动,因为同一个行为可以由不同的动机引起且指向不同的目的。

认知心理学家还指出内部认知过程是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的。

他们在研究推理、决策、问题解决等复杂认知过程时采取口语报告的方法,获得了很大成功。

有了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从此人的心理、意识又被带到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之中。

人的心理活动不只包括认知过程,还有情感、有意志、有各种个性心理特性,若忽略了人的这些特点,就会把人与机器等同起来。

认知心理学在其发展中,从认知过程出发,并未忽略对动机和情感等心理现象的研究。

事实上现代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内部心理活动规律,已变成一种思路,在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都依据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去探讨和解释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目的是分析、解释、控制与调节人的多种活动,包括社会交往等等。

    总之,发展到今天,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的外部行为表现,而且还要研究人的内部心理规律,乃至心理的生理机制。

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一、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一)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三)发展心理学

(四)心理测量学

(五)生理心理学

 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一)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二)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三)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四)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五)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第四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测验法、实验法和调查法等,这些方法都属于科学性方法,具有一致的基本过程,即:

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假设,进行研究设计;采用恰当的方法技术搜集资料;按照一定程序进行结果的统计处理;最终进行理论分析,得出结论。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所谓自然情境指的是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在受到观察。

观察法一般适用于下面的条件:

对所研究的对象出于多种原因无法进行控制的情况,以及研究对象在控制条件下会发生质的改变,或由于道德伦理等因素不应该对之进行控制的那些行为。

 二、测验法

 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使用测验法,可以研究:

一、了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特征,如用智力量表测量儿童的智力水平,用人格量表了解人各不同的心理特征;二、探讨心理特征与外界因素的关系,如考察智力与学习成绩是否相关,性格内向是否影响社会交往;三、可以比较不同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心理差异。

需要注意的是,测验法中所用的心理量表,或称心理测验,其测验的内容必须具备适用性和科学性,编制程序有严格的科学规定和参数指标。

除编制过程外,在测验的实施、计分和解释过程中,也都有统一的标准必须遵循。

三、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在实验法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地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地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类变量,第一,自变量。

即实验者控制的剌激条件或实验条件。

第二,因变量,即反应变量。

它是实验者所要测定和研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

第三,控制变量。

即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为了避免这些变量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需要设法予以控制。

总之,采用实验法研究个体行为时,主要目的是在控制的情境下考察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指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在这种实验条件下,由于被试始终处于自然状态中,不会产生很强的紧张心理,因此,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

但是,自然实验中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

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的许多课题都可以在实验室进行研究,通过实验室严格的人为条件的控制,可能获得较精确的研究结果。

另外,由于实验条件严格控制,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

但是,由于实验者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境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处在这种情境中,意识到自己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调查法

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

问卷法是指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

谈话法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

但是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

    第五节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一、认识内外世界

    学习心理学,可以加深人们对自身的了解。

通过学习心理学,你可以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某些行为,这些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以及自己现在的个性、脾气等特征又是如何形成的等等。

 同样,你也可以把自己学到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到人际交往中,通过他人的行为推断其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实现对外部世界的更准确的认知。

二、调整和控制行为

     心理学除有助于对心理现象和行为做出描述性解释外,它还向我们指出了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人的心理特征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因此,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自身和他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调整,也可以通过改变内在外在的因素实现对行为的调控。

也就是说,可以尽量消除不利因素,创设有利情境,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积极行为。

三、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教师可以利用教育心理学的规律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或者利用心理测量学的知识设计更合理的考试试卷等;商场的工作人员利用消费和广告心理学的知识重新设计橱窗、陈设商品,以吸引更多的顾客,如现在街上流行的"打折风"就是一个应用实例;再如经理利用组织与管理心理学的知识激励员工、鼓舞士气,等等。

这方面的应用很多,各位读者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有意地加以体会和利用。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心理学把意识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上的意识有两层含义。

一种是把它当作心理的同义词使用。

第二种含义是把意识看作心理的高级层次。

现代心理学认为意识为人类所独有,是一种高级心理过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意识的概念与不同状态,了解睡眠的阶段与失眠的种类,了解梦的心理学原理与研究,了解催眠的特征与理论。

二、考核知识点

(一)意识的概念

(二)意识的状态与注意的参与

(三)生物节律的特点

(四)睡眠的阶段

(五)失眠的种类

(六)梦的特征与研究

(七)催眠的概念、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催眠理论

四、考核要求

(一)意识的性质

识记:

意识、无意识

领会:

意识的四种不同状态,注意与意识状态的关系

(二)生物节律

识记:

生物节律、日节律

领会:

生物节律与睡眠

(三)睡眠与失眠

领会:

脑电波与睡眠的阶段,失眠的种类

(四)催眠现像

领会:

催眠的原理,催眠与睡眠的区别

第一节意识的性质

一、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意识活动的内容具体包括:

(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

(2)对内部剌激的觉知。

(3)对自身的觉知。

二、意识的状态

在正常条件下,意识具有四种不同的状态:

(一)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做成一件事情,是意识的第一状态。

(二)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意识的参与成分相对较少,活动变成自动化了,可以同时进行其他活动,是意识的第二种状态。

(三)自日梦状态    白日梦是意识处于一种迷糊状态,是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它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是意识的第三种状态。

(四)睡眠状态

  

第二节注意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既不同于意识,也不同于对某一事物反映的感知、思维等认知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一)注意的特点

1.注意的指向性

 是指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

2.注意的集中性

 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

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时,注意指向的范围就缩小。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注意的第一个功能,就是从大量的信息中选择出重要的信息给以反应,同时排除掉无意义信息的干扰。

2.维持功能

 注意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比较紧张的状态,靠注意的维持功能,才能对被选择的信息进行深入的加工与处理,对复杂活动顺利进行。

3.调节功能

 注意在使人们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时表现出重要的调节作用,使人们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

二、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注意和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注意不等同于意识。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注意提供了一种机制,决定什么东西可以成为意识的内容。

只有被注意到的内外刺激,才能被个体所觉察,进而产生意识。

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

在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下,人的注意集中在当前有意义的内容上,得到比较清晰和深刻的认识。

自动化的意识状态要求很少的注意,意识的参与成分也相对较少。

在白日梦状态,人的意识内容不断地变化,实际在这些内容上所分配到的注意极少。

睡眠状态,人们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下,注意基本停止了活动。

三、注意的种类

    按照注意选择方向上的目的是否明确,以及意志努力的参与程度上的差异,可以将注意分成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三种。

(一)不随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二)随意注意

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是在不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三)随意后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这方面,它类似于随意注意;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在这方面,它又类似于不随意注意。

  (四)睡眠状态。

第三节生物节律、睡眠与梦

一、生物节律

    生物节律是指有机体生理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它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二、睡眠与失眠

(一)睡眠

    通过分析人在睡眠状态下的脑电波,科学家发现,人在睡眠中,意识既不是完全停止,也不是以同一方式在持续活动,其本身也经历一个小小的周期性变化。

人的整个睡眠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过渡期,个体感到困倦、意识进人朦胧状态,通常持续1~7分钟,呼吸和心跳变慢,肌肉变松弛,体温下降,脑电波为频率较慢但振幅较大的α波。

    第二阶段为轻睡期,大约持续10~25分钟,这时出现频率更慢的θ(theta)波。

    第三、四阶段是沉睡期,以频率慢振幅极大的δ波为主。

    睡眠的最后一个阶段,称为"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这时通过仪器可以观测到睡者的眼球有快速跳动现象,呼吸和心跳变得不规则,肌肉完全瘫痪,并且很难唤醒。

    快速眼动睡眠结束后,再循环到轻睡期。

如此循环往复,一般一个晚上要经过4~6次这样的循环。

研究发现REM出现的时候,就是人在做梦的时候,若这时将被试唤醒,78%的人都说他正在做梦,并且能记得梦中内容。

随着年龄的不同,REM在睡眠中所占的比例也有所不同,年龄越小,REM所占的比例越高。

(二)失眠

    关于睡眠的作用,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一种认为人经过白天的活动,消耗了精力和体力,需要通过晚间的睡眠来恢复。

另一种则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睡眠起着一种保护作用,保护个体也保护种族的发展。

由于黑夜危险因素太多,为了避免遭受危险,必须减少活动,睡觉便可以起保护作用。

这两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

    最常见的睡眠失常就是失眠。

按照失眠的原因,可以把失眠划分为四类。

1.情境性失眠

    情境性失眠主要是由生活情境的改变造成,包括睡眠环境的改变,它是一种暂时性失眠。

2.假性失眠

    只是当事人在心理上有失眠感,但其状态良好,这种失眠称之为假性失眠。

主要是因为没有认识到睡眠存在着个体差异所致。

3.失律性失眠

    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形成的暂时性失眠,称为失律性失眠。

如飞行时差所造成的睡眠困难、工厂里三班倒的工人出现睡眠困难等。

4.药物性失眠

    咖啡因、茶或可乐之类造成的失眠称之为药物性失眠。

它还包括长时间服用安眠药物,在心理和生理上形成了对药物的依赖,导致的药物性失眠。

三、梦

    梦是人在睡眠中尤其是在快速眼动睡眠时期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梦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意识的一个层面活动的结果。

    弗洛伊德首先提出,人的心理可以划分为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面。

无意识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前意识则指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层面。

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无意识中包含了大量的观念、想法、欲望、冲动等,这些观念和想法因为与社会伦理道理相冲突而被个体压抑在无意识中,个体无法觉察到。

   

 在梦的内容方面,霍尔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

霍尔发现,大多数的梦具有一般世俗性质,可能是将家庭、朋友和同事等某些特征加以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