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第五组单元备课建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56118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第五组单元备课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上册第五组单元备课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上册第五组单元备课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上册第五组单元备课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上册第五组单元备课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第五组单元备课建议.docx

《四年级上册第五组单元备课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第五组单元备课建议.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第五组单元备课建议.docx

四年级上册第五组单元备课建议

四年级上册第五组单元备课

长清区实验小学王益群

一、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五组教学内容包括单元导读、两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一个语文园地,精读课文是《长城》《颐和园》,略读课文是《秦兵马俑》。

《语文园地》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宽带网。

二、教材解读:

1.人文主题:

本组的主题是“我国的世界遗产”。

这一主题在单元导读中,教材编者给了我们明确的提示:

为了保护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世界最突出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评为“世界遗产”,编成《世界遗产名录》。

我国已有多处景观名列其中。

本组所有的教学内容,无论是课文,还是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宽带网都是围绕“我国的世界遗产”这一专题进行编排的。

本组选编的3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

纵观整个小学阶段,本组是第一组也是唯一一组围绕“我国的世界遗产”这一专题展开的教材。

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查(资料)等活动中,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激发探究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培养自觉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与习惯。

2.训练重点:

本组课文中,四年级的学生对长城、颐和园和秦兵马俑有些了解,有些同学甚至去这些地方旅游过,但更深入的东西尤其是体现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更是知知甚少。

他们对课文内容比较感兴趣,关注作者写作方法较少。

因此,单元导读就单元组训练重点,提出了如下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

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搜集与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资料。

”可见“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是本单元训练重点。

①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就是边读边想象。

即引导学生读课文,凭借想象去品味活生生的世界。

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含的意境与情感。

这是一种阅读方法。

这项训练的过程,是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

关于“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其方法的引导体现在:

二年级上册

《2黄山奇石》课后想想说说:

想一想“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几块奇石的样子,再挑一块说一说。

第一次引导学生根据文中奇石的名字,展开想象,这种想象只停留在图画的层次,由奇石的名字,想象奇石的样子。

二年级下册

《2古诗两首》课后泡泡语:

“读了《宿新市徐公店》,看了插图,我能编一个故事。

你呢?

引导学生通过读悟诗句,借助文字、插图,想象诗句中的画面。

将诗的内容想象成一个故事。

由图到故事,想象的范围进一步增大。

三年级上册

《1我们的民族小学》文中的泡泡语:

“我好想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引导学生借助文本,想象情景。

仅从词义上说,“情景”和“情境”之间是有区别的:

“情景”的“景”是具体、直观和吸引人的,指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

“情境”的“境”是指构成和蕴涵在情景中的那些相互交织的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从内涵看,“情境”的范围要广于“情景”。

前者是对某一场景、局面的描述;而后者则要大得多,不仅包括场景,还包含某些隐含的氛围,如热烈、孤寂、友好、无助等等。

在这个阶段,想象的范围又进一步扩大,此时的想象不是借助图画,而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的具体场合景象的想象。

由单一的画面向情境循序渐进地过渡。

《3爬天都峰》课后第三题:

“读了第二自然段,我好想看到了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要把这一段抄下来。

”不仅仅引导学生借助文字展开想象,还引导学生摘抄积累。

《5灰雀》文中泡泡语:

“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与文本对话。

《12*听听,秋的声音》在课文阅读提示中明确提出: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把读后的体会和同学交流。

《18盘古开天地》文中泡泡语:

“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

《21古诗两首》课后第二题:

“我们来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想象一下这些诗句描写的画面。

《23美丽的小兴安岭》文中泡泡语:

“我仿佛看到了各个季节不同的景色。

三年级下册

依然是对“边读边想象画面、边读边想象情景”这一方法的反复巩固。

《1燕子》文中泡泡语:

我能想象出“赶集似的聚拢来”的景象。

《3荷花》课后第三题:

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自己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

《27卖木雕的少年》课后第二题:

我们来找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象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四年级上册

第一组的单元导读:

让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

《1观潮》课后第二题;让我们一起来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在交流读后的感受。

《2*雅鲁藏布大峡谷》课文阅读提示:

“读了《观潮》,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下面这篇课文写的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它又将给我们展现怎样的画面呢?

认真默读课文,想象描写的景象,再用自己的话向别人介绍你所知道的雅鲁藏布大峡谷。

《4*火烧云》课文阅读提示:

“认真读读课文,随着课文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语文园地一》“我的发现”:

读描写景物的文章,边读边想象,就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读写人或记事的文章,往往也能在头脑中浮现画面。

《9巨人的花园》课后第三题:

课文中的许多地方,读了以后都能够在头脑中浮现画面,例如,写巨人推倒围墙前后的情景。

让我们从课文中找一找,互相说说想象到的画面,并抄写喜欢的句子。

《11去年的树》泡泡语:

这时候鸟儿会怎么想呢?

直到第五组在单元导读中明确指出这一方法:

“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中描写的情境”。

《19秦兵马俑》阅读提示:

认真默读课文,想象兵马俑的神态和气势,再谈谈读后的感受。

《30*电脑住宅》阅读提示:

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四年级上册第一组单元导语中提出“让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到了第五组,导语中明确提出了“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中描写的情境”。

19课“阅读提示”中再次提出“认真默读课文,想象兵马俑的神态和气势,再谈谈读后的感受”。

可以看出,对这一训练点的要求不断提高,由读文章想画面提高到了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

从开始提出的“读文章,想画面”的学习要求,到进一步提出“读文章,想象情境”。

“想象情境”包含了“想象画面”,情境更多的是强调动态的,其内涵更加丰富。

“读文章想画面”的要求开始是在写景的文章中提出,后来写人记事的文章也有了要求,看出这一阅读方法的应用更加广泛了。

本册是对尝试运用、巩固运用的螺旋上升的训练过程。

本单元担任着引导学生巩固运用方法的任务。

我们来继续看这一能力的延续发展:

四年级下册

《21乡下人家》泡泡语:

我仿佛看到了“雨后春笋”的画面。

《23古诗词三首》课后第二题:

我们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想象描绘的画面。

五年级下册

《5古诗词三首》课后第三题:

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在五六年级明确提出边读边想象的要求很少,由此可见,四年级上册第五组“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的训练重点,在整个小学阶段是十分重要的。

②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

本单元用到的表达方法有:

比喻、比照、具体数字、按照一定顺序写出景物特点,恰当用词等。

其中,比照是本单元新提出的表达方法。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A学习比照的表达方法。

比照作为一种表达方法。

跟比较相似,又略有差别。

比较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强调比的结果。

而比照指比较照应,强调照着一个熟悉的事物去理解一个抽象的事物。

[语文园地五中“我的发现”教参中是这样描述的:

引导学生发现一种表达的方法:

描写事物时,用大家熟知的事物作比照,就会使事物变得十分具体、形象,使读者很容易想象出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

在小学课本中,比照这一表达方法只在本单元园地“我的发现”里明确提出,本单元有两处明确使用这一表达方法的地方,一处是《长城》一课“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另一处是《秦兵马俑》一课“已发掘的三个佣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

恰当运用比照这种表达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特点,使文章更加通俗易懂。

B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这一训练重点是指,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词句在语言表达、抒发情感方面的作用。

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句段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学习作者用词的生动、形象、巧妙,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积累习作的方法、经验。

本组将“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作为训练重点出现,课文《长城》课后题“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真好,我们来体会体会。

”《颐和园》一课中的泡泡语“‘慢慢地滑过’中的‘滑’字用得真好。

”这两课的训练意在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同时,为四年级下册引导学生“领悟遣词造句的准确”这一训练项目作好铺垫。

它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到关键词句的意思,还要引导学生体会它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这样可以透过关键词句,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生动。

教学目标

1.认识本组生字23个,会写2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长廊、柱子、神清气爽”等词语。

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这一目标是根据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识字与写字目标制定的: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一目标落实了《课标》中第二学段阅读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

3.能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义,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

【这一目标落实了《课标》中第二学段阅读目标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在《长城》课后题中也有体现: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真好,我们来体会体会。

《颐和园》中泡泡语:

“慢慢地滑过”中的“滑”字用得真好。

单元导读中:

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

4.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激发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这一目标落实了《课标》中第二学段阅读目标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本组课文分析,《长城》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颐和园》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秦兵马俑》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5.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这一目标落实了在单元导语的学习要求:

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

《17长城》课后第三题: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真好,我们来体会体会。

《18颐和园》课后第二题:

我们来讨论一下: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18颐和园》课后第三题:

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的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一样。

《19*秦兵马俑》导读:

认真默读课文,想象兵马俑的神态和气势,再谈谈读后的感受。

这一目标落实了《课标》中第二学段阅读目标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6.搜集与中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图片、诗词、楹联或故事、传说,进一步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提高文物保护的意识。

【这一目标的制定首先来源于单元导语:

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搜集与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资料。

然后在《长城》课后选做题:

我想再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

《语文园地五》中口语交际习作、宽带网都有要求。

7.学习导游词的格式和写法,会写导游词,自选内容、自由表达、自主习作。

【目标的制定源于课标对第二学段学生提出的习作的要求:

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8.背诵《颐和园》中喜欢的段落。

积累精彩的词、句、段,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这一目标的制定,首先是依据《颐和园》“颐和园的景美,课文的语言也很美,我要有感情地多读几遍,还要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以及语文园地“日积月累”栏目。

同时《课标》第二学段阅读目标“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教材特点、学生的学习情况、年龄特点,结合课标要求,制定本组的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认识本组生字23个,会写2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长廊、柱子、神清气爽”等词语。

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激发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3.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学习导游词的格式和写法,会写导游词,自选内容、自由表达、自主习作。

5.背诵《颐和园》中喜欢的段落。

积累精彩的词、句、段,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二)教学难点

四年级的学生对长城、颐和园和秦兵马俑有些了解,但更深入的东西尤其是体现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更是知知甚少。

除教学3篇课文外,教师应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进行资料收集、整理,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因此,这是第一个教学难点。

此外,学生能够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但是“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关注较少,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这是另一个教学难点。

五、教学建议

本组的教学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和训练重点有的放矢地展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要有整合教学的思想,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1.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口语交际、习作整合。

在本组的导语中,明确提出了“如果有条件,还可以与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资料”的要求,在《长城》课后,选做题设计了“我想再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

”的题目。

“资料袋”中介绍了我国已有29出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些内容的安排,是为“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的顺利进行所做的准备工作。

资料的搜集整理,是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感受我国“世界遗产”的魅力激发探究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培养自觉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与习惯。

2.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整合。

《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指出:

“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实现为单元习作奠基,变课本为“学本”。

三篇课文结构上都采用了“总——分——总”的方式,通过合理的教学和及时复习,很容易使学生掌握这一构段形式。

其中,三篇课文共有6个自然段也采取了“总分”的构段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阅读实践的机会,利用把握好这些段落的教学,学生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就能很好地掌握好这一构段方式,并能很好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使用过渡句,也是三篇文章共同的表达方法之一。

《长城》一课,作者通过“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来。

”这句话“从看到的”过渡到“想到的”。

《颐和园》一课2——4自然段的开头运用过渡句承上启下,交代清楚游览的顺序。

《秦兵马俑》一课运用过渡句介绍了秦兵马俑的三个特点。

通过举一反三的教学,学生们都能理解过渡段(句)的作用。

三篇课文,又有各自不同的写作方法。

《长城》一课,运用了比喻、比较、举例子的方法写了长城高大坚固和长的特点,在写实的基础上抒情议论点明中心。

抓住“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就能取得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颐和园》一课,作者按游览的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同时又采用过渡句进行衔接,开头结尾还互相呼应,使文章条理清楚。

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写,是该文的另一个写作方法。

通过朗读,想画面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能较好的体会到这一表达方法。

《秦兵马俑》作为略读课文,前两课的许多方法都在文中有所体现。

抓住过渡段进行教学,能取到提纲挈领的效果。

具体分析每一篇课文如下:

《长城》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我觉得学习这篇课文,除了要知道这些外,更主要是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本文脉络清晰,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不论是从各段的表达看,还是整篇文章的写作方法,都是值得学习和运用的。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

全文总分总、首尾呼应、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都是本篇课文要重点关注的。

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的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一样。

长廊:

具体详实的数字表现特点;佛香阁通过“耸立”一词可以使我们感受到佛香阁的“高”;“一排排”使人感受到排云殿占地面积之大;从“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又可以间接地感受到佛香阁很高;“黄、绿、朱红”等颜色,又使人感到古色古香的美……从这些词句中,我们能够领略到万寿山景观的壮丽。

昆明湖用“镜子”和“碧玉”来比喻昆明湖水的静和绿。

还用一个“滑”字衬托昆明湖的静,意味无穷,颇具匠心。

这些表达方法,都值得学生学习。

《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课文层次清楚,总分总结构,分述部分从两方面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

一是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

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自然段要关注说明方法,第三自然段的过渡句我觉得有必要重点讲解一下。

接下来,文章分别介绍不同类型的俑。

作者在介绍时,先抓住特征进行描绘,然后根据俑的神态展开联想,使笔下的兵马俑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无论是文章结构,还是作者的写作方法,都可以在学文过程中进行渗透引导,以使得学文的过程,也是学习表达的过程,为学生的习作做好引导铺垫。

总之,教师在教学时要体现整合的教学思想,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教学可采取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做到人人参与,字字落实。

教师可采用同音字、形近字辨析的方式引导学生巩固字音和字形。

写字时先让学生自己分析字形,然后仿写、比较、纠错,教师应着重解决学生在写字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三)阅读教学

1.注重朗读、默读。

每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本单元仍要重视朗读训练,在课后练习和阅读提示中清晰地体现了这一点。

如《长城》课后题“长城真有气势呀,我要通过朗读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颐和园》课后题“颐和园的景美,课文的语言也很美,我要有感情地多读几遍,还要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秦兵马俑》阅读提示中“认真默读课文……”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感受我国“世界遗产”的魅力。

教师可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通过师范读、创设情境配乐读、指名读、比赛读等,引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了解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特点,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在朗读中激发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2.落实“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这一训练重点。

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运用过“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读课文,想象情景”的方法,有一定的方法认知,因此,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学情,结合课文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巩固运用方法,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

学生对表达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本单元的表达方法有:

比喻、比照、具体数字、按照一定顺序写出景物特点,恰当用词等。

其中,比照是本单元新提出的表达方法。

因此教学时着重讲解。

《长城》一课,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关于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图片资料。

抓住“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就能取得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让学生在文中找一找相关语句,体会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先让学生充分朗读、勾画、批注,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学生每谈到一处,都可以回到第4自然段上来,让学生再读一读,谈一谈新的感受和体会,不断加深情感体验,使学生口里读出感受,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关于长城的特点,可以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借助图画或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领会,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如,“有一万三千多里”,可以让学生在地图上指一指哪些省市有长城(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省、直辖市、自治区),算一算日夜不停地走要走多长时间,边读,边想象古时候劳动人民在修建长城时会遇到哪些困难,谈一谈登长城或登山的感受,从而真切地体会出长城的万里雄姿之美。

在读、议长城特点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片,了解“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位置、样子及其作用,并根据课文文字,参考文中的图片,试着画出长城的结构示意图,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恰当运用比照这种表达方法,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了解这一表达方法,明白它的作用:

可以突出事物特点,使文章更加通俗易懂。

(主要运用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的方法)

《颐和园》一课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感受风景美。

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是哪里,并说一说理由。

在开放式的互动交流中,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图片、课件,把语言文字形象化,用图画和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

还可以选择一两个自然段指导学生美读,初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细读课文,探索文路,体会结构美。

本文文脉清晰,结构严谨,教学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