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工程公共财政概论电子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55983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工程公共财政概论电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马工程公共财政概论电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马工程公共财政概论电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马工程公共财政概论电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马工程公共财政概论电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工程公共财政概论电子教案.docx

《马工程公共财政概论电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工程公共财政概论电子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工程公共财政概论电子教案.docx

马工程公共财政概论电子教案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重点工程教材

 

公共财政概论

电子教案

说明

1.关于课时分配。

考虑到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对本课程的学分要求不同,我们按照3学分、4学分设置了两种课时安排方案,供任课教师参考。

建议课时分配总表

教学内容

建议课时安排A

建议课时安排B

绪论

2

2

第一章公共财政与公共财政思想

3

4

第二章公共财政职能

4

6

第三章财政支出总论

3

4

第四章政府消费支出

3

4

第五章政府投资支出

3

4

第六章社会保障支出

4

4

第七章财政收入总论

2

3

第八章税收

6

8

第九章非税收入

2

4

第十章公债

4

4

第十一章政府预算

3

4

第十二章财政体制

4

5

第十三章财政平衡与财政政策

3

4

第十四章国际财政

2

4

合计课时

48

64

2.关于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本教案在每一章都提供了内容丰富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由任课教师根据专业要求、学分学时等,自主选择使用。

3.关于课堂讨论题。

本教案尽可能考虑到不同高校与学科的差异,在每章最后提供相关课堂讨论题,供任课教师参考使用。

《公共财政概论》编写组

2020年2月

 

绪论

一、教学目的

财政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关系及特殊分配关系,财政学是研究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财政分配关系的科学。

本章主要讨论公共财政概论的研究对象、内容体系、学习意义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

二、课型:

新授课

三、课时:

2

四、重点难点

1.公共财政概论的研究对象。

2.公共财政概论的内容体系。

3.公共财政概论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

绪论界定公共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概括全书的内容体系,指出学习公共财政概论的重要意义,介绍学习方法。

绪论部分对全书的学习起启发和引导作用。

财政、财政学、公共财政概论、唯物辩证法、实证分析、规范分析。

(1)财政乃公众大事、国家要事,关乎民生福祉和国家兴衰。

(2)财政学作为研究财政分配关系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财政分配活动及其规律性。

公共财政概论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及其规律性。

(3)唯物辩证法是最根本的学习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科学研究方法,是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必须遵循的科学方法论。

(4)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不同。

实证分析是指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描述事物和“实然”状态,说明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或者究竟是什么样的。

规范分析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应当是什么”,即“应然”状态。

(1)举例说明生活中的财政现象及其重要性。

(2)举例说明什么是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

第一章公共财政与公共财政思想

一、教学目的

财政本质上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化。

财政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运行模式。

本章主要讨论公共财政的基本概念,阐释不同时期的公共财政思想,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初,对公共财政的基本内涵与外延能有比较清楚的理解。

二、课型:

新授课

三、课时:

3-4

四、重点难点

1.财政、公共财政、国家财政的概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财政。

3.财政思想与公共财政思想的演变。

4.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财政思想与公共财政思想演变。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

第一节是公共财政概述。

首先介绍财政的起源,指出财政不仅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经济范畴;然后由财政概念引出公共财政的含义,并分析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关系;最后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是公共财政思想。

主要概括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经济学中的财政思想与公共财政思想的演变,结合实际分三个阶段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财政思想的演变。

2.基本概念

财政、国家、政府、一般属性的财政、特殊属性的财政、公共财政、国家财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凯恩斯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六项扣除、国家分配论、国家资金运动论、价值分配论、剩余产品(价值)决定论、社会共同需要论、现代财政制度。

(1)财政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财政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2)国家和政府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3)财政具有一般属性和特殊属性。

一般属性的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及形成的特殊分配关系。

财政的特殊属性,由特定国家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法律文化等诸多因素所决定。

(4)就一般属性而言,公共财政具备财政所有的共性和构成要件;就特殊属性而言,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财政模式。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是人民性与公共性相统一的财政;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财政;是与国家治理相适应的民主法治财政;是开放包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财政。

(6)马克思“六项扣除”理论中的每一项都与财政分配直接相关,都离不开财政的主导作用。

(7)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1)如何理解财政既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经济范畴。

(2)如何理解公共财政的一般属性与特殊属性。

(3)怎么理解马克思的先扣后分理论?

(4)结合现实,如何理解中国的大国财政。

 

第二章公共财政职能

一、教学目的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在某些特定领域,市场也会失灵,因此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本章首先介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分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有效性,并指出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说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领域。

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公共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让学生不仅能够准确理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且可以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二、课型:

新授课

三、课时:

4-6

四、重点难点

重点是为什么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职能,三大职能之间有何一致性与矛盾性。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

财政职能是公共财政运行的前提,而其理论基础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因此本章主要围绕这两大问题展开。

第一节是政府与市场。

首先说明市场的有效性,这是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前提,而市场的有效性又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条件。

市场失灵包括市场失效与市场无效,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理论支撑。

纵观世界各国,完全依赖市场的无政府经济不存在,而完全依赖政府计划排斥市场手段的计划经济也有较大缺陷。

因此,必须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第二节是财政职能。

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源于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三个方面。

三种职能之间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

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改进、完全竞争市场、市场失灵、市场低效、市场无效、垄断、自然垄断、公共产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俱乐部产品、公共资源、免费搭车、外部性、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公共产品供给、公共产品生产、外部性内部化、政府管制、科斯定理、庇古税、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增长、发展、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自动稳定器、相机抉择。

(1)市场机制是配置社会资源的最有效方式,其前提条件是必须满足完全竞争市场假定,即众多的消费者和生产者、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买卖双方拥有完全信息、产品的同质性。

(2)市场包括市场低效和市场无效两个方面。

市场低效是指现实市场中因存在不符合完全竞争假定条件的方面,使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对资源的高效配置,如垄断、公共产品、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等。

市场无效是指即使现实的市场严格符合完全竞争的所有条件,但其运行结果仍存在缺陷,不符合整个社会要求,如收入分配不公、宏观经济波动等。

(3)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这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和共同财富。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的市场经济,也必须遵循这条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

但市场并非万能,必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4)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预资源配置所产生,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

重点包括供给公共产品、矫正外部性、对自然垄断进行管制等。

财政介入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手段包括:

实现资源在政府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合理配置;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运用财政收支政策;调节市场机制;提高财政配置资源的效率等方面。

(5)财政收入分配职能就是要求财政运用多种方式,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调节,以期达到收入分配的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财政介入收入分配的机制和手段包括:

运用政府税收调节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规范政府的资产性收入;规范工资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完善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等。

(6)财政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就是财政作为政府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通过运用多种财政手段,有意识地影响和调控经济,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

财政介入经济稳定与发展的机制和手段包括: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财政“自动”稳定器、财政收支结构优化等。

(7)三种职能之间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

其一致性表现为互为条件,相互促进。

收入分配是各职能的前提,调整资源配置的过程也就是调整经济利益的过程,经济稳定与发展则一般表现为前两种职能的结果,反过来又成为实现前两种职能的前提条件。

同时,资源配置职能和收入分配职能之间、资源配置职能和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之间、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之间也存在一定矛盾之处,需要根据各种财政调节手段的不同功能,并结合一定时期的政策目标对运行机制实施政策调节,以形成相对协调的财政运行机制。

 

(1)如何理解政府与市场关系?

(2)结合现实,如何把握财政的资源配置范围?

(3)如何理解公共产品的提供与生产是不同的概念?

(4)举例说明,政府如何参与收入再分配?

第三章财政支出总论

二、教学目的

财政支出是国家(政府)把筹集到的财政资金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的分配活动。

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各项公共政策目标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效应和绩效。

本章重点介绍财政支出的概念和分类,财政支出的规模变化及理论解释,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及理论解释,财政支出的经济效应以及财政支出绩效,让学生掌握财政支出有关的系统知识和理论,并对未来财政支出改革方向有一定了解。

二、课型:

新授课

三、课时:

3-4

四、重点难点

1.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相关理论。

2.财政支出的效应。

3.财政支出绩效。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

财政支出是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

本章主要介绍财政支出的概念、分类、规模、结构、效应、绩效等内容。

第一节是财政支出概述。

财政支出可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理解,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将财政支出分成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财政支出分类有三种:

一是按政府职能可划分为一般公共服务、国防、环境保护等;二是按经济性质可划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三是按政府行政级次可划分为中央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支出。

第二节是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不仅有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还有衡量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指标。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出规模都呈现出一定的扩大趋势,相应地有四种解释财政支出增长的理论。

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在财政支出分类的基础上。

从全球财政支出结构变化来看,财政支出中用于经济建设以及行政管理方面的购买性支出呈现出下降趋势,而用于医疗保健、教育、社会保障方面的转移性支出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

财政支出结构变化主要与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职能变化密切相关。

第三节是财政支出的经济效应。

通过对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以及具体支出形式的调整,可以产生不同的经济效应,包括:

收入效应、替代效应、经济增长效应、挤出效应、收入分配效应。

第四节是财政支出绩效。

财政支出绩效,主要是从政府的角度来分析财政支出安排过程中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产出或者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的效率、效益及效果情况。

财政支出绩效与社会经济组织绩效有着明显的差别,其更关注社会效益。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

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

第五节是财政支出改革。

财政支出改革主要围绕科学界定财政支出范围、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持续改进优化财政支出方式三方面进行。

财政支出、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增长率、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的边际倾向、政府活动扩张理论、梯度渐进增长理论、经济发展阶段理论、非平衡增长理论、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的收入效应、财政支出的替代效应、财政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财政支出的挤出效应、财政支出的收入分配效应、财政支出绩效、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

(1)财政支出按政府职能可划分为一般公共服务,国防,公共秩序和安全,经济事务,环境保护,住房和社会福利设施,医疗保健,娱乐、文化和宗教,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恰恰能够反映政府职能的侧重点。

(2)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可划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从二者在全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能够看出政府财政支出的方式,对分析政府职能具有重要意义。

(3)财政支出按行政级次可分为中央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支出,这种财政支出分类可以反映各级政府在财政支出中的责任,对分析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4)从历史来看,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出规模都呈现出一定的扩大趋势。

(5)从全球财政支出结构变化来看,财政支出中用于经济建设以及行政管理方面的购买性支出呈现出下降趋势,而用于医疗保健、教育、社会保障方面的转移性支出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

财政支出结构变化主要与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职能变化密切相关。

(6)财政支出的经济效应是一个包括收入效应、替代效应、经济增长效应、挤出效应、收入分配效应的综合效应体系。

(7)财政支出绩效与社会经济组织绩效有明显的差别,更关注社会效益。

(8)财政支出改革应主要围绕“定范围”“调结构”和“优方式”三个方面进行。

 

(1)结合现实,谈谈为什么财政支出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2)结合现实,谈谈应该如何优化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

(2)分析为什么要对财政支出进行效益分析?

如何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

第四章政府消费支出

一、教学目的

政府消费支出按大类可分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和教科文卫支出等。

这些支出所以要由政府安排,原因各不相同。

其中,行政管理和国防近乎纯公共产品,政府责无旁贷,而教科文卫基本属于外部性很强的混合产品,是世界各国优先发展的事业。

本章在介绍各类支出的属性、内容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中国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和教科文卫支出的现状、发展和改革方向,旨在使学生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

二、课型:

新授课

三、课时:

4

四、重点难点

1.政府消费支出的产品属性。

2.政府介入教育、科学、卫生和文化的理由及支出重点。

3.中国教科文卫支出的发展与改革方向。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

第一节是行政管理支出。

介绍行政管理支出的性质与内容、中国行政管理支出的现状与改革思路。

作为政府维持自身机构运转、提供一般公共服务、维护公共秩序与安全所消耗的成本,行政管理支出具有公共性和非生产性。

行政管理支出的规模受政府职能范围、机构和人员设置、行政效率、管理水平以及法治化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

近年来,“八项规定”精神的严格落实、“三公经费”的预(决)算信息公开、公车制度改革等,抑制了中国行政管理支出规模的非常规膨胀。

第二节是国防支出。

分析国防支出的内容、最优国防支出结构理论以及中国的国防支出。

国防是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必须由中央政府出资安排,但公共提供并不意味着必须公共生产。

许多国家对部分军用品往往采用私人生产、政府订货的方式。

从理论上说,国防支出不仅要与非国防支出保持合理比例,国防部门内部的支出结构也要合理。

最优国防支出结构通常要处理好人力投入和技术装备投入的合理比例,国防科研投入和生产投入的合理比例以及作战系统投入和后勤保障系统投入的合理比例。

就中国现实而言,军民融合已成为实现富国与强军统一、破解“大炮”与“黄油”矛盾的国家战略。

第三节是教科文卫支出。

概述教科文卫支出的内容与分类,分析中国教科文卫支出的发展与改革。

教育、科学研究、文化以及医疗卫生等大都属于准公共产品(亦称混合产品),在消费上具有不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政府介入教科文卫领域的具体理由和方式各不相同,但从财政投入趋势上看,教科文卫已成为世界各国优先发展的事业,中国也不例外。

行政管理支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国防支出、维持费、投资费、军民融合、外部效益、优值品、事业单位、教育支出、科技支出、医疗卫生支出、文化支出。

(1)行政管理和国防在消费属性上比较接近纯公共产品,具有比较突出的公共性和非生产性,同为政府承担的最基本职责。

(2)行政管理支出的规模还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政府职能范围、机构和人员设置、行政效率、管理水平以及法治化程度等。

要从根本上保证行政管理支出改革真正取得成效,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整合机构,简政放权;建立行政经费供给调控机制;加强行政法治建设。

(3)在中国,代表政府承担全社会的文化教育、科学研究、技术进步、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多方面任务的单位被称为“事业单位”。

典型的事业单位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提供公共服务;二是执行某些政府职能;三是属于非权力机关。

(4)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里,政府介入教育领域与教育本身特性有关:

教育是具有较强效益外溢性的混合产品;教育是社会价值容易被低估的优值品;教育具有公平社会分配的功能;教育支出是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

(5)政府在推动科技进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科技领域的特性密切相关:

基础性科学研究成果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具有外部性;风险贷款市场的不完善。

(6)各国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发挥作用的原因在于:

医疗卫生领域的信息不对称性;医疗卫生领域的竞争有限性;医疗卫生领域的效益外溢性;医疗卫生领域的公平性问题。

(7)财政之所以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原因在于:

文化产业具有明显的效益外溢性;大多数文化产品或服务具有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特征;部分文化产品或服务虽带有较强的私人产品特征,但往往具有弱质性。

(1)结合你的认识,谈谈如何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2)教育财政支出应当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

(3)结合现实,谈谈政府医疗支出的重点是什么?

(4)结合你的理解,分析财政如何支持科技创新?

第五章政府投资支出

一、教学目的

本章重点分析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支出,以及对“三农”的投入。

从公共财政角度来说,基础设施属性的多样性决定了政府参与基础设施投资的方式可多种多样,而农业、农村和农民作为弱势产业、弱势区域和弱势群体,也离不开政府的投入扶持。

本章旨在使学生明确政府投资的相关基本理论以及政府介入基础设施和“三农”的相关基本理论,并充分了解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和财政支持“三农”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二、课型:

新授课

三、课时:

3-4

四、重点难点

1.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的比较。

2.政府介入基础设施的理论依据及方式。

3.政府介入“三农”领域的理由。

4.政府三农支出的改革完善。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

第一节是政府投资概述。

概述政府投资的含义和特征,分析政府投资的原则和类型选择。

与非政府投资相比:

政府投资的主体是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投资的目标主要是获得社会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资金来源是财政资金;投资的结果是形成公共部门的资产。

在进行政府投资领域的最优选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尽量不要对市场的资源配置造成扭曲或障碍;第二,不宜干扰和影响民间投资的合理偏好和选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投资项目大致可以分为公益性项目、基础性项目和竞争性项目。

第二节是基础设施投资。

说明政府介入基础设施的理论依据、资金来源和方式选择,并分析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的现状。

基础设施包括公共设施、公共工程和其他交通设施,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

为了弥补基础设施产品的外部效益、促进地区公平、推动经济增长,基础设施的投资应有政府的参与。

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来源,除了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某些项目主要靠财政资金外,大部分项目都可采取多样化的筹资渠道,政府财政资金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发挥杠杆作用。

第三节是“三农”支出。

说明政府介入“三农”领域的理由,分析中国财政支农的现状。

政府介入“三农”领域,有很多原因:

农产品的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具有不对称性,农业比较利益较低;在农业经济生产和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公共产品和外部效益明显的混合产品;城乡居民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

自2010年以来,中国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政府投资、基本建设支出、公益性项目、基础性项目、竞争性项目、自然垄断、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政策性银行、PPP、BOT、TOT、ABS、“三农”问题、农林水事务支出、扶贫支出。

(1)与企业和居民等私人部门的投资相比:

政府投资对象具有公共性、基础性;目标具有社会性;决策更加复杂;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侧重点。

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在各国社会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影响这个比重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一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差异;二是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

(2)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不仅为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系统化的公共服务,而且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直接制约着经济各领域资源配置的效率水平。

从产品属性看,基础设施类型多样,既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基础设施,又有私人产品性质的基础设施,而更多的基础设施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混合产品。

这为政府与市场在基础设施供给与生产上的分工与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资金来源包括财政资金、银行贷款、地方自筹资金、资本市场筹资、外资和私人资本等,除了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某些项目主要靠财政资金外,大部分项目都可采取多样化的筹资渠道,政府财政资金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发挥杠杆作用。

(4)PPP即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是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以各参与方的“双赢”或“多赢”为合作理念的现代融资模式。

它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某些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产品和服务,以特许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的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

PPP模式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包含BOT等多种操作形式。

(5)“三农”问题反映了在历史形成的二元社会结构中,一方面,城市不断现代化,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而另一方面,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相对滞后。

当前,中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阶段,具备了加大财政支出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

(6)政府介入“三农”领域,有很多原因:

农产品的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具有不对称性,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