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全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54505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道德经全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老子道德经全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老子道德经全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老子道德经全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老子道德经全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子道德经全文.docx

《老子道德经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道德经全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子道德经全文.docx

老子道德经全文

三一文库(XX)

〔老子道德经全文〕

  *篇一:

老子道德经全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

  老子:

「道德經」: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

「道德經」: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

「道德经」: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道德经」: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

「道德经」: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

「道德经」: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帛系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

「道德经」: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老子:

「道德经」: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

「道德经」: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

「道德经」: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老子:

「道德经」: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

「道德经」: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

「道德经」: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

「道德经」: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老子:

「道德经」: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

「道德经」: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

  公乃全,全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

「道德经」: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

「我自然」。

  老子:

「道德经」: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

「道德经」: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

「道德经」: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儽儽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老子:

「道德经」: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老子:

「道德经」: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

  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老子:

「道德经」: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

  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老子:

「道德經」: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

余食赘形。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

「道德经」: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篇二: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译文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

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

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

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1

  利。

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

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

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

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

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老子》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

  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

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

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

它无形无迹呵,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

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刍狗"来看待。

天地之间,不正像是气囊或空管那样的大空泡吗?

它虽空虚但却不会塌缩,运行之中生化不息。

孜孜于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虚而顺任自然。

《老子》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

  虚神永远存在,可以称它为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

通向这个2

  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的门径,就是这个天地世界的根本。

它绵延存在而又若有若无,它施展的作用无穷无尽。

  《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它们不去强求一种非其不可的状况维持,所以能够长久。

因此,圣人把自己的切身利益置后,反而成了人群的首领;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反而更好地保护了自己的身家性命。

不正是因为他对自己很无所谓吗?

这样反而可以更好地成就他自己。

  《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

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接近于道。

  水,居处善于择下而居,存心幽深而明澈,交游共处谐和相亲,言行表里如一,公共关系易于清静太平,办事能干,行动善于应机顺势而行。

正因为水总是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所以,它很少患过失。

  《老子》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3

  【译文】

  执持盈满,不如适可而止。

锋芒毕露,难以长久。

金玉满堂,谁能守藏?

富贵而骄横,自埋祸殃。

功成身退,是最应该奉行的行为准则。

  《老子》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译文】

  保持神魂与体魄的谐和统一,能不崩解离散吗?

圆融气质以致柔顺随和,能像婴儿一样吗?

清理幽深而明澈的自体,能没有任何瑕疵吗?

爱民治国,能不执着于名而顺任自然吗?

在展身作为、功成身退的循环中,能像雌母一样吗?

明于道而"发光"行进于一切领域,都能无须向显学成见"借光"吗?

生它,养它,生了它并不拘系自有,成就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虽获取较高的资格权能却不肆行宰制,这就叫做无限深得于道的"玄德"。

  《老子》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于车毂而造车,有了其中的虚空,才发挥了车的作用;糅和陶土制作器皿,有了器皿内的虚空,才发挥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虚空,才发挥了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之所以能给人以便利,是因为它营造的"无"发4

  挥了作用。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声使人听觉失灵;浓厚的杂味使人味觉受伤;纵情猎掠使人心思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于不轨。

因此,圣人致力于基本的维生事务,不耽乐于感官的享乐。

所以要有所取舍。

  《老子》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

  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

  得宠与受辱一样,都是对身心安宁的惊扰;重视大患等同于对身家的珍重。

为什么说得宠也像受辱一样使人惊扰呢?

因为:

就其对人的惊扰程度而言,得宠更为下劣:

得到它的时候为之惊喜难安,失去它的时候又为之惊慌恐惧,所以说得宠与受辱一样,都是对身心安宁的惊扰。

为什么说重视大患等同于对身家的珍重呢?

因为:

我之所以会看重大患,是因为我有这个非顾虑大患不可的身家,如果我连这身家也置之度外,那么,还会有什么私已的大患可以干扰得了我呢?

所以,像看重自己的身家一样看重天下的人,可以守护天下;像爱养自己的身家一样爱养天下的人,可以托付天下。

《老子》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5

  *篇三: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_)

  《老子五千言》(道德经)全文及译解

  前言:

  为老子五千言正名:

2500多年前,老子避世隐居时路过函谷关,被关令尹喜挽留,相谈甚恰。

尹喜深感老子讲的内容无比重要,恳请老子写下来以传后世。

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言。

尹喜为了不让老子五千言失传,亲自操刀刻简,使老子之说得以传世,称为《老子》。

  至于称老子五千言为《道德经》,是道教发展之后才出现的。

先秦的韩非作《解老》、《喻老》。

司马迁《史记》说言道德之事五千言。

东汉顺帝时张道陵作《老子想尔注》。

随着道教的发展,道教中开始称老子五千言为《道德经》,从曹魏王弼注释《道德经》可见一斑。

  老子五千言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之根。

但是,在很长一段历史中,都把老子五千言称之为《道德经》,这实在是一种错误。

因此,必须为老子五千言正名,定名为《老子》。

  尊重历史,还老子五千言之名的本来面目。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思想最为活跃的年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史称诸子百家。

虽然,老子为诸子百家之源,在其上而不在其内,但传世之初也称之为《老子》。

因此,将老子五千言定名为《老子》,才符合历史事实。

  尊重老子,真实体现老子本人的意愿。

老子在世之时,没有组织宗教团体。

老子应邀而写的五千言,也并非宗教著作。

后来,被道教奉为祖师,再后来被道教恭称为《道德经》。

显而易见,《道德经》名字的出现,是道教发展的结果。

在道教之内如何称呼老子五千言,那是宗教界的事情,但是在学术界应称老子五千言为《老子》,这才是尊重老子,因为这才符合老子本人的意愿。

  尊重科学,准确反映老子五千言之内涵。

老子五千言,包括“道”、德、修道、行道(圣人)四个方面内容,称为《道德经》没有完全反映老子五千言的内涵。

因此,称为《老子》才能够准确地涵盖老子五千言的内容。

  为老子五千言正名,定名为《老子》,既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有利于使老学发扬广大。

道的含义:

1、构成世界的本体。

2、创造宇宙的原动力。

3、促使万物运转的规律。

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总体上,道可以被认为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限的潜在力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的蓬勃生机都是它发动和创造的,遵循着固有的规律。

  无为的含义:

通过无为产生有为。

比如说“不尚贤”,就是建立一个良好的制度让人才脱颖而出,而不是让政府劳师动众地挖掘人才,导致民众为贤人之名争的头破血流。

经济发展也是这样,只要政府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就可以,让人民自己去创造,政府不要插手搞计划经济或国有企业。

政府主要是搞个好制度,为百姓服务,宏观调控,做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教育、治安方面的事情。

民间能做的事情尽量让民间去做。

苏南模式比不过浙江模式就是这个道理。

  现代的中国社会虽然已经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政权力量的触角已经不能像过去那样无孔不入了,但是无为而治就是自由的说法并没有过时,想解决腐败问题吗?

那就不要进行言论管制,让公民拥有充分的舆论监督的权利;想解决矿难欠薪等问题吗?

那就不要干涉各种维权活动,让劳工们享有自发组织工会和参加集体谈判的权利;想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吗?

那就公平的私有化,国家不要再去费思劳神;想建设公民社会扩大民主吗?

那就不要一天光想着怎么领导人民,而是还公民结社、自治的种种权利?

?

只有从有为开始,损之又损,不断扩大无为而治的范围,公民的自由度才能逐渐扩大,政府才能靠公民的自为实现无为而无不为,才能靠公民的自治实现无治而无不治。

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央政府在反腐败、欠薪、国有企业、失地、矿难等等问题上事倍功半顾此失彼的尴尬局面。

可以说,无为而治不仅是还公民们以自由,也是还政府以自由;不仅是还民间以自由,也是还官方以自由。

司马迁说:

“道家无为?

?

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古代汉唐盛世已经证明,改革开放初期的成就已经证明,中国未来的命运也必将证明:

“自由就是无为而治”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①,非常道②。

名可名③,非常名。

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

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

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导读】

  指出所要讨论的主旨为宇宙的起源,其目的是去寻找万物的“始”和“母”。

为了达到目的,老子划定了不同的范畴:

常道,非常道;常名,非常名;无名(﹦无),有名(﹦有);无欲,有欲;玄(玄1),又玄(玄2);妙,徼;等。

老子认为,通过这些范畴的种种关系就能最终了解造成宇宙源起的最微小因素“众妙”。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

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导读】

  老子在本章介绍了比较的方法,指出比较要有参与比较的两个方面:

本体和比较体。

除此之外,老子指出了常常被人们忽略的一个方面:

比较需要有一个比较的载体或者说比较的空间,这就是“人心”,也就是人的逻辑思维。

人可以利用自身的逻辑思维与宇宙的逻辑产生同一性,从而从逻辑上再造宇宙,解决宇宙的起源问题,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这种方法应当被纳入科学的范畴。

以为可以

  用科学实验的手段来找到宇宙的始点是不切实际的。

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思:

第一个方面,宇宙的诞生是早于人的出现而出现的现象,属于人不可能看到的现象,这就好比每一个人不管如何追溯也不可能亲眼看到自身的诞生过程,更不可能亲眼看到自身父母的诞生过程一样;第二个方面,人不管使用任何实验的手段,都不可能在整体上消灭或再生人本身赖以存在的宇宙。

这些简单的理由表明,关于宇宙整体的起源的研究,注定不能属于实验科学的范畴。

关于宇宙整体的起源的研究首先只能属于哲学、逻辑学和数学的范畴,其后才属于(理论)物理学的范畴。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贤①,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②,使民不为盗③;不见可欲④,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⑤,实其腹,弱其志⑥,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⑦、弗为而已⑧,则无不治矣⑨。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

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

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

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

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第四章

  [原文]

  道冲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

渊呵③!

似万物之宗④。

锉其兑⑤,解其纷⑥,和其光⑦,同其尘⑧。

湛呵⑨!

似或存⑩。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⑾。

  [译文]

  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

深远啊!

它好象万物的祖宗。

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

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

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

  [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一视同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一视同仁,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

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导读】

  圣人对待(宇宙学上的)事情的基本原则是按规律来加以处理,且这种规律也是“天地”的规律。

规律与规律在本质上是平等的、相同的。

老子以风箱来作了比喻:

从表面现象来看,风箱在不停地被运作着,然而在整个运作过程中,风箱中间的“轴”却总是保持着自身位置上的相对稳定。

老子以此比喻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有自身的“中”,而这个“中”都同样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如果找得到一确定事物的“中”,就是找到了其相对稳定的状态,也就是找到了该事物的本质的方面。

这种去找到事物的“中”的办法就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