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发展社会事业 提高民族素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53599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一章 发展社会事业 提高民族素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十一章 发展社会事业 提高民族素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十一章 发展社会事业 提高民族素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十一章 发展社会事业 提高民族素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十一章 发展社会事业 提高民族素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 发展社会事业 提高民族素质.docx

《第十一章 发展社会事业 提高民族素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章 发展社会事业 提高民族素质.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一章 发展社会事业 提高民族素质.docx

第十一章发展社会事业提高民族素质

第十一章发展社会事业提高民族素质

一、单项选择题(20题)

1.旗袍是以下民族的传统服饰B

A.汉族

B.满族

C.蒙古族

D.瑶族

2.《福乐智慧》和《突厥语大词典》是以下民族的古代文化巨著A

A.维吾尔族

B.哈萨克族

C.羌族

D.乌孜别克族

3.《阿诗玛》是以下民族的民间长诗D

A.傣族

B.苗族

C.白族

D.彝族

4.《召树屯》是以下民族的叙事诗A

A.傣族

B.苗族

C.白族

D.彝族

5.好来宝是以下民族的民间曲艺D

A.哈萨克族

B.朝鲜族

C.撒拉族

D.蒙古族

6.我国56个民族使用的语言种类总数C

A.70种以上

B.60种以上

C.80种以上

D.50种以上

7.我国各民族语言大体可归入的语系A

A.5个语系

B.10个语系

C.15个语系

D.20个语系

8.东巴文是以下民族的文字D

A.水族

B.佤族

C.拉祜族

D.纳西族

9.泼水节是以下民族的传统节日C

A.京族

B.壮族

C.傣族

D.苗族

10.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的包括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电视和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国家级政府奖是A

A.骏马奖

B.孔雀奖

C.茅盾文学奖

D.中国广播文艺奖

11.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的包括少数民族声乐、舞蹈和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剧本的国家级政府奖是B

A.骏马奖

B.孔雀奖

C.茅盾文学奖

D.中国广播文艺奖

12.“阿注婚”曾流行于以下民族A

A.纳西族

B.拉祜族

C.侗族

D.毛南族

13.“姑娘追”是以下民族的节日内容C

A.回族

B.蒙古族

C.哈萨克族

D.藏族

14、“那达慕大会”是以下民族的节庆活动D

A.柯尔克孜族

B.俄罗斯族

C.塔塔尔族

D.蒙古族

15.“鱼皮文化”是以下民族的生活智慧B

A.傈僳族

B.赫哲族

C.京族

D.怒族

1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51条规定: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正当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情节严重的,承担以下责任C

A.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B.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C.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D.处4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17.我国在天津举办第一次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具体时间是C

A.1949年

B.1957年

C.1953年

D.1978年

18.孔雀舞是以下民族的民间舞蹈C

A.白族

B.哈尼族

C.傣族

D.瑶族

19.1983年被评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的土家族民间礼俗歌曲是B

A.哭嫁歌

B.龙船调

C.六口茶

D.黄四姐

20.“三月三歌圩”是以下民族的重要节日C

A.侗族

B.白族

C.壮族

D.黎族

二、多项选择题(10题)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现有国家民委直属高等院校6所,即北方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和ABC

A.中央民族大学

B.中南民族大学

C.大连民族学院

D.云南民族大学

2.在世界享有很高荣誉,被誉为“中国三大英雄史诗”的是我国藏族、蒙古族和柯尔克孜族的ABC

A.《格萨尔王》

B.《江格尔》

C.《玛纳斯》

D.《四部医典》

3.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途径有ABD

A.发展民族经济

B.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C.坚持群众自愿

D.坚持改革开放

4.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大约在唐宋时期。

我国共有10个民族中的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

他们是东乡族、保安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回族和ABC

A.撒拉族

B.维吾尔族

C.哈萨克族

D.土族

5.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完成了五种少数民族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

这五种少数民族丛书是《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和BCD

A、《中国民族理论新编》

B.《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

C.《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

D.《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

6.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体育活动。

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是增强各族群众体质的重要内容。

如:

ABCD

A.抢花炮

B.珍珠球

C.毽球

D.摔跤

7.由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地区种植的瓜果蔬菜有芝麻、石榴、黄瓜、大蒜、胡椒和ABCD

A.葡萄

B.胡萝卜

C.菠菜

D.蚕豆

8.获得首届国医大师称号的30名中医专家中,民族成分是少数民族的专家AB

A.苏荣扎布

B.强巴赤列

C.班秀文

D.唐由之

9.民族风俗习惯改革坚持以下原则ABCD

A.坚持群众自愿

B.注意调查研究

C.循序渐进

D.尊重客观规律

10.火把节是以下民族的共同节日ABCD

A.彝族

B.纳西族

C.哈尼族

D.白族

三、判断正误题(10题,A代表判断正确,B代表判断错误)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A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A

3.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共有12.4亿多人,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11.3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少数民族人口共1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1%。

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一千万以上的有两个:

壮族和满族。

A

4.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

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不断提高各民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A

5.我国坚持宗教与国民教育相分离的政策。

A

6.任何民族都不能以自己的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的民族。

A

7.宗教信仰自由,但宗教只是公民个人的私事,宗教不得干预国民教育,不得在学校传播宗教和进行宗教活动。

8.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实质上是坚持民族平等原则的具体体现。

A

9.《格萨尔》是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

A

10.教育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根本途径。

A

四、材料题(1题,每题5小题)

藏、蒙古、土、裕固、门巴、珞巴、纳西、普米等民族信仰藏传佛教。

公元7世纪,佛教自印度传入西藏地区,经过与当地传统的原始多神教——本教的长期斗争与融合,约在公元10世纪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

傣、阿昌、佤、拉祜、布朗等民族信仰南传佛教。

南传佛教大约在公元7世纪传入云南傣族地区。

公元1569年,缅甸金莲公主嫁给傣族宣慰使,缅甸国王派僧团随之来传教。

该教在傣族地区广泛传播,随后又传到其他少数民族中。

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撒拉、保安、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等10个民族中的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大约在唐宋时期,中西交流畅通,通过海陆丝绸之路,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来到中国经商贸易,建立清真寺,开始传教活动。

公元13世纪随着蒙古军队的三次西征和元朝的建立,大批信仰伊斯兰教的军士、工匠、商人、官员来到中国。

公元10世纪,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地区,经过几百年的传播后,伊斯兰教在新疆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近代,基督教随着西方帝国主义的入侵而传入中国。

17世纪,基督教首先传入台湾少数民族地区。

鸦片战争后,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英国、美国、德国和沙俄等国的传教士大批进入中国南北各少数民族地区,以开医院、办学校、建教堂等各种手段传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傈僳、怒、布依、京、朝鲜、苗、拉祜、景颇、阿昌、独龙、彝等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另外,俄罗斯族信仰东正教,拉祜族中也有信仰佛教的,在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满、达斡尔族中有部分人信仰萨满教,在京、瑶、畲、仫佬、白、彝等族中有人信仰道教。

在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中有的还保留着原始的多神教信仰。

1.我国民族宗教信仰的基本特点是群众性和ABCD

A.民族性

B.国际性

C.长期性

D.复杂性

2.中国各民族信仰的宗教主要有原始宗教和ABCD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3.中国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是B

A.宗教信仰应当受到限制

B.保障宗教信仰自由

C.宗教信仰要消灭

D.无条件保护任何宗教活动

4.处理好宗教问题应注意ABCD

A.宗教与民族的关系

B.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C.正确认识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

D.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方针

5.以上材料能够说明:

ABCD

A.民族是宗教的载体

B.宗教对民族生活具有影响

C.中国是宗教多元化的国家

D.宗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五、阅读分析题(1题,每题5小题)

《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

为加强民族工作,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特殊困难为切入点,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全面提升少数民族事业发展水平,不断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开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二)总体目标。

  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不断发展,贫困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群众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

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对外开放水平有较大提高。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理论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民族法制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民族关系更加和谐,民族团结更加紧密,实现少数民族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2010年主要预期指标。

  1.民族自治地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保持现有水平。

  2.民族自治地方“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实现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

  3.少数民族婴儿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5‰。

  4.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种数比2005年增长20%,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印数比2005年增长25%。

  5.少数民族各类人才占在业人口比重比2005年提高0.5%,基本接近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

  6.民族自治地方城镇化率比2005年提高5%。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改善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基础条件。

  加强民族自治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对带动当地发展起重大作用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能源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优先安排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田水利、草场围栏、人畜饮水、电力、通信、乡村道路、广播电视、贸易集市、清洁能源、民房改造等中小型公益型项目。

  优先在条件具备的民族自治地方安排资源开发和深加工项目,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扶持开发能源、矿产、农牧、旅游、文化等优势资源,进一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带动当地配套产业、社会服务业的发展,为群众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支持、鼓励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提高资源就地加工水平和产品增值能力。

加快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治理风沙源、石漠化和荒漠化,妥善解决群众生存环境问题。

  

(二)着力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特困和特需问题。

  重点扶持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实施特困少数民族群众解困工程,加大安居温饱、易地搬迁和劳务输出力度,推动各项扶贫开发措施进乡、入村、到户。

优先将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村全部纳入国家扶贫整村推进规划实施范围,强化对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的直接帮扶。

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自然灾害多发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地方病高发区的特困少数民族群众,稳步推进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

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基本生活。

  继续执行扶持民族贸易、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和传统手工业品生产发展的税收、金融、财政等优惠政策,建立必要的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国家储备制度。

建设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生产基地和区域性流通交易市场,扶持少数民族特需商品重点生产企业,对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企业和传统手工业重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制订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产业指导目录和传统生产工艺抢救计划。

  (三)努力提高少数民族教育科技水平。

  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等政策,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

支持民族自治地方的农村牧区、偏远山区、边境地区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

切实保护少数民族女童受教育的权利。

采取可行措施,逐步提高民族自治地方中小学师资水平和教师待遇。

支持民族自治地方教师定期到大中城市进修学习,加大“双语”教师培训力度,编写适合当地实际的“双语”教材。

进一步完善对口支援制度,继续推动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对口支援民族自治地方搞好义务教育,积极开展“县对县”的教育帮扶工作,实施民族基础教育帮扶工程。

  加强民族自治地方高中阶段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学生高中入学率,有条件的州(市、地、盟)、县(市、旗、区)要办好普通高中。

继续办好内地西藏中学(班)、新疆班。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结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重点建设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现高中阶段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大体相当。

  适当扩大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的招生规模。

改善民族高等院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增强民族高等院校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加快推进中央民族大学建成世界一流民族大学的步伐。

按照新机制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完善奖助学金制度,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扶持民族自治地方现代远程教育和多样化继续教育的发展。

  大力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帮助民族自治地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民族自治地方的科技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点建设,大力培养科技推广人才,提高科技信息服务能力,加大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

扶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科普宣传品的翻译出版,鼓励开设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科普栏目,建设乡村科普画廊、科普橱窗等科普设施。

创新少数民族科普工作机制,开展科技下乡活动。

继续开展智力支边活动。

  (四)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医疗卫生事业。

  国家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重点疾病防治等方面,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倾斜力度。

  加快完善民族自治地方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服务体系。

优先安排民族自治地方公共医疗卫生机构改造,逐步实现公共医疗卫生机构的房屋、设备、人员、技术四配套。

加快民族自治地方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疾病防控体系建设,重点扶持以乡镇卫生院为主体的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

  加快民族自治地方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与农牧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牧区药品供应和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看病难问题。

  加强民族自治地方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定期组织开展农村医务人员培训。

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到民族自治地方服务,鼓励发达地区医务人员到民族自治地方开展医疗扶贫,组织大中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民族自治地方。

  加强民族自治地方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工作,降低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发病率。

加强民族自治地方妇幼保健工作,大幅度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

加强民族自治地方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着力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大力推进改圈、改厕、改厨,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大力宣传普及人口与计划生育、卫生、疾病预防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综合服务体系,建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引导和鼓励少数民族群众依法实行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

  加大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保护和抢救力度,实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发展工程。

开展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研究与保护性开发,建立少数民族传统医药野生资源保护区。

大力推广民族医药适宜技术,加大乡村民族医药工作者培训力度。

加强民族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设立民族医药专业、开展民族医药学科建设,培养一批民族医药专业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五)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继续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投入、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

建立健全民族自治地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扶持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民族自治地方各类艺术人才的定向、定点培训。

  国家在安排补助地方文化设施建设、广播电视建设经费和文物保护经费等时,要加大向民族自治地方倾斜的力度。

继续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强民族自治地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目标的基础上,重点改扩建一批县图书馆、文化馆和影剧院,提高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开展文化服务的能力;发展乡、村级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立综合性的乡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

选择少数民族文物史迹丰富地区,建设民族、民俗博物馆。

继续实施“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努力实现民族自治地方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

  繁荣和发展少数民族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事业,实施精品战略,重点推进国家级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载体建设。

在加强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创造更多更好符合市场需要、满足群众需求的民族文化产品。

  尊重、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工作,大力扶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图书报刊出版。

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队伍建设,建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资格认证制度。

进一步加强跨省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协作工作。

加强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影电视节目的译制、制作能力,提高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覆盖率。

  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发掘、整理和展示宣传。

营建少数民族文化社区和文化生态区,有计划地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保存完整的少数民族自然与文化生态区。

加强少数民族古籍、文物和珍贵实物资料的抢救保护,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人才。

加强民族自治地方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建立少数民族文化队伍培训网络基地,采取远程培训、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快少数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

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办好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及少数民族重大传统节日集会。

  (六)稳步提升少数民族社会福利水平。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民族自治地方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服务的社会化程度。

加强民族自治地方社会保险工作,切实落实各项社会保险政策规定。

加快完善民族自治地方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大力改善城乡贫困人口生活居住条件。

加快发展民族自治地方以扶贫、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慈善事业。

国家在安排社会福利事业项目和慈善救助项目时,加大向民族自治地方的倾斜力度。

  大力推进民族自治地方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

加大民族自治地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有序流动。

加强民族自治地方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网络建设,发展和规范各类就业服务中介机构。

开辟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就业。

  实施民族事务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加强对散居少数民族和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在劳动就业、职业培训、子女入学、权益保障、法律援助、文化交流、特殊需要等方面给予引导和帮助。

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保障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生产和供应,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的特殊需要。

加大对民族乡、民族村和城市民族社区发展的帮扶力度。

  (七)切实加强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

  制订和实施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大少数民族党政干部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实施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培养工程,加强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扩大数量、改善结构、提高素质。

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创造良好的用人机制和环境,鼓励、支持、吸引各级各类人才到民族自治地方发展创业,贡献聪明才智。

  培养更多的少数民族领导干部。

继续选派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继续做好为西藏、新疆选派干部工作。

加大民族高等院校选调优秀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力度。

国家有关部门继续办好各种形式的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重点做好民族自治地方和边境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少数民族妇女的干部培训工作。

加大各级行政学院和国家重点大学培训少数民族干部力度。

整合培训资源,拓宽培训渠道,扩大培训规模,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

  加强民族自治地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选派少数民族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修学习。

加强民族自治地方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强化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

  (八)继续扩大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对外开放。

  加大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力度,提高民族工作领域的对外交流水平。

实施少数民族对外交流合作工程,支持民族自治地方参与全球性、区域性和双边、多边合作。

扩大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实施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

进一步加强民族高等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加强少数民族外向型人才培训。

开展涉及民族问题的国际人权对话。

做好与旅居国外的少数民族同胞的交流联络工作。

推进沿边民族自治地方对外开放,扶持边境贸易区建设,加大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边境口岸功能,提升边境地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水平。

加大我国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对外宣传力度,展示我国各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的崭新面貌。

办好2008年在我国召开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世界大会(注:

因故推迟到2009年召开)。

  (九)逐步健全民族法制体系。

  制定与民族区域自治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实施民族法制体系建设工程。

加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条例的制定或修订工作,推动自治区自治条例的制定。

完善关于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清真食品管理、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管理以及少数民族丧葬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制订民族工作法律法规执行的监督检查办法,推进依法行政。

  (十)不断完善民族理论政策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