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四节尊生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0424216.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52366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四节尊生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042421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四节尊生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042421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四节尊生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042421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四节尊生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042421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四节尊生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042421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四节尊生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0424216.docx

《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四节尊生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042421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四节尊生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0424216.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四节尊生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0424216.docx

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四节尊生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0424216

尊生

[基础·夯实]

一、识记字音

1.葛

(chī)2.亶父(dǎn)3.邠(bīn)

4.岐山(qí)5.栎树(lì)6.棺椁(ɡuǒ)

7.液

(mán)8.虫蠹(dù)9.柤(zhā)

10.果蓏(luǒ)11.掊击(pǒu)12.几死(jī)

二、通假字

1.大王亶父居邠同豳

2.见利轻亡其身通忘,忘记

3.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通方,将近,大约

4.女将恶乎比予哉通汝,你

5.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同楂,山楂

6.实熟则剥通扑,击打

7.小枝泄通抴,拖,用力拉

三、古今异义

1.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

古义:

虽然这样    今义:

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2.故天下大器也

古义:

最珍贵的器物今义:

能担当重任的人物

3.冬日衣皮毛

古义:

用毛兽皮做的衣服

今义:

带毛的兽皮的总称;比喻事物的浅层或表面

4.至于曲辕

古义:

到达今义:

表另提一事的介词

5.匠伯不顾

古义:

不转头看今义:

不照顾,不考虑

6.秋收敛

古义:

收获敛藏今义:

减弱或消失

7.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

古义:

……的原因今义: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四、一词多义

1.适

2.作

3.去

4.事

5.以

6.且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冬日衣皮毛衣:

穿

2.是不材之木也材:

成材

3.虽贫贱不以利累形利:

追逐利益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1.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杀:

使……被杀

2.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终:

使……终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虽贫贱不以利累形累:

使……受累

2.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苦:

使……受苦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是不材之木也(“也”表示判断)

2.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者也”表示判断)

(二)被动句

1.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杀”为语意上的被动,使……被杀害)

2.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杀”为语意上的被动,使……被杀害)

(三)省略句

1.而不以(之)害其生(“以”后省略代词“之”)

2.子皆勉居(于之)矣(“居”后省略“于之”)

(四)状语后置

1.逍遥于天地之间(“于天地之间”作状语,后置)

2.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乎俗”作状语,后置)

3.若将比予于文木邪(“于文木”作状语,后置)

(五)宾语前置句

吾何以天下为哉(“何”作“以”的宾语,前置)

[课文·译注]

(1)

……

(2)

1.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

[评析] 只有那些不把天下当回事,忘怀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如果一个国君把天下看得太重,就不会珍视百姓乃至他自己的生命了。

如果一个官员把利看得太重,也就不会珍视人民的利益了。

所以那些忘怀天下、心忧百姓的施政者才是真正清廉的父母官。

2.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评析] 能尊重生命的人,即使地位高财物多也不因用来养生的物品伤害身体,即使财物少地位低也不因追逐利益而拖累、祸害身体。

此句表现庄子“贵生”的一种哲学思想,强调生命重于一切。

那些名利富贵,乃至天下,与生命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表现了庄子追求超脱世俗的精神。

庄子列举了周朝先王亶父珍视生命的事迹。

亶父,周文王的祖父,居于豳地,在位期间为周围戎狄所侵扰,为了不使因争夺用来养生的土地而伤害人的性命,亶父离开豳地,百姓成群结队地跟着他,来到岐山的脚下,定立新都。

由此看来,亶父不仅珍视自己的生命,更珍视百姓的生命。

在强权争霸的时代,统治者能珍视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能珍视百姓的生命的做法是很可贵的。

3.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评析] 这是不能当材料的树木,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才能够像这样长寿。

这句话突出了庄子无用得以天年、有用不能延寿的道家无为思想,既具有辩证性,又不免有些不可知论。

[问题1] 选文1,讲述尧让天下、舜让天下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明确] 确立生命的最高价值,突出尊生的主题。

[问题2] 选文1,舜把天下让给善卷一事,说明了什么?

[明确] 赋予尊生以新的内涵,即自己有一种自给自足、逍遥自得的生活就行了,天下对自己没有什么价值。

[问题3] “匠石之齐”的故事有什么深刻寓意?

[明确] “涉乱世以自全”之人要虚己顺物,以无用为用。

[问题4] 选文2中的“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说明了什么?

[明确] 包含了庄子对现实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认识与批判,包含了庄子对理想人际关系的期望。

[问题5] 选文2,庄子理想的人际关系是什么?

[明确] 不是单方占有或利用榨取,而是亲密无间,彼此信赖,开放自在,双向平等往来。

[问题6] 你认为本文“尊生”包含的最有价值的思想是什么?

[明确] 生命是至高无上的,所以不能让任何东西损害或拖累生命;既不能把自己的生命作为一种工具,也不能让别人的生命充当工具。

庄子的思想大大张扬了生命的价值和尊严,体现了对人的关怀,是庄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一、基础知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高临山       (俯视)

B.弟子厌观之(厌恶)

C.因杖策而去之(拐杖)

D.实熟则剥(确实)

解析:

B项,满足,“厌观”即“看够了”;C项,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杖;D项,果实。

答案:

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D.

解析:

A项,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他的。

B项,均为介词,因为。

C项,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代“栎树”。

D项,介词,被;介词,跟。

答案:

B

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夫大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B.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

C.虽贫贱不以利累形D.虽贵富不以养伤身

解析:

A项中的“尊”为意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使动用法。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

B.吾何以天下为哉

C.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解析:

A项为判断句,B、C、D三项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A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8题。

舜以天下让善卷。

善卷曰:

“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

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吾何以天下为哉!

悲夫,子之不知余也!

”遂不受。

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

……

大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

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事之以犬马而不受,事之以珠玉而不受。

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

大王亶父曰:

“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

子皆勉居矣!

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

且吾闻之:

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因杖策而去之。

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于岐山之下。

夫大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

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

5.下列各句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舜以天下让善卷      (把)

B.冬日衣皮毛(穿)

C.狄人之所求者(得到)

D.遂成国于岐山之下(于是)

解析:

D项中“遂”意为“最终”。

答案:

D

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解析:

①句中“以”,介词,“凭借”。

②句中“以”,介词,“用”。

③句中“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④句中“而”,连词,表转折关系。

答案:

A

7.下列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王亶父视百姓的生命高于一切,体现了他对生命的大尊重,因此他也赢得了百姓的尊重。

B.大王亶父的故事实际告诉人们,生命是最可贵的,天下固然“至重”,但也不能以此害生。

C.选文从更深层上体现了道家出世无为的哲学思想,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思想,我们要坚决摒弃。

D.选文恰当地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势,使内容更明确,说理也更具说服力。

解析:

C项,“坚决摒弃”不当,应为“辩证扬弃”。

答案:

C

8.善卷为什么拒绝天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他希望自己有一种自给自足、自由自在、逍遥自得的生活,不受世间事务的牵累。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①者承蜩②,犹掇之也。

仲尼曰:

“子巧乎!

有道邪?

曰:

“我有道也。

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吾处身也,若橛株拘④;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也。

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选自《庄子·达生》)

[注] ①痀偻:

驼背。

②承蜩:

用竿取蝉。

③锱铢:

指极少。

④橛株拘:

带枯树枝的树桩。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仲尼适楚,出于林中    (到,去)

B.子巧乎!

有道邪(诀窍)

C.犹掇之也(拾取)

D.孔子顾谓弟子曰(只是,仅仅)

解析:

D项中“顾”意为“回头”。

答案:

D

10.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解析:

①句中“于”介词,“从”。

②句中“于”介词,“比”。

③句和④句中“而”都是转折连词,“却”。

答案:

C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驼背老人有粘蝉的高超技术,是因为他“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B.孔子以痀偻者“不以万物易蜩之翼”的精神,教育弟子要“用志不分”。

C.驼背老人有粘蝉的高超技术,是由于生于林中,对蝉极其熟悉。

D.孔子从树林中经过,看见驼背老人粘蝉,从而引出“痀偻者承蜩”这番话题。

解析:

C项中原因是“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答案:

C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虽然天地这么大,万物这么多,但我却只注意蝉的翅膀。

(2)“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这句话难道不就是说的这位驼背老人吗?

参考译文:

仲尼到楚国去,经过一片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用长竿粘蝉,就像是伸手拾东西一样容易。

仲尼说:

“您真巧啊!

有什么诀窍吗?

老人说:

“我有诀窍。

练习五六个月,如果能在竿头累上两枚圆丸而不掉下,蝉就很少能跑掉;能累上三枚而不掉下来,那么十只也不过跑掉一只;能累上五枚而不掉下来,那就像伸手拾东西一样,万无一失了。

我站立在那里,身体就像竖立的一株木桩;我举起手臂,手臂就像枯树的干枝。

虽然天地这么大,万物这么多,但我却只注意蝉的翅膀。

我不转身,也不侧身,不因万物干扰而转移我对蝉翼的注意力,这样怎么能粘不到蝉呢?

孔子回头对弟子说: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这句话难道不就是说的这位驼背老人吗?

三、语言表达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怎样才能改进人际关系呢?

答案是四句话:

一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平常心看待自己,把自己的得失荣辱看作发生在别人身上,不因自己情绪的变化而影响人际关系;二是“把别人当自己”,所谓“把别人当自己”,就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善解人意地去急别人之所急,痛别人之所痛;三是“把别人当别人”,即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而言,是指不干涉对方的隐私,不冒犯对方的个人空间;四是“把自己当自己”,在自知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尊和自信,扬长避短,更成熟地与别人相处。

答案:

①把自己当别人 ②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③尊重别人

14.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精准扶贫,首先是物质上的扶贫,因为物质上脱贫了,就能使贫困群众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从而激发他们拥抱生活的热情,而有了生活的热情,他们必将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就一定能从根本上拔掉“穷根子”。

①不是物质上脱贫了就能使贫困群众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②不是有了生活的热情他们就一定会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③不是学习了文化知识丰富了精神世界就一定能从根本上拔掉“穷根子”

入世的方法与精神的修养

胡朴安

关于入世的方法,可用第四篇《人间世》说明。

依庄子的死生观念,是出世的,不是入世的。

不过精神上出世,而身体上则不能不入世,精神可游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身体则不能有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可游。

身体既不能出世,必要绝人而立于独,隐迹于深山穷谷,不与世相接,便不是自然的本色,因此便以出世的方法,为入世的方法。

庄子入世的方法,有三个过程:

一、不脱离现世。

一个人的生存,必有一个人的环境,家庭社会国家世界,是无法脱离的,在世界国家社会家庭里面,既然有我,则我自然与环境发生关系。

如要脱离环境,便是违反自然,所以庄子的思想,不脱离现世。

二、不与现世相抵触。

努力奋斗与现世相抵触,庄子认为极其危险,故一切任其自然,不凝滞于物,而与世推移。

身体上苦乐劳佚,一切不管,精神上永远是快乐的。

三、忘人忘我。

既不脱离现世,又不与现世相抵触,其总要在一个忘字。

先能忘我,然后可以忘人,既能忘人,虽在现世之中,如入无人之世,故可以不必脱离现世。

我既忘人,自然人亦能忘我,迨举世之人,皆已忘我,我虽处现世之中,现世之中,并无有我,故能不与现世相抵触。

《人间世》云,回之未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忘我也。

又云,乘物以游心,托于不得已以养中,忘我也。

又云,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忘人也。

忘字是庄子入世的方法。

如何能做到忘字,要有精神的修养。

关于精神的修养,可用第五篇《德充符》说明。

此篇大意,德充满于内,与形体符合,形体是假的,德是真的。

庄子之所谓德,即充满于宇宙之道,得之于我,谓之德也。

道充满于宇宙,是宇宙之本体,道充满于己身,是己身之精神,精神能改变形体,纵形体极其卑陋,或有残缺,但能精神极其充满,鄙陋残缺的形体,自然使人忘其鄙陋残缺,但觉精神充满于中,而洋溢于外。

所以申徒嘉学于伯昏无人,伯昏无人不知其兀,哀骀它与鲁哀公游,不至于数月,而有意乎其为人。

卫灵公说跂支离无脤,齐桓公说瓮大瘿,皆遗其形体,而契其精神,并非不见其形体之丑恶,因其神精之充满,而丑恶之形体,隐伏于精神充满之中而不见。

所以修养之功,不在形体,而在精神,如遗弃精神,专在形体上修养,结果如子之死母,皆弃之而走。

如遗弃形体,专在精神上修养,官天地,府万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择日登假,人则是从。

盖养于其外,而内必有亏,养于其内,而与外合一。

养之至,精神充满于内,外之形体,与之俱化,便是庄子理想中的人格。

知识链接:

胡朴安(1878-1947),近现代著名文字训诂学家、南社诗人。

本名有忭,学名韫玉,字仲明、仲民、颂明,号朴安、半边翁;以号行世。

安徽泾县溪头村人。

曾先后任教于上海大学、持志大学、国民大学和群治大学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