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政府工作报告.docx
《1987年政府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87年政府工作报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987年政府工作报告
1987年政府工作报告
——1987年3月25日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国务院总理赵紫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当前国内形势和基本任务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基本政策,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十亿人民有党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指引下,团结奋斗,开拓前进,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建国以来更加突出的成就。
全国安定团结,经济持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国家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城乡绝大多数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得到明显提高和改善。
我们的国家正在日益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兴旺景象,人民的创造活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正在改革中日益发挥出来。
1986年是开始执行第七个五年计划并取得显著成就的一年,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的一年。
在经济领域,过去一年里取得的最重要的成绩,就是把1984年末至1985年一度出现的经济过热现象初步调整过来,使整个国民经济继续纳入正常发展的轨道。
全国社会总产值达到18774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工农业总产值15104亿元,比上年增长9.3%。
国民收入7790亿元,比上年增长7.4%。
粮食产量达到39109万吨,比上年增产1199万吨。
林业、畜牧业、渔业、其他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继续有了新的发展。
农业和工业的比例、轻重工业的比例基本协调,产品结构有所改善。
钢产量达到5205万吨,比上年增长11.2%;发电量达到4455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8.5%;原油、天然气产量持续增长,煤炭供应充足。
多年来生产资料供应紧张的状况开始有所缓和。
适销对路的工业消费品,增长幅度超过整个工业发展速度。
市场活跃繁荣,多数商品供求正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都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
对外贸易在面临国际石油价格暴跌、世界经济激烈震荡等许多困难的条件下,经过艰苦努力和采取一系列措施,超额完成出口计划,压缩了不适当进口,缩小了外贸逆差。
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城乡人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
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巩固前几年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在一些方面取得开拓性进展。
横向经济联系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较大发展。
劳动制度的改革迈出重要一步。
多种形式经营责任制和厂长负责制的推行,为健全企业经营机制创造了重要条件。
小商品价格的进一步放开和部分产品质量差价、地区差价、季节差价的适当拉开,对发展生产和活跃市场起了积极作用。
金融体制改革和资金市场的发展,有助于资金的融通和合理使用。
这些既保证和促进了当前经济的稳定增长,也为今后的改革作了有益的探索,必将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现在已经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去年国务院采取的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控制的措施,实行的“巩固、消化、补充、改善”的改革方针,是正确的和必要的,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
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经过自觉的有节奏的调整和改革,把整个国民经济进一步置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之上。
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科技、教育和思想、文化领域,过去一年里也取得许多可喜成果。
广大科技工作者满腔热情地继续贯彻执行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认真组织科技攻关,大力开发和推广科技成果,积极落实振兴农村经济的“星火”计划。
全国去年取得重要科技成果一万多项,其中大部分已应用于生产建设,取得比较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几千名专家经过几年反复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和颁布了能源、交通运输、农业、机械工业等12个领域的技术政策,以及涉及生物工程、信息、航天、自动化、能源、激光和新材料等领域的高技术研究发展纲要。
这对我国当前和长远的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将发挥重大作用。
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改善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及提高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等方面,取得了程度不同的新进展。
广大的思想文化工作者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在促进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卫生、体育、文物、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中作出了新的贡献。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推进,我国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必将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我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在过去的一年里继续得到巩固,这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
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各级政府为推进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作了很大的努力。
在前几年不断加强立法工作的基础上,去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和通过了11项法律,国务院制定和颁布了59项行政法规。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造成的国家活动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法律体系很不完善的状况,正在逐步得到改变。
在政府工作人员和全体公民中广泛开展的普及法律知识的教育,使政府工作人员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得到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和公民意识得到增强。
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同共产党和政府间的长期合作共事关系,全国各民族之间平等互助、亲密团结的关系,得到新的加强。
经过继续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和其他刑事犯罪,经过对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以及对各种不正之风的认真纠正,我国社会秩序安定,社会风气正在好转。
实现长治久安是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国家的基本国策,我们坚信这个目的必定能够达到。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建设祖国的重要力量。
在过去的一年里,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新的成就,精简整编、减少员额一百万的任务接近完成,官兵的军政素质有了新的提高。
在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和发展新型的军民关系,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保卫祖国领土和边境安宁等方面,都作出了新的贡献。
我们坚信人民解放军在这些方面将继续为国家、为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人民警察在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社会安定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新的成就。
以上事实和基本情况充分说明:
总的来看,我们的国家生机勃勃,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兴旺,形势是很好的。
各位代表!
当着我们如实地对全国形势的本质和主流作出充分肯定的同时,也必须十分清醒地看到前进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我们在工作中也有一些缺点和问题。
在经济领域,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矛盾虽已有所缓解,但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仍然存在着某些不稳定因素。
国家财政出现一些赤字,部分商品价格上涨较多,外汇收支还不平衡。
工业生产建设的经济效益不高,部分产品质量下降和滞销积压,物质消耗过大,生产成本上升。
在政治思想领域,消除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影响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各级政府广大工作人员总的来看是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但政府工作中还存在着某些预见性不强、措施不够有力等缺点。
机构重叠、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等弊病,还需要下很大力量去努力消除。
对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在思想上和工作上的高度重视。
实践证明,坚定不移地、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是我们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和力量源泉。
根据这个基本的实践经验和当前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形势,在本次人代会到下次人代会的一年间,我们要集中力量办两件大事:
一是在经济领域,坚持正确的建设方针,广泛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深入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努力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一是在政治思想领域,深入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宣传教育,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各级政府,各行各业,所有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都要围绕这两件大事,根据中央的部署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扎扎实实地把各项工作推向前进。
希望全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广大干部、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人民警察,都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奋发努力,为办好这两件大事作出自己的新贡献。
二、坚持长期稳定发展经济的方针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八年,总的来看,我国基本上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这是国家安定团结、社会显著进步的基础。
努力把这种发展势头长期保持下去,使之不受挫折,这不仅对于巩固和发展当前很好的经济形势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我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经济实力的加强,人民利益的增进,乃至整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都必将产生巨大的深远的影响。
我们的全部经济工作必须以此作为基本的立足点,并为此而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
那么,根据建国以来三十多年特别是近八年的经济建设经验,根据当前经济生活的现实情况,要保证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需要着重解决好哪些问题呢?
第一,必须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地位。
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大国里,农业这个基础是否能够持续稳定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全局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经济发展所以很不稳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发展缓慢和收成不稳定。
这八年来,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首先是由于农业生产连续多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为工业生产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
我们必须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继续改善农村产业结构。
这几年农村改革取得重大成就,农业生产全面发展,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忽视农村工作。
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目前我国按人口平均的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占有量还很低,无论是粮食生产还是林业、牧业、渔业等项生产,基础都还比较脆弱。
同时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仍然处在开发时期,不仅通过深入改革还可以挖掘出很大潜力,而且农村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也有极大的潜力,农村经济的发展前景仍然是很广阔的。
我们必须从深化改革和增加投入这两个方面入手,努力增强农业的发展后劲。
要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一系列新的制度性建设,并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使正确的政策逐步法律化,以保持政策的稳定性。
要切实保护农业耕地和森林、草原,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积极推广科学技术成果,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
必须保证粮食种植面积,注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力争粮食生产有较大幅度的持续增长,在这个基础上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全面稳定发展。
必须继续努力做好“老、少、边、穷”地区的脱贫致富工作,使这些地区的人民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尽快解决温饱问题。
这既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第二,必须按照建设规模同国力相适应的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建设规模同国力相适应,是整个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
去年,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度增长的工作初见成效,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比上年增长7.3%,大大低于1985年增长44.6%的速度。
现在的问题主要是,计划外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还没有得到很好控制,已经铺开的摊子过多,在建项目总规模过大。
更值得注意的是,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很不合理。
在建项目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一般加工工业,还有许多是在当前国力条件下不该办的或标准过高的楼堂馆所等非生产性建设工程,而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能源、交通、通信和原材料工业等建设投资不足。
这样的投资结构如不及时加以合理调整,要么大量加工工业和非生产性设施得不到能源、交通、通信、原材料等方面的必要保证,形不成生产能力或不能投入使用,将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要么就不得不再增加几百亿元的资金来扩大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就必然导致投资规模恶性膨胀。
为了进一步改变在建规模过大和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国务院已于今年初作出决定,对基本建设坚决实行“三保三压”的方针,即保计划内建设,压计划外建设;保生产性建设,压非生产性建设;保重点建设,压非重点建设。
目前各地正在认真贯彻落实这一方针,但有的部门和地方仍然行动迟缓,措施不力,需要切实改正。
我们一定要坚决把建设规模严格控制在国力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并使关系全局的重点建设得到切实加强。
第三,必须把消费的增长切实建立在生产发展可能的基础之上。
这些年来,认真纠正了过去片面强调积累、忽视消费的偏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多年积累下来的人民生活方面的问题,使城乡绝大多数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这是必要的和正确的。
今后,我们还要坚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方针。
但是必须指出,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增长过快,消费欲望越来越大,标准越来越高。
特别是在集团消费方面,许多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讲排场,摆阔气,比豪华,请客送礼,滥发实物,挥霍公款,奢侈成风,各项设施盲目追求现代化,铺张浪费发展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工资、奖金和集团消费等开支增加过多,既提高了生产成本,又加剧了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矛盾。
这几年许多高档耐用消费品生产大幅度增长,而且花费不少外汇进口了这方面的大量整机和散件,但市场供需矛盾仍相当尖锐。
消费结构的这种趋向,脱离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水平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可能。
如不加以正确引导,不仅将使资金积累减少,造成经济后劲乏力,更严重的是会败坏社会风气,滋生贪图享乐、不求创业的思想,形成现实的人均国民收入较低而又消费欲望过高之间的矛盾,引起种种社会问题。
生产是消费的前提,生活消费只能随着生产的发展逐步提高。
在正常情况下,人民生活改善的速度必须低于生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居民购买力和集团购买力增加的幅度必须同社会消费品生产增长的幅度相适应。
这是不能违反的客观经济规律。
特别是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创业阶段,需要积累大量建设资金,必须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而不能追求过高的消费。
前几年对这个方针讲少了,我们一定要接受这个教训。
从现在起,我们必须根据经济的现实情况和发展可能来恰当安排人民的消费水平,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严格控制集团消费,并对人们的消费需求、消费档次、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调节,使之符合我国的资源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此外,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贯彻执行关于计划生育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第四,必须努力做到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的基本平衡。
这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要原则,也是稳定经济的重要保证。
去年,国家财政出现一些赤字,银行信贷也出现一些差额。
财政赤字虽然一方面是由于国际石油价格暴跌、出口收入减少等原因造成的,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支出规模偏大。
经济发展从前两年一度出现的过热现象纳入正常发展轨道以后,某些非正常收入因素逐步减少,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减缓,而在超高速发展中已经抬上去的过大的支出规模还没有减下来。
几年来,地方、部门和企业的自有资金大幅度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都下降较多,但不少应当由地方、部门、企业用自有资金办的事情,仍然要求国家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负担。
与此同时,在资金比过去分散很多的情况下,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建立可以有效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合理方向的制度和机制,这就一方面为地方和部门盲目发展加工工业和扩大非生产性建设提供了客观条件,另一方面使国家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负担过重,捉襟见肘。
如不及时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有效的措施改变这种状况,今后几年财政赤字还有进一步增大的可能,信贷差额也有扩大的趋势。
财政赤字和信贷差额是同货币发行紧密相联的。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某些年份出现一些财政赤字和信贷差额并不可怕,但如果数量过大,持续的时间过长,就会导致货币过量发行,造成通货严重膨胀,引起物价急剧上涨,使经济生活发生混乱。
因此,我们必须坚决把过高的财政支出压缩下来,同时要根据新的分配格局,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支结构,适当提高中央财政收入所占的比重。
今年,国家还将通过发行债券等形式,从分散的预算外资金中集中可以集中的部分用于重点建设。
银行要大力吸收储蓄,筹集社会闲散资金,积极扩大资金来源,适当安排各项贷款。
除了合理保证企业流动资金和收购农副产品的资金以外,其它贷款都要从严控制,坚决把货币发行量控制在国家计划的范围之内。
第五,必须继续防止盲目追求过高增长速度的倾向。
只有兼顾需要和可能,讲求按比例和高效益,保持适当的增长率,才能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我们已经确定的到本世纪末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和以推进科学技术进步为依靠的,是切合实际和完全可以达到的。
如果不顾经济效益和技术进步,脱离本地区和整个社会的实际可能,一味追求提前翻番和快翻多翻,就会严重干扰正确建设方针的贯彻执行,造成种种紧张和失控,使经济大起大落,欲速而不达。
去年,就全国来说已经使经济增长由超高速状态转入正常轨道,但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和企求改变面貌过快的思想尚未完全克服。
我们的国家大,人口多,家底薄,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异很大,经济和文化发展又很不平衡。
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发达,人民普遍富裕,必须经过坚韧不拔的持久努力,而决不能急于求成。
我们必须确立长期稳定增长的战略方针,脚踏实地前进,而决不能盲目追求过高速度,以利于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和理顺各种经济关系,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
第六,从根本上说,要保持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当前经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
近八年来,由于贯彻执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我国社会财富和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增加。
1986年同1978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由3480亿元增加到93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02%;国民收入由3010亿元增加到77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4.9%;国家财政收入由1121亿元增加到2220亿元,增长98%;部门、地方、企业拥有的预算外资金由的347亿元增加到1670亿元,增长381%;全国城乡居民平均消费水平由175元增加到450元,扣除物价上升因素增长86.9%。
这些数字和事实充分说明,当前遇到的困难,是在生产建设蓬勃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情况下发生的,而不是在经济萎缩和人民收入下降的情况下出现的,因此我们具备着克服这种暂时困难的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
同时还要看到,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是在改革顺利推进的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必须也只能通过深入改革来加以解决。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新老体制交替的过程,目前原有体制已在许多方面被冲破,但新的经济运行机制还没有作为一个系统建立起来,已经进行的许多改革还有待于进一步配套和完善。
这种新老体制并存的状态,是宏观经济前两年一度出现某些失控,以及目前财政、信贷、投资、消费等方面产生某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和积极稳妥地把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推向前进,并要努力使运行中的经济体制在一定条件下保持它的整体性和有效性。
为此,国务院已经组织各方面力量认真总结前几年的改革经验,精心研究进一步配套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以便更加卓有成效地推进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使国民经济进一步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各位代表!
除了前面讲的几个问题以外,无论是从当前还是从长远来看,要真正使经济建立在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必须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
这项运动是长期以来我国促进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法宝,在新的历史时期这个法宝不仅不能丢掉,而且要更好地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广泛发动群众,努力增产增收,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不仅能够合理地和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更好地发展各项生产建设事业,增加社会财富,而且可以发扬光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优良传统,使之成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强大动力。
这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长远意义。
这次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是在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提出来的,因此一定要同深化改革很好地结合起来。
近几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凡是改革搞得比较好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有了较大的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就有了显著的增进。
所以我们说,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是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改革是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的直接动力。
各个地方、部门和企业都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它们紧密联系,互相促进。
在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中,要把重点放在全面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上。
就工业生产来说,要在保证正常增长速度的同时,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增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
所有工业企业都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节约资金,开展技术革新,提高劳动生产率。
要十分注意收旧利废,切实加强综合利用。
在流通方面,要积极开拓城乡市场,认真清仓查库,减少商品积压,加速商品和资金周转,节省流通费用,减少企业亏损。
在建设方面,要围绕合理调整投资结构,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建设周期,提高投资效益。
在其它各个方面,包括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战线和机关、团体、军队等,也都必须充分考虑提高经费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坚决纠正目前普遍存在着的严重挥霍浪费现象。
国务院决定今年行政费、事业费和管理费等各项开支要比去年预算执行数节约10%的总要求,必须努力做到。
今后,财政支出要长期坚持从严控制的方针。
在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中,必须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
生产、建设、流通和销售等各个环节,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业和商业等各个行业,都要关心和促进科技进步,把增产节约和改善经营管理纳入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
科技部门要继续执行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坚定地把主要力量放在为企业技术改造和振兴国民经济服务方面,同时组织精干的队伍积极研究和发展高技术,并继续搞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充分发挥所有企业以及广大群众和干部的积极进取精神,对于圆满实现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的任务具有决定性意义。
我们希望,生产、流通、建设领域中的各类企业,都要把着眼点和立足点放在挖掘自己内部的潜力上。
要切实加强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健全经济核算,严格财经纪律,加强审计监督,严明奖惩制度,大大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特别要坚决整顿劳动纪律,下决心改变目前许多企业严重存在着的管理不严、职责不清、纪律松弛等落后现象。
必须坚决保护企业的正当权益,严格禁止一些地方和部门向企业乱收费、乱摊派的行为。
广大职工要进一步增强对企业、对国家、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主人翁责任感,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和业务水平,在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中热情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全部力量。
全体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带头艰苦奋斗,克勤克俭,励精图治。
各行各业、各个地方都要切实加强领导,制定出具体规划和措施,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将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努力取得实效。
三、深入改革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既要靠坚持正确的建设方针,又要靠深入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
把正确的建设方针同正确的改革、开放部署结合起来,使它们互相适应,互相促进,这是我国近几年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经验,也是进一步顺利推进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适应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以增强企业活力、完善市场体系和健全宏观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
实践证明,这个既定的改革方向和总体部署是正确的。
我们要充分认识改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善于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对改革的具体步骤和配套措施及时作出恰当安排。
国务院经过认真研究,确定1987年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以增强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活力为中心,着重改革企业经营机制和企业内部的领导体制,继续发展横向经济联合,适当加快金融改革步伐,进一步扩大生产资料市场,逐步改革和完善企业劳动工资制度和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办法,并积极为下一步各方面的配套改革做好必要的准备。
第一,深化企业改革,建立和健全责权利相结合的企业经营机制。
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经过前几年的改革,总的来看企业活力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