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重庆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51498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重庆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5重庆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5重庆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5重庆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5重庆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重庆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

《5重庆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重庆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重庆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

5重庆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重庆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目录

一、序言……………………………………………………………7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10

(一)指导思想……………………………………………………10

(二)发展目标……………………………………………………11

三、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12

(一)农业…………………………………………………………13

1.种质资源发掘与新品种培育…………………………………13

2.农产品生产安全与标准化……………………………………13

3.农产品加工与现代储运………………………………………14

4.农林生态安全…………………………………………………14

5.设施农业技术…………………………………………………14

(二)制造业………………………………………………………14

6.汽车摩托车……………………………………………………15

7.重大成套装备及其基础件和通用部件………………………15

8.数字化设计与集成制造………………………………………15

9.新材料制备与应用……………………………………………16

(三)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16

10.集成电路与光电集成技术……………………………………16

11.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17

12.数字电子产品与网络信息家电………………………………17

13.下一代网络与通信技术………………………………………17

14.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应用软件………………………17

15.智能信息处理与信息安全……………………………………17

(四)人口与健康…………………………………………………18

16.人口安全与重大疾病防治……………………………………18

17.化学和生物新药创制…………………………………………18

18.现代中药开发…………………………………………………19

19.新型医疗设备与生物医用材料………………………………19

(五)环境保护……………………………………………………19

20.环境污染综合防治与生态修复………………………………20

21.废弃物循环利用………………………………………………20

22.环境与人体健康………………………………………………20

(六)能源…………………………………………………………20

23.工业节能………………………………………………………21

24.天然气和石油化工开发利用…………………………………21

25.煤的高效开发利用……………………………………………21

26.清洁能源规模化利用…………………………………………21

(七)水和矿产资源………………………………………………22

27.节水与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22

28.矿产资源勘探与高效开发利用………………………………22

(八)交通运输业…………………………………………………22

29.特殊自然条件下工程建养技术………………………………23

30.智能化数字交通管理及现代运输技术………………………23

31.交通运输安全保障技术………………………………………23

(九)城镇化与城市发展…………………………………………24

32.城镇区域规划设计……………………………………………24

33.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24

34.数字城市信息平台……………………………………………24

35.建筑结构防灾减灾及灾害预警………………………………25

(十)公共安全……………………………………………………25

36.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25

37.突发公共事件防范与食品安全………………………………25

38.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26

四、重大专项………………………………………………………26

(一)水稻玉米良种创新…………………………………………26

(二)畜牧良种繁育与健康养殖…………………………………27

(三)柑桔新品种选育与深加工…………………………………27

(四)高效生态蚕业………………………………………………28

(五)高效安全生物农药…………………………………………28

(六)汽车摩托车关键零部件……………………………………28

(七)节能环保汽车………………………………………………29

(八)特种船舶……………………………………………………30

(九)风力发电装备………………………………………………30

(十)轻轨交通设备………………………………………………30

(十一)智能化仪器仪表…………………………………………31

(十二)高性能轻合金材料………………………………………31

(十三)信息制造业………………………………………………32

(十四)应用软件…………………………………………………32

(十五)制造业信息化……………………………………………33

(十六)半导体照明………………………………………………33

(十七)新药创制…………………………………………………34

(十八)新型医疗器械……………………………………………34

(十九)地方病预防与控制………………………………………35

(二十)三峡库区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35

(二十一)节能与废弃物综合利用………………………………36

(二十二)天然气、煤层气综合利用……………………………36

(二十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37

(二十四)安全监控与防治………………………………………37

五、重点应用基础研究……………………………………………38

(一)猪重要功能基因及育种新技术……………………………38

(二)柑桔重要农艺性状功能基因组与分子育种………………38

(三)家蚕功能基因组及桑树新材料创制………………………39

(四)动力传动……………………………………………………39

(五)镁合金材料设计与制备机理………………………………40

(六)网络与信息安全……………………………………………40

(七)医药生物技术………………………………………………40

(八)三峡库区环境灾变形成机制………………………………41

(九)电网安全……………………………………………………41

(十)煤矿安全……………………………………………………41

六、保障措施………………………………………………………42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42

1.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42

2.深化高等院校科技管理改革和科研院所体制改革…………44

3.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创新机制………………………44

4.加快三大科技平台建设………………………………………45

5.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加快发展……………………………46

6.加强区县(自治县、市)科技工作…………………………46

7.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47

(二)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经费使用效益………………………47

(三)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夯实智力支撑…………………49

(四)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提升产业竞争力………50

(五)扩大科技对外开放领域,提升合作与交流层次…………50

(六)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51

重庆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加快实施“科教兴渝”和“人才强市”战略,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战略部署,结合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制定本纲要。

一、序言

直辖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我市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科技创新绩效大幅提升,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从2000年全国第20位提高到2005年的第10位,科技活动产出指数排名全国第4位,每百万元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产出的专利和论文数位居全国第一。

家蚕基因组研究成功绘制出基因框架图谱,这是继人类基因组、水稻基因组研究计划之后,取得的又一“里程碑式的科学成就”。

镁合金研发与应用水平居国内领先,镁合金汽车单车用量和组装摩托车数量两项指标全国第一。

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医疗设备—超声聚焦刀;智能胶囊内窥镜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农业领域,良种创新取得突破,主要农作物、畜禽、蔬菜、果树的良种普及率分别达到95%、80%、85%和40%。

在工业领域,攻克了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的一批关键技术难题,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3.7%,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代表的各类产业园区已发展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聚集区。

在新药创制、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促进了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仍处于“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和“爬坡上坎、负重前进”的关键时期。

要完成党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既有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

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解决“三农”问题任务艰巨;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地区单位GDP能源资源消耗高,环境保护压力大;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弱小,库区产业空虚问题突出;在扩大就业,提供健康保障和确保公共安全等方面有诸多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

同发达地区相比,我市科技创新资源总量小,全社会科技投入不足,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滞后,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还不强。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重大创新成果接踵出现,世界科技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信息科学和技术发展方兴未艾,依然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力量;生命科学和技术迅猛发展,将为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发挥关键作用。

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科学技术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驱动力和人类财富形成的主要源泉。

科技竞争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

许多国家都把强化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超前部署和发展前沿技术及战略产业,着力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围绕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全国各省市纷纷作出了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决策。

以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等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中部的崛起给不同区域带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今后15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时期。

目前,我们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具有诸多有利条件。

一是国家把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把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城市作为未来发展的主导战略,为加快科技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提供了坚强的体制制度保障。

三是直辖体制、三峡工程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为我市争取更多国家资源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四是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既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也对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出了新的更大的需求。

五是企业创新意识逐步增强,在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已具有较强的引进消化吸收能力,为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打下了基础。

六是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创新机制的初步建立,为有效集成军民科技资源,提高科技创新绩效提供了机制保障。

七是科技交流与合作日趋活跃,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科技资源、分享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提供了有利条件。

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奋起直追,经过15年的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够创造出辉煌的科技成就,实现科技强市和富民兴渝。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未来15年我市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渝”和“人才强市”战略,大力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重庆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我市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路是:

夯实基础,强化创新,突出应用,支撑发展。

夯实基础,就是加强以研究开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三大科技平台为重点的科技能力建设,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和智力支撑;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强化创新,就是把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把原始性创新作为提升科技水平的重要手段。

突出应用,就是结合产业发展需求,整合科技资源,加大先进适用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支撑发展,就是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7%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以上,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保持在全国前10位,专利授权量进入全国前12位,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奠定基础。

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进入全国前8位,专利授权量进入全国前10位,成为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

经过15年的努力,在以下七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形成和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全面提升制造业竞争能力。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能源、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得到有效解决,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撑。

——实现公共安全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转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在交通、流通、金融、服务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

——建成若干国内一流的研究开发、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平台,形成较为完备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

三、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

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统筹安排,对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

重点领域,是指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重点发展、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产业和行业。

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有一定基础、可能取得突破的技术群。

确定优先主题的原则:

一是有利于突破瓶颈制约,提高经济持续发展能力;二是有利于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有利于解决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一)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我市耕地、水资源日趋紧缺,农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农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发展水平及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业综合效益不高,食物安全、生态安全问题突出。

因此,必须把依靠科技进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

发展思路:

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带动常规农业技术升级,加强动植物良种创新、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后减损等关键技术,延长产业链,带动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效益的全面提高;研究开发农林生态技术,保障农林生态安全。

优先主题:

1.种质资源发掘与新品种培育

重点研究主要农作物、林草、畜禽与水产优良种质资源发掘及收集,种质资源分子评价与利用,动植物分子育种,规模化制种、繁育和种子贮藏、加工技术。

2.农产品生产安全与标准化

重点研究开发绿色食品关键技术,无公害农产品施肥与用药控制技术,高效安全低毒低残留农药、安全饲料、添加剂、中兽药和鱼药,农产品生产环境评价及调控,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快速检测技术,大宗农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畜牧水产健康养殖和疫病控制技术。

3.农产品加工与现代储运

重点研究开发主要农产品及农林特色资源精深加工技术与设备,产后减损技术,特色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模式,农产品生产加工全程质量控制与监测技术,功能性食品、有机食品开发技术,鲜活农产品保鲜与物流配送技术。

4.农林生态安全

重点研究农林生态系统构建,林草生态系统综合调控,农林病虫害特别是外来生物入侵防治,人工草地高效建植和优质牧草生产,环保型竹木复合材料开发,农村人居环境安全技术,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技术。

5.设施农业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农业环境调控技术,超高产高效设施栽培技术,适合丘陵地区特点的小型耕作、收获机械,农业信息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等。

(二)制造业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支柱。

我市拥有一大批从事制造业的骨干企业,是国内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但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行业整体质量和效益。

发展思路:

加强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实现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材料与关键零部件的自主设计制造;加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掌握核心成套技术,提升系统集成能力;加快制造业信息化步伐,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加速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

优先主题:

6.汽车摩托车

重点加强轿车自主设计开发平台建设,研究代用燃料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整车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大排量摩托车整车开发技术,汽车摩托车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与检测技术,汽车电子技术与关键电器元件设计开发技术,节能、环保汽车摩托车发动机设计制造技术,汽车摩托车安全性、舒适性技术。

7.重大成套装备及其基础件和通用部件

重点研究开发数控机床、精密专用数控设备、发输变电设备、风力发电成套装置、中小型特种船舶和环境保护装备等重大装备的关键技术,重要基础件和通用部件的设计、制造和大规模生产的关键技术,网络化、智能化仪器仪表关键技术,基于新一代现场协议与标准的控制系统,特种传感器和变送技术,轨道交通设备、港口设备、工程机械及大型结构件关键技术,精密成型、快速成型等先进基础加工工艺技术。

开发数控化、模块化、智能化、集成化产品。

8.数字化设计与集成制造

重点研究设计与制造集成技术,数字化设计、制造与执行系统,建立面向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设计平台和制造平台,开展制造设计与制造执行集成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9.新材料制备与应用

重点研究开发高性能结构材料、新一代功能材料和器件、新型建筑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新型润滑材料及燃料、先进复合材料及纳米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应用技术。

(三)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

发展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

我市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仍须着力解决缺乏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共享程度低,现代服务业信息化程度不高、附加值低等突出问题。

发展思路:

以需求为导向,加强应用软件、通信技术与设备开发,加强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整合,加快信息技术在现代服务业中的推广应用,加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优先主题:

10.集成电路与光电集成技术

重点研究基于深亚微米工艺的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学,数模混合电路、专用集成电路生产工艺、封装和测试技术,系统级集成电路设计平台与集成电路模块重用技术,高密度集成电路封装工艺,系统级集成电路关键测试技术,光电集成电路的自动化设计技术,微系统与集成芯片技术。

11.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

重点研究微机电系统(MEMS)器件及系统一体化设计、测试和加工等共性关键技术,建立MEMS设计开发平台,开发MEMS器件及系统。

12.数字电子产品与网络信息家电

重点研究开发数字移动通信与宽带无线接入产品,数字电视与多功能数字用户终端,数字相机,高密度数字光盘产品,数字音视频广播系统设备,数字化办公设备,数字娱乐电子产品,家用信息网络平台,计算机、通信和消费家电相互结合的网络信息家电。

13.下一代网络与通信技术

重点研究下一代网络终端技术,未来宽带移动通信无线接入及传输的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动态灵活光网络的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下一代网络管理与安全技术,现有网络与下一代网络的互连、融合和下一代网络新业务。

14.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应用软件

重点研发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发展所需的高可信软件体系技术、嵌入式软件技术、软件中间件技术、企业信息化等应用软件核心技术,游戏软件核心技术,教育信息化核心技术。

15.智能信息处理与信息安全

重点研发大规模知识获取、处理和管理的理论与技术,基于自然语言理解的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可视化与智能化人机接口技术,图像智能识别技术,高效密码的分析与设计技术,信息隐藏理论与方法。

(四)人口与健康

提高人口质量,有效防治重大疾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我市人口基数大,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高,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常见病与地方病发病率居高不下,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对科技的需求尤为迫切。

发展思路:

加强生殖健康关键技术,重大疾病、常见病和地方病的诊断和防治关键技术,三峡库区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治技术研究,大力开发新药、新型数字医疗设备和医用材料。

优先主题:

16.人口安全与重大疾病防治

重点研究开发安全、有效避孕节育新技术和新产品,高效无创出生缺陷早期筛查、检测及诊断技术,人工辅助生殖技术,遗传性疾病安全有效生物治疗技术,艾滋病、肝炎、流行性感冒等重大传染性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重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和诊疗技术,防止突发疫情关键技术,群发性食品中毒、危险化学品和放射性伤害紧急救治,城乡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和地方病的监测与诊疗技术,对水环境污染伤害的监控与防治技术。

17.化学和生物新药创制

重点研究开发化学药、生物药新药设计技术,生物药制备发酵工艺,化学药合成新工艺,药物新剂型及新型给药系统。

18.现代中药开发

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重点研究中药产业化关键技术,道地药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青蒿、黄连等优势药材产业链的培育和壮大,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中药新药研发,现代中药生产与质量控制技术。

19.新型医疗设备与生物医用材料

重点研究新型治疗器械和常规诊疗设备,数字化医疗技术及设备,小型诊疗和移动式医疗服务装备,远程诊疗控制技术及系统,组织工程技术、人体组织器官替代技术及产品,新型医用材料。

(五)环境保护

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大问题。

我市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三峡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