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区区域卫生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47907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渝北区区域卫生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渝北区区域卫生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渝北区区域卫生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渝北区区域卫生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渝北区区域卫生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渝北区区域卫生规划.docx

《渝北区区域卫生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渝北区区域卫生规划.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渝北区区域卫生规划.docx

渝北区区域卫生规划

渝北区区域卫生规划

(2015—2020年)

“十三五”时期是渝北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阶段,也是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攻坚时期。

为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渝北卫生计生综合服务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及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渝府发〔2015〕180号)、《重庆市医疗机构管理条例》(2014版)等要求,结合渝北区实际情况,特制订渝北区区域卫生规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一、规划编制背景

(一)现状

1.自然与社会、经济状况。

渝北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区北部,是1994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在撤销原江北县建制基础上设立的新区。

东邻长寿区、南与江北区毗邻,同巴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隔江相望,西连北碚区、合川区,北接四川省广安市华蓥市、邻水县。

幅员面积1452.03平方公里。

至2014年底,全区辖11个镇、16个街道,常住人口150.35万人。

2.卫生资源总量(不含两江新区北部新区,下同)。

“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各类卫生资源均有明显提高。

2014年,渝北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11个(含个体诊所、卫生室),其中:

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218个,含市级医疗卫生机构5个,区级医疗卫生机构8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4个(其中镇卫生院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个),村卫生室181个;社会办医疗机构293个。

2014年底,共有床位数3500张,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3.87张。

共有卫生技术人员6166人,医师2969人,每千常住人口医师数2.5人;护士3333人,每千常住人口护士数2.81人。

3.资源利用情况。

2014年,全区门(急)诊总诊疗457.74万人次,其中:

医院总诊疗204.44万人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253.3万人次。

全区住院人数14.88万人,其中:

医院住院人数12.13万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住院人数2.75万人。

全区病床使用率84%。

4.居民健康水平。

渝北区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环境逐步改善,健康状况明显提高。

人均期望寿命值由2010年的76.62岁增加至2014年的77.87岁、孕产妇死亡率由2010年的19.43/10万下降至2014年的10.01/10万,2014年末婴儿死亡率控制在4.3‰以下、甲乙类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296.04/10万、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8.57%。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有卫生资源与群众不断增长的卫生需求矛盾日益突出。

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相比,全区的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相对不足,优质卫生资源缺乏。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护士数、床位数在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中相对较低。

执业(助理)医师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较低。

目前全区医疗卫生资源质量较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利用效率不高。

资源要素配置结构失衡,医护比仅为1:

1.1,护士配备严重不足。

专科医院发展相对较慢,儿科、精神卫生、康复、老年护理等领域服务能力较为薄弱。

2.卫生服务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

渝北区作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经济快速发展,但现有的卫生资源特别是优质卫生资源总量与渝北的区域优势地位不匹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

到“十二五”末,政府办医疗机构仍然没有三级综合医院,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仍然需要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布点建设任务较重。

中医发展滞后,儿科、妇产、精神卫生、老年康复等专科较为薄弱;市场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待加强,多元办医格局尚未形成,社会办医疗机构与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的协同发展仍显不足。

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的统筹与整合力度需进一步加大,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机构数量不足。

3.基层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学历低、职称低、执业医师比例低、服务能力低、年龄大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特别是全科、放射人才引进难。

按国家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的要求,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卫生人员数达到3.5人以上,基本实现每万名城乡居民有2名合格全科医生,原则上按照每千服务人口不少于1名的标准配备乡村医生。

而目前渝北区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卫生人员只有1.06人,合格全科医生缺口则更大,全科医生与居民还未建立比较稳定的签约服务关系。

乡村医生养老保障和退出机制还不健全,人员队伍不稳、难补充问题依然存在。

4.公立医院改革还不到位。

区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刚刚起步,科学的补偿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医疗机构重视大型医疗设备购置、忽视医院内部机制建设等粗放式发展问题,影响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效率的提升。

(三)面临的挑战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出新目标。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共重庆市四届二次全会提出“力争到2017年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面临新的历史任务,要在“病有所医”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要求相比,渝北区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

2.居民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使慢性病成为主要疾病负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人口老龄化加快。

第五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都市功能拓展区相关数据显示,全区居民两周患病率尤其是慢性病患病率快速增长(居民两周慢性病患病率从2008年的187.4‰上升到2014年的213.7‰);同时需求进一步释放,未住院率从2008年的38.1‰下降到2013年的15.6‰。

随着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服务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约束与卫生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持续存在。

3.全面深化医改对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出了新任务。

当前医改处于系统配套、全面推进转变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紧紧围绕改革重点任务,在统筹规划、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区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促进优质资源纵向流动等方面主动作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善于利用信息化等技术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共用,利用改革的手段在方便群众就医、减轻看病用药负担上取得更大实效,实现全民健康的宏伟目标。

4.流动人口大量增加、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新需求。

面对城镇化明显加快,劳动力流动人口快速流入我区与传染病控制等矛盾日益突出。

老龄化也日趋严重,2014年全区常住人口65岁以上比例达12.13%。

快速老龄化使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老年病专科服务等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康复、老年护理等薄弱环节问题将更为凸显。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居民主要的疾病负担,健康服务业需要更多地面向需要长期管理干预的慢性疾病,这对卫生资源的布局、医学理念调整和健康产业战略发展方向选择提出新的需求。

群众健康需求日益多元化,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呈多层次、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二、总体要求

(一)基本原则

1.坚持健康需求导向、优化资源配置。

以解决人民群众主要健康问题和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以调整布局结构、提升能力、补强短板、夯实基础、发展健康服务业为主线,适度有序发展、强化薄弱环节,科学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规模、职能及布局。

2.坚持公平可及、群众受益。

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为主线,优先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促进公平公正。

以基层为重点,注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使用的科学性与协调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3.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切实落实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责任,强化政府对基本、基层、基础卫生资源的责任和投入,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

大力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4.坚持科教兴卫、内涵发展。

转变公立医院发展方式,把科技和人才作为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注重科研、人才、制度环境等软件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合理控制公立医院资源规模,推动公立医院发展方式转变。

提高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

5.坚持分类管理、信息支撑。

按照都市功能发展区战略部署,统筹全区不同区域、类型、层级医疗卫生资源的数量和布局,构建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推广普及居民健康卡,推动智慧医疗、信息惠民和健康服务业发展,促进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转变医疗卫生服务和管理模式,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6.坚持统筹规划与区别发展。

从全局出发,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要求,统筹规划全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同时,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实施不同的配置政策,新增卫生资源重点投向农村和社区卫生等薄弱环节。

(二)发展目标

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总任务,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为目标,以优化资源配置为主线,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转变公立医院发展方式,扶持引导社会办医有序发展,大力推动健康服务业发展,切实促进系统整合,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逐步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

1.资源要素配置指标

表12020年渝北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资源要素配置主要指标

主 要 指 标

2020年目标

2014年现状

指标性质

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6.19

3.87

指导性

医院

5.26

2.96

指导性

公立医院

2.44

1.16

指导性

其中:

市办医院

0.50

0.10

指导性

 区办医院

1.89

1.01

指导性

      其他公立医院

0.05

0.05

指导性

社会办医院

2.82

1.80

指导性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0.93

0.91

指导性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3.31

2.50

约束性

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4.14

2.81

指导性

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人)

0.83

0.36

指导性

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2.00

0.12

约束性

医护比

1:

1.25

1:

1.1

指导性

二级以上医院床护比

1:

0.6

1:

0.5

指导性

2.效率指标。

到2020年,全区医院床位使用率达90%以上,平均住院日控制在8天以内。

三、医疗卫生机构布局

(一)总体布局

全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各机构按照区级、镇街、村居三个层级梯度配置,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

医院分为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院,其中公立医院分为政府办医院(包括区级医院、市办医院两级)和其他公立医院(包括国有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医院)。

区级以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为公立和社会办两类。

其中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两级以及部分国有企事业单位医务室。

社会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医务室、门诊部(所)等。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综合监督执法等机构均由政府主办。

区级以下公共卫生职能主要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承担。

(二)医院

1.公立医院

(1)功能定位。

公立医院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要坚持维护公益性,充分发挥其在基本医疗服务、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诊疗、人才培养、医学科教、公共卫生、应急救援等方面的骨干作用。

区级医院主要承担本辖区内公立医院的有关职能。

主要包括承担全区急危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转诊,并承担人才培养、医学科研及相应公共卫生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2)机构设置

市级医院设置方面,在全区范围设置2所市办三级专科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重庆市妇幼保健院)。

区级医院设置方面,全区范围内设置3所区办综合医院(区人民医院、区第二人民医院,区玉峰山医院);设置1所区级中医类综合医院(区中医院);设置3所区级专科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区精神卫生中心、区康复医院)。

到2018年完成区人民医院整体搬迁;2018年区中医院完成外迁主体建设,力争到2020年完成整体搬迁;2017年完成区玉峰山医院前期工作,2020年前完成主体建设;区妇幼保健院定位于向三级医院发展,以三级乙等医院标准加强内涵建设。

区级医院发展重点是提高服务能力、辐射能力和疑难病的诊治能力。

转变区级医院发展方式,从体系建设为主转向体系建设和内涵建设并重。

表2渝北区医院规划建设时序表(2015-2020年)

序号

医院名称

规划建设期间

2020年编制

床位(张)

备注

1

重庆市妇幼保健院

2011年-2016年

900

2016年12月建成投入使用(新增机构)

2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2014年-2016年

1350

2016年4月建成投入使用(新增机构)

3

渝北区人民医院

2014年-2018年

1490

2018年完成整体搬迁,2020年创建三甲

4

渝北区中医院

2015年-2020年

900

2018年完成主体建设,2020年完成整体外迁

5

渝北区精神卫生中心

2015年-2016年

300

2016年10月已完成建设

6

渝北区玉峰山医院

2017年-2021年

490

拟建,选址在重庆临空前沿科技城组团机构名待定(新增机构)

7

渝北区康复医院

2018年-2022年

200

拟建,地址待定(新增机构)

8

数字医院

2018年-2022年

310

拟建,地址待定(新增机构)

9

龙石片区三级医院

2019年-2023年

490

拟建,选址在龙石片区(新增机构)

(3)床位配置。

依照市级指标要求,结合渝北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公立医院床位层级设置,合理配置资源,床位数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超过6.19张配置。

公立医院床位数按常住人口2.44张/千人(含妇幼保健院床位)配置,其中,区级医院床位数1.89张/千人,市级医院床位数0.50张/千人,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等举办的其他公立医院床位数0.05张/千人。

(4)单体规模。

渝北区现有公立医院床位数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尤其是区级医院床位数规模偏小,2014年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只有1.01张,因此可适当扩张渝北区公立医院单体床位规模。

区人民医院三甲医院建成后床位数增至1490张;区中医院外迁建成后床位数增至900张,区妇幼保健院改扩建成后床位数增至300张。

2.社会办医院。

到2020年,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2.82张床位为社会办医院预留规划空间,促进社会办医成规模、上水平发展,加快形成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格局。

大力支持和推进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在龙石片区和悦来片区引进社会办优质医疗资源,建设2所高等级医院,满足临空都市区高端人群需求。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1.功能定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以及部分疾病的康复、护理服务,向医院转诊急危疑难重症病人。

镇卫生院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康复等综合服务,并受区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辖区内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负责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综合管理、技术指导和乡村医生的培训等。

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在镇卫生院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统一管理和指导下,承担行政村、居委会范围内人群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普通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治、康复等工作。

单位内部的医务室和门诊部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本单位或本功能社区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其他门诊部、诊所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居民健康需求,提供相关医疗卫生服务。

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其提供的服务予以补助。

2.机构设置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坚持以政府主导为主、以调整现有卫生资源为辅。

其主要功能:

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社区内妇女、儿童、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重点,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到2020年,在每个镇(街)或每10万居民办好1所由政府主办的标准化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增加至31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个,镇卫生院保留12个)。

根据城市化进程的步伐,规划木耳中心卫生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双凤桥、悦来、王家、仙桃和宝圣湖街道,及居民聚集的木耳、天堡寨和龙兴公租房、桃园小区等建成10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8年完成仙桃、天堡寨、桃园小区、木耳和王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2019年完成悦来、宝圣湖和双凤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2020年完成龙兴、石船公租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继续加强现有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

完成茨竹、大盛2个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其中,2017年完成茨竹卫生院建设,2019年完成大盛卫生院建设,到2020年全面完成新建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20个村卫生室的建设任务。

表3渝北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划建设时序表(2015-2020年)

序号

机构名称

规划建设期间

2020年编制床位(张)

备注

1

渝北区仙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7年-2018年

50

地址在本街道辖区内(新增机构)

2

渝北区木耳公租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7年-2018年

50

地址在本街道辖区内(新增机构)

3

渝北区天堡寨公租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7年-2018年

50

地址在本街道辖区内(新增机构)

4

渝北区桃源小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7年-2018年

50

地址在本街道辖区内(新增机构)

5

渝北区王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7年-2018年

50

本街道辖区内择址新建

6

渝北区宝圣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8年-2019年

50

地址在本街道辖区内(新增机构)

7

渝北区悦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8年-2019年

50

本街道辖区内择址新建

8

渝北区双凤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8年-2019年

50

本街道辖区内择址新建(现双凤桥街道辖区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9

渝北区龙兴镇公租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9年-2020年

50

地址在本街道辖区内(新增机构)

10

渝北区石船镇公租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9年-2020年

50

地址在本街道辖区内(新增机构)

注:

所有公租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名称待定。

3.床位配置。

按照所承担的基本任务和功能合理确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床位规模,重在提升床位质量,提高使用效率。

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床位数控制在0.93张范围内,重点加强护理、康复病床的设置。

(四)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1.功能定位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是提供专业公共卫生服务,并承担相应管理工作的机构。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原则上由政府举办。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完成上级下达的指令性任务,承担辖区内专业公共卫生任务以及相应的业务管理、信息报送等工作,并对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相关公共卫生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监督考核等。

2.机构设置

按照市级规划的要求,渝北区同类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原则上只设一个。

区级以下由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等承担相关工作。

市级公共卫生机构设置市卫生信息中心、市人口信息中心、市药具管理中心、市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和市卫生计生监督执法局等5个。

区级公共卫生机构设置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生计生监督执法局2个,同时加强区妇幼保健院、区精神卫生中心、区急救医疗中心等医院的公共卫生职能,承担相应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责,2017年完成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改扩建任务和实验室装备建设,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构建以区精神卫生中心为主体、综合性医院精神科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基础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推进基因医学检验中心和重庆芯超医学检验所建设。

在金港国际商业圈规划设置1个爱心献血屋,在区人民医院规划设置1个固定采血点。

四、资源配置标准

(一)床位配置

到2020年,全区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病床位数控制在6.19张范围内,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0.93张/千人,公立医院床位数2.44张/千人,社会办医院床位数2.8张/千人。

按照2014版《重庆市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综合医院病床每床占用建筑面积:

200-300张床位的80㎡/床;400-500张床位的83㎡/床;600-700张床位的86㎡/床;800-900张床的88㎡/床;1000张床位以上的90㎡/床。

大型设备用房、制剂室和科研、教学、公共卫生用房等按《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另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科医院等,每床占用面积参照国家相关标准执行。

(二)人员配置

到2020年,全区每千常住人口卫生人员数达到11.73人,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31人,注册护士数达到4.14人。

1.医院。

以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配置为重点,按照医院级别与功能任务的需要确定床位与人员配比,医护比达到1:

1.25。

区人民医院和区中医院床护比不低于1:

0.6。

承担临床教学、带教实习、支援基层、援外医疗、应急救援、医学科研等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可以适当增加人员配置。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卫生人员数达到3.5人以上,每万名居民有2名合格的全科医生。

初步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全科医生服务水平全面提高,与城乡居民基本建立比较稳定的服务关系,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3.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按照《重庆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5—2020年》的要求配置,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达到0.83人。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原则上按照常住人口1.75/万人的比例核定。

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编制总额的比例不得低于85%,卫生技术人员不得低于70%;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中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应当不低于总人数的80%;根据服务人口、监督执法任务工作量进行配备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机构人员数量;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按照区域内人口数及承担的精神卫生防治任务配置公共卫生人员;急救中心等其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量应当根据服务人口、年业务量等进行配备。

(三)大型设备配置

严格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关于印发2011-2015年全国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的通知》和《重庆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5-2020年》要求合理配置。

表4渝北区2020年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控制数

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

扫描装置(CT)

医用磁共振

成像设备(MRI)

800毫安以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DS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