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培训教师成长课堂经验汇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46303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培训教师成长课堂经验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课程培训教师成长课堂经验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课程培训教师成长课堂经验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课程培训教师成长课堂经验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课程培训教师成长课堂经验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培训教师成长课堂经验汇编.docx

《新课程培训教师成长课堂经验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培训教师成长课堂经验汇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培训教师成长课堂经验汇编.docx

新课程培训教师成长课堂经验汇编

经验汇编

从教材的“复制者”到教材的“创造者”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是根据课程标准统一编写的。

传统的教学往往受教材的限制,教材里有什么教师就教什么。

因此教材的局限性和学生的需要产生了矛盾。

多年课改的经验告诉我们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灵活的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适当的给予取舍或调整。

换言之,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牵着学生学教材。

教师要尽可能由教材的“复制者”转变为教材的“创造者”,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使用的教材做出相宜的“裁剪”,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加深、拓展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性使用教材。

一、调整内容结构

1、调整单元之间的呈现顺序

北师版的教材在编写中呈现出“一张一弛”的顺序,但是这样的顺序在教学连贯性较强的知识时,容易造成学生对知识的遗忘,新的一个单元的起始教学时需要拿出许多的时间进行知识的回顾。

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适当调整单元之间的呈现顺序。

2、调整主题图情境的呈现方式,巧把“故事”变难为易,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的设置障碍,变易为难。

二、扩充教材内容

1、扩充教材内容,如数学家的故事,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小知识、小发明等,启迪学生的文化意识。

2、扩充教材内容,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开放教学空间

1、开放教学空间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需要

未来的学习应该是选择性学习。

我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设计了这样的学生自学的过程:

(1)如果你已经学会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请你直接跳到基本练习一;如果有同学向你请教,请你通过给他的讲解来测验你是否真的明白了。

同学会谢谢你,老师也会欣赏你。

(2)如果你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还不是很了解,请看书自学。

希望你不但看会,更能看懂,尤其是过程中的算理,更要边看边想呦!

如果你真的学会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请你直接跳到基本练习一。

(3)如果你怎么看都看不明白(这也没有关系,老师有时也会看不明白你们的算法),请你请教老师或你身边的朋友。

不耻下问,是中华的美德。

如果你终于学会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请你试着做基本练习一。

这样的设计,开放了教学空间,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意愿,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可以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需要,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2、开放教学空间加强数学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

课堂是落实教学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在真实的生活中进行使用。

因此,开放教学空间,拓展学生学习运用数学的渠道,加强数学学习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更是尤为重要。

我在教一年级的小朋友认识数字时,当学生在课堂上明白数字表示的不同意义之后,我把学习的范围延伸到课外,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

发现身边的数字,说出表达的意义。

学生的答案各式各样:

有表示数码的,如自己家的电话号码、生活中常见的应急号码、房间号码、汽车的车牌号码等;有从身边事物的数量找到数字的;还有的找出了表示序数的数字……总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出课本,步入生活,把数学的学习融入了生活实际之中,学以致用,从而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形式和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教材是为了学生发展服务的,它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它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我们不能静止的和绝对的看教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量力而行,“力”就是学生的实际情况,“行”就是增、减、改变教学内容。

教师要利用教材作载体,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服务于学生,促进数学学习。

经验汇编

挖掘教材的深度 

教师认真备课是使用教材的先决条件。

在备课过程中,一些教师习惯于把教科书、参考书或资料抄写在教案本上,从表面上看教案写的满满的,而实际上在教学中却没有太大的用处。

有些教师为了应付领导检查教案,几天就能写满满的一本。

有些教师一本书教了多年,年年备课时再把老教案原封不动的抄写一篇,实际上是一个教案用了多年。

这些教师除了缺乏教学的责任心之外,更缺乏的是挖掘教材的深度。

所谓教材深度,是指某一学科知识的纵向发展的深浅程度。

一方面,教学的深度要有限度,因为不同的学生和同一学习在的时间阶段,接受知识的能力各不相同。

教学内容在深度上必须使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

另一方面,教学的深浅要有分寸,教学内容过深学生会接受不了,教学内容过浅既不能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又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无止境,教无深浅。

教师教学是良心活。

教学的深浅取决于教师道德和教育智慧。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深挖教学资源的潜力,凝聚优质教学资源,注重挖掘教材的深度。

教材的深度是指促使学生人生发展的影响程度:

一方面是指教材中知识的深度,一方面是指教材的思想深度,一方面是指思维的深度,一方面是指科学的深度。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能够透视教材,真正读懂教材,研究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非常闲熟地驾驭教材,灵活地使用教材。

教师挖掘教材的深度,就是要挖掘教材中的对学生人生发展真正有用的东西,挖掘能够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的东西,挖掘能够让学生感悟和体验人生价值的东西,这些有价值的东西越大,就证明挖掘的越有深度。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挖掘教材的深度呢?

一是要充分认识生命教育的价值,确立生命教育的价值取向,这对明确教育目标和确定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要有敏锐的教学眼光,能够及时发现和捕捉有利于学生发展,能够提升人的生命价值的教学内容。

三是要有灵敏的教学思维能力,能够快速有效的整合有生命教育价值的教学内容,把零散的生命教育之光凝聚成生命教育的能量。

经验汇编

拓展性材料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语文教学不论怎么改革,总是离不开文本,如何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功力的表现,如何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更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拓展性材料。

刘华良老师在讲到《斑羚飞渡》案例时,其中授课教师于国祥提供了三份“互文性”拓展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老斑羚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为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通一条生存的道路,从而铸就生命的辉煌”这个深刻主题,这些拓展性材料选择得非常典型,,很有启发性。

其实,我们很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也会找一些相关材料,引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启发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一次阅读训练中,为了让学生理解阅读材料中“没有崇高和滑稽的扮演,又何来美学中的悲剧与喜剧”这句话的含义,我请同学们联系阅读过的古今名著展开联想,在教师引导下,大家想到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的为人类盗火遭到惩罚的普罗米修斯,同学们懂得了“崇高”的价值往往是通过悲剧的形式来表现;还想到了《杨家将》中的焦赞、孟良,《宰相刘罗锅》中的刘墉,这都是一些刚正不阿、仗义轻财的人。

他们或长相丑陋,或行为粗鲁,或语言乖戾---丑的形式与美的内容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使人们在热讽其可笑的外在表现时,肯定和赞美他们优秀的内在本质。

通过这些材料的拓展,学生们理解了“崇高”和“滑稽”与美学中的“悲剧”和”喜剧“的辩证关系。

在学习《香菱学诗》、《林黛玉进贾府》时,课前课后要指导学生读《红楼梦》;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要指导读《水浒》;在学习《窦娥冤》节选时,要指导读全本……,学生很喜欢老师和大家一起分享这种阅读的快乐,阅读的感受。

在这种拓展性阅读中,学生不仅爱上了读书,而且开阔了视野,养成了思考的习惯。

经验汇编

敢打破常规重新组合教材内容 

作者:

林同教材本身具有内在的系统化,这是无数教材编写者辛勤劳动的结果。

它使具体教学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

如果肯打破常规,根据实际学情,将教材再进行科学合理统筹安排的话,能大幅度提高教学实效。

1.整组教材重组

许多教师在进行复习课前,往往精心挑选相似或相反的典型的练习成组制成压缩饼干之后,交给学生去练习。

由于压缩得当学生往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预定的复习目标。

这便是处理整组教材的例子之一。

有很多教师提倡对一单元课文进行整体的备课。

备课过程中,将单元目标循序安排在各课,这也是对整组教材经行合理重组的积极办法。

2.相关教材重组

例如有位教师把听说训练《转告》和习作训练《留言条》的教学进行合理统筹和压缩。

将原有三课时的教学合为两课时,时间缩短了效果同样很好。

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转告和留言都是人际交往的手段和方式,区别在于表达方式而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

正是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和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在教学时,首先创设情境:

如何在不能碰面的情况下将信息传达给对方?

进而教学转告和写留言条,先进行口语训练再进行书面写作。

实践证明这种处理方法行之有效的,而且能有更充裕的时间用来进行口语实践活动。

由此类推,将相似或相近的题材拎出来进行教学,或比较不同,或寻找相似,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做更多的事情,可省下更多的时间用来扩充学生的阅读量或进行大量的语言文字训练。

3.单篇教材处理

(1)找出共同点

例如《熟能生巧》一文,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处理时,要求学生找出与“百步穿杨”、“小孔注油”这两个故事的有关语句,进行朗读与理解再作比较。

由此引导学生寻找故事的共同点,找出共性,彻底理解熟能生巧的含义,再顺利地带动对全文的阅读。

这样的处理,用科学的思维和工作方法缩短了教时,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却因为教材处理得当而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对事物进行归类比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找准训练点

《春天的雨点》,该文刻画了达丽玛和乌汉娜老师两个互动的人物。

刻画达丽玛是为更好地烘托教师乌汉娜对学生的关心。

有位老师教学时大胆开放,让学生在找出主要人物后,自由上黑板写自己对人物的突出感受。

学生从自己的认知年龄出发,都积极地跑上来,板书了自己对达丽玛这名学生不认真听课的心理认识。

如“后悔”、“伤心”、“出神”等词语。

然后教师只好顺着学生的思路去讲“学生--达丽玛”。

结果冲淡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偏离了这堂课的主旨。

这是由于教师找错了训练的契合点,而使一堂课因开放,而无法收拢,最终不得要领地结束。

如果教学时抓住:

乌汉娜老师从42双眼睛中发现了达丽玛这双走了神的眼睛。

这句话来体会、指导,就能使学生发现老师工作的细致和对学生学习的关注。

这里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放开想象的翅膀去讨论:

教师为什么能从42双眼睛中发现这一双眼睛走神?

学生就会从老师工作认真、细致的角度去展联想。

从而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这份关心。

通过落实这个语言点,合理展开想象,学生就能讲出教师对工作的认真,对学生的关爱。

选准语言训练点作为教材处理的突破口和教学目标的落实点,可谓是纲举而目张。

经验汇编

教师要人性化地使用教材 

教材,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处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可这次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

教师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课程研究者。

那么,究竟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该怎样给教材定位,怎样合理地运用教材呢?

我的理解是:

教材仍然是我们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因为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毕竟是很多专家根据我国总体的教育目标量身而编定的,聚集了大量的专业智慧和实践经验,很多观点和方法都是毋庸质疑的,有很大的可取性。

但是,教材是人编定的,人无完人,所以教材也难免会有一些错误和缺憾,还有教材所选案例可能具有的地域特色和操作实施可能出现的条件限制等诸多因素,也决定了我们不能把教材神圣化,不能把它看作是“钦定的文件”。

于这些理解,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去超越教材,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补充教材、调整教材、开发教材。

决不能照本宣科,作教材的奴隶。

新课程有一个口号提得非常好,“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我们新课程不重视教材,而是告诉我们教材的作用无非是要是学生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那么也就是说只要能使学生学会知识,我们不必拘泥于某一种形式,我们要更人性化地使用教材,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对教材进行补充、调整、甚至更换,使教材更具灵活性。

经验汇编

教师成长的策略 

教师的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

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品质的教育,这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如何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成长呢?

我以为有如下四点:

一是广泛阅读,仔细咀嚼。

现在教师的阅读量大多太少,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比如工作量太大,心理压力太大,没有时间也没有心境去阅读等等;但缺乏阅读习惯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阅读什么呢?

中小学教科书就是很好的读物。

中小学教科书凝聚了人类的基本经验,其中的内容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是构建我们精神大厦最主要的元素。

而且,阅读各科教科书能使教师善于在自己所教的课程中提及别的课程内容,这能更好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对世界的完整理解。

除了阅读教科书,还应阅读一些优秀的教育刊物上的文章,及时了解同行们对于教育最前沿的思考和探索。

另外,要阅读一些滋养心灵、温润生命的书,特别是文学作品和思想随笔,它们会使我们的内心变得丰富、细腻、鲜活和磊落。

如何阅读呢?

我的经验是要仔细咀嚼,再三玩味,反复推敲,一些经典的篇章和段落还要熟练成诵。

阅读如果没有“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就容易流于浮光掠影、走马观花。

二是深入探索,自觉反思。

实际工作中总存在一些问题和现象,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探索,去实践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并不断地自我反思。

应当试图去改变陈旧且不合时宜的做法和想法,而非自我封闭,固步自封。

三是及时总结,着力提升。

要养成及时总结的习惯。

古人讲,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万丈高楼平地起,可见积累是十分重要的。

要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上升到理性认识。

当然,这个认识过程不是一次就完结了的。

而是需要不断修正和深化的。

四是团队合作,真诚交流。

一个学校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团队。

团队成员之间的精诚合作和真诚交流,对于彼此的成长,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有言道:

湿柴在烈火中也会燃烧。

团队就有着一种类似于烈火的无形的力量促使我们成长,因为团队形成了一个精神的氛围,形成了一个心理的场域。

而真诚的交流所引发的思想的碰撞和交锋,能深化我们的认识,丰富我们的内心。

“广泛阅读,仔细咀嚼;深入探索,自觉反思;及时总结,着力提升;团队合作,真诚交流”,这,就是最经济、最有效,同时也是最可行的促进教师成长的策略。

经验汇编

从新教材看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新教材的试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必须随之改变,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一、教师不仅是教材的执行者,也是教材的编写者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严格实行课程计划,忠实地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教书匠”。

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而应成为课程的设计者。

1.根据教材设计多种教学方法

在新教材中,为教师留出的教学空间和可支配因素增多了,课堂不仅是课本的实施场所,而且也是进行教育教学实验的实验室。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执行者,也应是教材的编写者。

在《音乐故事──森林小卫士》中,教学内容是音乐活动──配乐讲故事,教学目标是根据教材的插图,听辨音乐情绪,配上相应的画面。

在教材上,这一课没有过多的要求,这就给教师的教学留出了很多的思想空间。

教师可以根据图片的顺序,选好音乐让学生听辨各段音乐的情绪,再把音乐连起来,让学生听着音乐按照图片的顺序讲一个自己的音乐故事。

教师还可以打乱图片的顺序,让学生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象,根据图片的内容,排列故事的顺序,并且选择欣赏过的音乐或歌曲来讲述这个音乐故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分组,每个组分别进行讨论,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讲述音乐故事。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他们的音乐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还促进了他们的合作能力。

2.重新组合教材进行教学

现行的教材是以单元形式出现的。

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标题,单元中的每一课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独立的。

和以往的教材不同,单元中每一课的内容都不是固定的,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所安排的课程顺序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音乐中的动物》这一单元,教师可以按照教材的顺序授课,也可以先上活动课,学习“音的长短”以后,再讲其他内容。

还可以把《在动物园里》这一课当做这一单元的导入课或结束课等。

教材的组合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授课的内容。

3.补充其他内容进行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教材所规定的内容进行知识的教授,把教学内容限制得很死。

新教材的实行使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

教师不再是“教书匠”,在某种意义上讲,还应成为教材的编写者和设计者。

新教材中,留给教师的可支配因素大大增多了。

随着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师可以把更多的、更丰富的音乐内容传授给学生。

比如,在《用声音编织故事──小白兔盖新房》这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声音表现“小白兔盖新房”的故事后,再发挥自己的想象,自编故事,并用声音来表现故事的内容。

在欣赏课中,让学生多欣赏几首相同情绪的乐曲;介绍某位音乐家不同的经典作品。

通过教师对教材的拓展,使学生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视野,使他们在音乐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全面发展。

二、教师不仅是教学的表演者,也是教学的导演者

现代教育观念要求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对着教案讲课的教书先生。

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穿针引线,成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

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指导者

现代教育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不等于教师可以放任自流,而应成为学习的指导者,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要认真地看,仔细地听,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并且考虑下一步要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特别是现在提倡讨论式的学习,教师应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指导学生的讨论,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精神。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

在设计问题时要“跳一跳,够得着”,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进行“变教为导”的改革。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要把自己从教材的表演者变为教学的导演者。

进行这种转变,要求不是轻松了,而是更高了。

教师必须在课下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

首先,教师要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熟悉整个单元的内容。

其次,安排每一课时的内容,可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对教材的顺序进行排列。

接着,为每一课寻找相关的内容如音乐游戏、音乐故事来充实教学。

如在《有趣的声音世界》这一单元,教师就要准备大量的音响资料,这就需要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去搜集或录制各种声响,课下准备的越充分,课堂效果就越好。

学生通过听辨音响对音乐产生兴趣,模仿这些声音的同时,培养了他们听辨、模仿能力,并且让他们懂得,自然界的声音丰富多彩,要用心地去观察。

如果没有教师课前的大量的准备工作,只是抽象地叙述各种声音的特点,学生就没有直观的体验,这节课就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3.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教师的角色转变了,学生的角色也在转变,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如《趣味运动会》是一节活动课,主要内容是通过趣味运动会培养学生听辨、模仿、创编的能力。

在这节课上,可以把学生分成两个组,进行不同的比赛项目,在趣味比赛中培养兴趣,获得音乐知识。

在活动中,学生既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发现者,是课堂的主人。

三、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也要具备综合的素质

新的音乐教育理念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也不能仅有音乐专业知识,必须朝着具有综合的教育素质的方向努力,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

1.教师要具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与人交往的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它是决定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校是学生聚集的地方,也是学生学习与人交往的方法、培养学生社会性的场所。

教师不仅要具备与成人交流的能力,更要学会与学生沟通。

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现不同的学生在与人交往方式上的差异,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以游戏、讲故事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施以影响,逐渐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发展学生的社会性。

2.教师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音乐课不是一门单一的课程,而是一门综合的学科。

在《音乐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明确地提到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关系。

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和各方面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

如《江雪》这首歌,非常优美,很有意境。

但仅让学生唱会这首歌曲,还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字画请学生欣赏,并且请学生们听着歌曲自己写一写这首古诗。

这节课中加入美术、书法的一些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的意境,达到最好的课堂效果。

教师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广泛的学习兴趣,经常学习新的科学知识,并善于把自己的学习与对学生的教育结合起来,善于将新知识吸收到教学中,用新的科学知识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3.教师要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师的教学过程要体现出教师驾驭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对教材要能够充分地利用、灵活地使用。

对教学环节的设计要体现出风格和特点,充分展示出教师良好教学基本功。

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中,面对课堂上出现的“乱堂”现象,需要教师有良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做到形散神不散,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似有点“乱”,实际上是“活”。

学生虽然为了弄清学习上的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但他们始终围绕着学习这个主旋律。

这样的教学就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教材的实施,要求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与教育行为不断进行反思和完善,才能在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经验汇编

怎样做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 

一、真心相对,真诚相处

记得有一本书上这样说: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因为学生心理的发展很容易受周围的人际关系的影响,其中不同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明显。

长期以来受“师道尊严”的影响,大多数老师都在有意无意中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面对自己的学生,造成了学生“敢思不敢言”“有话不愿说”的局面,师生心灵间缺乏交流和理解,学生畏惧老师,有心里话不敢或不愿向老师倾诉,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不知学生内心的喜怒哀乐,老师与学生的这种心灵阻隔既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终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

我觉得,师生之间心灵彩桥的建立,要求教师不仅应是知识的传授者,智慧的启迪者,更应如慈爱的父母、知心的朋友。

而要成为这种多元角色,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就不应局限于课堂上与学生隔着课桌的学习问题“问答”式的交流,而要走进学生的生活,熟悉、掌握他们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及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在工作中,我用看、聊的方法去了解学生。

看就是看学生在学习、课外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思想、兴趣;聊就是通过与学生聊天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内心世界、爱好和语言。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语言是心与心沟通的桥梁。

通过这两种方法,让我对每个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而我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也从不把自己当成老师,而是以一个大朋友、一个倾听者的身份去真诚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样也拉近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到没有距离感,愿意跟你说真心话,愿意让你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然后我将这种了解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就有种得心应手的感觉,师生的配合也就非常地的默契,从而完成了教学目的。

比如跳绳活动,当学生看到老师也参与到他们之中,他们的积极性也就极大的被调动起来了,在自由活动的时候,学生们就自动地、创造性地活动起来,有的跳花样、有的双人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