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颖第八版诊断学教学大纲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45944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颖第八版诊断学教学大纲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颖第八版诊断学教学大纲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颖第八版诊断学教学大纲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颖第八版诊断学教学大纲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颖第八版诊断学教学大纲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颖第八版诊断学教学大纲设计.docx

《新颖第八版诊断学教学大纲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颖第八版诊断学教学大纲设计.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颖第八版诊断学教学大纲设计.docx

新颖第八版诊断学教学大纲设计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执笔人:

审阅人:

审定人:

编写日期:

2017年2月

课程名称:

诊断学(Diagnostics)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

专业课程课程性质:

必修

总学时:

60其中(理论学时:

44;实践学时:

12)学分:

XXX

适用专业:

医学康复专科责任单位:

XXX

先修课程:

病理‘生理’人体解剖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

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科学。

是临床教学的一门必修课,是医学生从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各学科的重要桥梁课,是临床各科的基础课。

诊断学是一门需经反复实践、连续培训过程才能初步掌握的学科。

该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指导学生接触病人、学习问诊而客观地了解病情,正确运用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等物理检查方法来发现和收集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并能通过实验诊断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实验检查项目的选择、实验结果的分析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即学习获取这些临床征象的方法,掌握收集这些临床疾病的基本功,并应用所学过的基础医学理论,提出可能性的诊断。

二、课程主要知识点及基本要求

1.常见症状

(1)掌握常见症状的定义、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

(2)理解常见症状的问诊要点。

(3)了解伴随症状。

2.体格检查

(1)掌握体格检查中视、触、叩、听的基本方法,达到全面、有序、手法规范。

(2)掌握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3.实验诊断

(1)理解三大常规实验室检查的操作技术。

(2)理解常用临床检验项目的参数和临床意义。

(3)了解伴随症状。

4.辅助检查

(1)掌握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各波、各段的测量方法。

(2)理解心电图各波图像产生的基本原理。

(3)理解常见典型异常心电图表现。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章节名称

讲授

实践

合计

第一篇常见症状

8

0

8

第二篇体格检查

28

8

36

第三篇实验诊断

8

0

8

第四篇辅助检查

8

4

12

合计

44

12

60

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第一篇常见症状(8学时)

【教学重点】

(一)发热

1.发热的概念与机理。

2.发热的病因与分类

(1)感染性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

3.发热的临床表现与常见热型。

4.发热的症状与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二)疼痛

1.头痛、胸痛与腹痛的病因与发生机理,临床特点及其鉴别诊断。

2.头痛、胸痛与腹痛的伴随症状、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三)水肿

1.水肿的概念与发生机理。

2.水肿的病因分类与临床特点。

3.心原性水肿与肾原性水肿的鉴别要点。

4.水肿的伴随症状、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四)咳嗽与咯痰、咯血

1.咳嗽与咯痰的发生机理、病因与临床特点。

2.咳嗽及咯痰的伴随症状、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3.咯血的病因及伴随症状。

4.咯血与呕血的鉴别要点。

(五)呼吸困难

1.呼吸困难的概念、病因及发生机理。

2.呼吸困难的临床特点。

(1)肺原性呼吸困难:

吸气性、呼气性及混合性呼吸困难。

(2)心原性呼吸困难:

左心功能不全与右心功能不全所致的呼吸困难。

(3)中毒性呼吸困难。

(4)血原性呼吸困难:

严重贫血与血红蛋白异常所致的呼吸困难。

(5)神经精神因素所致的呼吸困难。

3.呼吸困难的伴随症状、体征及其对病因诊断的临床意义。

(六)恶心与呕吐

1.恶心与呕吐的发生机理、病因与分类。

2.恶心与呕吐的临床特点及对鉴别诊断的价值。

3.恶心与呕吐的伴随症状、体征及临床意义。

(七)呕血与便血

1.呕血与便血的概念与病因分类。

2.呕血与便血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对病因诊断的意义。

3.呕血与便血的伴随症状、体征及其鉴别诊断价值。

(八)腹泻

1.腹泻的概念与发生机理。

2.腹泻的病因分类与临床特点。

3.腹泻的伴随症状、体征及其鉴别诊断价值。

(九)意识障碍

1.意识障碍的原因。

2.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

(十)黄疸

1.黄疸的概念及黄疸的病因分类与发生机理。

2.三种黄疸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

3.黄疸的伴随症状、体征及三种黄疸的鉴别要点。

【教学基本要求】

(一)掌握常见症状的病因、发生机理、临床特点及伴随症状,并了解各症状的鉴别诊断。

(二)掌握分析症状的一般方法及规律。

第二篇体格检查(28学时)

第一章基本方法(2学时)

【教学重点】

(一)基本检查方法

1.视诊方法、内容及临床应用。

2.触诊方法:

浅部触诊法,深部触诊法,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3.叩诊方法(间接叩诊法与直接叩诊法)与叩诊音(清音、鼓音、过清音、浊音及实音)。

4.听诊方法、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包括听诊器的组成及使用)。

5.嗅诊方法及其对某些病态鉴别诊断的价值。

【教学基本要求】

(一)熟悉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五项基本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

(二)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及嗅诊的基本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掌握五项检查法的内容、正常状态及其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第二章一般检查(2学时)

【教学重点】

1.性别、年龄与疾病的关系。

2.生命征的内容、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3.发育与体征(无力型、超力型与正力型)的检查方法与临床意义。

4.意识状态的检查方法与分类。

5.面容与表情:

各种常见的病容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6.体位:

自主体位、被动体位及各种强迫体位的临床意义。

7.姿势与步态的特点及诊断价值。

8.皮肤粘膜:

颜色、温度与出汗、弹性、皮疹、脱屑、紫癜、蜘蛛痣、皮下结节、毛发等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9.淋巴结:

检查部位、方法与顺序,正常状态及其肿大的临床意义。

【教学基本要求】

(一)熟悉一般检查的内容、顺序及方法,并能识别其正常状态与异常改变。

(二)熟悉一般检查内容发生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第三章头部检查(2学时)

【教学重点】

(一)颅形正常状态及异常改变(小颅、尖颅、方颅、巨颅、变形颅)。

(二)头部器官

1.眼:

眉毛、眼睑、结膜、眼球、巩膜、角膜、瞳孔、眼的功能检查等。

2.耳:

外耳、中耳、乳突、听力。

3.鼻:

鼻的外形、鼻翼扇动、鼻中隔、鼻出血、鼻粘膜与分泌物、鼻窦。

4.口腔:

口唇与口腔粘膜、牙齿与龈。

舌与舌苔、咽喉与扁桃体、口腔气味。

5.腮腺:

正常状态、位置与肿大的意义。

【教学基本要求】

(一)熟悉头部检查的内容、方法与顺序

(二)了解头部的正常状态、生理变异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第四章颈部检查(2学时)

【教学重点】

1.外形与分区。

2.颈部的姿势与运动。

3.颈部的皮肤与包块。

4.颈部血管:

血管搏动与怒张,血管杂音。

5.甲状腺:

检查方法,肿大时的分度及意义。

6.气管:

检查方法及移位的临床意义。

【教学基本要求】

(一)熟悉颈部检查的内容、方法与顺序

(二)了解颈部的正常状态、生理变异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第五章胸部检查(8学时)

【教学重点】

(一)胸廓的体表标志、划线与分区。

(二)胸壁与胸廓

1.胸壁血管与皮下气肿及胸壁压痛。

2.正常胸廓外形与异常胸廓:

扁平胸、桶状胸、佝偻病胸、胸廓单侧或局部性变形等。

3.乳房检查方法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三)肺部检查

1.视诊:

呼吸运动、呼吸频率及节律。

2.触诊:

呼吸动度、触觉语颤、胸膜磨擦感。

3.叩诊

(1)叩诊方法及注意事项。

(2)正常肺部叩诊音及影响因素。

(3)肺部的定界叩诊:

肺上界、肺前界、肺下界及肺下缘移动范围。

(4)肺部的异常叩诊音:

浊音与实音、过清音、鼓音、空瓮音与浊鼓音等。

4.听诊

(1)听诊的方法与内容。

(2)正常呼吸音:

肺泡呼吸音、支气管呼吸音及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的发生机理、听

诊部位及特点。

(3)异常呼吸音:

异常肺泡呼吸音、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的发生机理、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4)罗音:

干罗音与湿罗音的发生机理、分类、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5)捻发音:

发生机理、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6)听觉语音的检查方法、特点及临床价值。

(7)胸膜磨擦音的发生机理、特点及病因。

(四)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

1.大叶性肺炎。

2.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

3.支气管哮喘、胸腔积液或气胸。

(五)心脏

1.视诊

(1)心尖区外形。

(2)心尖搏动:

心尖搏动的正常位置、强弱、范围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3)心前区其他部位的搏动及临床意义。

2.触诊心脏触诊方法,内容如下。

(1)心前区搏动:

心尖搏动与其他部位搏动。

(2)心前区震颤:

发生机理、触诊方法与特点,心前区不同部位及不同时间震颤的临床意义。

(3)心包磨擦感:

发生机理、触诊方法、部位、特点及临床意义。

3.叩诊

(1)心脏叩诊方法。

(2)心脏浊音界:

相对浊音界与绝对浊音界。

(3)正常心界。

(4)心界的各部组成。

(5)心脏浊音界的改变:

心脏本身因素与心外因素。

4.听诊

(1)心脏听诊的目的与方法。

(2)心脏瓣膜听诊区:

部位、听诊顺序及临床价值。

(3)心脏听诊内容:

心率、心律、心音、杂音及心包磨擦音。

(4)心率:

正常心率、窦性心动过速与过缓。

(5)心律:

窦性心律不齐、过早搏动、心房颤动。

(6)正常心音:

各心音的产生机理、听诊特点,第一与第二心音的鉴别。

(7)心音异常改变:

强弱与性质的改变,心音分裂、额外心音及四音律。

(8)心脏杂音:

①杂音的发生机理;②分析杂音特点;③各瓣膜听诊区不同时期(收缩期、舒张期及边续性)各种杂音的临床意义。

(9)心包磨擦音:

发生机理及听诊部位、特点、临床意义。

(六)血管

1.视诊:

手背浅层静脉充盈度、肝颈静脉回流征、毛细血管搏动。

2.触诊:

(1)脉搏的触诊方法及注意事项。

(2)脉搏的速率与节律。

(3)脉搏的紧张度与强弱或大小。

(4)脉搏的波形:

水冲脉与奇脉,交替脉与重搏脉。

(5)动脉壁的情况及异常改变的意义。

3.听诊

(1)动脉听诊:

正常动脉音、枪击音、Duroziez双重杂音。

(2)病理性动脉杂音。

4.动脉血压测定

(1)血压计的种类及使用。

(2)测定动脉血压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3)血压的正常值及病理性改变的临床意义。

(4)脉压及其改变的意义。

(七)循环系统常见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

1.二尖瓣狭窄。

2.二尖瓣关闭不全。

3.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4.心包积液。

5.心功能不全;左心功能不全、右心功能不全、全心功能不全。

【教学基本要求】

(一)熟悉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基本检查方法在胸廓及肺部的应用。

(二)掌握胸廓及肺部检查的内容、方法及顺序。

(三)掌握胸廓及肺部异常体征的发生机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四)熟悉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与体征。

(五)掌握心脏、血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检查的内容,方法及顺序。

(六)能比较准确地叩出心脏相对浊音界及绝对浊音界,并熟悉心脏浊音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七)熟悉正常心尖搏动及影响心尖搏动的生理及病理因素。

(八)掌握第一、二心音的产生机理及第一、二心音的鉴别要点,并了解第一及第二心音增强、减弱及其他心音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九)熟悉第三心音与舒张期奔马律的产生机理、鉴别要点及临床意义。

(十)掌握二尖瓣开瓣音、心包叩音及心音分裂的产生机理与临床意义。

并熟悉常见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过早搏动、心房颤动)的特点。

(十一)掌握心脏杂音的产生机理、听诊要点,掌握各种杂音的临床意义,准确地判别收缩期杂音与舒张期杂音。

(十二)掌握动脉血压的测定方法,了解其正常值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熟悉血管检查的方法,血管体征及临床意义。

(十三)了解循环系统常见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

第六章腹部检查(8学时)

【教学重点】

(一)腹部体表标志分区

1.腹部的范围。

2.体表标志。

3.腹部分区:

九区法、四区法。

(二)视诊

1.腹部视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腹部的外形:

正常腹部外形,膨隆与凹陷。

3.腹部的呼吸运动:

腹式呼吸、胸式呼吸。

4.腹部皮肤:

皮疹、色素、条纹与瘢痕、腹部体毛、疝、脐及腹部皮肤。

5.腹壁静脉:

静脉扩张时血流方向的检查方法与临床意义。

6.蠕动波:

胃蠕动波与肠蠕动波的检查方法与临床意义。

7.上腹部搏动:

腹主动脉搏动与肝脏搏动的区别。

(三)触诊

1.腹部触诊的主法、内容及注意事项。

2.腹壁紧张度:

紧张度增加、减弱或消失。

3.压痛及反跳痛。

4.腹部包块:

位置、大小、形态、硬度、搏动、移动度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5.液波震颤。

6.肝脏触诊。

(1)触诊方法:

双手触诊法、单手触诊法。

(2)肝脏肿大而不能触及的常见原因。

(3)触及肝脏时应描述的内容:

大小、质地、表面状态与边缘、压痛、博动、肝震颤。

7.胆囊触诊

(1)胆囊的触诊方法及肿大的临床意义。

(2)Murphy征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8.脾脏触诊

(1)脾脏的触诊方法(仰卧位与右侧卧位)。

(2)脾脏肿大的分度及测量方法。

(3)易误认为脾脏肿大的脏器。

(4)触及脾脏时应描述的内容及脾脏肿大的临床意义。

9.肾脏触诊

(1)肾脏的触诊方法及触及肾脏的临床价值。

(2)肾脏或尿路有炎症时出现的压痛点:

季肋点、上输尿管点、中输尿管点、肋脊点、肋腰点。

10.正常腹部可触到的组织与脏器:

腹直肌腱划、腹主动脉、腰椎椎体、乙状结肠、盲肠、横结肠。

(四)叩诊

1.腹部叩诊方法:

直接与间接叩诊法。

2.腹部叩诊音

3.肝脏与胆囊叩诊

(1)肝脏浊音界叩诊及临床意义。

(2)肝脏及胆囊的叩击痛。

4.胃泡鼓音区:

鼓音区的边界,扩大或缩小的临床意义。

5.脾脏叩诊:

确定脾脏边界。

6.肾脏叩诊:

叩诊方法及注意点。

7.膀胱叩诊。

8.腹水的叩诊。

(1)叩诊主法。

(2)腹水与卵巢囊肿的鉴别。

(五)听诊

1.肠鸣音与振水音。

2.血管音与胎儿心音。

3.摩擦音与搔弹音。

(六)腹部常见疾病的主要体征及症状

1.胃、十二指肠溃疡。

2.急性腹膜炎。

3.肝脏硬化合并腹水。

4.腹部包块。

【教学基本要求】

(一)掌握腥部检查的内容简介、方法及顺序、了解腹部体表划线、分区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

(二)熟悉腹部检查的常见体征的发生机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三)了解腹部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第七章脊柱与四肢检查(2学时)

【教学重点】

1.脊柱弯曲度:

后凸、前凸、侧凸。

2.脊柱活动度:

检查方法及活动度异常的常见病因。

3.脊柱的压痛与叩击痛:

检查方法及诊断价值。

(二)四肢

1.形态异常

(1)腕关节变形:

特点与临床意义。

(2)指关节变形:

梭形关节、爪形手。

(3)膝关节变形:

关节腔积液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4)膝内、外翻与足内、外翻。

(5)肢端肥大与肌肉萎缩。

(6)下肢静脉曲张与水肿。

(7)杵静脉曲张与水肿。

2.运动功能障碍

(1)神经、肌肉功能障碍。

(2)关节功能障碍。

【教学基本要求】

(一)掌握脊柱、四肢检查的方法及其正常状态、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

第八章神经系统检查(2学时)

【教学重点】

(一)运动功能检查

1.随意运动肌力

2.肌张力与不随意动运。

3.共济运动。

(二)感觉功能检查

1.浅感觉与深感觉功能。

2.复合感觉功能。

(三)神经反射

1.生理反射

(1)浅反射:

角膜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跖反射。

(2)深反射:

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桡骨膜、膝腱反射与跟腱反射。

2.病理反射

(1)锥体束征:

Babinski征、Gordon征、Chadduck征、Hoffmann征及阵挛、Gonda征。

(2)脑膜刺激征:

颈项强直、Kemig征、Brudzinski征。

(3)Lasegue征。

(四)植物神经功能检查

1.眼心反射。

2.卧立试验。

3.坚毛反射。

4.皮肤浅纹征。

【教学基本要求】

(一)了解神经系统的检查内容(运动功能、感觉功能、植物神经功能与神经反射)及检查方法。

(二)掌握各种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第三篇实验诊断(8学时)

第一章临床血液学检测(2学时)

【教学重点】

(一)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异常报警、参数正常值、结果报告

(二)红细胞计数、HB测定

1.正常值及生理变化。

2.红细胞病理性增多和减少的临床意义,(以减少为重点)。

3.血红蛋白测定,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三)红细胞压积测定:

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四)红细胞病理性改变:

1.红细胞大小及形态的改变。

2.红细胞嗜色特性的改变。

3.红细胞核残余物及有核红细胞出现的临床意义。

(五)贫血的形态学分类,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小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

(六)网织红细胞计数、染色原理、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七)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

正常值、影响红细胞沉降率的因素;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的临床意义。

(八)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1.正常值及生理变化。

2.各类白细胞增多与减少的临床意义。

3.中性粒细胞核象改变的临床意义。

4.类白血病反应。

5.白细胞形态异常的临床意义。

(九)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

ABO血型分型原则、抗原、抗体特点及血型鉴定;RH血型与输血;交叉配血;输血原则

(十)止血与血栓检查

止血与血栓常用检查法的原理、参考值、临床意义;血液粘度影响因素、临床意义;实验项目选择。

【教学基本要求】

(一)熟悉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异常报警。

(二)掌握RBC、WBC、HB、PLT等参数的正常值及增减变化的临床意义,熟悉三种直方图形及意义

(三)掌握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及类白血病反应的临床意义

(四)熟悉贫血的形态学分类法。

(五)了解网织红细胞计数及血沉测定,掌握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六)了解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临床意义

(七)掌握ABO血型分型原则和输血原则,了解交叉配血原理、RH血型。

(八)掌握止血与血栓常用检查法的原理和临床意义。

(九)了解止血与血栓疾病检查方法的选用原则。

(十)了解血液流变学

第二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2学时)

【教学重点】

(一)尿液检查

1.尿标本的收集。

2.尿液检查的内容和临床意义

(1)一般性状:

颜色、透明度、比重。

(2)化学检查:

酸碱反应、蛋白质、糖、酮体。

(3)显微镜检查:

上皮细胞,红、白细胞,管型等。

3.尿液分析仪原理、报告

(二)粪便标本的采集。

(三)粪便检查法及临床意义。

1.一般检查,性状、颜色、气味及肉眼可见的内容物,如寄生虫体等。

2.显微镜检查:

细胞、寄生虫卵、原虫类、脂肪滴及食物残渣等。

3.隐血试验,方法、注意点及临床意义。

(四)脑脊液检查。

1.采取脑脊液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2.脑脊液检查的内容。

(1)一般性状:

颜色、透明度、凝结物。

(2)化学检查:

蛋白质定性、定量检查;糖定量检查及氯化物定量检查。

(3)显微镜检查:

细胞计数及分类。

(4)细菌学检查。

(五)浆膜腔液检查

1.检查适应症。

2.检查内容

(1)一般性状检查:

量,颜色,透明度、凝固性、比重等。

(2)化学检查,粘蛋白定性试验(Riva1ta试验),蛋白定量检查。

(3)显微镜检查:

细胞计数,分类及癌细胞检查等。

3.渗出液与漏出液鉴别。

(六)阴道分泌物检查包括性状检查和清洁度判断

【教学基本要求】

(一)掌握尿液检查法及临床意义(包括尿量、血尿、血红蛋白尿、胆红素尿、蛋白尿、糖尿、酮尿)

(二)熟悉尿液理学检查的内容和临床意义

(三)熟悉三种黄疸鉴别

(四)掌握尿液细胞和管型的临床意义

(五)了解粪便检查法及掌握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六)掌握粪便隐血试验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七)了解脑脊液检查的适应症、方法,正常结果及临床意义。

(八)掌握常见的脑膜疾病的脑脊液的特点。

(九)掌握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要点。

(十)熟悉阴道分泌物检查内容

第三章常用肾脏功能实验室检测(1学时)

【教学重点】

(一)肾功能试验

1.常用的肾功能试验及其临床意义。

(l)浓缩稀释试验。

(2)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

(3)血浆非蛋白氮或尿素氮、肌酐测定。

(4)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

2.肾功能检查方法的选用原则。

【教学基本要求】

(一)掌握常用肾功能试验的方法、临床意义。

第四章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测(1学时)

【教学重点】

(一)胆红素代谢功能检查:

血清胆红素定量试验,尿胆红素及尿胆原试验·

(二)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查:

血清总蛋白测定,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血清蛋白电泳。

(三)酶学检查:

血清转氨酶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血清Y一谷氨酰转肤酶测定,血清单胺氧化酶测定。

(四)肝功能试验的选用原则。

【教学基本要求】

(一)掌握血清蛋白质检查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二)掌握三种黄疸的胆红素变化特点

(三)掌握酶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四)熟悉常用肝脏疾病的实验室试验的基本原理、正常值和选用原则。

(五)了解血清蛋白电泳、AFP、Y–GT变化的意义

第五章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2学时)

【教学重点】

(一)血清K+、Na+、Cl-、Ca++、P-、Fe++测定正常值与意义

(二)血糖正常值与意义,糖耐量试验意义

(三)心肌标志物检查

(四)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参考值与意义

(五)脂蛋白与载脂蛋白的意义

(六)甲状腺素T3、T4参考值与意义

【教学基本要求】

(一)掌握血K+、Na+等电解质正常值与临床意义

(二)掌握血糖正常值与临床意义

(三)掌握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临床意义

(四)熟悉Cl-、Ca++、P-和脂蛋白测定的意义

(五)了解影响血清K+、Na+的因素

(六)了解铁及铁蛋白变化的意义以及甲状腺素T3、T4检测意义

第四篇辅助检查(8学时)

第一章心电图(8学时)

【教学重点】

(一)心电发生原理与心电向量概念。

(二)临床心电向量图与心电图。

1.心电向量图与心电图的组成与命名。

2.导联体系:

肢体导联与胸导联。

3.心电向量环与心电图的关系。

(三)心电向量图及心电图的正常值检测

1.心电向量图的基本图形、分析方法与临床应用。

2.心电图的描绘与检测。

(1)各波段与心率的检测。

(2)各波段振幅的检测。

(3)平均心电轴的检测。

(4)小儿心电图与老年人的心电图特点。

(四)心房肥大

1.左房肥大。

2.左房肥大。

3.左房及右房双房肥大。

(五)心室肥大

1.左室肥大

2.右室肥大

3.左室及右室双侧心室肥大。

(六)心肌缺血与ST-T改变

1.心内膜缺血。

2.透壁心肌缺血或透壁心肌梗塞。

(七)心肌梗塞

1.心肌梗塞的基本图形及发生机理。

(1)缺血性T波改变。

(2)“损伤型”改变。

(3)“坏死型”改变。

2.心肌梗塞的图型演变与分期(早期、急性期、近期、陈旧期)。

3.心肌梗塞的定位诊断。

(八)心律失常

1.心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