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测量方案.docx
《建筑施工测量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施工测量方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施工测量方案
中渝·第一城项目二期工程D-10栋
施
工
测
量
专
项
方
案
编制:
唐章耀
审核:
钟国祥
审定:
陈代龙
中铁五局建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二0一三年八月
目录
一、编制依据3
二、工程概况和施工条件3
2.1工程概况:
3
2.2建筑物标高:
4
2.3自然条件:
4
2.4工程现状和施工条件:
5
三、测量定位方法:
5
3.1测量工具:
5
3.2水平控制:
6
3.3轴线的定位控制:
7
3.4各阶段的轴线控制:
7
四、建筑物沉降观测:
10
4.1沉降观测频率:
11
4.2计算沉降量:
12
4.3沉降观测结果的整理:
13
五、测量工程质量保证技术措施测量工程质量保证技术措施:
13
六、质量一要求:
14
6.1标高要求:
17
6.2竖向允许偏差要求:
17
6.3基础允许偏差:
17
七、注意事项:
17
中渝·第一城项目二期工程D-10栋
施工测量专项方案
一、编制依据
1.1贵阳中渝第一城的建筑及结构施工图;
1.2工程测量规范;
1.3建设单位提供的定位图及测量成果表;
1.4贵阳中渝第一城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1.5高层建筑施工手册。
二、工程概况和施工条件
2.1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贵阳市,是以商品房为主的住宅小区.属商场及公共建筑,
D-10栋楼设计为-4+24层办公楼,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总高度为93.1m;
D-10-1栋楼设计为-4+2层公建,建筑总高度为10.800m;为框架结构,
D-10-2栋楼设计为3层公建,建筑总高度为16.250m;为框架结构,基础底板为结构嵌固端,基础以上各栋设置变形缝.
2.2建筑物室内地面标高±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
1297.900m。
2.3自然条件
2.3.1风荷载:
基本风压为W0=0.30kN/mŒ2,地面粗糙度类别为B类。
2.3.2雪荷载:
基本雪压为0.2kN/mŒ2。
3.3抗震设防有关参数:
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抗震设防烈
度为6度(对应基本加速度为0.05g)。
2.3.4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2.3.4.1地下水:
根据地勘报告,抗浮水位高程远低于地下室底板标高,不考虑抗浮设计。
2.3.4.2基础方案及结论:
场地区域稳定性良好,场地及附近不存在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场地总体稳定性较好,场地下伏基岩岩溶、裂隙发育,但经过处理后,能满足拟建物对地基的要求,因而适宜建筑.基础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或者柱下独立基础、基础持力层位置位于中风化泥质灰岩面上,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fa=2800KPa。
2.4工程现状和施工条件
工程现状:
与D10栋相邻的D7栋、D9栋工程进度已到上部标准层,D7栋、D9栋有相连的裙楼地下室。
工程现状:
测量设备经过计量检测;建设方交桩完毕;场地已平整。
工程的测量、定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控制整个工程的成果起着主要的作用,所以工程项目施工关砌把好测量定位这一关,是整个工程之中的重中之重,如果测量工作没有做好,其它事项的好坏就无从谈起。
测量定位是各工种进行施工的主要依据,也是为有关部门进行检查的有力依据,土建施工完工后,业主在使用过程中,还需对工程是否变位或变形进行检查。
使用时对工程的维修亦要借助测量的方法来完成,如此可见,测量工作的内容对工程施工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该工程建筑物狭长布置、建筑落地面积较大,平面及立面组合复杂多变且层次错落大,特别是结构上部柱梁结点较多且设
计要求严格。
为指导工程施工,确保工程质量,我们认为测量工作应采取从整体到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程序进行。
3、测量定位方法
3.1测量工具
现场测量仪器一览表
序号
器具名称
型号
单位
数量
1
全站仪
Nikon_DTM-352
台
1
2
水准仪
DS3
台
1
3
钢尺
50m
把
2
4
小卷尺
5m
把
2
5
对讲机
个
2
6
墨斗
只
2
7
红绿铅笔
只
若干
8
红油漆
若干
9
激光铅垂仪
DJZ-A
台
1
3.2水平控制
根据设计要求,本工程设计标高:
±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为:
1297.900,采用分支水准路线的方法,把水准点引至D7栋、D9栋裙楼地下室的柱上,具体布设如下图:
在D7栋、D9栋裙楼地下室柱子上设3个水平点,3个水平点位置布局合理,观察比较方便,随时同道路基准点复核,确保水准基点的准确。
、基础阶段用水准仪、标尺翻至施工用的各个需用区段,待基础钢筋完工后,把水准点测至每个柱子、墙板等钢筋上,以控制基础面的标高,底板浇捣好后,待支模架搭设好立杆后,及时将水准点翻至支模架钢管立柱上,且投至各个使用点。
、上部结构水准测至D10栋旁边塔吊上(水平控制图),每层按设计层高控制水平并从塔吊上引至各需用点,每层的标高标准必须清楚、正确、位置合理,每层的标高测量必须从±0.000向上复核,把水平标高的误差控制在±1㎝之内。
每个楼层从下层柱子引至每个钢筋上离露面50㎝处,待楼板浇好后再引至钢管支架上,再行至各需用点上。
3.3轴线的定位控制
本工程由测绘队定4个工作基点,且与测绘单位引至工程四周。
D10区域施工具体位置如下图:
此点与甲方、监理、打桩单位三家土建施工单位多次复核,符合要求后由测量施工员根据以上提供的4个工作基点,用Nikon_DTM全站仪分别引至设计单位出具的工程定位网络4个控制点上,且用水泥钉钉住定位点,做好红油漆标记。
整个轴线放样用方格网控制,且在适当的需用时间时用全站仪复核。
以上引点必须标注正确的轴线号,并经监理公司复核认可后再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3.4各阶段的轴线控制
基础阶段控制:
本工程的施工循序是D10-1栋先开工,然后是D10栋主楼,最后是D10-2。
据4个控制点各轴线引出后开始基坑挖土,待土方挖出一个区段后把相对应区段的轴线点用经纬仪投至基坑底部,放出该区段的轴线,并及时用木桩打入土中,钉好水泥钉,且及时引至D7栋、D9栋裙楼地下室(外控法),待基础垫层浇捣好后,再用经纬仪返至垫层上,弹出各轴线。
基坑的放样尽可能同Ⅰ、Ⅱ标相闭合,复核以达到地下室轴线尺寸的一致。
主体阶段控制(楼层垂直度控制及平面位置放样):
基础工程完成后,随着结构的不断升高,要逐层向上投测轴线,而轴线投测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结构的竖向偏差,由于该建筑平面是方形,加上施工场地条件所限,若使用常规的测量方法从外控点测设楼层面上轴线,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考虑到能投至最大高度,轴线控制方法内外结合,外面在角部弹出轴线,用铅垂仪分别引至每个楼层,内部在楼板上预留孔洞(避开柱梁)使能在上、下贯通且互相通视的位置设置内控点,作为楼层平面放线和投测竖向轴线的依据。
如下图示:
外轴线外轴线
外轴线外轴线
1m
1m
内控点设置位置:
内控点放好好后,用小块模板盖住(防止损坏),用水泥钉固定模板,以后各层面预留200mm*200mm孔洞、随着结构每升高一层,将
DJZ-A激光铅垂仪架设在底层内控点上,经对中整平后打开电源开关,由望远镜向天顶垂直方向发出激光,并通过在楼板上事先预留好的孔洞投射到接收靶上(接收靶用半透明有机玻璃制成),由靶旁标点员用水笔或玻璃铅笔标出靶上的光斑中心。
由于始终以底层内控点为投测依据,不仅避免了逐层向上投测易产生的累计误差,而且由于激光仪器设在底层室内,各种震动干扰相对较少,又不受大风、强光等气候因素影响,因此仪器稳定、操作简便、精度可靠(铅直精度可达1/20000以上)。
只是实测时要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防止落物击伤仪器。
得到投测点位后,将全站仪搬至楼层投测点上,先个别设站检测其相应的边长及水平角。
经检测点位满足精度要求后,据此投测点按极坐标完成所在
层面上的定位放样。
其他各层参照上述方法放样,测设完毕,各层楼面的预留孔洞用盖板盖上以保安全。
楼层标高传递
在现场地质比较坚硬且安全可靠的地方,埋设三个标高基准点,具体埋设位置由现场施工人员会同建设、监理方踏勘选定,这三个基准点既可用来控制楼层标高。
现场标高基准点埋设后,使用精度不低于S1级水准仪,在建设方指定的水准点上,按国家Ⅱ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以闭合水准路线法将标高引测至基准点上,其闭合差应小于±0.5n1/2mm(n为测站数)。
楼层的标高传递采用沿结构外墙、边柱向上竖直进行,为便于各层使用和相互校核,至少由三处向上传递标高。
先用水准仪根据统一的±0.00水平线在各向上传递处准确测出相同的起始标高线,然后用钢尺沿竖直方向向上量至施工层,并画出正米数的水平线,各层的标高线均由各处的起始标高线向上直接量取,高差超过一整钢尺时,在该层精确测定第二条起始标高线作为再向上传递的依据,最后将水准仪安置到施工层校测由下面传递上来的各水平线,误差控制在±3mm以内。
在各层抄平时以两条后视水平线作校核。
为保证高程传递的精度,采取以下基本措施:
①仪器观测时尽量做到前后视线等;②所用钢尺经过计量检定且固定使用;③当从±0.000以上向上量取时,要用规定的拉力且加上尺长和温度修正;④上、下司尺员事先要碰头交底,做到心中有数、配合默契。
四、建筑物沉降观测
浇筑墙板柱时,按设计确定的沉降观测点数与位置埋设好临时观测点,
若设计未明确,则根据沉降变形特征点处和大面积均匀布点相结合的原则,每隔2-3根柱基或平均点距15m布设1个沉降观测点。
沉降观测点采用¢20钢筋,埋设高度在底板结构面以上0.2-0.3M处。
如下图示:
4.1沉降观测频率:
混凝土浇筑后3天进行首次沉降观测,整个基础施工完毕计划不少于3次观测。
到±0.000时,再按设计要求埋设永久性沉降观测点,并将高程引测至新观测点上以保持沉降观测的连贯性。
沉降观测使用S1型精密水准仪和铟钢尺,采用闭合水准路线观测,其闭合差应符合±0.4n1/2mm的要求(n为测站数),上部工程观测次数按设计或国家有关技术规范执行(一般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增高一层观测一次,结顶后每隔1-2个月观测1次)每次观测后即计算沉降量和累计沉降量,以便及时掌握平均沉降量和各点间差异。
4.2计算沉降量:
1)计算各沉降观测点的本期沉降量:
沉降观测点的本期沉降量=本次观测所得的实测标高-上次观测所得的实测标高
2)计算总沉降量:
总沉降量=本期沉降量+上次本期沉降量
将计算出的沉降观测点本期沉降量、总沉降量和观测日期等记入“沉降观测记录”中。
为了保证沉降观测成果的精确度和可靠性,打算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⑴固定使用经过计量检定的水准仪和水准尺,并定期进行检验校正;
⑵使用固定的水准点并定期进行高程检测,对水准点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防止高程变动造成差错;
⑶首次观测前到现场确定仪器安置位置和选定临时水准点(转点),并与
永久性水准点一起绘制一张沉降观测路线图,以便每次观测时按规定的路线进行;
⑷首次观测值是计算沉降量的起始值,其高程正确与否至关重要,以连续观测2次取其平均值作为观测结果;
⑸作业时,观测员、记录员、立尺员三位一体,基本固定且做到密切配合;
⑹每次观测结束后,由测量工程师负责检查记录计算是否正确,精度是否合格并进行误差分配,然后将观测高程列入沉降观测成果表。
沉降观测的各项技术指标必须符合表4的规定。
附表4
等级
水准仪
视线长度(m)
环线闭合差(mm)
同一观测点两次观测之差(mm)
二等
DS1
50
±0.4n1/2
1
4.3沉降观测的结果整理:
整理原始记录每次观测结束后,应检查记录的数据和计算是否正确,精度是否合格,然后,调整高差闭合差,推算出各沉降观测点的高程,并填入“沉降观测记录”中(表11-2)。
五、测量工程质量保证技术措施测量工程质量保证技术措施
a.测量定位所用的全站仪、水准仪等测量仪器及工艺控制质量检测设备必须经过鉴定合格,要使用周期内的计量器具按二级计量标准进行检测控制。
b.测量基准点要严格保护,避免撞击、毁坏。
在施工期间,要定期复核基准点是否发生位移。
c.总标高控制点的引测,必须采用闭合测量方法,确保引测精度。
d.所有测量观察点的埋设必须可靠牢固,以免影响测量结果精度。
e.轴线控制点及总标高控制点,必须经监理书面认可方可使及。
f.所有测量结果,应及时汇总,并向有关部门提供。
g.运用极坐标法在建筑物内布设适量的轴线控制点。
为便于测量放线点位
布设尽可能靠近墙面位置。
所布设的控制点与整幢大楼的测量基准点进行联测,测量结果进行严密平差,计算点位坐标,并与设计坐标比较改化。
改化之后再次进行检测,要求控制网的测距相对中误差小于L/20000,测角中误差小于5"。
若不满足要求,再次改化,直至满足要求。
一般情况下,这种改化只需进行两次。
因建筑测量的精度较高,为此,基准点处预埋lOCM×10CM钢板,用钢针刻划十字线定点,线宽0.2MM,并在交点上打洋冲眼,以便长期保存。
所布设的平面控制网应定期进行复测、校核。
h.提高外墙模板边线的放线精度,在钢尺量距时采用统一标准钢尺,并采取固定拉力以消除误差,钢尺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标定及量距调整。
i.轴线基本放好后,用全站仪进行复核,确保外墙轴线尺寸万无一失。
j.木工严格按尺寸要求支模,每层对垂直度进行较核,保证测量精度。
六、质量要求
6.1标高要求:
层间标高测量偏差不得超过±3mm。
全高测量偏差不得超过±10mm。
6.2竖向允许偏差要求:
层间竖向标高偏差不得超过±5mm。
全高竖向偏差不得超过±30mm。
6.3基础允许偏差:
短边允许偏差范围在±5mm。
长边允许偏差范围在±8mm。
七、注意事项:
7.1施工过程中各阶段测量放线严格执行《贵阳市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
7.2测量仪器必须符合处发《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控制程序》有关规定,并在全过程中保持完好状态。
7.3引测使用的预留洞,在不使用的时候,用挡板临时封堵。
避免伤人。
7.4测量时候天气过冷或者过热,要将测量仪器提前拿到室外。
使仪器与室外气温保持一致,避免产生误差。
7.5所有测量设备必须专人看管使用,发现碰撞或者读数明显不准,及时报修送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