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生本评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36379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背景下的生本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生本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生本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生本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的生本评价.docx

《新课程背景下的生本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背景下的生本评价.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背景下的生本评价.docx

新课程背景下的生本评价

新课程背景下的生本评价

我们“以分数论英雄”、“一张试卷定乾坤”的传统教育评价,不难看出其背后所支撑的理念——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

这种以考试作为“评价”代名词的评价观重在甄别与选拔,

 

重结果轻过程,“评价”主体和方法单一,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

因此,我们的新课程着力构建了“生本”评价体系。

其宗旨是一个目的、两个面向、三个发展、四个学会。

即:

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国民的素质;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智能发展和特长发展;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创造。

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不谋而合的。

 

新课程的“生本”评价体系由三个维度构成,即:

全息性评价、动态性评价、

 

激励性评价。

本文拟从上述三个维度,结合我们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从理论和操作两个层面对“生本”评价作具体阐述。

 

全息性评价——尊重差异

 

我们必须相信,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优势。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中就指出:

人人都有九种智能,即语言智能、

 

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

每个智能都是多元的,虽然每个方面都不能达到最高水平,但总有一方面是最佳的。

教育应当尽可能的挖掘这些优势,要把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当作评价的资源。

传统的“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评价

 

其所谓的标准化试题、精确量化试题无疑是对差异这一宝贵教育资源的浪费。

因此,我们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

全息性评价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具体可划分为以下六个大的板块:

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道德素质、创新实践能力、科学文化素养、闪光点与特长。

每个大块又分解为若干个小块。

 

这样评价的内容既注重书本,也适当地考察了课外知识;既注重知识的检测,又突出了能力的考核。

评价内容的丰富,为学生形成了“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效应。

传统的师本教育的主体——老师,具有评价的绝对权威,而“生本”评价观下的全息评价则更注重评价方式的灵活性,让评价主体从唯一走向多元。

我们学校的《扬长教育实验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中分解出了许多评价栏目,每个栏目后面的评价主体都包括学生自己、同学、老师、家长,这样采用互评、自评、老师评、家长评等多种形式,意在留出更多的评价角度,努力从多角度中发现、显示学生个体的与众不同,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差异。

 

动态性评价一一关注发展

 

过去的“成绩通知单”只反映学生期末文化考试的成绩,即反映学生现有的成绩和现有的水平,忽视未来的发展,忽视现有的成绩与过去成绩的比较、变化和发展,忽视了学生这一评价主体的发展,它是一种静态性评价。

动态性评价则是与静态性评价相对的一种评价模式,其主要特征如下:

 

1、评价过程从终结走向全程

 

传统的评价模式最大的缺陷就是“马后炮”,评价时只看结果,不问过程。

而全程评价不仅注重评价的结果,更关注评价的过程,在具体实践中我们是这样做的:

 

(1)将评价内容渗透到教学中。

例如,对语文学科中写字姿势、日记、阅读习惯的评价,

 

有的教师就吸取了巴班斯基“最优化”三个字的涵义,在课堂上实行即时评价:

坐得最端正的,读得最认真的,写得最棒的……。

有的教师实行了“班级档案管理”,聘请本班同学做管理员,收集班级里的各类资料——优秀作文、日记、考试满分卷、字迹工整的作业本等等。

 

(2)将评价时间分散到平时里。

我们的分项检测把集中考试的时间分散成若干次。

例如语文检测中的古诗背诵,学期初我们就将各年级应背的古诗篇目印发给了学生,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让老师或学生干部检测,不合格的还可以重新再考,直到合格为止。

这样将检测的时间化解到各个教学环节中,从而大大减轻了师生考试时的压力。

 

2、评价方法从定量走向量性结合

 

传统的“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是爱桑代克的“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有数量,凡是有数量的东西都可测量”的思想的消极影响,只注重定量评价,忽视定性评价。

动态评价则要求定

 

量与定性的有机结合。

在评价方法上,我们采用了“分数+等级+评语”的模式,对需要精确量化的学科成绩采用了分数评价:

对如思想品德、情感、性格、社会态度等复杂的现象,则采用等级评定。

另外,评语评价则要求“老师的话”能全面、客观的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并能指向学生未来的发展。

 

激励性评价一一凸显个性

 

“道人之长,愈道愈长;指人之阳,愈指愈短”我们的扬长教育理论正是从这一原理出发构想的。

通过挖掘学生身上的积极性因素进行激励、训练、迁移,使之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自信心,经过长期的良性积累,

 

形成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心理学家曾说:

“人与人之间原本只有微小的差别,但这种微小的差别却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正是一个人的心态”。

对学生评价的好坏,是导致学生差异的开始。

因此,

 

扬长教育理念下的“生本”评价必须是激励性评价。

 

1、评价的基本点就是找学生的优点。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相当一部分‘差生'是教育造成的。

”要改变这些学生,教育本身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

扬长教育理念下的评价的基本点就是拿“放大镜”找学生的优点。

例如,

 

班上有一位头脑特别灵活,但学习总是马马虎虎的孩子,老师给了他这样一段评语:

你头脑灵活、反应敏捷,在老师的眼里,你是个机灵的孩子,并且有较高的天赋,最忘不了课堂上你独具一格的见解。

今后你如果能用认真代替粗心,把字写得工整些、漂亮些,那该多好啊!

老师期待着……。

像这样一段发自内心的,寓打批评于激励中的,饱含期待的评语带给孩子将是一股持久的学习动力。

当然,拿“放大镜”找学生优点,不仅可以是老师为学生找,也可以是学生之间互相找优点,还可以是学生自己给自己找优点。

例如,我们文化长廊里每学朝一次的学生“自我介绍”展示栏,就是给学生自已寻找自己的优点、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过程。

 

2、扩大激励性评价的外延。

 

说到“激励”最容易让人想起的就是表扬和赞美。

但是人们忘记了,在这之外还有-种更为重要的,更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就是给学生创造激励的环境。

如果说无休无止的表扬与批评会使学生麻木,那么创造的氛围和环境会使人永远向上。

例如:

每周升旗仪式上,让旗手走上旗台作自我介绍,说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在班级组织“我说我”班队会;每周星期二“自我管理日”让学生自己管好自己;还有班级里的“每日一星”的评选,有勤学之星、守纪之星、文明之星、环保之星、文艺之星、体育之星、书法之星……

 

几乎每位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座”;还有学校组织的“人人上三台”活动,即课堂上、讲台、比赛上擂台、表演上舞台等等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如随风春雨,润物无声,学生在这样浓郁的激励性评价氛围中,个性张扬,活力进发,他们感受到的是成功的喜悦。

 

如今“个性教育”、“生本教育”成了教育界时髦的术语。

一个呼唤人的主体精神的时代真实地向我们走来了。

我们将会看到一种真正的人的教育,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套用这句名言,来阐述“生本”评价的涵义,评价的艺术不在于甄别和选拔,而在于激励、

 

唤醒和鼓舞,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