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研部分真题答案之简答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33717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考研部分真题答案之简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育学考研部分真题答案之简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育学考研部分真题答案之简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育学考研部分真题答案之简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育学考研部分真题答案之简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考研部分真题答案之简答题.docx

《教育学考研部分真题答案之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考研部分真题答案之简答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考研部分真题答案之简答题.docx

教育学考研部分真题答案之简答题

教育学考研部分真题答案【简答题】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1.3.2简答题

1.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西南师大2003研,西南师大2004研)

答: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教育尚处于萌芽和经验阶段。

作为总结教育经验、具有一定理论体系的教育学是不可能出现的,教育学还没有成为独立学科。

古代的教育思想常常是同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的,如中国古代的《论语》和西方古代的《理想国》等,虽然这些著作包含不少有关教育的论述,但都不能称为教育专著。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应算中国的《学记》(一般认为成书于先秦);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当推古罗马昆体良(公元35一95)的《雄辩术原理》,但它们尚不具备比较完整的教育学体系。

(2)英国学者培根(1561一1626)于1623年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一文,在对科学的分类中,首次把教育学列为一门独立学科。

这时已经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科学分类已有了相哟的发展。

孔子(前551一前479)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

他还整理、编订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化典籍,并以其为教材教育弟子。

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而成《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教育事业和教育科学也得到长足的发展,一批教育专著相继问世。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一1670)在1632年.q成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一1804)于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首次讲授教育学,使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开设。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776一1841)又把伦理学和心理学引入教育学,于1806年发表了著名的《普通教育学》,该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

他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教育方法论,形成了“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

这个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

在教师的主导下系统地传授知识,即是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的教学模式,对近代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有着比较深远的影响。

(3)19世纪末,“新教育运动”出现,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和忽视儿童等缺点给予抨击。

以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一1952)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流派,发表了《学校与社会》等著作,强调“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等教育和教学原则,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教学”,形成了“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之争,是世界近代教育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教育思想流派和教学模式的论争,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4)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诞生。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理和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20世纪以来,苏联和我国的教育学家根据并运用马克思卞义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原理)对现代教育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出现了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1939年第一版,1947年修订,1945年再版,1956年第三版)、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1945)等很有影响的著作。

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总之,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源”与“流”的关系问题。

教育学发展的“源”在教育实践。

教育实践不仅是教育理论的源泉,而且是检验教育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

教育学是在实践和理论相互作用、不断反复中螺旋式上升和发展着的。

2.工业社会的教育有哪些主要特征?

(首都师大2004研)

答:

(1))工业社会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模具制造、批量生产,就是它要讲究生产的效率,必须大批量地制造出人类所需要的东西,所以这种生产不能是个别化的,个性化的生产,都必须是统一化的批量生产,大批量地制造。

也就是说工业社会是一个批量生产的社会。

(2))工业社会教育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追求内容和过程的确定性;第二,追求结果的标准化;第三,追求人的批量生产,也就是“塑造型”的教育。

为什么要这样?

很清楚,教育是服从于社会的需要,适应于工业社会要求的这样一种教育方式:

就是把人当作物一样来制造,来生产,从流水线的这一端输人进去,经过这条流水线走出来一个标准件。

每一所学校就相当于一座工厂或一条生产线,其产品就是学生,而教师的作用相当于这条生产流水线的工程师。

(3))现代社会包含了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两个阶段。

现代教育在这两个阶段中也有不同的特性。

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有以下几点:

第一,受教育者的广泛性与平等性,至少在理论上、法律上是这样。

第二,学校教育的制度化、体系化,建立起各级各类教育体系。

第三,教育的生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特征。

第四,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学校增加了科学教育的内容。

进人信息社会以后,现代教育除了保留了工业社会教育的某些基本特征以外,又增加了许多新的特征。

(4))我们的教育也正在从工业社会的教育走向信息社会的教育。

所谓现代教育,就是建立在先进科学技术基础上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能够满足全民学习需要的教育活动。

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

3.马斯洛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有哪些主要观点?

(首都师大2003研)

答:

(F)人本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50一6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

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驭力是人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两大类、一七个层次,好像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

第一类需要属于缺失需要,可引起僵乏性动机,为人与动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便失去动机。

第二类需要属于生长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

满足了这种需要个体才能进人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顶峰体验”。

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白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开创了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重视研究意志、创造性、信仰、选择、自我实现、人的潜能等问题。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指导下,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总体上体现出这样的特征:

强调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注重教学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尊重学生的需要等。

(2})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驱力。

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就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它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通俗地说,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一

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已的本性”。

正是由于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得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

人格的形成就是源于人性的这种自我的压力,人格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形成和发展正确的自我概念。

而自我的正常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

其中,无条件的尊重是自尊产生的基础,因为只有别人对自己有好感(尊重),自己才会对自己有好感(自尊)。

如果自我正常发展的条件得以满足,那么个体就能依据真实的自我而行动,就能真正实现自我的潜能,成为自我实现者或称功能完善者、心理健康者。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我实现者能以开放的态度对待经验,他的自我概念与整个经验结构是和谐一致的,他能经验到一种无条件的自尊,并能与他人和谐相处。

(3)人本主义教育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强调课程的“一体化”、“人本化”和“情感化”。

以人的发展为本,以生活天地为活教材,注重个体的内心体验,使人成为人而非理性工具应该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而只有创造真诚相处、互相理解、彼此尊重的自由和谐的心理环境,才能使受教育者的人格得到圆满的发展,逐步实现其全部潜能。

4.列举您读过的重要教育论著并对其中之一做简要评述。

(首都师大2003研)

答:

(1)昆体良(公元35一9.5)生于西班牙北部,先在罗马受教育,然后回西班牙当教师,公元68年应召到罗马,由罗马皇帝授予他罗马帝国第一个修辞学教授职位。

公元卯年昆体良当罗马皇室两个贵族儿童的教师。

著作有《演说术原理》,约成于公元%年,后失落,

于1416年重新发现。

(2))在《演说术原理》一书中,昆体良不仅反映了公元前后二百年间罗马学校教育的实际,而且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培养演说家的教育思想。

他与西塞罗一样,认为一个理想的演说家,首先必须是一个良善的人,道德的生活比华丽的辞藻更重要得多。

他对于教育事业怀有很大的信心,认为教育者应当看到儿童具有无限的潜在能力和发展的可能性,天赋的素质在学习上固然是重要的,但不能因此抱怨只有少数人有能力可以接受教育,而多数人是迟钝的;相反,大多数人是敏于理解和乐意学习的,那些呆笨的人如同不正常的事物一样,是非常少的。

他竭力主张并多方论证了公共教育比私人教育优越的观点。

他要求未来的演说家必须生活在最公开的和阳光普照的公共生活之中,要善于与社会交往,从而经常受到新的刺激和鼓舞。

在学习上,他认为作为一个演说家,必须有广博的、稳固的知识基础。

他特别强调文学教学(包括学习历史家、科学家和诗人的著作)的重要性,他说:

“除非很好地、真正地打好基础,否则,上层建筑就会倒塌”。

(3)昆体良看到并提出了过去一直被忽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大作用间题。

他对儿童心理特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认为教师必须以父母般的态度对待儿童,并彻底了解儿童能力的差异和倾向;惩罚、鞭打、乃至嘲讽,只能使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教师的鼓励和榜样是使学生学习成功的有效方法。

镶演说术原理》一书是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方法论著。

5。

简述西方教育学研究范式的演变。

(南开大学2004研)

答:

与现代教育产生发展的过程一样,现代教育研究方法也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这就是从经验与定性研究、定量分析与实验研究到现代系统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过程。

(1))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萌芽时期

这个时期是从17世纪到19世纪末。

最初受科学发展水平和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只能停留在总体上观察,后来逐渐产生了实验方法、分析、比较、归纳与演绎等逻辑方法。

总的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从经验的描述上升为理论的概括;两种不同研究方式和研究风格的形成;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反对权威专断,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的方法。

(2)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形成时期。

19世纪中叶以后,在分析方法论有较大发展的同时,自然科学实现了两次大的理论综合。

同时,马克思主义产生,教育科学及其研究进人了科学的辩证法时代。

①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形成和独立学科的产生。

教育研究方法从哲学方法论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的研究领域。

20世纪初,不仅许多大学开始开设教育研究方法课,还相继出现了一大批教育研究方法的专著,论述r历史法、调杳法、测量法等,构建了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学科体系。

②研究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初步形成了共同的科学规范,从而提高了教育研究方法自我改进机制。

一是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为教育家们探讨教育规律,研究教育现象所提供的普遍有效的科学方法论指导,二是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特别是教育测量、统计与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定量方法的采用以及“实验—理论—实验检验—定量分析—形成新理论”这一研究程序的形成。

③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进步派”和“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撼,在各自的哲学方法论基础_仁深人地发展研究,从而形成教育研究的基本课题并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例如:

“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论争。

6.当代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

(华东师大2003研,四川大学2004研)

答:

现代教育一方面是指教育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是从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发展而来。

另一方面是它体现了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教育呈现出的一种新特点和新性质,是现代教育一些特征的集中反映。

教育现代化主要是指与教育形态变迁相伴的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的历史过程,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而开展的远距离教育、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素质教育等。

它是一个运动.是一个不断的渐进过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永远没有终结。

但二者都是为了在实践_上推动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在理论上起着先导性的指导作用。

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有以下几点:

(1))现代教育为现代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服务。

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为现代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为其服务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

教育体系完整先进的终身教育思想逐步代替了一次性的传统学校教育观念,并以之作为主导教育思想,在教育结构上构筑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为全民教育服务的大教育体系。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

高等教育向着大众化、普及化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对象的社会化和开放的程度是高等教育面向广大社会的核心内容。

这既是综合国力得以强大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4})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内容以现代科学为主。

知识时代,科学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知识创新和知识的创造性应始终处于中心地位。

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育内容VA现代科学技术为主。

(5})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日趋现代化。

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逐步被淘汰,代之而起的是科学的、师生平等的、重视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精神的新型教育方法。

在知识传授的同时,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教授,将培养记忆力、理智力、判断力、分析能力的科学活动与之相结合。

教育手段日趋现代化,电化教学手段广泛应用。

另外,教育的内涵在扩大,教育的作用在延伸,但是教育中不平等现象也是严重存在。

这种不平等不仅表现在区域上的不平等,而且还表现在性别上的不乎等以及阶层、文化背景上的不平等。

7.行动研究范式及其方法。

(四川大学2004研)

答:

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行动研究法是将纯粹的教育科研实验与准教育科研实验结合起来,将教育科研的人文学科的特点与自然科学的实验特点结合起来,用教育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去审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将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但依托的是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

行动研究的六步骤模式:

预诊—收集资料初步研究—拟定总体计划—制定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1)预诊: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

对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

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收集资料初步研究:

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

(3)拟定总体计划:

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

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

(4)制定具体计划:

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5)行动:

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人下一步计划和行动。

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

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b))总结评价:

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

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

行动研究法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首先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其次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

最后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

8.简评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武汉大学2003研)

答:

(1))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所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

人们在表明教育的本质属性时,基本上是从两个侧面来表述其内涵的:

一是从教育者培养人的过程来谈,如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训练人的过程。

一是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变化来谈,如教育是发展、是生长、是对生活的适应、是经验的积累与重新组合、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总之,对教育的普遍的本质的概括,都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活动的统一,都是教育者促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过程。

(2)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是新一代身心发展的工具,教育对人的发展细分起来,应有三层涵义:

第一,人是人,人不是动物,人生下来就带来了人在进化、在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的历史的烙印。

年老一代为了维持和延续人们的社会生活,使新生一代更好地从事生产劳动和适应现存的社会生活,就把积累起来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传授给新生一代。

因此,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延续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

第二,人的本质不仅是它的自然实体,人还是社会的实体。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在这种活动中,既要体现社会的要求,又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它是一个统一的活动过程。

第三,人在其现实性上,又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它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就在十它是培养人的活动,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个转化的过程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在中外教育史上,尽管对于教育的解说各不相同,但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本点,即都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9.简述古代学校教育和现代学校教育的不同。

(广州大学2003研)

答:

(1)现代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促使现代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教育发展很快,在社会现代化方面显示极重要的作用。

现代教育是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管理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的总和。

它是从古代教育发展来的,与古代教育有某些共同特征,例如阶级性等。

但现代教育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形成发展的,具有区别于古代教育的特征;同时由于现时代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差别,因而也形成了两种不同性质的现代教育。

(2})现代教育是在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现代科技高度发展、高度的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产生发展的,因而形成了一些基本特征。

①商品性。

现代教育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并日益普遍化条件下产生、发展起来的,与商品经济有一定联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应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但教育不能商品化,教育本身不是商品。

②生产性。

古代学校主要职能在政治方面,从事传统的手工工具生产,不需要经过学校教育。

现代生产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要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通过教育。

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都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在高校则要求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

③科学性。

现代科学技术向社会有机体全面渗透,不仅生产劳动科学化,日常生活也日益科学化,因而学校教育内容以科学技术教育为最主要方面。

当代重视STS教育,即把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看作一个整体.研究其相互关系,并引人学校教育。

④民主性。

接受学校教育和参与学校教育被看作现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教育普及性、群众性,成人教育的迅速发展,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的发展以及教育过程中师生间民主平等关系等,都体现了民主性。

当然这些并不否定现代教育仍有阶级性。

⑤发展性。

现代教育更重智力发展,重视人的各方面的潜能,包括右脑潜能的开发,重视人的个性发展。

10.辨析:

教育民主化就是教育机会均等。

(华东师大2003研)

答:

(1))教育民主化是个体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受到越来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和教育制度不断转向公正、开放、多样的演变过程。

(2))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侧面。

前者是民主的外延扩大,即把政治的K主扩展到教育领域,使受教育者成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后者是教育内涵的加深,即把专制的、不民主的、不充分民主的教育改造为民主的教育。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引申。

因此,教育民主化使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成为民主化教育的主体。

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之一是实现教育平等。

教育机会平等是教育平等的基础。

教育机会平等的主要要求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享有最基本的教育,每个人都有相等的机会接受符合其能力发展的教育。

(3))为了实现教育民主化,一方面要做到教育的普及化,另一方面要达到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平等。

教育普及化可以说是教育民主化的基本保证。

教育民主化必然要求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革,教育体制由筛选型、集权型转向综合型、分权型,教育结构由刚性、封闭型转向弹性、开放式,师生关系由权威型转向以独立性、互相负责和交换意_见为特征的民主型,教育方式由灌输式转向启发式,教育评价由注重选择转向注重培养,教育管理由集中、封闭式转向参与式、自主式。

因此,认为教育民主化就是教育机会均等是不完全的。

11.试界定并分析“知识”概念。

(华南师大2003研)

答:

(1))知识就是解释是什么。

知识能够用言语交谈,基本单位是意义,知识的单位结构具有多样性,知识的记忆呈现非独立的网络性,知识的迁移具有叠加扩充的特性。

知识可以根据不同方式进行分类。

①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隐含知识是指大部分的经验知识,是木能表达和交流的、个体内部的经验知识。

5性知识:

是指大部分的理论知识,是能够表达和交流的、存在于个体内部或外部的理论知识。

隐含知识是显性知识的基础,显性知识是由隐含知识转化面来的。

显性知识不等于精确知识,而且它也决不是精确化认识的单纯产物。

它自身也包括有模糊不确定的因素和形式。

隐含知识和显性知识都来自实践活动,从实践活动中获得的认识,一部分转化为理论,并形成精确的理论体系,另一部分构成隐含知识,不能转化为精确的理论体系,又回到实践中。

②私有知识与社会知识。

私有知识是目前还停留在个人头脑中的经验和秘密。

社会知识:

是脱离人头脑的知识。

私有知识的存在方式是大脑;社会知识的存在是书籍、数字化储存器、工具、产品等。

私有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存在形态可以互为转换,当个人的私有知识写成书籍或其他形式公开后,就转化为社会知识;当社会知识被个人学习吸收后,并融人了他的智慧得到发展,就转化为私有知识。

③绝对知识和相对知识。

绝对知识是指客观存在的那一类知识。

相对知识是指一种易变的知识,是在现实中向非知识转化的知识。

相对知识中的一部分向着绝对知识转化,另一部分则向非知识转化。

绝对知识不是绝对真理,绝对知识是有条件的;绝对真理是无条件的,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

(3)古典知识社会学是在哲学领域形成的知识学,把知识看作是一种认识现象。

古典知识社会学具有4个特点:

认为知识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