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最可能考的50道题中国近代史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32010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最可能考的50道题中国近代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最可能考的50道题中国近代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最可能考的50道题中国近代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最可能考的50道题中国近代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最可能考的50道题中国近代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最可能考的50道题中国近代史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历史最可能考的50道题中国近代史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最可能考的50道题中国近代史 Word版含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最可能考的50道题中国近代史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历史最可能考的50道题中国近代史Word版含答案

2013年高考历史最可能考的50道题

(中国近代史)

一、选择题:

1.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

而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

据史料记载:

清政府极力的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

B.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

D.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屈辱的开始,是中国主权丧失的开端,但清政府极力的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这说明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

B、C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属于现象。

故选A。

2.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

“兹有本国人名口口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

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该类护照最早出现的时问最可能开始于

A.鸦片战争时期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材料的信息“请照赴十八省游历”,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又开放了11个通商口岸,选择时注意题干中的最早出现。

3.近代竹枝词记载了历史的变迁。

“辉煌金碧店悬牌,洋字洋名一律揩(抹掉)。

欧墨新书千百种,满投沟井自沉埋。

”这种现象集中发生在什么时期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D.抗日战争

【答案】B

【解析】考查义和团运动和扶清灭洋。

材料信息表明对外来文化的盲目排斥,属于义和团的行为和举动,故选C。

4.在清政府决定利用义和团反帝之后,清廷主管外交的大臣许景澄、袁昶联名上书道:

“今朝廷方与各国讲信修睦,忽创灭洋之说,是为横挑边衅,以天下为戏。

……团民非义民,不可恃以御敌,无故不可轻与各国开衅”。

对这份上书最准确的理解是

A.义和团运动凸显了民族矛盾的加剧

B.两人反对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

C.清政府内部关于是否开展反侵略斗争矛盾尖锐

D.两人反对清政府支持义和团运动“灭洋”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是否利用义和团进行反帝,清政府决定利用,而这两人反对。

5.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

“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外国人在北京少有的快乐时期,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辛丑条约》的签订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根据题干“1901年”“外国人……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分析,说明外国侵略者在中国获得最大的许多特权,由此分析应是《辛丑条约》的内容。

B项属于A项的内容,C项与题干现象无关,D项不符合这一时期的史实。

6.鸦片战争后,拥有独立主权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被迫开放一系列通商口岸。

右图7中属于19世纪90年代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是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D

【解析】考查图片信息获取能力,知识点:

《马关条约》。

图中分别是上海、广州、苏州和重庆。

7.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

“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

”这表明

A.革命比建国更重要B.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

题意表明辛亥革命和民国建立后,社会并未出现繁荣有序的状态。

但不能因此就推断革命比建设更重要,也不能否定辛亥革命的成就,故排除ACD。

本题重在强调建设的艰巨性。

故选B。

8.下图基本呈现了近代前期中国工人数量整体变化趋势,透过这一变化趋势不能窥见

近代前期中国工人数量变化趋势图

A.洋务运动的足迹        B.外商企业的创办

C.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D.五四运动的影响

【答案】D

【解析】表格展示了工人数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到其呈上升趋势,这与洋务运动、外商企业的创办、民国初年实业发展有关,正是由于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工人人数的急剧上升。

五四运动是一场政治运动,不能带来工人人数的增加,故选D。

9.1853年,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

“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

”而到了1862年夏,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指出:

“(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

他们没有任何口号,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

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

”马克思的观点发生这样鲜明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马克思认为

A.太平天国运动既不反对帝国主义也不反封建主义

B.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是腐朽与丑恶的对立,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

C.“革命”的太平天国之战,不过是屡见不鲜的改朝换代的新尝试

D.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停滞,未有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必然产物

【答案】D

【解析】分析材料和相关所学,在马克思看来,清政府与太平天国不过是腐朽与丑恶的对立,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他原认为是“革命”的太平天国之战,不过是屡见不鲜的改朝换代的新尝试;这种局面是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停滞,未有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的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因为到后期,太平天国的所作所为,已经清楚显示跟清帝国是没有什么差别了。

A项较容易排除,太平天国即反封又反侵略;BC项不符合根本原因说法,本题选D项。

10.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收集了下列历史图片,该组图片体现的最恰当的主题是

中共一大会址井冈山会师中共七大会场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

A.国共关系的发展变化B.新旧民主革命的艰难历程

C.中共对民主革命的探索D.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答案】C

11.右图所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来源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

由此可见,当时

A.蒋介石反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内战开始

D.国共两党既相互合作又舆论斗争

【答案】D

12.图5是一枚名为“同盟胜利”的纪念章。

对其所含信息解读错误的是

A.“同盟”指的足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B.中、美、英、苏四国为“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C.“胜利”时代表中国的是南京国民政府

D.“34.9.2”指的是1934年9月2日

【答案】D

13.右图为19世纪中叶英国报纸上刊登的一幅有关中英战争的漫画。

该漫画揭示了

A.妥协投降的恶果

B.农业文明的弱势

C.势均力敌的较量

D.东方帝国的崛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

从题目中的时间信息可知该战争是鸦片战争。

从图片看,拥有洋枪洋炮的英国把使用大刀长矛的大清帝国打倒在地,这反映了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强大优势,故选B。

A项漫画信息无法体现,C、D与鸦片战争不符。

14.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

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答案】A

【解析】B项说法与本题无关,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是《辛丑条约》中相关条款的结果;C项说法错误,由沿海向内地扩展;D项错误,是甲午战争后的列强侵略特点,据此三次战争共同之处应是A项。

15.“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乃至远东近代历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事件,不仅对中日两国产生了巨大的直接影响,而且使远东国际形势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下面对该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新兴的近代文明战胜了腐朽落后的封建文明

B.简单的学习西方的器物不足以挽救国家的危亡

C.甲午战争使东方开启了近代化时代

D.甲午战争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甲午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

允许列强在中国开设工厂,说明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的阶段,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

列强在中国掀起了瓜分的狂潮,引起了戊戌变法,使中国人从向西方学习器物层面到学习政治层面。

C项中开启了东方学习的近代化不是在甲午战争后,而是在之前的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

1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个留学日本的高潮,但清末留日学生运动的发展在全国各省之间极不平衡。

以下是清朝留学生会馆于1903年对留日学生人数的统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表3

江苏

浙江

广东

直隶

山西

陕西

河南

广西

贵州

云南

175

154

108

77

3

4

6

3

1

2

①沿海省份经济文化相对发达

②地理上的方便

③近代沿海一带开放较早,人们的观念相对先进

④近代南方学子较北方学子有更强烈的救国精神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利用材料提供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末留日学生运动的发展在全国各省之间极不平衡”结合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分析。

17.清同光年间人欧阳昱在《见闻琐录》中记述:

“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倘居奇不卖,欲昂其值以俟,则逾七日减十之一,再逾七日减十之二,又逾七日减十之三;俟愈久,价愈减……”这主要表明

A.外国人高价购买中国茶叶B.外国人操纵中国茶叶价格

C.中国茶叶深受外国人喜爱D.中国茶叶商人内部不团结

【答案】B

18.福建华侨邱忠坡早年赴南洋经商,1875年回厦门创办万兴轮船公司,后参与厦门太古码头的投资,兼营进出口贸易,成为太古洋行的买办。

邱氏家族还涉足厦门的房地产、商铺等行业。

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万兴轮船公司是洋务企业②邱氏创办企业得益于清朝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邱氏企业具有买办性质④邱氏企业家族性产业特点突出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答案】D

19.下表反映了1918—1920年中国进口日本纱和印度纱的变化情况,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代

日本纱

印度纱

1918.5—1919.4

70891

39251

1919.5—1920.4

34177

138906

-36714

A.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B.印度纱物美价廉

C.群众性反帝斗争开展D.一战后日本经济萧条

【答案】C

20.有人说:

“中国如无一九三五年之币制改革,决不能有一九三七年之抗战。

”以下与法币政策制定的背景相关的是

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的需要

日本侵略中国的威胁

实行金融银本位制的需要

A.

B.

C.

D.

【答案】C

21.造成表2银行分布状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表21925—1934年中国银行分布简表(单位:

家)

时间

北京(北平)

天津

上海

全国

1925

23

14

33

84

1934年

2

10

59

93

——摘编自:

朱荫贵《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中国银行业》

A.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B.全国政治中心的南移

C.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D.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答案】B

22.下图是陕甘宁边区1941—1943年安置难民情况统计。

这一时期难民大量迁往边区的原因是

图5

①日本侵华,加紧掠夺沦陷区资源②国比党的腐败统治

③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政策感召④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抗战的总后方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A

【点拨】难民迁入主要与日本侵华、国统区的统治和边区的建设有关。

23.下表为近代不同时期在华投资总额最多的国家的相关数据统计。

对其解读正确是

时间

1840-1895

1895-1911

1911-1927

1927-1937

1937-1945

1945-1949

国家

英国

英国

日本

美国

美国

美国

险额

(万元)

8026

33955

69627

11969

262096

4791

占列强对华投资比重

82.5%

28.1%

44.2%

37.3%

75.5%

68.1%

A.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日、美在华势力的消长

B.列强对华投资总体呈下降趋势

C.列强投资缓解了中国民族工业资金短缺问题

D.美国对华投资始终占重要地位

【答案】A

24.魏源著《海国图志》印刷近千册不久被列入禁书;《瀛环志略》一书在作者徐继畲被罢官后也被查禁。

造成其相同归宿的原因是

A.清朝沉醉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B.书中作者的观点触怒清帝

C.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惨败D.作者的罢官经历决定其归宿

【答案】A

25.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

“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臣交祸之据,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

流血遍全国……绵祸八十年……臣窃观近世万国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由来,迹其乱祸虽无道已甚,而时势所趋,民风所动,大波翻澜,回易大地,深可畏也。

”下列各项,符合康有为本意的是

①认为万国行立宪之政是世界潮流

②认为用革命暴力来改变政治制度会引发祸端

③认为法国革命推动了各国的政治改革

④认为君主专制的官僚体制导致君臣交祸

A.①②③B.①④C.②③④D.②④

【答案】A

26.1919年,陈独秀在《立宪政治与政党》中指出:

“立宪政治在19世纪总箅是个顶时髦的名词,在20世纪的人看起来,这种敷衍不彻底的政制,无论在君主国、民主国,都不能够将人民的信仰、集会、言论出版兰大自由权完全保住,不过做了一班政客先生们争夺政权的武器。

”这表明他

A.否定中国传统文化B.倡导民主共和政体

C.反对学习西方文化D.转变救国探索方略

【答案】D

27.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李鸿章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郑观应

“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章太炎

“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梁启超

“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B.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C.实现中国工业化,自强求富D.启蒙与救亡并重

【答案】A

28.“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在近代中国最早认识到这种现状的是

A.资产阶级维新派B.资产阶级革命派

C.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D.马克思主义者

【答案】C

29.孙中山认为,“中国现在虽然没有大地主,但是一般农民都是没有田的,农民所耕的田,大都是属于地主的,地主却不去耕作。

中国农民都不是为自己耕田,是替地主耕田,所生产的产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

这是很大的问题,应该用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空想性和革命性的统一B.土地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C.主张用革命手段剥夺地主土地D.体现了“耕者有其田”思想

【答案】D

30.孙中山答日本人:

“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

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

”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A.人性本善B.舍生取义C.民贵君轻D.得道者多助

【答案】C

31.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相比。

中国辛亥革命时期出现的人文主义思潮的鲜明特点是

A.更关注个人的人生价值

B.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

C.更注重个人的思想解放

D.个人价值与民族独立解放相结合

【答案】D

32.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文指出:

“(中国)每省对于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统御整理之责;但于各省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联贯矣。

”此语表明孙中山

A.认同自由平等的观念

B.放弃民主共和的道路

C.主张三权分立的原则

D.汲取分权制衡的思想

【答案】D

33.胡锦涛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说: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

”以下史实能够证明此观点的是:

①领导了国民大革命②抗日战争的胜利③人民解放战争④社会主义改造⑤改革开放

A.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

【答案】A

【点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关注题干中的时间,引出背景知识:

民族独立运动。

结合中国的史实——国民大革命,就可以分析出来。

34.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

“土地分配的标准:

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

……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

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

”发生这一变化主要是为了

A.满足贫苦农民的土地要求B.争取大多数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体现公平、公正的社会原则D.增强井冈山根据地的经济实力

【答案】D

35.毛泽东:

“为人民服务”;邓小平: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的一切都是为了我的祖国和人民”;江泽民: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胡锦涛:

“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

以上材料体现的思想,其共同本质是

A.提高党和国家的执政能力B.一脉相承而且与时俱进

C.执政党的首要任务是走群众路线D.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答案】D

36.1980年,意大利记者提出“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

”时,邓小平明快、干脆地回答:

“永远保留下去。

”这体现了

①毛泽东思想是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之一

②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对毛泽东功过的客观评价

③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为邓小平理论奠定基础

④邓小平的政治智慧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①②③

【答案】B

37.1913年1月,《大公报》有文章描述当时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现象:

“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

”这种现象反映了

A.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B.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

C.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D.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

【答案】A

38.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符号给人留下深刻记忆,下列时代符号对应正确的是

A.清末符号:

租界、洋人、水师、中山装、火轮船、军阀

B.民国符号:

黄包车、旗袍、长衫、上海滩、黑色礼帽

C.文革符号:

大字报、绿军装、洋布、红色、语录、买办

D.80年代符号:

自行车、QQ、录音机、霹雳舞、摇滚乐

【答案】B

39.1903年4月17日《大公报》注:

“他们(当时的上海居民)看着外国事,不论是非美恶,没有一样不好的;看着自己的国里,没有一点是好的,所以学外国人惟恐不像。

”材料表明当时上海居民

A.生活方式和日常消费西方化B.注重传统习俗与西方习俗的融合

C.盲目崇洋和讲求虚荣D.从不接受西方的习俗

【答案】C

40.服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社会的变迁:

①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②北魏时期魏孝文帝“更姓易服”;③唐女装“袒露”与宋女装“清雅”;④民国时期“中山装”的流行之风。

这些案例可以归纳出服饰变化的趋向及特点,下列表述最为恰当的是

A.服饰变化表明人们的等级观念日趋淡薄

B.服饰变化受时代、观念和文化交流的影响

C.服饰变化反映不同阶层和职业贵贱有别

D.民族交流是服饰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41.(12分)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

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

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

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

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赴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据此梁启超认为“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

”甲午战争后,有人说:

“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以上关于甲午战争的观点。

(要求:

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及所学知识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41.(12分)赞成:

梁启超认为甲战胜负是双方实力对比的必然结果。

①当时双方实力差距不大,但中国存在着根本性的弱点。

②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

③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

④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

⑤日本在战争期间能一致对外;清政府腐败无能,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动员全国力量抗击日本侵略。

(12分)

反对:

认为甲战胜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双方实力对比:

甲战前中日双方实力相差不大,国际社会公认的亚洲强国是中国;战略战术:

战前:

甲战中方失败主要原因是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中方仓促应战,战前清政府战和不定,避战自保,寄希望于国际调停。

战争期间:

李鸿章战略战术失误,指挥不当,主动放弃制海权,避战保船。

部分将领贪生怕死。

(12分)

(第一层次,0—4分,观点不明确,没有结合史实论述,逻辑关系不清楚。

第二层次,5—8分,观点较清楚,只结合部分史实论证。

第三层次,9—12分,观点明确,能结合史实多角度论证,史论结合,逻辑关系严谨,层次分明。

42.(12分)史学界对辛亥革命发生的价值和共和政体的选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观点一:

时至二十世纪初年,大清帝国害了癌症,气数已尽,非垮不可了。

“墙倒众人推”!

众人推的方向是完全一致的;方法也完全相同。

只是你推你的、我推我的罢了——这便是满清末年,中国革命运动的形式和性质。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观点二:

“君主立完比民主共和更符合国情”,“搞君主立宪会更好些,政治局面会更稳定持久”、“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革命”在中国不一定就是好事情,辛亥革命是造成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请对上述某个观点进行评论。

(要求:

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42.(12分)

(1)政治环境:

资产阶级统治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