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所有古诗共96首带注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24265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7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所有古诗共96首带注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所有古诗共96首带注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所有古诗共96首带注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所有古诗共96首带注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所有古诗共96首带注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所有古诗共96首带注译.docx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所有古诗共96首带注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所有古诗共96首带注译.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所有古诗共96首带注译.docx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所有古诗共96首带注译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文中所有古诗 (共96首)

一年级上册 (8首)

1、山村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注:

①去:

距离。

②烟村:

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③亭台:

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译: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

创作背景:

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2、古朗月行(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注:

朗月行:

乐府旧题。

《乐府诗集》卷六五收录此题,列于《杂曲歌辞》。

呼作:

称为。

白玉盘:

白玉做的盘子。

疑:

怀疑。

瑶台:

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穆天子传》卷三:

“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

西王母为天子谣曰:

‘白云在天,山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天子答之曰:

‘予归东土,和治诸夏。

万民平均,吾顾见汝。

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译:

小时候我不认识月亮,将它呼作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人的明境,飞到了天上。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前。

陈沆云:

“忧禄山将叛时作。

”(《诗比兴笺》)萧士赟云:

“按此诗借月以引兴。

日,君象;月,臣象。

盖为安禄山之叛,兆于贵妃而作也。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3、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

曲项:

弯着脖子。

歌:

长鸣。

拨:

划动。

译:

“鹅!

鹅!

鹅!

”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创作背景:

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

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

每到春天,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格外迷人。

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

客人见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他几个问题。

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

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试试骆宾王,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4、画鸡(明)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注:

①裁:

裁剪,这里是制作的意思。

②将:

助词,用在动词和来、去等表示趋向的补语之间。

③平生:

平素,平常。

④轻:

随便,轻易。

⑤言语:

这里指啼鸣,喻指说话,发表意见。

⑥一:

一旦。

⑦千门万户:

指众多的人家。

 

译:

头上的红色冠子不用特别剪裁,雄鸡身披雪白的羽毛雄纠纠地走来。

它平生不敢轻易鸣叫,它叫的时候,千家万户的门都打开。

创作背景:

《画鸡》是明代中后期时诗人为自己所画的一只大公鸡所提的诗,诗人画完这只高昂的公鸡后写好这首诗,在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泛滥的年代,托物言志,用通俗流畅的词语描绘了画作中那只羽毛雪白,冠顶通红的公鸡。

5、登鹳雀楼(唐)王之焕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

⑴鹳雀楼:

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蒲州府志》记载:

“(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⑵白日:

太阳。

依:

依傍。

尽:

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⑶欲:

想要。

穷:

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

眼界宽阔。

⑷更:

再。

译: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创作背景: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6、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译:

远远望去,似乎有一些山峦色相;走近溪边仔细倾听,却根本没有什么东西叫做水声;

7、锄禾(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

⑴禾:

谷类植物的统称。

⑵餐:

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译:

文农民辛勤种田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8、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

1.凌寒:

冒着严寒。

2.遥:

远远地。

知:

知道。

3.为(wèi):

因为。

暗香:

指梅花的幽香。

译: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

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主张“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富国强兵,进行全面改革。

而反对者谤议不断,熙宁七年(1074)春,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王安石罢相。

次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

熙宁九年(1076),再次被罢相后,心灰意冷,放弃了改革,后退居钟山。

此时作者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傲雪凌霜的梅花有着共通的地方,因此写下此诗。

 一年级下册(6首)

1、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

⑴静夜思:

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⑵床:

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今传五种说法。

①指井台。

②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③“窗”的通假字。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⑤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

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⑶疑:

好像。

⑷举头:

抬头。

 

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创作背景:

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

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2、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

⑴不觉晓:

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晓:

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

听见。

啼鸟:

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句:

一作“欲知昨夜风”。

⑷“花落”句:

一作“花落无多少”。

知多少:

不知有多少。

知:

不知,表示推想。

译:

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

《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3、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

⑹黄鹂:

黄莺,鸣声悦耳。

⑺白鹭:

鹭鸶,羽毛纯白,能高飞。

⑻窗含:

谓由窗往外望西岭,好似嵌在窗框中,故曰窗含。

西岭:

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

这是想象之词。

⑼东吴:

指长江下游的江苏一带。

成都水路通长江,故云东吴万里船。

译: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间鸣叫,一行白鹭向湛蓝的高空里飞翔。

西岭雪山的景色仿佛嵌在窗里,往来东吴的航船就停泊在门旁。

创作背景:

这组诗当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

唐肃宗宝应元年(762),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治今四川三台)。

次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回到成都再次镇蜀。

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

这时杜甫的心情特别舒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

明末王嗣奭《杜臆》说这组诗“盖作于卜居草堂之后,拟客居此以终老,而自叙情事如此”。

4、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

⑴汪伦:

李白的朋友。

⑵将欲行:

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

⑶踏歌:

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

⑷桃花潭:

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深千尺:

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⑸不及:

不如。

 [2]  [3]  [4] 

译:

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创作背景:

此诗约为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李白自秋浦往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时所作。

汪伦是李白的友人。

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为汪华五世孙,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

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后汪伦任满辞官,居泾县之桃花潭。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宋本《李太白文集》题下注:

“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

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

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

“先生好游乎?

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

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欣然至。

乃告云:

“‘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

”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

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

5、春夜喜雨(节选)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注:

⑴知:

明白,知道。

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⑵乃:

就。

发生:

萌发生长。

⑶潜:

暗暗地,悄悄地。

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⑷润物:

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译: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

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

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

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

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6、长歌行(节录)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

⑺百川:

大河流。

⑻少壮:

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⑼老大:

指年老了,老年。

徒:

白白地。

译: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创作背景: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

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

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此诗是汉乐府诗的一首。

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

二年级上册(6首)

1、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

山行:

在山中行走。

⑵远上:

登上远处的。

寒山:

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

石子铺成的小路。

生:

明万历赵宦光刊本《万首唐人绝句》、明高棅编《唐诗品汇》、清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和康熙《御定全唐诗》作“深”。

⑷坐:

因为。

枫林晚:

傍晚时的枫树林。

⑸霜叶:

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于:

比。

译:

深秋中沿着弯曲的小路登上远山,在那白云生成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染过秋霜的枫叶胜于二月红花。

创作背景:

这首诗记述了一次远山旅行,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

作者秋登寒山,有了充满诗意的发现,于是创作此诗以记之。

2、夜宿山寺(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注:

⑴宿:

住,过夜。

⑵危楼:

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

危:

高。

百尺:

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⑶星辰:

天上的星星统称。

⑷语:

说话。

⑸恐:

唯恐,害怕。

惊:

惊动。

  

译: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3、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

⒅“日照”二句:

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

指香炉峰。

紫烟:

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

”遥看:

从远处看。

挂:

悬挂。

前川:

一作“长川”。

川:

河流,这里指瀑布。

⒆直:

笔直。

三千尺:

形容山高。

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⒇疑:

怀疑。

银河:

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

极言天高。

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

一作“半天”。

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译:

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

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一般认为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

吴小如教授认为,李白这两首诗体裁不一,内容也有一部分重复,疑非一时之作。

詹锳先生在《李白诗文系年》中根据任华《杂言寄李白》诗,认为第一首五古为李白于开元年间入长安之前所作。

附:

三字经(节选)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4、惠崇《春江晓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

1.惠崇:

宋初僧人,擅长诗歌和绘画。

这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图》所做的题画诗。

晓:

早晨。

2.蒌蒿:

生长在河滩上的一种草本植物,可以食用。

芦芽:

芦笋。

烹调河豚时,用蒌蒿和芦笋做佐料,味道十分鲜美。

3.河豚:

一种有毒的鱼,经过加工后可以食用。

河豚欲上时:

河豚春天要从海里回游到江河,初春正是河豚将要逆流而上的时候。

译: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将要回游的河豚是画家画不出的,诗人用他的想象,把江南初春特有的气氛表现得多么真切啊!

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是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

苏轼的题画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遍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木石及宗教故事等众多方面。

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苏轼雄健豪放、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显示了苏轼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高超才能。

而这首《惠崇<春江晚景>》历来被看作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

5、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

1.所见:

写诗人所看见的事物。

2.牧童:

放牧牛羊的小孩。

这里是指放牛的娃娃。

3.黄牛:

牛的一种毛多呈黄色,也有黑色或红棕色。

能耕地拉车,体型比水牛小。

一般分为蒙古牛、华北牛和华南牛三大类型。

4.振:

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5.林樾(yuè):

指道旁成阴的树林。

樾,树荫。

6.意欲:

想要。

7.鸣蝉:

鸣叫的知了。

8.闭口:

闭上嘴巴,不发出声音的意思。

译: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创作背景:

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小住仓山畔,悠悠三十年”(《松下作》),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空灵流利,新奇眩目。

此诗也即是诗人在生活中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后停住歌声准备捕捉蝉的这一幕场景后,诗兴大发而创作。

6、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

⑴偶书:

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小离家:

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

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⑶乡音:

家乡的口音。

无改:

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衰(cuī):

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

全句意谓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

⑷相见:

即看见我。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

即不认识我。

⑸笑问:

笑着询问。

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译: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

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创作背景:

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

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二年级下册 (7首)

1、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

渔歌子:

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西塞山:

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白鹭:

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

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鱼:

俗称“花鱼”、“桂鱼”。

扁平、口大、鳞细、黄绿色,味道鲜美。

箬笠:

用竹篾、箬叶编的斗笠。

蓑衣:

用草或棕麻编织的雨衣。

译: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

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

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这首词于宪宗时一度散失,长庆三年(823),李德裕访得之,著录于其《玄真子渔歌记》文中,始流传至今。

2、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

碧玉:

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

装饰,打扮。

一树:

满树。

一:

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

用丝编成的绳带。

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

裁剪。

似:

如同,好像。

 

译: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

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3、华山(宋)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创作背景:

寇准是北宋时期稀世神童,聪慧过人。

他咏的这首诗,缘境构诗,诗与境谐。

孩子的诗是即景即情之作,与先前的爬山描写投榫合缝,都突出了华山的高峻陡峭,气势不凡,显得贴合山势,准确传神,应该说是难能可贵了。

据记载,寇准七岁,其父大宴宾客,饮酒正酣,客人请小寇准以附近华山为题,作《咏华山》诗,寇准在客人面前踱步思索,一步、二步,到第三步便随口吟出一首五言绝句: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比世人皆知的曹植七步成诗还要快出许多,真是才思敏捷,出口成章。

4、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

发:

启程。

白帝城:

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

杨齐贤注:

“白帝城,公孙述所筑。

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

”王琦注:

“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

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

朝:

早晨。

辞:

告别。

彩云间:

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白帝:

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位于长江上游。

江陵:

今湖北省荆州市。

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

郦道元《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或泝)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啭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日还:

一天就可以到达;还:

归;返回。

猿:

猿猴。

啼:

鸣、叫。

住:

停息。

一作“尽”。

轻舟已过:

一作“须臾过却”。

万重山:

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译:

清晨告别白云之间的白帝城,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能到达。

江两岸的猿在不停地啼叫着,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三月。

当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赶赴被贬谪的地方。

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

此诗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所以诗题一作“白帝下江陵”。

前人曾认为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时所作。

然而根据“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意,以及李白曾从江陵上三峡,因此,这首诗应当是他返还时所作。

5、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

⑴忆江南:

唐教坊曲名。

作者题下自注说:

“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

”按《乐府诗集》:

“‘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

”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

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⑵谙(ān):

熟悉。

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⑶江花:

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

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⑷绿如蓝:

绿得比蓝还要绿。

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译: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

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创作背景: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

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余年,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

而作词的具体时间,历来说法不同。

有说在白居易离苏州之后;有说在开成三年(838年);有说在大和元年(827年);王国维则说写于“大和八九年间”。

这些说法,笼统简单,缺乏事实根据。

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

“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此词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6、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

⑹篱落:

篱笆。

疏疏:

稀疏,稀稀落落的样子。

一径深:

一条小路很远很远。

深,深远。

⑺头:

树枝头。

花落:

一作“新绿”。

未成阴:

新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未形成树阴。

阴,树叶茂盛浓密。

⑻急走:

奔跑着、快追。

走,是跑的意思。

⑼无处:

没有地方。

寻:

寻找。

译: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边的树上花已凋落,而新叶却刚刚长出没有形成树阴。

一个孩子奔跑着追捕一只黄蝴蝶,可蝴蝶飞到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