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700本全集033本草问答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24241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7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古籍700本全集033本草问答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医古籍700本全集033本草问答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医古籍700本全集033本草问答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医古籍700本全集033本草问答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医古籍700本全集033本草问答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古籍700本全集033本草问答精.docx

《中医古籍700本全集033本草问答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古籍700本全集033本草问答精.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古籍700本全集033本草问答精.docx

中医古籍700本全集033本草问答精

<篇名>本草问答

书名:

本草问答

作者:

唐宗海

朝代:

年份:

公元1862-1918年

<目录>

<篇名>叙

内容:

余自去冬游于粤省,得遇张君伯龙。

天姿英敏、文史淹通、留心世故而不习举业,真达人也。

其父墨园曾膺张香帅保荐循吏,政治劳心,每生疾。

伯龙以人子须知医寝,馈方书于今七年前春,其父偶感时证病象危险,群医无策,伯龙极力救治,顿获安全国手之名,一时腾噪。

乃益留心医理。

与余邂逅便留讲贯,谓余所着中西各种医书于病源治法,固已详矣。

而独少本草,未免缺然。

余曰∶吾所论著已寓药性,且本草业经充拣,何烦再赘?

伯龙曰∶不然,诸家本草扬厉铺张,几于一药能治百病及遵用之,卒不能治一病者,注失之泛也。

又或极意求精,失于穿凿,故托高远难获实效,且其说与黄炎、仲景诸书往往刺谬。

若不加辨正,恐古圣之旨不能彰着于天下。

近日西医释药每攻中医,适能中中医之弊,而中国医士不能发西人之覆,徒使西药流弊,又增甚于中国本草之祸岂浅鲜哉?

甚矣!

本草自晋唐以后,千歧百出,极于纲目,几令人目迷,五色三家注力求深奥,转多晦义,徐灵胎冠绝一时,颇合经旨。

惜其时无西人之说未能互证,以注本经。

今先生博通西医,参合黄炎仲景之书以折衷于至当,若不将本草发明,其流弊又谁救哉?

虽西国异产及新出药品不能尽行论列,但使揭出大义,举一反三,则据此以求,无论中西各药,见于目而尝于口,便可推例以知其性矣,幸毋隐秘不宣。

惟先生明以教我,余以伯龙此言甚挚,

\x大清光绪十九年岁在癸巳仲春月蜀天彭唐宗海容川叙\x

<目录>

<篇名>卷上

内容:

\x受业登州张士让伯龙参\x

\x蜀天彭唐宗海容川着\x

<目录>卷上

<篇名>卷上一

内容:

\x问曰∶\x药者,昆虫土石、草根树皮等物,与人异类,而能治人之病者,何也?

\x答曰∶\x天

地只此阴阳二气流行,而成五运(金木水火土为五运,对待而为六气(风寒湿燥火热是也。

人生本天亲地,即秉天地之五运六气以生五脏六腑。

凡物虽与人异,然莫不本天地之一气以生,特物得一气之偏,人得天地之全耳。

设人身之气偏胜偏衰则生疾病,又借药物一气之偏,以调吾身之盛衰,而使归于和平,则无病矣!

盖假物之阴阳以变化人身之阴阳也,故神农以药治病。

\x问曰∶\x神农尝药,以天地五运六气配人身五脏六腑,审别性味,以治百病,可谓精

且详矣!

乃近出西洋医法,全凭剖视,谓中国古人未见脏腑,托空配药不足为凭,然欤?

否欤?

\x答曰∶\x不然,西人初创医法,故必剖割方知脏腑,中国古圣定出五脏六腑诸名目,皎然朗着。

何必今日再用剖割之法?

当神农时,创立医药,或经剖视,或果圣人洞见脏腑,均不必论,然其定出五脏六腑之名目而实有其物,非亲见脏腑者,不能安得。

谓古之圣人未曾亲见脏腑耶!

灵枢经云∶五脏六腑可剖而视也。

据此经文则知古圣已剖视过来,且西洋剖视只知层折,而不知经脉;只知形迹,而不知气化。

与中国近医互有优劣。

若与古圣内经本经较之,则西洋远不及矣!

\x问曰∶\x西人谓彼用药全凭试验,中国但分气味以配脏腑,未能试验,不如西法

试验之为得也,其说然欤?

\x答曰∶\x中国经神农尝药,定出形色、气味、主治脏腑百病,丝毫

不差、所谓尝药即试验也。

历数圣人之审定,盖已详矣!

岂待今日始言试验哉?

\x问曰∶\x辨药之

法,以形色气味分别五行,配合脏腑,主治百病,是诚药理之大端矣!

而物理相感又有不在形色气味上论者。

譬如珀琥拾芥,磁石引针,阳起石能飞升,蛇畏蜈蚣,蜈蚣畏蟾蜍,蟾蜍畏蛇,相制相畏,均不在形色气味上论,又何故也?

\x答曰∶\x此以其性为治者也,夫辨药之形

色气味,正以考其性也,果得其性,而形色气味之理已赅。

故凡辨药,先须辨性。

有如磁石,久则化成铁,是铁之母也。

其引针者,同气相求,子来就母也,以药性论之,石属

金而铁属水,磁石秉金水之性,而归于肾,故其主治能从肾中吸肺金之气,以归于根。

琥珀乃松脂入地所化松,为阳木,其脂乃阳汁也。

性能粘合,久则化为凝吸之性。

盖其汁外凝,其阳内敛。

擦之使热,则阳气外发而其体粘。

停擦使冷,则阳气内返而其性收吸。

故遇芥则能粘吸也。

人身之魂阳也,而藏于肝血阴分之中,与琥珀之阳气敛藏于阴魄之中,更无以异,是以琥珀有安魂定魄之功。

西洋化学谓磁石、琥珀内有电气,其能吸引者,皆是电气发力,能收引之也。

有阴电,有阳电。

凡物中含阳电者,遇有阴电之物即吸;含阴电者,遇有阳电之物即吸。

若阴电遇阴电之

即相推,阳电遇阳电之物亦相推,其论甚悉!

琥珀能拾芥而不能吸铁,磁石能吸铁而不能拾芥,以所含之电气不同也。

西人单以气论,犹不如中国

兼以质论,则其理尤为显然。

磁石之质类铁,故以类相从而吸铁。

琥珀之质能粘,故以质为用而抬芥。

辨药性者,所贵体用兼论也。

阳起石生于泰山山谷,为云母石之根。

其山冬不积雪,夏则生云,积阳上升。

故或乘火气而上飞,或随日气而升腾也。

凡人病阳气下陷,阳物不举者,用以升举阳气,亦以阳助阳之义而已矣!

蛇形长,是秉水气。

行则曲折,是秉太气。

在辰属已,在象居北,在星象苍龙。

总观于天,知蛇只是水木二气之所生也。

蜈蚣生于南方干燥土中而味大辛,是秉燥金之气所生。

蛇畏蜈蚣者,金能制木也。

蜈蚣畏蟾蜍者,以蟾蜍秉水月之精生于湿地,是秉湿土之气所生,湿能胜燥,故蜈蚣畏蟾蜍也。

蟾蜍畏蛇,则又是风能胜湿,木能克土之义。

趁此以求,则凡相畏相使相反之理皆可类推。

\x问曰∶\x物各有性,而其所以成此性者,何也?

\x答曰∶\x原其所由生而成此性也,秉阳之气

而生者,其性阳。

秉阴之气而生者,其性阴。

或秉阴中之阳,或秉阳中之阴。

总视其生成以为区别,盖必原一物之终始与乎形色气味之差,分而后能定其性矣。

有如人参,或谓其补气属阳,或谓其生津属阴。

只因但论气味,而不究人参所由生之理,故不能定其性也。

余曾问过关东人并友人姚次梧,游辽东归言之甚详,与纲目所载无异。

本草纲目载人参歌曰∶“三五加,背阳向阴,若来求我,树相寻。

”我所闻者,亦云人参生于辽东树林阴湿之地,

又有人种者,亦须在阴林内植之。

夫生于阴湿,秉水阴润泽之气也。

故味苦甘而有汁液,发之为三五叶,阳数也。

此苗从阴湿中发出,是由阴生阳。

故于甘苦阴味之中,饶有一番生阳之气,此气可尝而得之也。

人身之元气,由肾水之中以上达于肺,生于阴而出于阳。

与人参由阴生阳,同一理也,所以人参大能化气,气化而上,出于口鼻,即是津液。

人参生津之理如此,非徒以其味而已。

然即以气味论,甘苦中含有生发之气,亦只成为由阴出阳之气味耳。

\x问曰∶\x人参不生于东南,而生于北方。

古生上党,今生辽东、高丽,皆北方也。

此何以

故?

\x答曰∶\x此正人参所由生之理,不究及此尚难得人参之真性也。

盖北方属水,于卦为坎,

坎卦外阴而内阳。

人参生于北方,正是阴中之阳也。

坎卦为水,天阳之气,皆发于水中。

观西人以火煎水,则气出,而气着于物,又复化而为水。

知水为气之母,气从水而出矣!

人身肾与膀胱属水,水中含阳,化气上行,出于口鼻,则为呼吸;充于皮毛,则为卫气。

只此肾与膀胱,水中之阳,化气而充,周者也。

故《内经》曰∶“膀胱者,洲都之官,气化则能出矣。

”此与天地水中含阳,化而为气,以周万物,本属一理。

水在五行属北方,人参生于北方,秉水中阳气,故与人之气化相合,所以大能补气。

不独人参为然,凡一切药,皆当原其所生,而后其性可得知矣。

夫生于北方,有阴中之阳药,则知生于南方,有阳中之阴药,如朱砂是。

人参属水中之阳,丹砂则属火中之阴,丹砂生辰州者,名曰辰砂。

世人用硫黄、水银二物锻炼变为赤色,以冒辰砂,又有灵砂,亦用二味炼成,名曰二气砂。

皆谓其有补坎填离之功,法本于抱朴子。

因抱朴子炼丹砂,服之而仙,后人遂有炉鼎之术。

沿袭至今,尚有辰砂、灵砂两药,均用硫黄、水银二味炼成者也。

水银乃石中之阴汁,硫磺乃石中之阳汁。

合而锻炼,返水银之阴而尽归于阳,变为纯赤,与丹砂之色无异,但由人力造成。

阴返为阳,是阴已尽而阳独存,且有火炼之毒,以之助阳退阴则可,以补阳益阴则不可。

不及丹砂,由天地自然熔铸而成,阳中含阴,外露火色,内含水阴。

夫造灵砂、辰砂者、须用硫黄、水银二味合锻,乃能变成红色,则知丹砂,亦必具硫黄、水银相合之性,乃变化为纯赤之色也。

但丹砂是天地阴阳之气自然锻炼,不假火力,极其神妙,非可以水银、硫黄分论丹砂也。

火体之中含有水气,故丹砂能入心益阴以安神。

又取水银法,将丹砂烧之即出。

既烧之砂脚不足用,以其内之阴汞已走,阳中无阴也。

水银有毒,积阴无阳也,要之合硫磺、水银而作灵砂、辰砂,非阳中含阴之性。

分水银砂脚为二物,则尤阴阳各异,均非朱砂之本性,惟天地南方离火自然熔成之朱砂,外具火色,内含水阴,合乎离卦外阳内阴之象,离中之阴坎之水也。

朱砂火色而内含水银,即离火中含坎水之象,故能补坎之水以填离宫,养血安

神,此为第一。

此可与人参对勘!

人参秉水中之阳而补气,朱砂秉火中之阴而养血。

一生北方,一生南方。

就此二物,便知南北水火阴阳血气之理矣!

夫南北水火,虽非截然究之各有所属。

故北方属水,多生气

<目录>卷上

<篇名>卷上二

内容:

\x问曰∶\x黄或生汉中,或生甘肃,或生山西,或生北口外,令统以北方立论,有理否?

\x答曰∶\x虽不必截然在北,然其为性,实皆秉北方水中之阳气以生,其主北方立论,则就乎得

气之优者而言,故黄以北口外产者为佳。

盖天地之阳气,均由土下黄泉之水中透出于地面,上于天为云雾,着于物为雨露,交于人为呼吸,只此水中之气而已。

人身之阳气,则由肾与

膀胱气海之中发出,上循三焦油膜以达于肺,而为呼吸;布于皮毛,而为卫气,亦只此水中之气而已矣。

水在五行,以北方为盛,故补气之药皆以北方产者为良。

汉中甘肃所产黄,根体多实,气不盛而孔道少;山西所产,体略虚松,以气略盛,内有通气之孔道,故略虚松。

犹不及北口外所产者,其体极松,以内中行水气之孔道更大,故知其气为更盛。

盖黄根长数尺,深入土中,吸引土下黄泉之水,以上生其苗叶,气即水也,引水即是引气,根中虚松窍大者,所引水气极多,故气盛而补气。

人身气生于肾,由气海上循油膜而达口鼻,与黄之气由松窍而上苗叶者无异。

之松窍象人身油膜中亦有通水之松窍油膜者,三焦也,故谓黄为三焦油膜中药。

其能拓里达表,皆取黄从油膜中,而上行外通之义也。

且黄外皮紫黑水火之间色也,惟其秉水中之阳气,故成此水火之间色。

三焦相火水中之阳,名曰少阳。

黄中通象三焦,引水泉之气,以上生苗叶是秉水中之阳而生者也,故有水火之间色,而为三焦之良药,其气类有如是者。

之肉理色黄味甘,土之色

土最深又得土气之浓,所以黄又大补脾。

今人不知身中纲膜是三焦,又不知纲膜上之膏油即是脾之物,不知膜与油相连,又安知黄补脾土,达三焦之理哉?

能知纲膜是三焦,膏油属脾土,则知黄归脾经。

达三焦之理矣!

\x问曰∶\x肉桂生于南方,秉地二之火,以入血分固

矣。

乃仲景肾气丸用之取其化气,而非取其化血,此又何说?

\x答曰∶\x血无气不行,气无血不

附,气血二字原非判然两端。

且其化气乃仲景之妙用,非肉桂之本性也,人身之气,生于肾中一阳,实则借鼻孔吸入之天阳,历心系,引心火下交于肾,然后蒸动肾水,化气上腾,出于口鼻。

仲景肾气丸多用地黄、山药、丹皮、茱萸以生水,用苓、泽以利水,然后用桂导心火以下交于水,用附子振肾阳以蒸动其气。

肉桂之能化气者,如此,乃仲景善用肉桂之妙。

非肉桂自能化气也,若单用肉桂,及合血分药用则多走血分,不是气分之药矣!

又如桂枝色赤味辛,亦是人心肝血分之药。

而五苓散、桂苓甘草五味汤均取其入膀胱化气,非桂枝自能化气。

实因苓泽利水,引桂枝入于水中,以化水为气,与肾气之用肉桂其义相近,不得单言桂枝,便谓其能化气也。

至如黄五物汤治血痹,当归四逆汤治身痛,皆取桂枝温通血脉,可知心火生血。

而秉火气者,入于血分乃是一定之理。

\x问曰∶\x入气分入血分,其理未易明也,

请再言之。

\x答曰∶\x秉于天水而生者入气分,秉于地火而生者入血分。

气本于天,味本于地,气浓者入气分,味浓者入血分。

入气分者走清窍,入血分者走浊窍。

有如大蒜,气之浓者也,故入气分走清窍,上为目瞀而下为溺臭。

海椒味之浓者也,故入血分走浊窍,上为口舌糜烂而下为大便辣痛。

观此二物,即知入气分入血分之辨矣!

盖得天水之气而生者,入气分,人参、黄最显者也。

外如泽泻、苡仁生于水而利水,二物同而不同。

苡仁生于茎上,则化气下行,引肺阳以达于下。

泽泻生于根下,则化气上行,引肾阴以达于上。

百合花覆如天之下垂,旋复花滴露而生,本天之清气,故皆入气分,以敛肺降气。

钟乳石下垂,象天石又金之体也,故主镇降肺气。

蛤蚧生石中,得金水之气,故滋肺金,功专利水,其能定喘者,则以水行则气化,无痰饮以阻之故喘自定。

麦冬、天冬秉水阴者,皆能滋肺以清气分。

龙乃水中阳物,世所用龙骨系土中石品,非水族也。

然既成为龙形,则实本天一水中之阳气而生,既成龙形,又不飞腾。

假石以为质,潜藏于土中,是秉天水之阳以归于地下,故能潜纳肾气,收敛心神,皆用其潜纳阳气之义耳。

茯苓乃松之精汁流注于根而生,是得天之阳以下返其宅者也。

下有茯苓,其松颠上有茯苓苗,名威喜芝。

苓在土中,气自能上应于苟,得松之精则有木性,能疏土也。

凝土之质,味淡色白,功主渗利,能行水也。

其气不相连接,自上应于苗,故能化气上行而益气,西人以松香搓发电气,谓松香中电气最多。

松香沦入地中,变生茯苓,内含电气,其气上应于苗,亦如电线之相贯而已。

然西

国只名为阳气。

松脂秉阳之精,沦入于地,化为茯苓,阳气所发,遥遥贯注,是生威喜芝,非气化之盛。

恶能如是,人身之气乃水中一阳所化,茯苓以质之渗行其水,而气之阳助其化,所以为化气行水之要药。

以上所论,皆得天水之阳而生,故皆入气分。

其他入血分者,则必得地火之味而生,如当归、川芎是。

盖人身之血,是由胃中取汁得心火化赤遂为血,既化为血,乃溢于脉,转枢于胞宫,而肝司之。

故凡入血分之药,皆得地火之气味,而兼入肝木。

当归辛苦,是得地火之味,其气微温,得木之性,而质又油润;得地之湿,故能化汁;助心生血,以行于肝。

别录本草有谓∶“当归过于辛温,行血之功有余,生血之功不足。

”不知人身之血是中焦受气取汁,上腾于肺部,入于心,奉心火之化乃变赤色而为血。

西医言饮食之汁上肺,至颈会管,遂为红色,下入心房。

合观此说,总见奉心火之化,而变为血《内经》所谓心生血者,此也。

当归辛苦温烈之气,正所以出心火之化,以其油润生汁,以其辛温助心火之化。

其功专生血,更无别药可以比拟也。

仲景和血之方无过于温经汤,生血之方无过于复脉汤。

温经汤辛温降利,与川芎同功。

复脉汤辛温滋润,与当归同功。

知心火化液为血,则知复脉汤之生血,并知当归为生血之药也。

川芎味更辛苦,得木火之性尤烈,质不柔润,性专走窜,故专主行心肝之血。

夫苦者,火之味也,苦而兼辛则性温而有生血之功。

若但苦而不辛,则性凉而专,主泄血。

红花色赤,自入血分;而味苦,则专能泄血。

又凡花性皆主轻扬,上行外走,故红花泄肌肤脉络在外在上之血。

丹皮色味亦类红花,而根性下达,与花不同,故主在内及泄中下焦之血。

桃花红而仁味苦,皆得地火之性味者也,仁又有生气,故桃仁能破血,亦能生血。

茜草色赤味苦根甚长,故下行之力更重,专能降泄行血也。

\x问曰∶\x

若得火味,其入心清火泄血,理可知矣。

惟辛味之品是得肺金之味者,乃亦能入血分。

如肉桂、桂枝、紫苏、荆芥,此又何说?

\x答曰∶\x凡药得酸味者,皆得金收之性,得辛味者,皆得

木温之性,此乃五行相反相成之理。

心火生血尤赖肝木生火,此是虚则补其母之义,故温肝即是温心。

肉桂大辛,则大温,虽得金味,而实成为木火之性,故主人心肝血分,以助血之化源。

桂皮尤能上行,张仲景复脉汤用桂枝,取其入心助火以化血也。

远志之性亦同桂枝,但桂枝四达,远志则系根体,又极细,但主内入心经以散心中滞血而已。

不独草木本火味者入血分,有如马为火畜,故马通亦能降火以行血。

枣仁秉火之赤色,故亦入心养血,总见血生于心。

大凡得地火之性味者,皆入血分也。

\x问曰∶\x生地质润,中含水液,阿胶济水煎成,

性本水阴。

二药皆能生血,何也?

\x答曰∶\x离卦中之阴爻即坎水也,阿胶、生地以水济火,正

是以坎填离,有此阴汁,而后得心火化赤,即为血矣!

正《内经》中焦取汁,奉心火变赤为血之理,知血之生化,凡入血分之药从可知矣。

\x问曰∶\x南北地有不同,所生之药,既有水火血气之分,先生已言之矣。

至于东西中央,

岂无异致?

何以不论及耶?

\x答曰∶\x南北水火,其显分者也,况阴阳摩荡,南未尝不得北气,北

未尝不得南气。

至于东西循环,中央四达,其气错行,故可不分。

然亦有可分别者,如青礞石、化红皮荔枝核,皆秉东方木气者也。

或能平肝以行痰,或能散肝以解郁。

皆以东方产者,为得木气之全,故此等药广东产者为佳。

川贝母、生石膏、桑白皮,皆秉西方金气而生,或利肺降痰,或清金去热,皆以西方产者,为得金气之清,故此等药以川西产者为佳。

至于李用东行根、石榴,用东向者皆取得木气也;侧柏叶皆西指,取用必取西枝,只是取其得金气耳。

至于中央备东南西北之四气,而亦有独得中央之气者,如河南居天下之中,则产地黄。

人见地黄黑色,不知其未经蒸晒,其色本黄。

河南平原土浓水深,故地黄得中央湿土之气而

生,内含润泽土之湿也。

人徒见地黄蒸成色黑,为能滋肾之阴,而不知其实滋脾阴。

《内经》云∶脾为阴中之至阴,地黄以湿归脾,脾阴足则肝肾自受其灌溉。

山药亦以河南产者为佳,味甘有液,是得土湿之气,功能补脾,亦补脾之阴也。

惟山药色白,则得土中之金气,故补脾而兼益肺。

地黄能变黑色,实得土中之水气。

故润脾而兼滋肾。

虽同产一地,而有种类形色之不同,故功亦略异。

<目录>卷上

<篇名>卷上三

内容:

\x问曰∶\x甘草入脾,何以生于甘肃?

白术正补脾土,何以不生于河南,而生于浙江?

\x答曰∶\x此正见

五行之理,不得截然分界。

况土旺于四季,是四方皆有土色。

白术之生于江浙,必其地饶有土脉,故生白术内含甘润之

油质,可以滋脾之阴,外发辛

香之温性,可以达脾之阳。

取温润则用浙产者,以其油浓也,取温燥则用KT产者,以其较烈也。

甘草味正甘入脾胃,守而不走,补中气,和诸药。

虽不生于河南中州,而生于极西之甘肃,亦由甘肃地土敦浓,故生甘草。

根深者至四五尺,与黄无异,但黄中空属气分,是得土中水气,甘草中实纯得土气之浓,故深长且实也。

虽生于西,而实得中土之气。

总之五行之理,分言则各别方隅,合论则同一太极。

\x问曰∶\x药有以天时名者,如夏枯草、款冬花,得无以时为治乎?

\x答曰∶\x然天时者,五行

之流运,阴阳之分见,故凡论药,又当论其生之时,与成之候。

虽不尽拘于时,而亦有以时为治者。

夏枯草生于冬末,长于三春,是正得水木之气。

遇夏则枯者,木当火令则气其退谢,故用以退肝胆经之火。

款冬花生于冬月冰雪之中,而花又在根下,乃坎中含阳之象,故能引肺中阳气下行,而为利痰止咳之药。

二物皆以时名,皆得其时之妙用也。

又如冬虫夏草,《本草》不载,今考其物真为灵品,此物冬至生虫,自春及夏,虫长寸余粗如小指,当夏至前一时犹然虫也。

及夏至时,虫忽不见,皆入于土,头上生苗,渐长到秋分后,则苗长三寸,居然草也。

此物生于西蕃草地,遍地皆草,莫可识别。

秋分后即微雪,采虫草者,看雪中有数寸无雪处,一锄掘起,而虫草即在其中。

观其能化雪,则气性纯阳,盖虫为动物,自是阳性,生于冬至,盛阳气也。

夏至入土,阳入阴也,其生苗者,则是阳入阴出之象,至灵之品也。

故欲补下焦之阳,则单用根,若益上焦之阴,则兼用苗。

总显其冬夏二令之气化而已。

麦冬、天冬、忍冬、冬青,皆凌冬不凋,感水津之气,故二冬能清肺,金忍冬能清风热,冬青子滋肾,其分别处又以根白者入肝。

藤蔓草走经络,冬青子色黑,则入肾滋阴。

至于半夏,虽当夏之半,而其根成于秋时,

得燥金辛烈之气味,故主降利水饮,为阳明之药。

此又不可

循半夏之名,而失其实也。

故论药者,或以地论,或以时论,或但以气味论,各就其偏重者,以为主,而药之真性自明。

\x问曰∶\x药多以味为治,味之甘者则归脾经,乃甘味之药多矣。

或正入脾胃,或兼入四脏,

此又何以别之?

\x答曰∶\x得甘之正味者,正入脾经,若兼苦兼酸兼咸兼辛,则皆甘之间味也,

故兼入四脏。

甘草纯甘,能补脾之阴,能益胃之阳,或生用,或熟用,或以和百药,固无不宜。

黄精甘而多汁,正补脾土之湿。

山药色白带酸,故补脾而兼入肝肺。

白术甘而苦温,故补脾温土,和肝气以伸脾气也。

苍术甘而苦燥,故燥胃去湿。

黄味甘而气盛,故补气。

荠味甘而有汁,故生津。

莲米味甘带涩,其气清香,得水土之气,故补土,以涩精止利。

实甘味少而涩性多,是得土泽之味少,而得金收之性多,且生水中,是属肾之果也,故用以收涩肾经,及止泻利。

苡仁亦生水中,而味极淡,则不补又不涩,则纯于渗利。

茯苓亦然,皆以其淡,且不涩也。

赤石脂粘涩又味甘,则能填补止泻利。

禹余粮是石谷中之土质,甘而微咸,甘能补正以止利,咸能入肾以涩精,皆取其甘,亦用其涩。

如不涩而纯甘,如龙眼,则归脾又产炎州,得夏令火气而生,以火生土,故补心兼补脾。

使君子仁甘能补脾,而又能杀疳虫者,因气兼香臭,有温烈之性,故服此忌食热茶,犯之即泄,与巴豆之饮热则泻,其意略同。

以畜物论,黄牛肉甘温,大补脾胃。

羊肉虽甘而有膻气,得木之温,故补脾兼补肝。

猪肉虽甘而兼咸味,得水土之寒性矣,故滋脾润肾。

人乳味甘本饮食之汁,得肺胃之气化而成,故能润养胃滋生血液,补脾之阴无逾于此。

甘松味甘而香烈,故主理脾之气。

木香之理气,以其香气归脾而味兼微辛,又得木气之温,力能疏土,且木香,茎五枝五叶五节五皆合脾土之数,故能理脾也。

以诸果论大枣,皮红肉黄,皮辛肉甘,得以火生土之性,故纯于补脾胃。

梨味甘而含水津,故润脾肺。

荔枝生东南,味甘酸,故归脾,与肝而温补。

总之味甘皆入脾,又审其所兼之味,以兼入别脏,则主治可得而详矣。

\x问曰∶\x苦者,火之味也。

而味之苦者,均不补火,反能泻火,何也?

\x答曰∶\x物极则复阳

极阴生,以卦体论,离火之中爻阴也,是离火中含坎水之象。

凡药得火味者,亦即中含水性而能降火,此正水火互根之至理。

黄连之味正苦,故正入心经以泻火。

栀子味苦象心包,故泻心包络之火。

连翘亦象心包,而质轻扬,味微苦,则轻清上达,清心与上焦头目之火。

莲子象心,而莲心又在其中,味又极苦,有似离中阴爻,用以清心中之火,最为相合。

黄芩味苦,中多虚空有孔道,人身惟三焦是行水气之孔道,主相火。

黄芩中空有孔,入三焦而味又苦,故主清相火。

胆草、胡黄连,味苦而坚涩,兼水木之性,故皆泻肝胆之木火。

惟胆草根多而深细,故泻火并兼降利。

胡黄连则守而不走,是宜细别。

大黄味苦,形大而气烈,故走脾胃,下火更速。

\x问曰∶\x泻火之苦药,其色多黄,又何故也?

\x答曰∶\x黄者土之色,五行之理,

成功者退,火之色红而生土之黄色。

是黄者,火之退气所生也。

故黄苦之药,皆主退火。

若苦味而色不黄,则又有兼性矣。

故花粉色白,味苦而有液,则泻火之功轻,而入胃生津之力重。

元参色黑味苦而有液,则泻火之功少,而滋肾之功多。

丹皮色红味苦,则清心火而行血。

青黛色青味苦,则清肝火而熄风。

总之得火苦味者,皆得水之寒性。

《通

明,吾蜀近医多言苦为者,皆得火之燥性,火证反以为忌,不知苦化燥之说,必其兼燥药。

如苍术、干姜与黄连同用则燥,生地、白芍与黄连同用,岂能燥哉?

况人身六气,热与火各不同。

热是气分之热,故清热者,以石膏、花粉为主,以其入气分也。

火是血分,故泻火者,必以黄连、黄芩为主,以其入血分也。

但知用甘寒而废苦寒,则能清热,不能退火。

辨药者,当知此理。

\x问曰∶\x得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