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由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23130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的由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的由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的由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的由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的由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的由来.docx

《中国的由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的由来.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的由来.docx

中国的由来

中国的由来

  篇一:

中国(China)的由来

  中国(China)的由来

  由于在英文中,中国和陶瓷都是同一个词汇(china),因此,很多人认为西方文字中,“中国”这个词就是来源于“陶瓷”,这种说法很普遍,几乎成为不假思索的定论,有人还考证说,当年景德镇旁边有个地名就是类似“china”的发音,所以,这个地名成为陶瓷的代名词,进一步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只能说,这是一个愿望良好的误会。

  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很长时间里,就像中国对西方的了解一样,都是非常模糊的。

在有文字记载的早期历史中,西方对中国的称呼都与丝绸有关,而与陶瓷无关。

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甚至还不知道中国的存在。

当时他们知道在很远的东方,有一个生产“丝绸”的国家,当时被称为“塞里斯国”(seres)。

亚历山大大帝到达阿富汗后,面对向东而去的万重雪山,终于失去了勇气,掉头南下,前往印度。

东西方在那个时候,失去了一次可能的直接交流机会,双方都只存在于各自的想象之中。

  有一点是确定的,西方对中国最初的了解完全来自丝绸,西方关于“塞里斯国”的所有描述,都与丝绸有关。

但是,当时西方对于“塞里斯国”的丝绸描述也都是错误的。

公元前37年,罗马著名的诗人维吉尔在《农事诗》中,提到了生产丝绸的“塞里斯国”,他认为丝绸的丝是产于一种长着柔软绒毛的树。

罗马另一位著名的诗人贺拉斯也歌颂了丝绸的柔软和精细。

在那个模糊不清的年代,西方对于丝绸的故乡,有很多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想象,例如,认为“塞里斯国”的人可以活到140岁,200岁,甚至还有人说寿命长达300岁。

他们只知道“塞里斯国”是在比印度更远的东方。

  现在西方对中国所用的“支那”这个称呼,最早出现在公元1世纪以后。

公元1世纪中叶,一本用希腊文写成的《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首次提到了“支那”这个名字。

这本书的作者不详。

在这本书里,专门提到了“支那人”(thinae),并且明确说到,丝绸就是从这里来的。

所谓“厄立特里亚海”大致是指今天的印度洋。

这本书中所介绍的“支那”与西方以前的介绍不同,它是第一次记述从海路到达“支那”,而以前的介绍都是从陆地前往“塞里斯国”。

但是,不管是从陆地还是从海路,最终的目的地都是丝绸的故乡。

《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一书的作者描绘的这条

  到达“支那”的航线时,并不十分详细,因此,研究者认为,作者很可能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而非自己真实的航海经历。

这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支那”,与瓷器毫无关系,只与丝绸有关。

  曾经有人对“新浪”的英文名字“sina”提出批评,认为这个词代表“支那”,是一个侮辱性的词汇。

这种意见说对了一部分,“sina”的确代表“支那”,但是在这个词汇产生的时候,以及在产生以后的很长时间里,丝毫没有侮辱的色彩。

“sina”这个称呼产生于公元2世纪,当时西方世界“地心说”的创始人托勒密,绘制了一份世界地图。

在这份地图上,就有“支那”,写为“sina”或“thina”。

  托勒密的这份地图造成一个很有意思的局面,从那以后,西方长期以来都认为有两个“中国”,一个是陆地可以到达的“塞里斯国”,另一个是海路才能到达的“支那”,虽然这两个地方都出产丝绸,但是,在当时西方的地理观念里,无法想象这两个地方都在同一块欧亚大陆上。

元朝的时候,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也认为自己到达的是“支那”,而非“塞里斯国”。

这个误会一直到利玛窦来中国以后才消除。

  那么,公元2世纪时,托勒密地图上的“支那”是否与陶瓷有关呢?

应该说是没有关系的。

首先,托勒密的“sina”是出产丝绸的地方,我们甚至可以从发音上找到痕迹。

其次,公元2世纪时,中国的历史处于东汉时期。

专家认为,那个时候,瓷器在中国刚刚诞生,在此之前都属于陶器,现在中国能够发现的汉代瓷器也不很多。

因此,即使那时有人从海外来到中国,被吸引的应该是丝绸,而不会是陶瓷。

第三,托勒密关于“sina”的描述应该是借助更早以前的历史纪录,而不会是公元2世纪的现实经历。

第四,关于中国陶瓷正式形成的年代,在中国也有不同的意见,《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甚至认为中国的瓷器诞生于晋代。

总而言之,西方文字中最早出现的“支那”与陶瓷没什么关系。

  至于现在英文中的“china”一词,产生很晚。

由于英文是从拉丁文演化出来的,因此,英文“china”这个词源头应该是“sina”,而非英文自己的创造词汇。

严格来说,“支那”这个称呼早于陶瓷的出现,先有“支那”,后有陶瓷,因此,如果说这两个词后来变成同一个词,那也

  是“陶瓷”靠向了“支那”,而非“支那”因陶瓷而得名。

“支那”这个名字更合适的解释,应该是来自丝绸。

  篇二:

中国的由来

  ?

‘中国’一词最初指的是晋南一块地方?

  ——关于?

古中国?

地名的权威性论述

  “中国”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涵盖的意蕴不同。

  它最早出现于尧舜禹时代;它的最初含义是指“京师”,即帝王建都的地方。

  我们知道,古代在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之前,中

  华大地是由一个个部落组成的。

这些部落有大有小,有的甚或几个聚落、聚邑(村、镇、城)就算是一个“方国”。

故史称“夏有万国”,“商国三千”,“周有诸侯八百”。

天子(天下的共主、部落联盟的领袖)建都之地(一般在自己的宗国)为“万国之中”或“中央之国”,故称“中国”。

汉代的训诂大家刘熙说:

“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

”这就是“京师”最初被称作“中国”的由来。

  上古最早有“中国”之称始于尧舜禹时代。

陶寺遗

  址等地考古发掘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国家的雏形。

《帝王世纪》曰:

“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

因此,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帝王所都”之地都在河东,最早称“中国”的地方,只能是河东这块风水宝地。

古史中第一次君权禅让,即舜继尧位,《史记·五帝本纪》是这样记述的:

“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避丹朱(尧之子)于南河之南。

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

舜曰:

‘天也!

’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所谓“之中国践天子位焉”,就是“到京师登上了天子宝座”。

裴骃《史记·集解》在这里引述了刘熙的话:

“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

”这个把“京师”称为“中国”的书例,记载的是尧舜时代的事情。

而在此之前,国家的形态尚未形成,黄帝、炎帝、颛顼等古帝建都的地方,都还不能称为“中国”。

  对此,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华人·龙的传

  人·中国人》一书中曾有精辟的论述。

他说:

  “史书记载,夏代以前有尧舜禹,他们的活动中

  心在晋南一带。

‘中国’一词的出现也是在此时,所以史称舜继位要‘之(到)中国’。

后人解释说:

‘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

’由此可见‘中国’一词最初指的是晋南一块地方,即‘帝王所都’。

中原仰韶文化的花(华)和北方红山文化的龙,甚至江南的古文化都相聚于此。

这倒很像是车辐聚于车毂,而不像光、热等向四周放射。

这样,我们所讲的‘中国’一词,就把‘龙’和‘华’都揽到了一处。

  二十多年来,这一关于“古中国”地名的权威性论

  述,已成为学界的共识,198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曾将此文作为例文。

  当然,尧舜禹之后,夏族逾河东向,进入豫境,

  建夏朝都于河南,历四百年而亡;继之商人崛起,建

  商朝都于河内,历六百年而亡;再到武王灭纣后,周室先都于镐京,后都于成周,历西周、春秋、战国诸时期,八百年后为秦所统一。

以上三代建都的地方也都号为“中国”。

因此,作为“京师”意义的“中国”,在最初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移动的、随代而迁的。

  譬如,近年考古发掘出阳城(今河南登封)、斟鄩

  (今河南偃师)等地夏代各王都城的遗址,应该就是夏代被称为“中国”的地方。

(注意:

夏都和禹都不是一回事)

  又如,《诗经·大雅·荡》:

“文王曰咨,咨汝殷商。

  蜩如螗,如沸如羹。

小大近桑,人尚乎由行。

内櫐于中国,覃及鬼方。

”这是记录周文王“叹纣之辞”,诗中所说的“中国”,当指商的京师朝歌(在今河南淇县)。

(注意:

殷商曾多次迁都,朝歌是纣王受辛的王城)

  再如,1963年在陕西宝鸡出土了西周初年的青铜

  器“何尊”,尊上刻有122字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王城的事情。

文末曰:

“唯武王即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

余其宅此中国,自之牧民。

”“宅此中国,自之牧民”意思是:

建都城于此,在这里统管全国民众。

铭文里的“中国”是指洛邑(在今洛阳一带)。

  有人以河南历史上既是夏商周建都地,又有“中土”

  “中原”“中州”之称,认为“中国”一词只是指河南,这是缺乏分析的。

如前所述,“中国”之称是从尧舜禹时代就开始有了的,那时候的京师在河东的平阳、蒲坂、安邑。

前引《史记·五帝本纪》:

“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这里的“中国”当指舜都蒲坂。

河南虽有许多地方较长时间亦称“中国”,但是是在尧舜禹之后,不是“最早”。

至于“中土”“中原”“中州”都是周、秦以下才有的名称,更不足为据。

而秦统一

  以后的“中国”,从词义上讲,“京师”的含义已经大大淡化,

  篇三:

中国各个省份名称由来的简介

  中国各个省份由来的简介

  一、四个直辖市

  1、北京(京)

  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

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

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

元代改称大都。

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

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

  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

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

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

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

  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

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

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

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

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

  重庆古称“巴”。

秦时称江州。

隋称渝州。

北宋称恭州。

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

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二、五个自治区

  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

  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

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

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

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

  取全称中“内蒙古”三字作为简称。

  2、维吾尔自治区(新)

  辖区古称西域。

西汉设西域都护府。

东汉魏晋改都护为长史。

唐代设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

17世纪中叶以后,清朝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在天山南北设伊犁将军。

清光绪10年(1884年),改为新疆省,意为“故土新归”。

1955年,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取全称中的“新”字作为简称。

  3、西藏自治区(藏)

  元时称西藏地区为“乌思藏”。

“乌思”是藏语“中央”的意思,“藏”是“圣洁”的意思。

明代设立两个都指挥使司。

清代称西藏东部为“康”(喀木),中部为“卫”,西部日喀则一带为“藏”(包括阿里),因其在中国西部,故称西藏。

1965年设立西藏自治区。

  取全称中的“藏”字作为简称。

另一说认为简称源于故称“乌思藏”。

  4、宁夏回族自治区(宁)

  公元5世纪处,匈奴贵族赫连勃勃自以为是夏后氏后裔,故将建立的割据政权定国号为“夏”。

宋代,党项族拓拔氏首领李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今银川),立国号“夏”,创立文字,建西夏王朝。

13世纪,元灭西夏,取“平定西夏永远安宁”之意,在这里设宁夏行省,始有宁夏之名。

1958年设宁夏回族自治区。

取全称中的“宁”字作为简称。

  5、广西壮族自治区(桂)

  宋设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广西”一名产生。

元设广西两江道。

明设广西省。

1958年设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

  因自宋至清,广西的行政中心在桂州(或桂林府),故广西简称“桂”。

另一说认为广西秦时曾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而历史上广西2/3地域属桂林郡,故广西简称“桂”。

  三、两个特别行政区

  1、香港特别行政区(港)

  宋代以前,这里是海上渔民捕鱼歇息的地方。

宋元以后,岛上有个小村,叫“香港村“,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香港因此得名。

1997年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取全称中的“港”字作为简称。

  2、澳门特别行政区(澳)

  名字最早记录于明朝史书,叫做“蚝镜”(濠镜),意为海湾如明镜,盛产“蚝”。

后又称做“澳”,即船只停航寄泊的地方,故称“蚝镜澳”,因隶属广东香山,亦称“香山澳”。

“门”字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说是本地内港的妈祖庙,隔海同湾仔的银坑相望,形成的海峡象门;另一说是本地南面的氹仔、小横琴、路环、大横琴四岛离立对峙,海水贯流其中呈十字门状;再一说是本地南台山(妈阁庙山)和北台山(莲峰山)相封成门。

总之,既是澳,又是门,故曰澳门。

1999年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取全称中的“澳”字作为简称。

  四、23个省

  1、黑龙江省(黑)

  1671年为抵御沙俄东侵,清政府在黑龙江沿岸修筑黑龙江城(黑河旧城),设置黑龙江将军,管辖黑龙江流域。

1907年改为黑龙江省。

  取全称中的“黑”字作为简称。

一说简称源于河流黑龙江。

  2、吉林省(吉)

  吉林一名源于“吉林乌拉”,满语意为“沿松花江的城市”。

1673年建城。

1676年置吉林将军。

1907年将其辖区改称吉林省。

  取全称中的“吉”字作为简称。

  3、辽宁省(辽)

  秦汉魏晋时代,在辽河以东设辽东郡,以西设辽西郡。

北宋时,在今河北、辽宁一带,契丹族建立辽国。

辽金时代设置辽阳府。

元设辽阳行省。

明设辽东都司。

清设辽东将军。

后因辽河流域为清朝发源地,取“奉天承运”之意,改为奉天省。

1929年,取“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之意,改称辽宁省。

  取全称中的“辽”字作为简称。

一说因境内有辽河,故简称“辽”。

  4、河北省(冀)

  战国时,黄河以北的齐国土地称为河北。

汉设河北县。

唐设河北道。

辖区与今有出入。

1928年设河北省。

  辖区相当于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中的冀州,故简称“冀”。

  5、山西省(晋)

  战国至秦汉时,崤山、函谷关以西的地区称为山西。

元时,称太行山以西为山西,设河东山西道宣慰司,这是山西作为政区名称的开始。

明处设山西省。

  辖区为春秋时晋国地,故简称“晋”。

  6、青海省(青)

  因境内有青海湖,故得名青海省。

据《水经注》记载,早在公元前5世纪时,这里就称青海了,也有写作西海的。

唐以后多以青海为正名。

1928年设青海省。

取全称中的“青”字作为简称。

一说认为因境内有青海湖故简称“青”。

  7、山东省(鲁)

  战国至秦汉时,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称为山东。

金时,在开封以东地区设山东东路、山东西路,这是山东作为政区名称的开始。

清初设山东省。

  辖区为春秋时鲁国地,故简称“鲁”。

  8、河南省(豫)古称

  古称黄河以南地区为河南。

汉设豫州部。

唐置河南道。

宋置河南路。

元置河南江北行省。

明初设河南省。

  辖区相当于《禹贡》中的豫州,故简称“豫”。

  9、江苏省(苏)

  清康熙6年(1667年)设江苏省,取两江总督驻所江宁(今南京市)和巡抚驻所苏州(今苏州市)两府首字组成江苏省。

  取全称中的“苏”字作为简称。

  10、安徽省(皖)

  1667年,取当时的政治中心安庆(今安庆市)和经济都会徽州(今歙县)二府首字组成安徽省。

  安庆府是春秋时皖国故地,别称为皖,故安徽简称“皖”。

一说认为因境内最早的名山天桂山古称皖公山,故简称“皖”。

  11、浙江省(浙)

  浙江即江流盘回曲折之意。

战国时浙江指今天的富春江、钱塘江和新安江。

东汉将浙江分为浙东、浙西两个地区。

唐以后这两个地区转化为政区名称。

明初设浙江省。

取全称中的“浙”字作为简称。

一说认为因富春江、钱塘江和新安江古称浙江,故简称“浙”。

  12、福建省(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此设闽中郡。

汉时称福建为闽越国。

唐开元年间设福建节度使,管辖福、建、泉、漳、汀五州,福建是前两州的名字组成的。

元设福建行省。

明设福建省至今。

辖区古为闽越族聚居地,故简称“闽”。

一说因境内有闽江,故简称“闽”。

  13、江西省(赣)

  唐代设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江西由此得名。

宋设江南西路。

元设江西行省。

后皆设江西省。

  因赣江纵贯全省,故简称“赣”。

  14、湖南省(湘)

  唐代在洞庭湖以南,包括湘姿二水流域设湖南节度使,始出现湖南一名。

宋置荆湖南路,简称湖南路。

元明两代设湖南道。

清代设置湖南省。

  因湘江纵贯全省,故简称“湘”。

  15、湖北省(鄂)

  宋代自洞庭湖以北至荆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设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一名产生。

元明两代设湖北道。

清代设置湖北省。

  清代湖北的行政中心宜昌,为隋以后鄂州的治所,故湖北简称“鄂”。

  16、广东省(粤)

  宋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由此出现广东一名。

元设广东道。

明设广东省。

辖区汉初为南粤之地,故简称“粤”。

  17、台湾省(台)

  台湾一名源于西拉雅族的台窝湾支族。

台湾在秦汉时称“东鳀”。

三国时称“东夷”。

元时称“瑠求”。

明万历年间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湾一名。

清光绪11年(1885年)设台湾省。

  取全称中的“台”字作为简称。

  18、海南省(琼)

  因其位于南中国海域,境内最大岛屿又称海南岛,故名海南省。

1988年建省。

因秦以后称这一带为琼台、琼州或琼崖,故简称“琼”。

  19、甘肃省(甘或陇)

  甘肃一名始于11世纪西夏王朝设置的十二监军之一,治所在甘州(今张掖县),辖甘州、肃州(今酒泉)二州,取二州首字组成甘肃。

元设甘肃行省,明代并入陕西省,清代恢复省治。

  取全称中的“甘”字作为简称。

一说认为西夏时行政中心在甘州,故简称“甘”。

由于甘、陕两省间有陇山,甘肃古时别称陇西,故又简称“陇”。

  20、陕西省(陕或秦)

  陕西一名,源于周代周、召二公“分陕而治”,今陕县张汴塬一带古称陕塬,当时的陕西就是陕塬以西的泾渭平原。

唐安史之乱后设陕西节度使,陕西始转化为政区名称。

宋设陕西路。

元设陕西行省。

清设陕西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