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20931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桃花源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桃花源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桃花源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桃花源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桃花源2.docx

《桃花源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2.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桃花源2.docx

桃花源2

《桃花源记》

1.重要实词:

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

一、整体理解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

 

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

 

高尚士也。

闻之。

欣然规往。

未果。

寻病中。

后遂无问津者

二.重要虚词:

乃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为武陵人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

其欲穷其林其中往来种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得其船

三.古今异义:

无论妻子绝境鲜美交通不足间隔缘津仿佛开朗扶既:

 

四.一词多义:

寻:

①寻向所志②寻病终

舍:

①便舍船②屋舍俨然

志:

①处处志之②寻向所志

之:

①忘路之远近②闻之,欣然规往③处处志之

得:

便得一山得其船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闻:

鸡犬相闻村中闻有此人不能称前时之闻

作其中往来种作设酒杀鸡作食有鼠作作索索百千齐作

食设酒杀鸡作食食之不能尽其材一食或尽粟一石

辞停数日,辞去蒙辞以军中多务

言此人一一为具言所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及及鲁肃过寻阳 及郡下诣太守

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引凄异忠之属也

异:

渔人甚异之属引凄异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间遂与外人间隔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鲜芳草鲜美陶后鲜有闻

良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五:

翻译句子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复前行,欲穷其林。

3初极狭,才通人仅容一个人通过。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6黄发垂髫,并佁然自乐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7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8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1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渔人)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3便扶向路

连接中考1、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仿佛若有光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下列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件事。

B、选文前两段写了“渔人”的行踪:

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4.在陶渊明的眼里,“桃花源”为什么是理想社会?

用自己的话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说明。

①环境优美②社会太平③生活安逸(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5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

(1)___;

(2)__;(3)____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B(交通:

互相通达)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7.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C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8.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2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3分)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

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

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B(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

陋室铭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一、解释加点的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二、重点理解课文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

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3.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运用类比的目的是:

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4.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孔子云:

“何陋之有?

”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5.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6.写作特色托物言志的写法

【一词多义】

之:

无丝竹之乱耳何陋之有

往来:

往来无白丁其中往来种作

是:

斯是陋室当是时

名:

有仙则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可以:

可以调素琴可以为师矣

三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何陋之有?

5苔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陋室铭》中考题汇编

2008济宁市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①谈笑有鸿儒鸿儒

9.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0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

2008年泉州市惠安县初中学业质量检查

7.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有仙则名()②斯是陋室()③谈笑有鸿儒()④)无丝竹之乱耳()

9.翻译句子。

(4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孔子云:

“何陋之有?

2008年厦门

三.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4—17题(14分)

14.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

(3分)

①谈笑有鸿儒②无案牍之劳形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008重庆市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4分)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4)无丝竹之乱耳()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1.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2008济宁市8.①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②无法忍受。

9.①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课余(我)考查颜回私下里的言行,(发现他)也算得上能够充分发挥(我课上讲的内容),他并不愚钝。

10托物言志2008年厦门市①博学的人②使身体劳累15.D

2008重庆市9.

(1)名:

有名(或“出名”“著名”“成了名山”)

(2)鸿:

大(3)调:

调弄,这里指弹奏(4)丝竹:

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泛指奏乐的声音10.

(1)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或“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

(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或“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11.D(“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12.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①:

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示例②:

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爱莲说

一、整体了解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古今异义词】

宜乎众矣宜

四、一词多意

之:

水陆草木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故日月星辰移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清:

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

远:

香远益清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可可爱者甚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调素琴

自自李唐来自非停午月分还自扬州

净:

亭亭净植风烟具净

鲜芳草鲜美陶后鲜有闻

二译文

1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连说的中考题

2003年山东省潍坊市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

                   

2005年福建省泉州市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4分)

①水陆草木之花()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③可爱者甚蕃()④濯清涟而不妖()

9.翻译句子。

(4分)

①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文:

10.理解填空。

(3分)

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7、(2分)B8、(①的②却、可是③多④洗涤9、(4分。

每句2分)①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②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却不受沾染。

10、每空1分)追求隐逸贪慕富贵不慕名利(洁身自好)1

2006年湖北省襄樊市(非课改区)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2分)

①可爱者甚蕃()②亭亭净植()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2007年湖北省鄂州市.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2分)

⑴不蔓不枝()⑵陶后鲜有闻()

2007年广西百色市(实验区)

9.解释加点的词语。

(2分)①可爱者甚蕃蕃:

②不蔓不枝蔓:

10.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水陆草木之花B.花之隐逸者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牡丹之爱

11.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

12.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2分)

2008年浙江省宁波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①亭亭净植②陶后鲜有闻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

蚌埠二中(09安徽省)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3分)

⑴甚蕃________________⑵亵玩________________⑶宜乎众矣________________

泰安市(09山东省)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2分)

【甲】《爱莲说》【乙】《记承天诗夜游》

7.解释加点的词。

(4分)

亭亭净植净:

②濯清涟而不妖濯:

中通外直直:

④相与步于庭中步:

8.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9.甲文运用了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心情。

(4分)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自李唐来()②不蔓不枝()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④可爱者甚蕃()⑤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⑥宜乎众矣()

2.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何:

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B.可: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调素琴

C.独:

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之:

水陆草木之花莲之爱

3.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

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河北省(09)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3分

(1)出淤泥而不染而:

(2)宜乎众矣宜: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文:

(2)菊之爱

译文:

18.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周教颐借“莲”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陋室(或陋室不陋)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

2012安徽省青阳县16、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可爱者甚蕃蕃:

陶后鲜有闻鲜:

濯清涟而不妖濯:

予谓菊谓: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9、依据课文内容填空(3分)

本文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限填4个字),借赞美莲花歌颂君子的可贵品质。

从表达方式上看,本文第一段运用描写,展现莲的形象;第二段是,通过品评菊、莲、牡丹,揭示主旨。

“爱莲”即爱。

通篇章法严谨,而行文却跌宕有致,摇曳多姿。

16、

洗涤

认为、以为17、我则唯独喜爱莲,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污染。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18、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随俗浮沉,也不自我炫耀,行为方正,豁然大度,质朴庄重,不慕名利19、托物言志议论君子之德

 

核舟记

一、【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2左手倚一衡木

3为字共三十有四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

二、【一字多义】

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邑人奇之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山色空濛雨亦奇              

为:

为宫室、器皿、人物中轩敞者为舱

可:

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

端:

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

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以:

盖: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绝:

以为妙绝群响毕绝地维绝悬崖绝壁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佛印绝类弥勒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会当凌绝顶                    

属:

神情与苏、黄不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三、【古今异意】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冠,古意:

2、其两膝相比者:

比,古意:

3、高可二黍许:

可,古意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古意今意

.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

不闭,是谓大同。

【古今义异】

1男有分,女有归归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独

【一词多义】

道:

大道之行也未至,道渴而死            不足为外人道也。

 

行:

三人行大道之行也

独:

矜、寡、孤、独、废疾者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修讲信修睦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为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天下为公

分男有分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

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通假字】

1略无阙处②哀转久绝

二、【词类活用】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一词多义

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绝:

沿溯阻绝绝巘多生怪柏哀转久绝

清:

回清倒影清荣峻茂清流见底

 

古今异义字:

自非亭午夜分或王命急宣虽乘奔御风良多趣味略无阙处

六、【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整体把握。

1、本文写景紧紧抓住景物的特点,请说说本文写山突出什么特点?

写水突出什么特点?

 

2、作者写景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4、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

这是什么写法?

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5总括春冬之景的四个字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渔者歌”有什么作用?

8、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

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

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诗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词多义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

寻寻找怀民()寻病终()

闲人农忙无闲人()闲人免进()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

乱猿鸟乱鸣()无丝竹之乱耳()

连接中考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四时俱备(全,都)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指鱼)

C念无与为乐者(怀念)相与步于中庭(互相扶持)D五色交辉(辉映)四时俱备(四季)

2、翻译下列语句。

⑴实是欲界之仙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自康乐以来自三峡七百里中B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朝发白帝,暮到江陵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

3、     解释下列句子的大意。

⑴高峰入云,清流见底_______________。

⑵晓雾将歇,猿鸟乱鸣_______________

10、  在《三峡》一文中,作者也用四字句分别描写了山、水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与本文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有异曲同工之妙。

8、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⑴本文是谢中书给陶弘景写的一封书信。

()

⑵文章以感慨开端,又以感慨收束,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也表达了希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的心意。

⑶文章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传达出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愉悦之感。

()

《记承天寺夜游》

1、本文通过对__________的描写,流露出作者遭贬后____________的心理。

2、对本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苏轼写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他贬官黄州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