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设角色的作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19833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创设角色的作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浅谈创设角色的作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浅谈创设角色的作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浅谈创设角色的作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浅谈创设角色的作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创设角色的作用.docx

《浅谈创设角色的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创设角色的作用.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创设角色的作用.docx

浅谈创设角色的作用

浅谈创设角色的作用

一、“创设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些写景的文章,文笔优美,遣词造句独具匠心,是学生学习、模仿的佳作。

在这类文章中,“创设角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

在《观潮》一课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了潮来前的景色后,让学生自学描写潮来时声势浩大、雄伟壮观,潮来后余波荡漾的景像,并启发学生:

“待会儿,请同学们来当小导游,为我们介绍钱塘江大潮。

”教师利用儿童天性好奇,好表现的年龄特征,创设小导游这一角色,把朗读、复述、背诵这一要求,融入到所创设的“小导游”中,让学生感到新奇。

而且学生朗读、背诵的积极性立即被调动起来,教室里是一片朗朗的读书声。

稍作准备之后,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都想来当小导游。

一会儿,一位学生学着小导游的样子说:

“大家好,我是钱塘江风景区的导游,我们现在来到了钱塘江的观潮台,一会儿……”学生在当导游复述课文中描写潮来时的一段中,融入了角色,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熟悉了课文的内容,还加入了自己的语言,有些学生还能有感情地背诵此段。

这样的教学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枯燥的背诵变得有趣,学生积极参与,兴趣浓厚,整堂课变得情趣盎然。

 

二、“创设角色”,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师所创设的角色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为学生创设了口语练习的大好机会,促进其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例如:

学习《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让学生想像“假如你是朝鲜人民,你会说些什么?

怎样说?

假如你是志愿军战士,你又怎样说?

”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像,进行了生动的叙述,还有两个学生,一个扮成朝鲜人民,一个扮成志愿军,两个学生还进行了表演。

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还给学生创造了语言交际的机会,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锻炼了语言运用能力。

 

三、“创设角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对于书中并无描写,但学生应有所了解的内容,教师创设角色,可以化难为易,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而且可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散、创新、求异,甚至有时学生会在理解课文后,自己创设角色。

 

例如:

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当学完“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人物,我问学生:

“在渑池会上,蔺相如怎样做才没让秦王占了便宜?

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

他怎样说的?

这时,有位学生说:

“老师,我想演蔺相如。

”另一位学生马上说:

“老师,我演秦王。

”还有的学生说:

“老师,我演廉颇。

”学生分别扮演了后两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不仅加深了对角色的情感体验,而且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四、“创设角色”,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教师经常使用创设角色这一方法,学生对饰演角色产生了兴趣,他们不由自主将这一方法运用到作文修改中。

在修改作文时,教师问:

“你们喜欢用什么形式修改作文?

”有的学生回答:

“我想用表演的形式来修改作文。

”于是我请这位同学当众修改作文。

这位学生在念自己的作文前,主动请几位同学充当他文中的角色,按着他所念的内容表演出来,结果台下的学生一下就发现文中人物的动作描写不细致,揭示语没有写,让充当角色的学生不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说。

学生们看后踊跃发言,提出了修改意见。

在创设的角色中顺利完成了作文修改。

 

可见,“创设角色”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实现愉快教学。

更新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创新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

走向教育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伟大使命。

教育创新的基础是教学手段的创新,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习惯于知识的传播,我们的教师习惯于扮演传道士的角色,我们的学生习惯于跳钻教师的思维魔圈,从而使教学丧失了应有的多姿多彩和生动活泼,步入了程式化、模式化的怪圈,使得学生创新的火花往往得不到呵护,反而常常被无情地扑灭。

教育需要创新,教师渴望教学创新,学生呼唤教学创新,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为了更好的实现素质教育,教师应在课堂内有限时间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要使学生学会获得新知的本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设疑引思,激活创新思维

 

教师要营造自由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不断产生新设想。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首先出示新课题,让大家自由发言,根据课题,你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去解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读完课文以后,再让大家对刚才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这样大家虽刚接触文章,但已对文章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讲解起来就轻松多了。

比如,在学习《小音乐家杨科》这篇文章时,同学们提出了十几个问题,像杨科是哪个国家的?

他多大阿?

为什么人们称他为小音乐家?

他的生活怎样?

结果怎样?

等等问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且也掌握了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的学习方法。

 

二、参与操作,激发学生求知探新的兴趣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矛盾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同时,丰富的情感体验可以把客观的要我学,内化为主观的我要学,改变被动消极的学习局面。

我在讲授《威尼斯小艇》时,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动手制作。

每人动手制作一只漂亮的威尼斯小艇。

(2)同桌相互扮演船夫演示。

让桌面当作河,书本、笔、文具盒当作水中的小艇,让学生拿着自己的小艇在水中自由穿梭,体会船夫发驾驶技术。

(3)设计。

让学生们都大胆地到黑板上设计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

有的同学设计水面,有的同学设计两岸的楼房,再让同学们把自己的小艇贴在水面上。

不一会儿,一座美丽的水上城市就诞生了。

(4)扮演船夫。

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扮演船夫,其他同学读课文。

(5)评比。

根据学生们的表演情况,评出最佳船夫。

整节课都是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况下完成的,同学们兴趣盎然,课文内容掌握很快,几乎人人都能熟背。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力

 

教师表示表现出来的创新意思和创新能力是学生创新意思和能力得以培养的保证。

它具体反映在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是小学生对教学知识的主动构建过程,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抓好引入、执行、巩固三个环节,力求促进学生主动探索。

一句话,发挥教师的创造力是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去教。

创造性的教是要教师教的东西更少、更精,学生学的东西更多、更新;创造性的教是要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猜测,激发学生尝试,调动学生想象、促进学生创造。

教师应该相信,人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人人都得到开发和发展。

 

四、目标设置要有创新的导向

 

目标设置要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对未知事物进行想象。

如续写、补写、改些,就能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在讲授《少年闰土》时,可以设计30年后闰土的写作目标,让学生在未知领域内拓展思维,按事物发展的规律想象未来,酝酿新的情节,展示全新内容。

 

五、开展研究性学习,唤起学生的创新意思,增强学生的创新兴趣

 

传统的教育是要求学生按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定向学习,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思。

无数科学家用用创新创造了历史。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抓住这一点,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

创新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因为兴趣可以转变为志趣,志趣可以转变为理想,而理想则可以成为创造力的动力。

研究性的学习课程,能提高学生体验创新快乐的兴趣。

培养学生大胆探索的创造精神,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利用不同方法获得实验结果时,体验创新的愉悦,提高学生自觉创新的积极性。

 

六、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过去的教学法,是把知识喂进学生的大脑,不少教师把知识的答案简单地“交给”学生,甚至把题目的答案规定式的告诉学生,并宣布是唯一答案,而当今的素质教育,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造。

学习方法犹如一把金钥匙,学生一旦拥有,就能利用这把金钥匙,自己去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获得更多的知识。

 

七、教学创新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人,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学创新的必然选择。

社会不仅需要杰出人才的创造,也需要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创造。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有些教师敌视后进生,使得后进生越来越差。

按照发展的观点,任何人都是可以培养的。

如我班曾有一位学生,因母亲过早去世,无人管教,性格及其孤僻,再加上家庭条件差营养不良,导致他丧失了自信心,学习成绩在全班倒数第一,为使他同其他同学一起成长,平时我处处关心他,有时从家里拿饼干给他,有时拿衣服给他。

为此,他的自信心增强了,各方面都很积极,因为他觉得老师没有遗忘他、鄙视他。

学习上也逐渐有了进步,课堂上也能大胆举手发言,敢于上黑板做题目,课下也跟同学们有说有笑。

他的变化,我深深的体会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因此,在教学创新中,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快乐地成才。

 

八、充分尊重学生,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在教学中,教师要切实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让学生确实能够跳起来摘到桃子,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基础各不相同,对于他们的要求也应采取不同的层次,提问题时,复杂些的问题尽量让优等生回答,简单点的问题应让后进生回答,这样就可以树立起差生的自信心,让他们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现在的小学生大都头痛写作文,尤其是差生总也写不好一篇作文,对这样的同学就该稍稍降低评价标准,当他们得到一个较好的评价时,心中就会喜悦,更会希望下次依然得到。

这样他们的以后的作文就会大有进步,并接二连三地写出较好的作文来,甚至是真正的好习作。

所以说,只要我们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心理水平相适应,他们就能发挥出巨大的创造潜能,具有无限的创造力。

 

总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造教育,主渠道在课堂。

这要以来与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以主人翁态度参与学习,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自身时间能力和创造才能。

直面课堂看教改真实朴素是语文课的基石

 

很多人喜欢把课堂说得很神秘,要制造课堂氛围,要体现教学艺术,要这样要那样。

到最后,什么都想到了,就是忘记了真实。

 

那天听一堂比赛课,上课的是一位青年教师。

课堂中最后有个环节是叫学生写字,教师巡视。

这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一个环节。

我知道到这时候,课已经结束了。

虽然说教师还在巡视,可那只是做做样子而已。

真不好意思,我也已经把听课笔记合上了。

突然,教室里响起了一个很幼稚、很响亮的声音:

老师,你走到我的身边,怎么不看看我啊?

 

听课的老师都笑了,我看见上课的老师脸红了。

 

我们的老师已经习惯了“作秀”,习惯了形式。

可是突然之间,我们发现如今的孩子不再那么乖了,他们敢于对老师说“不”了。

课改最大的变化不是我们的老师而是我们的学生。

老师们在脸红之后应该感到欣慰。

 

有位老师上《葡萄沟》,上完了问学生:

“你们想去葡萄沟玩吗?

”学生说想,老师说,那你们下次去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叫上我。

本来老师是随便说说的,因为课上完她就要回自己的学校了,可学生是很认真的。

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

“那你住在哪里啊?

 

相信很多老师都是这样教学这篇课文的。

说真的,如果那个老师直截了当地回答学生,我就不好说什么了,可是她居然不敢。

我不知道提问的学生会有什么感受,反正我是非常难受的。

新课程强调对话,强调生成。

可是学生真正和你对话了,课堂真正生成了,我们老师为什么不敢了呢?

 

有位老师上《春雨的色彩》,在学习了春雨是绿色的、是红色的、是黄色的之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你们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结果不少学生做闭眼沉思状,努力地去聆听、去想像,可结果却令老师十分下不了台。

一位学生说:

“老师,我什么也没看到!

”这是真实的。

老师并没有着急,她说,那我们一起再去看一看。

听一听吧。

然后是配乐的课文朗读。

还是那个学生,他说,老师,我现在看到了,春天的田野是花花绿绿的。

 

这样的问题我们也经常会问,我们的学生一般都很乖,知道老师要听什么,所以不会说什么都没看到、什么都没听到。

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说出来了,老师没有说再想想看,而是马上反思自己的教学,调整自己的教学,让学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再次感受语言文字带来的美,这次学生感受到了。

这样的教学才是真实的。

 

从“一言堂”的分析讲解,到“语言文字训练”大行其道,再到“自主、合作、探究”如火如荼。

我们的语文课什么都不缺,就缺真实。

 

语文课应该是真实的。

课堂教学要生活化,要适应学生阶段性的发展,要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学生真情流露。

教师要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真知。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向学生传授真知是一个教师的神圣使命,也是尊重爱护学生的表现。

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用真诚的雨露去滋润学生的心田,用真理的光辉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真实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石,只有这个基石牢固了,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建设好。

用真实的眼光看学生,学生是聪明活泼的;用真实的眼光看自己,自己是个性鲜明的;用真实的眼光看教学,教学是朴素平常的。

 

语言文字是语文课的根本

 

新课程很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

很多老师掌握不好融合的尺寸,所以就出现了许多四不像的课。

 

最近一次年轻教师的教学比赛,我们选用的课文是实验教材二年级的《画风》。

教材的内容很简单,说的是三个小朋友是怎样把风画出来的。

结果6位老师在教学的时候无一例外地都叫学生带来了水彩笔,让学生画画。

有小组画的,有添画的,有个别画的,有到黑板上画的……一节课的大半时间都用在让学生画风上了。

到后来,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听美术课了。

 

这个案例比较特殊,因为课文的题目是画风,教师自然也就容易想到让学生画画了。

可是这样的课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语文课到底姓什么?

 

新课程倡导学科间的融合,强调阅读的拓展,这是和时代的需求、社会的发展相一致的。

我们要走出小语文的圈子,树立大学科、大语文的观念。

语文姓语名文,能否把握好语文的性质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过程。

语文课的核心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如果脱离了课文的语言文字去融合、去拓展,那么语文课就不是语文课了。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加强课外阅读的拓展是必要的。

同样是画风,有一位老师处理得相当好:

 

在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她让小朋友自己到黑板上去画,然后让画的小朋友说说,你画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画?

 

这个教学环节中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画。

我们让学生画画是为了了解学生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状况;二是画了之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画,把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我还看到过另外一个教学案例:

 

一位老师上《台湾蝴蝶》,上到该让学生看蝴蝶图片时,老师突然说找不到投影片了,让学生自己仔细去读课文,把几种蝴蝶的特点画出来。

 

这里老师的教学目的很清楚,不是要学生知道那些蝴蝶是怎么样的,那是生物课的任务,而是要引导学生去读懂课文。

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语言文字之后,老师终于把投影片找到了,让学生观赏一下那些美丽的蝴蝶,把语文教学适当地拓展开去。

 

学科融合,强调的是渗透,是为我所用。

你在语文教学中融合美术、音乐、自然、数学都可以,关键是不要忘记自己是语文老师,现在上的是语文课。

 

人文关怀是语文课的灵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里面提到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虽然是针对经济体制改革说的,但对我们的课程改革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以人为本,体现教师对学生真正的人文关怀,这是我们语文课的灵魂。

 

可是,什么是真正的人文关怀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这是一堂识字课,要学生认识老虎。

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安排了一个让学生表演的环节。

一个胖乎乎的女孩子上来说,我是老虎,如果你不带礼物,不尊重我,说我馋,说我胖……我就吃了你!

 

课改以来,我们的学生变活跃了,他们说话的机会多了,表演的机会多了,得到肯定和表扬的机会也多了。

可是我看到这样的表演,听到这样的话语,却怎么也笑不起来。

这就是所谓的创新?

这就是课改带给我们学生的变化?

教师呆了一下,什么也没说,就叫那学生下去了。

我们的语文老师只记得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要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当学生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需要老师的人文关怀的时候,我们老师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做。

 

有一个很有名的实验,叫“煮金鱼”。

原来好像是常识课的内容,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引进到语文课堂里来了,而且好像很多名师都上过这课,被认为是观察作文的经典案例。

最近,我又听到了一位年轻教师上这个内容。

 

为了制造悬念,教师卖了很多关子,说自己饿了,要把金鱼煮了吃。

然后问学生可以怎么吃。

有些学生就给老师提建议,说可以烤了吃,煎了吃,也可以煮了吃。

还有一些学生听老师说要煮金鱼都非常吃惊,请求老师不要把金鱼煮了吃,因为那样太残忍了。

可老师为了把课按照预先设计的环节上下去,还是坚持非煮不可。

老师说:

“我管不了那么多了,我饿了。

 

最后当然是金鱼被老师抓进了试管里。

看到那些善良、可爱的孩子吃惊、迷惑的样子,我真替他们难过。

金鱼当然没有死,可是我很担心孩子们那种单纯、天真的火花,会在我们这样的教学下熄灭。

 

我听过一位老师上口语交际,题目是《我的妈妈》,孩子们都有很多话要说。

可是,突然,有个小女孩在座位上哭了。

老师很奇怪,走过去问她。

她就是不说,一个劲地哭。

老师摸摸她的头,又走过来了。

过了一会儿,那学生终于止住了哭。

老师就轻轻地问她:

“是不是想妈妈了?

”那孩子点点头。

老师就说,那你来说说你的妈妈吧。

哪知道,那孩子又哭了。

老师就说,对不起,等下课后,你再和老师一个人说好吗?

 

后来,我了解到,那个孩子的父母离异了。

我真为我们的老师捏了一把汗。

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批评她,或者一定要她说,那对这颗幼小的心灵来说,该是一种多大的伤害啊。

 

人文性是隐含着的,体现在我们教学的细节中。

新课程新享受当我决定写一写课改的论文时,我的脑海里就呈现出这么一幕幕另我心跳不已的画面。

一双双小手高举着,一句句稚气未脱的童声异常响亮回荡在我耳边,

 

弯弯月亮像掰开的桔子瓣弯弯的月亮像笑时裂开的嘴弯弯的月亮像老师的眉毛弯弯的。

老师,我想给你提个意见,你刚才读时把一个字漏掉了。

守慧同学,我来夸夸你,你读得真有感情,我想向你学习。

我对乌鸦的做法不同意,我觉得用石头扔下去,水会脏了,乌鸦可以到树上啄一粒粒的种子扔下来。

我知道为什么笑是竹字头,因为我们大笑的时候,像竹子一样摇摇摆摆,笑得直不起腰来,所以用竹字头。

我们小组决定采用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个个挺直腰板的身影在我眼前呈现,一双双小眼,专心的盯着自己写得每一字,那种神情是那么专注,口里还小声的念着:

zuo坐,坐下的坐。

一个个满脸通红的,扯开嗓门大声地喊:

加油,加油哎,又输了一脸的难受,唷

 

,输了欢声振耳,就这样个个像跳跃的音符,奏起了一曲曲走进新课程之歌,也奏起一曲曲快乐的课堂欢乐曲,我们都在享受着。

 

新课标也指出了,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一、享受人文关怀

 

说不清人文的具体内涵,但融入学生中间,主客不分,你说我辩,自在交流,不吐不快,其乐融融,

 

教师应先与文本亲密接触,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师生之间的对话,生与生之间的交谈营造自由对话的场景,让我融于我们之中。

听过一节数学课,老师在学生尝试画圆之后。

 

师:

大家画得都不错。

但是,也有个别同学画得不够理想,甚至没有画出来。

请大胆猜一猜,他们可能哪儿出问题了?

学生根据自己画圆的体会,一一列举出可能出现的问题。

然后教师作简单的总结这些就是画圆的注意点。

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是急于指出错误,而是以猜这一方法,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宽容学生的错误,给学生自我纠错的机会。

在学生表达不清或者不能准确表达自己意思的时候,教师的话:

哪位同学明白了他的意思?

他的意思你们听懂了吗?

谁来说一说?

让学生自觉纠错于无痕之间,凸现宽容,体现人文的关怀。

于永正老师说过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都应当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这种关怀应从生活的细枝末节入手,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理解、尊重、关爱,从而影响孩子的心灵。

课堂是一种最自由的精神对话,是一种最需要自由的精神创造。

最真的感情,是在自由的心境中流露出来的;人文的雨露,是在真诚的对话中浸润心田的,不是吗?

 

二、享受情趣熏陶

 

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

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

于老师教学古诗《草》,进入复习阶段时于老师教学古诗《草》,进入复习阶段是这样的,

 

师:

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

(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

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

妈妈,我今天学习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

好。

(生背诵)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

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

(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

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

哪一首?

(生答《草》)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

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

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

反正都有个白字。

(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

春风吹又生。

 

师:

还是弟弟记性好,谢谢你。

(众笑)谁愿意背给奶奶听?

(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

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

好。

背什么古诗?

(生答背《草》)

 

师:

草?

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

 

生:

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

哦,我明白了。

你背吧。

(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

我怎么听不懂?

 

生:

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

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

(众笑)

 

生:

不是!

是一岁一枯荣。

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师:

后面两句我听懂了。

看俺孙女多有能耐!

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

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

(众笑)于老师匠心独运,一会儿变成妈妈,一会儿变成哥哥,一会儿又变成奶奶,把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教学环节通过角色换演绎得曲折有致、情趣盎然。

尤其是能过耳朵有点聋的奶奶,巧妙地引导学生准确说出了诗意,强化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肯定能够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鲜明的印记。

可见,情趣犹如教学的润滑剂,它让课堂变得生机盎然,让学习成为愉快的享受。

 

三、享受动感体验

 

顺应孩子的天性,我乐意让课堂动起来,追求变动不已、摇曳生夀的教学境界.

 

活化教材,设计感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尽兴地玩,尽情地游戏,自己也就情不自禁地和孩子一起动起来了,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