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语》中的自省意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19335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论语》中的自省意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析《论语》中的自省意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析《论语》中的自省意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析《论语》中的自省意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析《论语》中的自省意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论语》中的自省意识.docx

《浅析《论语》中的自省意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论语》中的自省意识.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论语》中的自省意识.docx

浅析《论语》中的自省意识

浅析《论语》中的自省

摘要:

“自省”在《论语》中占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不管是为人,还是处事,都是极为关键的一部分,它是孔子极力推崇的一种提升自我修养的途径。

自省应该包括这几个方面:

一、正确的认识自己。

二、以当时社会已有的道德标准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检查自己的言行;或是通过他人来审视自己,在自己与他人的对比中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三、及时地更正自己不足之处。

自省是一个过程,个人在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过程当中不断的获得正确的自我认识,同时也渐渐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

关键词:

自省、认识自己、提高自己

Abstract:

"introspection"in"theAnalectsofConfucius"accountedforaveryimportantposition,whetheritisforpeopleorthingsarepartofaverycritical,itisConfuciusadvocatedanupgradeofself-cultivationway. Introspectionshouldincludethefollowingaspects:

first,thecorrectunderstandingoftheirown. Second,towasthemoralstandardsofsocietyhasestablishedasitsowncodeofconduct,checktheirwordsanddeeds;oristhroughotherpeopletolookatthemselves,incontrasttoyourselfandothersseetheirownshortcomingsanddeficiencies.Three,correcttheirinadequacies. Introspectionisaprocess,personalintheunderstandingoferrorandtheprocessofcorrectingerrorshasbeenobtainedtherighttounderstandingandgraduallyimprovestheirownmoralself-cultivation,improvetheirownpersonality.

Keywords:

introspection,understandingyou,improvestheirown

 

《论语》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不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它对我们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语》强调仁、义、礼、智、信,如何才能达到那些要求,只不过是“忠恕”之道罢了。

“忠恕”,看来只有两个字,但是真正做到的却是极少,这需要我们有“自省”。

从古至今,对于“《论语》中自省”的这个选题的研究从来就不曾停止,但却也鲜有人为其盖棺定论,因为这本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自省”不单单是一种意识,也是一个过程,还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它包括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

在自省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行为,提升和完善自己;还可以减少对外界的不满和埋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一、自省的基础

认识自己是自我反省的第一步,算得上是自省的前提和基础。

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做出了正确且中肯的评价,才能在反省中更好地意识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

《论语》第一篇《学而篇》的第一则就这样说道: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按照品性的高低,把人分成了君子和小人两大类,希望世人要以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都成为君子。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君子呢,孔子首先就是这样要求的:

即使没有人了解和明白自己,我也不烦恼怨恨,这才是君子。

此处大概特体现出来了这样的一种思想,君子不在乎别人是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自己,别人是否懂你并不是那么值得喜悲,而是要去关注自己是否能正确的自己。

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格拉底也曾经说过“人要认识你自己”,这与孔子的思想不谋而合。

在每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会经历一些事情,在接受磨练的过程中,我们从不懂到懂得,不断成长,而重要的就是认识自己,因为认识自己是提高自己的先决条件。

常常会听到许多人埋怨:

为什么就是没有人了解我,为什么还没有人来赏识我?

难道事实上真的是别人不知道你吗?

其实你自己又何曾真正的知道你自己呢。

孔子在《论语·里仁篇》提出: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不要担心没有适合自己的位置,也不要担心是不是因为别人不了解你,所以你的才华和能力才无法得到施展,你应该忧虑的是如何才能使自己得到别人的认可,自己又是不是已经具备了让别人挑选的能力和品质,在担心没有好的职位适合自己前,我们要认真掂量一下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和才能是否可以胜任那个位置。

当你的能力无法让别人注意到你时,你需要的做是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在众人中脱颖而出,当你做到足够优秀,没有什么可以遮盖你本身光芒的时候,别人就自然而然的知道你了。

中国有句俗话叫“酒香不怕巷子深”。

一个真正的强者,一个真正的能人,一位真正的君子,他时时刻刻都应该关心的是自己的能力够不够,而不是关心自己的才能是不是得到了赏识。

从古至今都有很多人存在这样的担忧,害怕“明珠蒙尘,金子覆于污浊”,让自己满腹才能却无法施展,但孔子却不这样认为,《论语·卫灵公篇》中就明确地表达了孔子对于这种担忧的看法: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在孔子看来,君子是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的,而是担心自己的能力不够。

当自己还未被启用或是发掘的时候,我们应该从躬身自省,从自身出发去认识自己的劣势和缺点,而不是去苛责别人不知道自己。

埋怨他人和它物的人很少会去自省,因为在他们眼里,一切的不好都是由他或它造成的,这样的人,称不上君子。

在《论语·颜渊篇》中,当樊迟问孔子如何才能去除邪恶时,孔子是这样回答的: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

非修慝与?

”孔子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

反省自己,一心一意地检查自己的过失,纠正自己的错误里,而不是去攻击别人的缺点,指谪和苛求别人的不足,遇到问题要是能这样做的话,不就可以去除邪念,改过善迁了吗?

“一个巴掌拍不响”,所以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首先都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不是去说他人的不好,更不能去责怪和埋怨他人。

此外,《论语·卫灵公篇》中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远怨矣。

”同样说的也是这样的道理:

孔子认为多多反省自身,而少去严格要求他人,这样是可以化解他人的怨恨,也是人际关系和谐的保证。

人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潜意识里会认为是外物或者是他人对自己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才导致了不好的结果,而很少会去自省,所以在一次又一次的相互推诿和埋怨中,人们的关系就越来越紧,而通过自省,认识到自身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怪罪,这才是缓和矛盾,减少怨恨的办法。

同篇中还提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也说君子一般情况下都是自立自励,自省其身而不是苛责别人。

就像《中庸》中说的“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一样,孔子认为射箭的道理和君子做人很像,射箭的时候,你射不中靶心,要反省自身,认识到是自己学艺不精,功力不到位,而不能怪靶子没有摆正。

二、自省的途径

谦虚是自省的一个必备条件,自以为是的人往往都不会自省,在他们的意识里,自己已经是一个很优秀的人了,自认为没有需要自我反省的地方了,自省在他们眼中就不那么重要,甚至只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罢了。

而事实却是,一个人不知道的领域还有很多,人生通常是一个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只有谦虚才能让你掌握更多的东西。

《论语·子罕篇》中,孔子自问到:

“吾有知乎哉?

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当有人问到孔子有关与农事方面的知识时,孔子可能一时无法做出回答,他没有为自己找借口,或是怪别人的问题超出了自己的涉猎围,而是直接反问自己一句“我有知识吗?

”来检查自己。

知识肯定是有的,只是“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做到事事精通,面面俱到,所以当别人问到孔子不擅长的东西时,孔子首先便是坦然的自省自己原来是没有知识,而不是解释自己还没有来得及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变幻莫测的生活中,我们总会有这些或是那些不懂和不知道的方面。

当你的能力与学识还没有办法去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不要埋怨它们太过于棘手,而要明白是自己的种种原因才到会导致无法驾驭它们。

《论语·述而篇》中说到:

“文,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这是孔子在自我反省,孔子认为在个人努力方面,自己是和大多数人没有两样,但是在身体力行君子之道方面,自己却没有达到那种思想境界。

孔子一直以来都是虚怀若谷的人,在自己已经做到超乎常人的水平时,孔子会认为只是和大家一样,但是在自己不足的方面,孔子却是比任何人都清楚。

因为孔子总是在自我反省,然后去克服自己的缺点,改正自己的不足,尽可能地做到精益求精。

孔子是一位注重言传身教的老师,在他自己每日躬身自省时还不忘时刻叮嘱他的学生,要通过自省以达到君子的要求。

(《论语·颜渊篇》)中,当学生司马牛问仁之后,接着想老师请教怎么样才是君子。

孔子只是简单的以“不忧虑,不畏惧”来回答。

司马牛对老师的回答感到很疑惑:

“不忧不惧就可以称之为君子了吗?

”孔子知道司马牛此时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便进一步为其阐述道:

想要做君子,就要省察自己,一个人自省,如果没有做任何无愧于良心或是对不起他人的事情,自心没有愧疚,也没有什么好忧惧的,这就可以算得上是君子了。

对此,朱熹的解释是这样的:

“言由其平日所为无愧无心,故能省不疚,而自无忧惧,未可遽以为易而乎之也。

”这也就是说,假如一个人能够在自省后都认为自己在为人处事上都尽心尽力了,没有愧疚,那就是君子了。

除了以现有的一些伦理道德规作为自省的准则以外,孔子还提出了可以从他人为榜样,去反省自身的不足。

《论语·述而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没有把人分为三教九流,也没有阶级和贵贱之分,孔子眼中的人都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普通老百姓,他们都有可能成为自己的老师。

孔子之所以能有如此开阔的眼界、渊博的学识,除了跟孔子好学,广泛阅读书籍外,还要得益于孔子的不耻下问,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

他周游列国,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了解当地的情况,虚心的向当地人取经求学,来检查自己的行为,看自己是不是有当地的民俗民风有冲突,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后,便对自己的言行做出及时的调整。

无论会是谁,他们身上善良的、正面的,积极的东西,我们都应该向他们去学习,而那些邪恶的、负面的、消极的东西,我们则要用来对照,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就是在这种与周围人的对比中,人则可以更好的认识自己,反省自己,从而去提高自己。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说得是唐太宗和征的故事,征在为官期间一直都敢于直言进谏,深得唐太宗的心,而在征死后,唐太宗悲伤不已,感叹自己少了一面自省的镜子。

孔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这样的观点:

人可以通过自己他人和自己的对比中来得出自己的优劣。

《论语·里仁篇》中,孔子提出: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也。

”当我们看见有好的榜样,在自己的感到震撼的同时,要让其驱使自己努力赶上;当我们看到坏的事例,同样也可以对自己起到“教益”的作用,我们要学会从中吸取教训,不要跟着别人一起堕落下去。

我们往往会在一些具体的事情上作出正确的判断,但是因为人的阅历的局限,我们可能亲身经历世间所有的事,而善于从别人经验和教训中受到启发的人,则是聪明的人。

荀子也曾说过: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也是说的要善于借助外物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标,不管是在个人的修养,还是在自己与社会,自己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都可以从外界吸取经验和能量来完善其身。

三、自省的容

孔子是一个自省意识很强的人,他时常会反省自己哪些地方做到了,做到了几分好,是不是还可以做得更好。

《论语·子罕篇》中,子曰:

“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孔子对当时的“士”阶层(即知识分子)提出了几点要求:

在朝廷做中认真侍奉公卿,要忠于职守,重视礼仪礼节;在家孝敬父母,对兄长要谦逊有礼;对于婚丧等喜庆活动要尽可能的帮忙;喝酒时,不因贪杯而失态。

在面对这几点要求时,孔子也会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了这些。

孔子认为这是自己有的优点了,也是符合当时对知识分子的要求,若是自己做得到的要更加强化,没有做到,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则要改过。

《论语·述而篇》中,孔子明确提出自己的担忧: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这是孔子心的读白,在这里,我们看出孔子担心自己的德行没有得到培养;学习做得不够,没有深入研究;知道的道理没有去施行;做得不好的地方却没有及时改正。

自古以来,君子都有终生之忧,孔子也不例外。

在“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基本道德规方面,孔子可以说是堪称典;做学问方面,也可以称得上是学富五车,但是孔子却不自以为是,反而担心自己那些方面做得不好,在自省中去改正自己的不足,更好的提高自己。

进德修业一直是孔子所强调的为人之道;而“学无止境”是做学问的人所应该保持的思想和态度;知道理论却不付诸实践,是任何人都应该反省自身的;错了而不知悔改,一错到底的人则更加可悲。

孔子在反省中去认识自己,反省自己的各种行为,让自己可以做到更好。

在老师的影响下,孔子的弟子也很注重从检查自身出发,希望通过在不断的反省中去提高和完善自己,以达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境界。

《论语·学而篇》中,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曾子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他姓曾、名参、字子舆,以孝出名。

他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守信了呢?

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实践了呢?

”“忠”、“信”都是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而“习”则是可以看出一个人品格和德性。

曾子每天都会通过都会审视自己的行为,看自己是否已经达到“忠”、“信”、“习”。

《论语》一直强调忠、孝、信、习,其实也就是人与环境的关系。

作为一个君子,首先要看自己是否做到了“信”,孔子认为“信”是基础与根本。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那么就不足以成为人,因为这是为人的“本”,若是没有了“信”,那么追求再多的道理和学识都只是惘然。

不管是在为人臣子,为人子女,还是为人友,亦或是做事的时候,信都是必备的条件,一旦失信于人,那么一切都是镜中花,水中月。

因此,在我们的人生中,必须要时刻去反省自己是够做到了“信”。

“孝”也是很值得大家去知道并实施的一个方面。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他们给了我们什么生命,抚育了我们。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是我们人呢,所以当我们长大了之后,要时刻去反省自己时候做到了孝敬父母。

但是“孝”,只是简单的赡养父母吗?

不是的,在孔子的弟子问孝时,孔子又对孝提出了新的要求:

孟懿子“孝”还要不违背父母的意思,生养死葬都应该要按照礼仪制度来;孟武伯的“孝”还要不让父母操心,少点对子女的忧虑;子游的“孝”还要做到对父母恭敬,不然就和饲养牛马没有区别了;子夏的“孝”还应该要对父母和颜悦色,让父母心情愉悦。

“孝”对于每个人的具体容是不一样的,但涵却是一致的,要展现出一个人心对于父母的感恩,让他们可以尽享晚福。

在对父母敬孝时,我们要常常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让父母欢颜一笑。

“忠”在《论语》的反省致可以分为两个面,一个是为人臣子应尽忠,另一个方面则是为人谋划要忠心尽力。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地的封侯都各自为政,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度,而各个诸侯求贤若渴,大量地启用人才,希望可以大展宏图霸业。

而作为臣子,首先要做的就是上忧其君,下忧其民,上要对君上尽忠,报答知遇之恩,不要因个人的私利或是恩怨来影响公事,尽可能的报效朝廷;下要考虑天下黎民苍生,尽量让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做到精忠报国。

当为人出谋划策的时候,则要全心全意德为他人着想,从全局和客观条件出发,把他人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要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

当处在这两种角色的时候,则要多多思考和反省自己时候达到了“忠”,因为当一个人不忠时,他的信用通常也会受到质疑,就会影响到君子的本了。

“习”,也可以把它称作实践,它是让意识转化为现实的关键一步,其作用不言而喻。

《学而篇》中提到当我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才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否则就只是机械的“形而上学”。

其实不只是在学习上需要去实践,任何一个东西,从潜在的可能转化为现实都要通过实践来达到的。

就像自省也是一样,如果只是想着要去反省自己,却没有真正得躬行自身,又或者是自省了却没有去纠正自己的行为,这都是不可以的。

据推测颜回是孔子众多弟子中,最让他满意的学生,以至于颜回死后,孔子会嚎啕大哭。

为什么颜回会这么得老师的喜欢呢?

不仅仅是因为颜回好学,孝顺,更是因为颜回“习”的能力很强。

《论语·为政篇》中,孔子是这样说颜回的: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不愚。

”由此可见,颜回并不是巧言令色之人,但他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别人看到了他的能力、看出了他的为人,让孔子受到启发,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可见颜回的过人之处,可能这也是所谓的“大智若愚”吧。

一个人若是空有理想和抱负,却不落到实处,踏踏实实的实践,那么一切都只会是海市蜃楼,一场梦罢了。

所以贵在实践,切不可做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四、自省的要求

过则改,这是自省的必然要求,也是必要环节。

自我批评本来也就算得上是不容易做到,就像文帝丕在他那篇著名的《典论·论文》里所说的那样,他认为大多数的人都只看到自己好的一方面,认为自己是贤能的,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或者又如“文化大革命”中,群众曾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描述被成为当时的“指向灯”样的马列主义的那样——“马克思主义的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

”,以说明哪怕再好的东西,其实都还是会有弊端和局限性的。

其实,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还只是自省第一个层次上的问题。

第二个更深层次上的问题则是,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但是是不是愿意正视,愿不愿意作严肃认真的自我批评,然后再自进行纠正自己的行为举止呢?

这也是孔子一直所担心的问题。

在《雍也篇》中,当鲁哀公问孔子,哪个弟子是最好学的时候,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很高,我们做所周知,但在此处,孔子认为颜回是最好学的学生,其原因有二:

一是哪怕自己(颜回)再不开心,或是做错了什么事情,也不会把脾气和怨怒转到别人身上,;二是同样的错误不会犯两次。

在孔子的回答中,我们至少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子心中的“好”是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容:

一,能够检查自己,不会把错误和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而是要敢于担当和自省。

二,要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是基础,其次是要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是要求,不要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

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要在自我审视中反省自身的行为,用道德伦理来规外,还要不怕改过。

《论语·学而篇》中,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言而有信,身边的朋友也都是有所长处的,知错能改,这都是老话题了。

孔子眼中的君子要不仅思想道德好,还要知错就改,。

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这就是可以的了。

所以,当我们犯错时,不要自欺欺人,逃避责任,而是要有“过则勿惮改”的勇气。

要时时刻刻对自己身上的不良倾向保持警惕,通过自我的不断反省,知错就改,这样才能变得更加优秀。

平常人都会有糊涂的时候,犯下或重或轻的错,但是这并没有关系,改错就行,那么怎么样才是真的“过”呢?

《论语·卫灵公篇》中,孔子说:

“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孔子认为只要是人,或多或少都会犯错,犯了错误之后,改了就好;而知错却不改,才是最大的过错。

我们都不是圣人,有多少人能真正的埋怨犯过错误呢,但只要能能改过自新,那就没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了。

犯了错误并不可怕,但是可怕的是有些一意孤行的人,通常是死不悔改,他们也不会去反省自己的错误,有的甚至是就算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不会回头,结果就是积重难返,积恶余殃,最后铸成大错,这才是真正的错误。

孔子对于自省十分看重,甚至把自省当作评判君子的标准之一。

孔子的弟子也受其熏,经常自省,注重德行培养,从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到颜回的“不迁怒,不贰过”,这些都是很不错的了,曾子和颜回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而他们所做的这些就是孔子对于自省的要求了吗?

可能并不尽然。

《论语·公治长篇》中,这样描写到:

孔子在一天忽然动起感情的说:

“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自讼者也。

”此时的孔子对于周围人感到十分沮丧:

“这真的是完了呀,我总是看不到能够认识自己的过错而从心深处引起忧虑的。

”曾子和颜回是做到了自省,可是孔子眼里,他们俩做得还不是自己心中要求的自省。

因为他们自省的程度还不够,多次的反省自己,适当地纠正自己的错误,却没有做到“自讼”,不能够从心去忧虑和责备自己,达不到自省从而去完善自我。

自省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既是终点,又是起点,我们要时刻有着“自省”这种意识,让自己做到更好。

五、自省的意义

《论语》,被奉为儒家经典,被人称为中国的“《圣经》”。

孔子的思想几千年以来,被尊为正统思想,专家和学者对此态度不一,很大原因是因为孔子的思想太过于偏执了些,比如旧时的“三纲五常”,或是一些封建论理道德,他们或许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的。

但是,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正确的态度应该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孔子对自己和他人的要求很高,他心中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这在很多人看来是苛刻了些,但是从另一角度来说,就是因为孔子的这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才让他能成为一代宗师,受世人的敬仰和学习。

孔子时常跳出思维的禁锢,反省自身,在自省中清醒地认识自己和不断地提高自己。

现在的我们每天都是那样形色匆忙,脚步匆匆,若是我们能抽出固定的时间,针对一段时间所做的事情,进行自我省察,省察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够?

”“还能用什么办法改进自己的工作?

”“能从一次经验中吸取什么教训?

”,养成这种自我分析的习惯,这是对我们是非常有益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出自身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将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人活在世上,谁都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或是有丑陋的一面。

当我们在生活的不顺心时,我们或许会埋怨生活为何如此艰辛;当工作不顺利时,我们难免会愤怒,认为任务为何如此艰难;当自己与他们发生冲突、矛盾时,我们也许会愤恨他们为何如此讨厌。

很多的时候我们都只是在责备环境,可很少自省,生活的艰辛是不是因为自己还不够努力;任务的艰难是不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够;与他们交往的不开心,是不是因为自己为人处事的方法不对。

总之,不管环境好还是不好,当你暂时还无法改变环境的时候,只有调整自己不断地适应环境。

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做到今天的自己其实是比昨天的自己好,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才能逐步走向完美。

一个人是否具有自我反省能力,是衡量其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成功的人生离不开躬身自省,成熟的心态也是在生活过程中感悟出来的。

“自省”,其实不单单只是一种意识,同时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做人的境界,自省在付诸行动中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和机缘,使他的人生走得一步比一步更加坚实有力。

做人贵在自省,自省可以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及时有效地了解自己的思想与态度,清理自己灵魂深处的污垢尘埃,减轻我们的精神痛苦,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净化,从而追求尽善尽美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