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欧盟贸易不平衡原因及影响分析讲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17822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欧盟贸易不平衡原因及影响分析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欧盟贸易不平衡原因及影响分析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欧盟贸易不平衡原因及影响分析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欧盟贸易不平衡原因及影响分析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欧盟贸易不平衡原因及影响分析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欧盟贸易不平衡原因及影响分析讲解.docx

《中国欧盟贸易不平衡原因及影响分析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欧盟贸易不平衡原因及影响分析讲解.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欧盟贸易不平衡原因及影响分析讲解.docx

中国欧盟贸易不平衡原因及影响分析讲解

中国——欧盟贸易不平衡原因及影响分析

摘要

2004年以来,欧盟超过美国和日本已经连续三年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

伴随着贸易额的快速增长,中欧双方贸易失衡问题也日益突出。

尤其在2008年以来,中欧双方贸易失衡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中欧贸易的健康发展,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引起了双方政府和学者的高度重视。

本文主要从中欧近几年来的双边贸易额的变化情况,双方贸易结构的不同等方面来看中欧贸易不平衡的现状,并从双方统计差异、贸易结构、市场需求以及产业转移等角度分析了中欧贸易不平衡的原因,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若干解决办法。

[关键词]中欧贸易贸易失衡影响对策

 

ABSTRACT

TheEuropeanUnionhasbecomethelargesttradingpartnerofChinaovertheUnitedStatesandJapanforthreeyearssince2004.Withtherapidgrowthoftrade,theproblemoftheimbalanceoftradebetweenChinaandtheEUhasbecomemoreandmoreprominent.Inparticular,since2008,theimbalanceoftradebetweenChinaandtheEUhaveaffectedthedevelopmentoftheirtradeseriously,leadtothetradefriction,causetheimportanceofgovernmentsandscholars.ThisarticlestatetheirbilateraltradevolumeandthedifferentoftheminframerecentyearsinordertodescribethestatusoftheimbalanceoftradebetweenChinaandtheEU,fromtheviewofstatisticsdifference、tradestructure、marketdemandandindustrialshiftbetweenbothsidestoanalysisthereasonofunbalancetrade,andithasbroughtmanyinfluencestotheChinasideandEuropeside.Finally,theseissuesforanumberofsolutions.

[keywords]ChinaandEUTradeimbalanceoftradeImpactcountermeasure

 

一、中国与欧盟进出口贸易的现状⑴

(一)中国与欧盟进出口贸易差额现状⑴

1、中方统计的中欧贸易差额⑴

2、欧方统计的中欧贸易差额⑴

(二)中欧进出口贸易结构特点⑵

(三)中欧贸易有下降的趋势⑶

二、中国与欧盟进出口贸易不平衡的原因⑶

(一)从中欧双方统计上的差异分析中欧贸易不平衡⑶

(二)中国与欧盟的产业贸易比较优势分析⑷

(三)从中欧双方市场需求状况来分析中欧贸易不平衡⑸

(四)全球产业的转移导致了中欧贸易不平衡⑹

三、中国与欧盟贸易不平衡带来的影响⑺

(一)中欧贸易不平衡对中国的影响⑺

1、使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摩擦迅速增加⑺

2、中欧贸易不平衡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⑻

(二)中欧贸易不平衡对欧盟的影响⑼

四、应对中国与欧盟贸易不平衡的对策⑽

(一)我国应该继续实施多种战略促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⑽

(二)避免强制性政策出台⑿

(三)建立常规性的赴欧盟采购团机制⑿

(四)综合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⒀

参考文献⒁

中国——欧盟贸易不平衡原因及影响分析

中国对欧盟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且附加值低,欧盟对中国出口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产品为主且附加值高,中欧贸易存在明显的互补性,双方都能从贸易中获益,因而中欧贸易发展十分迅速。

但是在全球国际分工转移大背景及中欧贸易间许多不利于贸易发展因素的影响下,中欧贸易产生了不平衡且日益突出,导致中欧贸易摩擦时有发生,并有不断加剧和升级的趋势,严重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本文针对当前中欧贸易不平衡的现状、原因、影响做一些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中国与欧盟进出口贸易的现状

(一)中国与欧盟进出口贸易差额现状

1、中方统计的中欧贸易差额

根据中国统计局的数据,2007年我国与欧盟双边贸易额达到3561.5亿美元,比2006年(下同)增长27%,且贸易增速在我国前五大贸易伙伴中名列首位。

其中,我国对欧盟出口2451.9亿美元,增长29.2%;自欧盟进口1109.6亿美元,增长22.4%。

2007年全年我国对欧盟贸易顺差突破千亿美元,达到1342.3亿美元,比2006年增加350.1亿美元,相当于当年我国总体贸易顺差的51.2%。

2008年我国与欧盟双边贸易额达到4255.8亿美元,其中,对欧盟的出口为2929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19.5%,自欧盟进口为1327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19.6%,中国与欧盟贸易顺差为1202亿美元。

2、欧方统计的中欧贸易差额

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2007年欧盟对中国贸易逆差达2096亿美元。

2008年中欧双边贸易额为4754.3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14.3%;其中,欧盟对中国出口1139.5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16.7%;自中国进口3614.9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13.6%;欧盟逆差2475.4亿美元,增长12.2%。

(二)中欧进出口贸易结构特点

中国与欧盟初级产品贸易顺差所占比重较小。

2004年,中欧之间初级产品的贸易顺差只占全部贸易顺差的2%,其中SITC0、SITC3两类初级产品的贸易顺差占全部贸易顺差的6.7%。

制成品的贸易顺差所占比重较大。

2004年,制成品的贸易顺差占全部贸易顺差的98%,其中SITC6、SITC7、SITC8三大类产品的贸易顺差占全部产品贸易顺差的106%。

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SITC6、SITC8两类产品顺差占全部顺差的70.7%;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SITC7产品占全部顺差的35.3%。

其他混合加工制成品在1992—2004年持续表现为顺差并呈稳步上升的趋势。

1992年顺差为25.2亿美元,2004年上升到202.8亿美元,占中国对欧盟全部贸易顺差的54.6%,年均增长19%。

按原料划分的制成品贸易差额除1993年外,其他年份都表现为中国对欧盟的顺差,2004年达到最高点59.8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对欧盟全部贸易顺差的16.1%。

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贸易差额在1992—2002年表现为持续逆差,1995年达到最高点107.6亿美元。

2003年该类产品首次出现了44.6亿美元的顺差,2004年贸易顺差迅速上升到131.7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对欧盟全部产品贸易顺差的35.3%。

食品及活动物的贸易差额1992—2004年一直表现为贸易顺差,2004年贸易顺差达到最高点12.9亿美元。

矿物性燃料、润滑油及相关产品的贸易差额除1999年外,一直都表现为中国对欧盟的顺差,2004年贸易顺差达到最高点12亿美元。

(三)中欧贸易有下降的趋势

2008年1-8月份欧盟自华进口增速明显减缓,欧盟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8月份欧盟自华进口1542亿欧元,同比增长4%,比去年同期增幅下降18个百分点,甚至低于今年欧盟总体进口增幅7个百分点;欧盟对华出口523亿欧元,同比增长13%,比去年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

另据中国海关网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国与欧盟双边进出口贸易总值达到751.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19.8%。

其中,我国对欧盟出口498.6亿美元,下降22.1%;我国自欧盟进口253.3亿美元,下降15.1%;对欧盟贸易顺差245.3亿美元,减少28.2%。

3月份当月,我国对欧盟进出口贸易总值为264.5亿美元,同比下降19.3%。

其中对欧盟出口172.1亿美元,下降20.2%;自欧盟进口92.4亿美元,下降17.4%;贸易顺差79.7亿美元,减少23.2%.

二、中国与欧盟进出口贸易不平衡的原因

(一)从中欧双方统计上的差异分析中欧贸易不平衡

中欧双方的贸易差额日益扩大,相对差异不断缩小。

随着中欧贸易关系的日趋紧密,并逐步成为中方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后,中欧双边统计的贸易差额也逐步扩大,如图1所示,差异从2004年的61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1273亿美元,严重干扰了大家对中欧贸易顺差的正确判断。

 

表1中欧贸易顺差(欧中逆差)双方统计的差异(单位:

亿美元)

年份

欧方

中方

差异

2004

986

370

616

2005

1322

701

621

2006

1776.3

992.2

784.1

2007

2096

1342.3

753.7

2008

2475

1202

1273

数据来源:

中国海关统计﹨欧盟统计局

造成中欧贸易统计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双方的统计方法不同。

在中国与欧盟的贸易中,很大一部分是经过香港及第三国转口的。

按照中国海关统计,它们不被计算在对欧盟的出口中。

而欧盟在进行双边贸易统计时,将其进口的所有在中国生产的产品都记入从中国的进口,把中国产品经由香港及第三国转口到欧盟的贸易也纳入进来,而忽视欧盟经由香港及第三国转口到中国的贸易。

实际上,这种计算方法是不合理的,它没有考虑到转口贸易的增值因素,也在无形中加大了中欧贸易差距。

(二)、中国与欧盟的产业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通过1990—2004年中国对欧盟6个主要贸易顺差国(法、德、英、意、荷、西班牙)在26个细分的制造行业中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比较,可以发现中国与欧盟主要贸易顺差国在不同制造行业的比较优势状况:

在低技术制造业中,中国对欧盟6国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均呈逐年下降态势。

中国在食品、饮料及烟草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指数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造纸及印刷制造业对欧盟主要贸易顺差国基本呈现微弱上升的趋势;纺织、服装、皮革及鞋类制造业以及其他制造业对欧盟6国具有较高的比较优势,而在木材及木材加工制造业对欧盟6国的比较优势目前已经处于临界状态。

中低技术制造业中,中国对6个欧盟主要国家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变化起伏不定。

中国在石油提炼及基础金属制造业中对欧盟6个主要国家完全不具有比较优势,从1990年到2004年,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基本都小于1;橡胶及塑料制造业对欧盟6国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基本表现为先升后降;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对欧盟6个国家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基本没有明显变化;压延金属制造业,1990—2004年,中国对欧盟6国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都大于1,中国该类产品对欧盟主要国家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并不明显。

中高技术制造业中,中国对6个欧盟主要国家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虽然都小于1,但基本上保持上升的趋势。

中国在化学及化工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对欧盟6个主要国家完全不具有比较优势,1990—2004年显示比较优势指数都小于1。

在整个高技术制造业中,中国相对于欧盟6个主要国家的比较优势有所改进,但不明显;在除了航空及航天设备制造业和医疗、精密光学仪器及钟表制造业以外,其他所有的高科技行业都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并且呈现出逐步增强的趋势。

(三)从中欧双方市场需求状况来分析中欧贸易不平衡

近几年来随着宏观调控措施逐步落实到位,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装备业投资需求放缓,直接导致了一些与投资密切相关的原材料、机械设备等进口增长速度有所回落。

此外,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一定的进口替代效应,汽车及零部件、消费类电子产品、合成纤维等产品进口下降;而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强使得一些企业特别是大型成套设备企业减缓了进口节奏。

面对中国市场的“萎缩”,欧盟作为中国高新技术主要引进国,其对华出口自然受到了影响。

再加上尽管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消费结构也逐渐升级和转换,但是人均收入水平却仍然较低,人们的很大一部分支出都集中在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上,因此恩格尔系数仍然较低,对欧盟的高新技术产品和其他高附加值的奢侈品需求有限。

一直以来欧盟在对中国出口上存在诸多限制,例如欧盟对华实施武器禁运一直都没有解决,对于其他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限制也很多。

出口管制削弱了欧盟生产商的出口竞争力,如果他们放松了对中国出口产品的管制,欧盟出口中国的商品总额会大大增加。

从欧盟方面来看,欧盟从中国进口的大多是低附加值的生活必需品,无论欧盟经济情况、居民购买力以及消费水平如何,生活必需品的消费量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而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自然是上上之选。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欧盟对中国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供求价格弹性比较低,因此欧盟产品面对的中国市场相对比较固定;而中国对欧盟出口的产品无论是初级产品、一般工业制成品还是高新技术产品,均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供求价格弹性比较高,容易快速打开欧盟市场,加快对欧盟的出口。

(四)全球产业的转移导致了中欧贸易不平衡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国际产业结构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中国等低收入国家因其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而形成的强竞争优势,使其成功的承接了来自包括欧盟国家在内的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向外转移,这也成为了中国享有中欧巨额贸易顺差的重要原因。

这部分贸易不平衡完全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以要素禀赋为基础的全球产业分工在中欧这两个经济发展仍处于不同阶段的经济体之间重新整合的结果,是中欧双方自身比较优势的体现,也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经济体和以欧盟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由生产要素的跨国配置和国际生产力的重新布局而带来的国际产业结构转移与调整的结果。

三、中国与欧盟贸易不平衡带来的影响

在世界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或追求一定额度的贸易顺差是每个国家力求实现的目标,但是在实际贸易过程中,逆差并不一定都是坏的,顺差对一国的经济所带来的影响也并不会都是好的。

但是长时期巨额的贸易顺差或者逆差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会产生不利影响的。

(一)中欧贸易不平衡对中国的影响

中欧贸易不平衡需要辩证地看待。

尽管说中国的贸易顺差有利于增加中国的外汇储备,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海内外对中国经济和人民币的信心,可以更好的为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也对解决中国剩余劳动力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长时期的巨额贸易顺差也会给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1、使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摩擦迅速增加

中欧贸易不平衡的加剧使中欧贸易摩擦迅速增加,欧盟采取了许多违反自由贸易精神的不合理限制措施,制造和滥用多种形式的贸易壁垒来限制中国产品对欧出口。

欧盟不仅是最早对中国出口产品实行反倾销的西方国家,也成为世界上反倾销最多的地区。

截止2007年4月,欧盟已经对中国发起127起反倾销调查,且有不断增加的势头。

从欧盟对中国反倾销产品的情况来看,涉及化工、纺织、机电等多项领域内的产品出口。

欧盟的反倾销调查最初针对中国的化工、机电产品,有些产品如彩电、录像带等刚进入欧盟市场尚未站稳脚跟,根本未形成损害和倾销,欧盟便对这些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研究,征以最高额的反倾销税,意欲把中国的机电产品挤出欧洲市场。

近年来,欧盟又把打击矛头对准了中国的鞋、箱包、棉布、自行车及其零部件等商品上,其中,不少商品被迫退出了欧盟市场。

2、中欧贸易不平衡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中国对欧盟的巨额贸易顺差使得中国的外汇储备进一步提高,直接增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一直以来,欧盟委员会都认为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不太可能受到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对人民币升值问题态度比较温和。

但是随着这种贸易不平衡的加剧,一些欧盟委员会成员开始认为人民币汇率被低估,欧洲表示将会对华施加压力,要求中国政府重估受到严格管理的人民币汇率,从而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如2007年欧盟时间10月8日开始召开的欧盟财长会议上,欧盟各国旗帜鲜明地要求人民币加速升值。

欧元集团主席容克宣读一份会议声明称,“汇率应该反映经济基本面,汇市的过度和无序波动将不利于经济增长。

”该声明共分为三个部分,依次是人民币、美元和日元。

容克表示,这三个部分的顺序反映了欧洲对欧元汇率升值的不同忧虑程度。

首当其冲的就是人民币。

欧元集团表示,在那些有大笔经常项目盈余而且盈余在持续增长的新兴经济体中,特别是中国,希望有效汇率在波动时能够出现必要的调整。

过去两年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略微上升,但对欧元却又有同等的贬值,加深了人们对欧元区是货币失衡元凶的印象,实际上欧元区是代人受过。

一直以来,美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态度咄咄逼人,不断施压人民币升值,欧盟的态度则稍显温和。

但此次欧盟财长对人民币汇率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强烈重视,这一动向令人担忧,也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二)中欧贸易不平衡对欧盟的影响

中欧经贸关系是互惠互利的。

20世纪90年代,欧盟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正是依靠来自中国的廉价消费品,这一压力得以大大减轻。

大量质优价廉的中国商品进入欧盟市场使得欧盟消费者可以在保持原有福利的情况下节省大笔的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欧盟相关产业的不足,提高了欧盟的总有效供给,弥补了消费缺口,抑制了通货膨胀发生,为实现低通货膨胀下的经济增长创造了宽松的经济环境。

同时由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而带来的欧盟对华贸易逆差,优化了欧盟资源的配置,实现了产业的高级化,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好处。

从双方投资的不平衡上来看,近几年来欧盟市场内需不足,经济增长势头表现低迷,而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欧盟通过对中国投资可以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欧盟劳动力市场过分僵化,为了降低很高的劳动力成本,需要向海外转移部分丧失竞争力的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中国极具竞争力的劳动力优势以及庞大的市场容量使得欧盟对华投资日益增长。

但是,巨额的贸易逆差在给欧盟带去福利的同时,也的确会引起一些令人关注的问题。

欧盟东扩后,新加入的几个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弱,某些产业的发展与中国的发展处于同一水平,因此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这些国家与中国的贸易不是互补而是竞争关系,而中国由于具有极大的劳动力优势而处于有利的地位,这些国家的产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这样一种不平衡的关系对欧盟的工资和就业以及欧盟制造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令人忧虑的影响。

在保护知识产权问题上,欧盟承认中国政府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并对此表示赞赏。

但是,总的来说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却不尽如人意。

欧盟委员会委员曼德尔森曾经态度强硬的表示“欧盟境内发现的一半假冒商品来自中国。

”欧盟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生产地区,因此知识产权对欧盟的企业很重要,不过中国大量的盗版现象损害了他们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减少了欧盟对中国的出口。

同时,中国的“盗版”对欧盟某些品牌形象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由于巨额贸易逆差需要巨大的资本流入才能弥补,虽然欧盟由于贸易逆差吸引的资金投入有利于促进欧盟经济的发展,但是一旦国际资本流动出现变化,欧元的强势或者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影响。

四、应对中国与欧盟贸易不平衡的对策

(一)我国应该继续实施多种战略促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对欧盟贸易中我国必须坚定地贯彻科学发展观,继续积极推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实施市场多元化、以质取胜、品牌创新、走出去等战略。

针对欧盟成员在对华贸易逆差问题上的不同立场,结合我对欧盟贸易顺差的各种结构性特征,避免欧盟成员作出一致性决议,合理使用进口资源,发掘贸易政策的空间。

加强在欧盟及成员国中的舆论引导、利益宣传和形象树立等工作,为我发展对欧盟贸易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

中国出口欧洲的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应该逐渐提高。

最初中国向欧盟出口的商品主要为粮油、土畜、工艺、纺织和五金矿产产品,如今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推动下,出口商品的结构已有很大改善,制成品有所增加,以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出口为主,其次是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

在欧盟贸易壁垒的压力下,中国企业出口欧洲的产品也不得不提高质量和附加值,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企业的产品升级,提高竞争力。

对于欧盟对中国设置贸易壁垒等行为,中国应在坚持平等互利的立场的前提下,继续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对话,积极解决中欧经贸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出口环境。

而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无论是对于中国产品拓展欧洲市场、还是对于中国出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来说,中国企业都必须切实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坚持以效益为中心,注重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档次,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增强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目前,随着中欧贸易规模的扩大,中国和欧盟的经济已处在高度依存状态。

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面对全球性的通货膨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等,中欧双方在经贸领域合作的空间巨大。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商品和投资市场的巨大潜力,对欧盟国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目前,欧盟迫切需要开拓外部市场以促进经济增长,可以利用中国市场潜力摆脱其经济不振的局面,近年来欧盟积极调整对外政策,把发展同亚洲、中国的关系放在重要地位,欧盟先后发表的《走向亚洲新战略》、《中欧关系长期政策》、《欧盟对华合作新战略》、《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就是这种战略调整的具体表现。

而中国也急需减少对美国的出口依赖,寻求多元化的发展。

目前中国与欧盟已基本形成了实力相当的贸易伙伴关系,使中欧贸易关系处于良好发展状况已成为各自的经济利益所在,而相互较强的经济互补性更为保持贸易关系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客观的现实基础。

(二)避免强制性政策出台

我国政府应该尽量避免启用具有强制特征的行政性措施,以调整国内出口部门对欧盟贸易的国别、产品和货源地等结构性特征,以免破坏在相关领域中建立起来的市场化机制。

尽量避免在利用外资政策方面因对欧盟出现贸易顺差而采取具有指向性的调整措施。

尽量避免在一般贸易方式和加工贸易方式之间制定鼓励前者、抑制后者的倾斜性政策。

(三)建立常规性的赴欧盟采购团机制

有针对性的赴欧盟某成员国的采购团机制,并把这种行为作为影响欧盟及其成员国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采购团可以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或行业组建,一次性采购规模不宜过大,以体现常规性特征,同时也为影响欧盟及其成员舆论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

结合赴欧采购团机制,合理、有效地利用进口资源,控制与我贸易存在顺差国的转变,争取欧盟整体决议中的有利票数。

发挥中介组织在沟通信息、影响舆论、树立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常规性的赴欧盟采购团机制下,充分发挥国内外中介组织的作用。

实施“走出去”战略,为国内企业到欧盟成员国投资建厂,绕开贸易壁垒,缓解双边贸易顺差的压力。

同时鼓励国内具备条件的企业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在第三国投资、生产向欧盟输出产品,适当地转移中国与欧盟之间贸易顺差的压力。

利用人民币与英镑及欧元间汇率变动影响双边贸易的传导机制,在缩减对欧盟贸易顺差、避免短期内贸易摩擦升级、追求中长期贸易平衡的贸易政策框架中,合理地考虑人民币升值及升值幅度的可能性。

在贸易政策如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中,在继续重视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因素外,增加考虑缓解与主要贸易伙伴间巨额贸易顺差方面的权重。

(四)综合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建立以商务部为依托的中介组织平台,整合国内外、尤其是欧盟各成员国的中介组织资源,配合常规性的赴欧盟采购团机制的实施,有计划地调整、提升中国在欧盟及其成员国中的形象。

建立以商务部为依托的研究平台,提供经费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