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亮工程典型业务应用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17314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0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雪亮工程典型业务应用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雪亮工程典型业务应用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雪亮工程典型业务应用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雪亮工程典型业务应用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雪亮工程典型业务应用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雪亮工程典型业务应用方案.docx

《雪亮工程典型业务应用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雪亮工程典型业务应用方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雪亮工程典型业务应用方案.docx

雪亮工程典型业务应用方案

 

雪亮工程典型业务应用方案

第一章概述

一.1应用背景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化、人口居住的集中化、汽车保有量的迅猛增长,基层治安方面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各类社会矛盾和冲突逐步增多,新的形势对基层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推进基层治安综合治理,国家下发了多个政策文件指导平安建设。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网格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在做好治安防控的同时服务好人民群众。

中央综治办等九部委印发《关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的若干意见》,突显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在治安防范、社会管理、服务民生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对于提升城乡管理水平、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创建平安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综治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规定了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的建设与管理要求,为综治中心建设与管理提供了标准化依据。

基层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化建设整体解决方案围绕基层治安综合治理业务需求和国家政策文件要求,以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为重点、信息化为支撑、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三级综治中心为平台,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积极构建网上网下联动工作体系,以信息化助推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现代化。

一.2总体目标

本方案以“安全、治理、惠民”为建设目标。

依据相关政策《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技术规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综治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从“治安防控”、“社会管理”、“服务民生”三个维度出发,开展乡镇(街道)和村(社区)视频监控、出入口控制、人员车辆卡口、信息卡口、移动巡防、报警联防等建设,实现对重点公共区域及重点行业的网格化管理,构建一整套基层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提供更全面的安全保障。

从社会管理的角度出发,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借助移动应用、物联感知等高新技术,使用“一人一档”、“一屋一档”等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更精细的社会治理。

坚持以人为本,依托移动应用、信息发布技术和矛盾纠纷调解、特殊人群关怀,逐步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提供更便捷的惠民服务。

最后整合各类视频和非视频类信息资源,建立跨区域共享服务平台,拓展政府、民众对基层治安综合治理信息的综合应用,形成基层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

一.3设计原则

整体系统构建时,应充分结合基层内外部应用环境,以“经济、实用、先进、可靠”为建设原则。

1)经济性

采用性价比比较好的产品,既能满足基层管理的实际需求,又能减少前期建设的投入成本。

同时,在系统运维的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基层管理人员技术功底薄弱等因素,对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方便系统的后期使用与维护,降低系统综合费用开销。

2)实用性

始终把基层治安综合治理需求放在首位,力争做到足够灵活好用,坚持选择用户体验度好的系列产品,结合基层治安多种应用场景,进行模块化设计封装,充分利用视频与非视频信息资源,持续提升基层治安综合治理水平。

3)先进性

基于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及地方标准的要求进行设计,采用业界标准的通信协议,从软件底层架构上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和先进性,全面兼容国内外主流厂商的设备。

4)可靠性

硬件的选型和软件的成熟能力检测都达到行业标准规格,充分保证系统7*24小时不间断持续运行。

同时,系统具备严密的安全管理机制,确保设备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和信息安全。

一.4设计依据

系统的建设依据国家相关法律规章、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相关研究成果等进行规划设计,具体如下:

1)《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十三五”规划方案》

2)《关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的若干意见》

3)《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

4)《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28181-2016)

5)《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综治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GB/T33200-2016)

6)《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数据规范》(GB/T31000—2015)

7)《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技术标准》(GA/T669-2008)

8)《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行业标准》(GA70-94)

9)《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GA/T367-2001)

10)《建筑及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

11)《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GA216.1-1999)

12)《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GB4943-2001)

13)《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

14)《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通用技术要求》(GB/T21741-2008)

15)《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9

16)《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17)《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

18)《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数据规范》(GB/T31000—2015)

19)《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94)

20)《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

21)《小区、出租屋视频门禁信息联网技术规范(试行)》

22)《出入口控制系统技术要求》(GA/T394-2002)

第二章典型业务应用

基层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重点关注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内部的不安定因素的管控,在第一时间能收集到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信息、掌握综合治理的主动权。

实现对人员、车辆、房屋、事件的管控,同时需要将房屋信息与人员信息关联,达到以人查房,以房查人等业务目标。

二.1人员管理

二.1.1流动人员管理

为了进一步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实现对流动人口的科学管理、动态管理和长效管理。

按照综治办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基层实际情况,建设功能完善的流动人口服务综合管理体系,从而全面掌握、了解居民区、非居民区居住的流动人员情况。

以村(社区)为依托,充分发挥村(社区)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流动人口登记管理,采用“一人一档”管理机制,摸清村(社区)流动人口底数,实现信息“实时采集、及时更新”。

二.1.1.1信息采集

1)人员信息采集

租客、临时出入人员主动到村(社区)综治服务中心登记个人身份信息、工作信息、居住信息、社会关系、联系方式、人脸照片等,并授权发卡。

2)出入信息采集

出入村(社区)的常住租客、临时人员需要进出村(社区),则仅需一张授权卡(包括门禁、人员通道的授权)进行主动刷卡验证权限,由此完成人员出入信息采集和记录。

3)虚拟身份采集

在重点场所、公共区域、关键路口、出入口,采用视频与非视频相结合的方式采集监控画面和虚拟身份信息,实现数据汇聚和融合应用。

4)人脸信息采集

在村(社区)综治服务中心采集人员信息时抓拍人脸并存档,在重点场所、公共区域、关键路口、出入口,对进出人员进行人脸抓拍、人脸特征的提取和分析识别。

图1.信息采集示意图

二.1.1.2信息查询

根据“姓名”、“身份证号码”、“性别”、“民族”、“手机号码”等条件可以查询全部的流动人口的详细信息,包括人员的基本信息、所拥有的车辆信息、人员门禁出入记录、车辆出入记录、过车记录、人员居住信息等。

二.1.2重点人员管理

重点人员分为:

涉恐人员、涉稳人员、涉毒人员、在逃人员、重大刑事犯罪前科人员、重点上访人员、肇事肇祸精神病人。

二.1.2.1分类管控

对各类高危人群,逐一落实责任人,采取各种措施,及时跟踪掌控其基本情况。

真正做到“走明去向、来能预警、动知轨迹、全程掌控”。

Ø对涉稳人员,通过见面谈话、布建信息员等方式掌握现实表现,进行风险评估,确保稳控到位。

Ø对涉毒人员加大“拒绝毒品珍爱生命”宣传教育,加强毒品查禁防控,严厉打击惩罚贩毒吸毒。

Ø对上访重点人员,个性化制定管控措施,逐一落实监控力量。

Ø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符合强制治疗条件的,要一律送指定医院强制治疗;对有肇事肇祸既往史、可能造成危害的,要督促其监护人、近亲属将其送医疗治疗。

二.1.2.2人员布控

针对关注人员的管控需求,用户可按黑名单实时布控。

1)黑名单管理

针对涉恐、涉稳、在逃、上访等多种类型的人员建立本地黑名单库,或人脸黑名单库;动态调整修改黑名单库和布控策略。

2)报警提醒

在人员通道和门禁点验证通行权限,若信息比对通过、则自动放行,若信息比对异常、则会产生告警,利于管理人员进行布控。

黑名单库中的重点关注人员一旦出现在布控范围内,立刻产生布控报警提醒。

图2.人员布控示意图

二.1.3特殊人群服务

采取“一人一档”精细化管理,详细记录特殊人群基本信息、人员居住信息等,形成特殊人群信息库。

各类人群,分别设置不同提醒机制。

对于孤寡独居老人,超过3天(此时间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置)无人员通道、门禁点刷卡记录,平台会通过短信或客户端弹窗提醒管理人员,同时结合出入口视频监控判断是否需要前往老人住处看望,确认有无发生异常。

老人遇到紧急事件,如身体突发不适可以使用紧急按钮一键发送求救信息,管理人员可通过报警信息及时获取信息,采取紧急措施并赶往老人住处。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在孤寡独居老人住处安装互联网摄像机并授权管理人员查看视频画面,这样在遇到紧急事件时可拿出手机客户端快速观察老人在家情况,并能利用双向语音对讲功能与老人沟通交流。

二.2房屋管理

图3.一屋一档示意图

二.2.1一屋一档

1)房屋信息采集

针对辖区内的房屋管理,实行“一屋一档”制,全面采集房屋编码、房屋名称、组织机构、房屋性质(自住/出租)、房屋地址、所属警务区、关联门禁点、业主信息、租客信息等,实现房屋信息动态管理。

2)房屋信息查询

根据需要可按房屋信息、业主信息、租客信息来查询辖区内的房屋。

二.2.2房屋出租管理

1)出租屋分类管理

一类出租房屋为,无安全防范设施,有治安、消防安全隐患,出租屋业主没有落实有关治安管理制度,近期发生过违法违规活动,发生过治安、刑事案件,长期无人居住。

二类出租房屋为,安全防范设施比较完善,无明显的治安、消防安全隐患,出租屋业主基本落实有关治安管理制度,半年内没有发生违规违法活动和治安、刑事案件。

三类出租房屋为,安全防范设施完善,无治安、消防安全隐患,出租屋业主自觉落实有关治安管理制度,无违规违法活动,没有发生治安、刑事案件。

2)信息动态管理

采集业主和租客门禁刷卡出入信息,实时获取出租屋动态信息和房源信息,集中存储的数据通过大数据挖掘、分析、统计后,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出租屋决策分析报表。

3)治安防控管理

提供重点关注人员进出出租屋实时数据、视频图像信息、地理位置信息,实现全辖区治安防控网格化管理,快速定位重点关注人员的落脚点。

4)房屋出租公益服务

在信息发布平台上免费发布经过安全审核(房屋信息、业主信息、上一租客信息等)的房源信息,给业主多一条发布渠道,给租客一个安全放心、环境舒适、经济实惠的房源选择,业主和租客无需担心黑中介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5)租房轨迹

根据租房地址、租房开始日期、租房结束日期,刻画出租房活动轨迹、同时可关联同一时间段内的合租人信息,为统计分析辖区内流动人口租房变化趋势做详实的数据支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