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在诗歌中的意向.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16611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月亮在诗歌中的意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月亮在诗歌中的意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月亮在诗歌中的意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月亮在诗歌中的意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月亮在诗歌中的意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月亮在诗歌中的意向.docx

《月亮在诗歌中的意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亮在诗歌中的意向.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月亮在诗歌中的意向.docx

月亮在诗歌中的意向

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诗经•陈风•月出》)自《诗经》始,历代诗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

陶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的隐逸情趣,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夜独酌》)的飘逸心性,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的思乡情感,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的放旷情怀„„无不凝聚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仅是光照人寰的一个普通星体,而且是通脱淡泊的一种文化象征。

“月亮”意象负载着民族深刻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

本文试解读高中《语文》课本中唐诗宋词的“月亮”意象,以观照月光世界里诗人的心灵律动。

松间明月:

xx诘令明月蒙上淡淡禅意

《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皓月当空,清冽的月光轻柔洒落于松林的幽径;泉水淙淙,清澈的溪水静静流淌过山溪的卧石。

月、松、泉、石四个意象组合成空明幽妙的意境,而“明月”则是其中的主体意象——因月之“明”,方可见泉之“清”。

这是多么幽深明净的超脱境界:

又是多么令人神往的隐居所在!

王维笃信佛教,中年以后即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这一“诗中有画”之境带有淡淡的禅意,映照出诗人恬静闲适的心境。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松风吹解带,山月照禅林”《酬张少府》,结合王维的这些诗句看,“明月”、“清泉”暗含空洁灵动之意,成了诗人追寻隐逸生活和佛学境界的物化形式。

xx皎月:

xx引皎月作为人生知己

在古代诗人中,李白以难以计数的咏月诗句构筑了自己独特的月光世界。

他时而上天揽月(“欲上青天揽明月”),时而寄愁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时而邀月同饮(“月光常照金樽里”),时而赊借月色(“暂就东山赊月色”“且就洞庭赊月色”)„„最常见的,是李白的泛月、乘月诗: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东门泛舟》)。

月为诗人如影随形一知己。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便出现了类似诗句: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多情的月亮,陪伴着孤独的诗人。

清高的诗人,邀来了同样清高的月亮结伴东游。

在李白的情感体验中,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冰清玉洁的一轮皎月,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知己。

“明月直入,无心可猜”(《独漉篇》),月本皎沽,我亦皎洁;月本无心,我亦无心。

诗人在月影中孤芳自赏:

同样孤独,同样透明,同样清高。

人格化的月亮意象,与诗人的心灵世界契合为一体。

xx旧月:

xx请旧月见证悲凉历史

《xx》: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李瑛《诗法易简录》:

“六朝建都之地,山水依然,惟有旧时之月,还来相照而已,伤前朝所以垂后鉴也。

”寂静的群山,冰凉的潮水,荒废的空城,诗人描摹的是“故国”“寂寞”的现实,返视的却是南朝近三百年的历史。

六朝国祚短促,骤兴骤亡,刘禹锚请出月亮见证了这一段悲凉的历史。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旧时月”实亦“今时月”。

但是在敏感的诗人笔下,月亮却有着强烈的时间意识。

《石头城》无一句写到六朝繁华的过去,但读者无一例外会从拍击“空城”的潮声中触摸到历史的沧桑巨变。

诗人巧妙地以“旧时月”作为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成功地组接了历史时态和现实时态,传达的是诗人深沉的历史悲凉感。

江心秋月:

xx邀秋月聆听人间仙乐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这是《琵琶行》中以环境描写烘托琵琶女高超演奏技艺的名句。

急管繁弦戛然而止,听众心折无声,江月分外澄澈。

这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巨大空间。

一方面,连江心秋月也在聆听琵琶女的“仙乐”,琵琶女的演奏技艺的确达到出神入化之境。

另一方面,琵琶声“似诉平生不得志”,读者已从中领略到琵琶女那种凄楚之情漂泊之意,而敏感的诗人,也从对久已不闻的“京都声”的陶醉中复归现实,触发出一种迁谪沦落的感伤之情。

秋江月冷,月照离人,“别时茫茫江浸月”,江心秋月为“天涯沦落人”的情感交融提供了最适宜的时空背景。

xx皓月:

xxxx皓月感伤凄凉身世

《锦瑟》: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明月高悬,蚌得月光,光莹明澈,这是一个美丽的传闻。

月是天际明珠,珠是水中明月,一轮皓月笼罩于沧海之上,颗颗明珠闪烁于烟波之中,这是何等美妙的境界!

这是诗句的表层意蕴。

其深层意蕴则具有多解性。

“如果将这些作品看作李商隐以爱情感受为主要依据,融合全部人生经验,而以感伤身世为基本主题的抒情诗,或许与事实相去不远。

”(吴庚舜、董乃斌主编《唐代文学史》下册,第386页)这里,不妨将《锦瑟》视为感伤身世之作。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此篇乃自伤之辞„„‘月明’、‘日暖’则清时而独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

”汪师韩《诗学纂闻》:

“‘珠’,‘玉’皆宝货,‘珠’在‘沧海’,则有遗珠之叹,惟见‘月,照而‘泪’。

”诗人将伤悼身世的“遗珠”“不遇”之叹,寄寓于“沧海月明珠有泪”这种朦胧缥缈的境界之中,给读者带来的审美趣味是无限的。

小楼凄月:

xx重光用凄月演绎生命绝唱

清人xx评《xx》词:

“一声恸歌,如闻哀猿,呜咽缠绵,满纸血泪。

”(《云韶集》卷一)据宋代王锤《默记》卷上:

“后主在蝎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

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

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发之,遂被祸。

”亡国之君李煜最终被宋太宗以牵机药毒死,李煜相伴着一轮凄月,演绎了风流君主的人生绝唱。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词人的李煜的月亮情结。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秋月”像一面镜子,观照过词人纵情逸乐的欢颜,也映照出词人阶下罪囚的愁容。

“正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望江南》),“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玉楼春》),“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望江南》),“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后庭花》),这里描写的故国之“月”,亦即今时“不堪回首”之月。

“秋月”,积淀着词人敏锐的时间意识和绵绵无穷的怅恨。

过去令作者心旌摇荡神采飞扬的月光,而今变得冷艳刺目惨不忍睹,其中包含着多少物是人非沧桑巨变的哀痛!

“故国”明月,寄寓着词人李煜的生命体验。

xx残月:

xxxx借残月渲染离别情怀

《xxxx》: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夹岸杨柳,参差拂动于凄凉晨风之中;天涯孤客,黯然独守于天际残月之下。

柳永在舒缓而又哀恻的言辞中,传递出一种抑郁伤感的情调。

昨晚别离,还在“都门帐饮”,还在“执手相看”,今朝酒醒,“晓风”驱散了精神的麻木,惟有清凉的一钩“残月”斜挂天际,陪伴着孤独的词人。

烟水迷离的凄美中,透出的是百般的思念和百般的无奈。

此句向被称作“千古俊句”。

以“杨柳岸”、“晓风”、“残月”三种意象的复合写离愁别绪,词家无出其右者。

“杨柳”是寄寓离别特定内涵的意象,习习晓风、熹微残月,映衬出漂泊无依的行客绵绵不尽的愁思。

宦游的士子、迁谪的官员、羁旅的商人,去国思乡,愁肠百结,都可能遭际此句设置的生活情境,引发恋家思乡的情感。

从此句中,可以观照由“月亮”这一意象引发的怀人思乡这种共鸣效应。

赤壁xx月:

xx酹xx月感悟人生哲理

《xx•赤壁xx》: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赤壁祭奠江月,既有伤悼“千古风流人物”的吊古之情,更有感喟“早生华发”一事无成的个人忧伤。

贬官黄州,是苏轼人生的不幸,“酹江月”的确反映出一种“人生如梦”的空漠情绪。

但是,苏轼的过人之处正在于实现了精神的自我完善。

在这一点上,苏轼笔下的月又充满了探索思辨的哲理意味。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秋词》)的旷达情怀,令苏子在一贬再贬的苦难人生中不断实行着精神的自我调节。

与《赤壁词》作于同一时期的《赤壁赋》,“以江风山月作骨”,反复出现“月亮”意象,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清风明月,主客“共适”,高贵卑贱,莫能变其规律,贩夫走卒,共享人生之趣,正是在“一霎那间留下了永恒”。

大江滚滚东流,一去不返,是为变,然滔滔江水,流之不尽,是为不变;月亮月半盈满,月初空损,是为变,然风月无边,你我共适,是为不变。

人生百年,何其短促,是为变,然千万年来,人类繁衍,绵绵不绝,物我同一,化作永恒,是为不变。

人从自然而生,复归自然而灭,自然生生不息,人即生死同一。

苏子涉月诗文表现的留恋人生热爱生命的生活态度,正是得之于无边风月的深刻启示。

自此而后,咏月诗又增加了其哲理内蕴。

xx满月:

xx向满月倾诉闺阁忧怨

这是一个月满西楼的静寂之夜。

“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夜不成眠的女词人李清照伫立西楼,推窗望月,想像着大雁飞回时,丈夫赵明诚或许会托雁传书,带来平安的信息。

在《一剪梅》中,这一情境以一个倒装句推出: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想像夫君的“锦书”,实写自己的思念。

其时,李清照结婚未久,赵明诚负笈远游,夫妇天各一方,“花自飘零水自流”,所以才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之叹。

词人的闺阁之思也是人间一种美好的情感。

月亏还盈,花好月圆是人们的美好愿望,“月满”而人不“圆”.反衬出词人内心的一种忧怨。

清澈的月光、飘浮的云影、轻飞的大雁,组合成一种朦胧的境界。

李清照用她独有的女性视角和人生体验感知月象,情感显得特别的细腻和婉约。

xx冷月:

xx以冷月烘托劫后荒凉

《xx慢》: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唐代扬州,何其繁华阜盛。

而今,维扬名桥静卧水上,但已不见了昔日的欢声笑语玉人笙歌。

只有一轮“冷月”悄无声息投影清波随波荡漾。

这是“胡马窥江去后”出现的残破景象。

月,本无所谓冷热。

月之“冷”是客观物象作用于词人心灵的感觉,似乎月也懂得人间的苦难。

残桥、冷月、清音、凄情,构成了一种清远空灵的境界,词人以灵动之笔写出了扬州城昔盛今衰的黍离之悲。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张泌《寄人))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上空的月亮是多情的。

她是一种道具、一种背景、一种气氛,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情感媒介、一种审美意趣。

她的空明、澄澈、高洁的品性,她的暗示、隐喻、象征等效用,令无数诗人倾倒。

于是,月亮意象无处不在地渗入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铸就作品的血脉和灵魂。

在人类的文学宝库中,中国的古典文学是其中的瑰宝,而中国的古诗,中国的唐诗宋词,是这瑰宝中的钻石。

我们今天来欣赏古人吟月的诗篇,这些诗篇,只是中国古诗中的沧海一粟。

中国古诗中写到月亮的,不计其数。

古代的诗人为什么喜欢吟月?

我想,是因为月亮的美丽和神奇。

在人类肉眼能观察到的宇宙天象中,月亮是最美妙的,月亮挂在夜空中,阴晴圆缺,亘古如一,神秘而亲近。

古人不明白月亮出没变化的科学道理,便编出很多神奇的故事,生发出很多诗意的联想。

月亮出现在中国人的诗中,绝不是单纯写景,有人望月思乡,有人咏月抒情,有人借月讽喻,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情,不同的际遇,诗人笔下的月光便有不同的涵义。

在《诗经》中,便已出现写月亮的诗句: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数千年来,一代又一代诗人用绮丽的想象和斑斓的文笔,把月亮描绘得千姿百态,展示了中国人的浪漫和想象力。

自然的月亮

中秋之夜,一轮满月静静普照着天下人,哪怕是在喧嚣战乱的时代,也能给人带来几分宁馨。

写景的咏月诗篇非常多,我只能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和大家共赏。

唐代诗人王维,写过不少脍炙人口的描绘美妙自然山水诗,其中有很多吟咏月光的名句,譬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这些诗,尽管只有一两句写到月亮,但我们诵读,却能感觉到通篇皆是皎洁明朗的月光。

譬如他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xx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xx歇,xx自可留。

王维的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安宁美妙的心境,拥有了这样的心境,才可能发现大自然的宁静优美。

其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唐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妙句之一,已经成为中国人描绘宁静自然之美的名句。

想象一下,银色的月光从松树的枝叶间静静流射下来,照亮了在石滩上流动的泉水,清澈的泉水反射着月光,在天地蜿蜒流动,发出晶莹的喧哗。

这是何等优美宁静的景象。

唐代诗人孟浩然,也有一些写月夜景色的诗句,写得清静阔大,如同一幅幅意境幽远的画,让人读而难忘,譬如: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刘禹锡的《望洞庭》,我以为是写月色的诗篇中很出色的一首,诗人在一个明月之夜站在洞庭湖畔遥望,把眼帘中的月下美景写成了一首七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xx色,xx盘里一青螺。

这是一个无风的月夜,月光静静抚照着洞庭湖,湖面波平如镜,如同一个巨大的银盘。

最富有想象力的是最后一句:

“白银盘里一青螺”,湖中的小山,就像白色银盘中的一只小小的青色田螺。

我们读这首诗,眼前很形象地出现了月光下宁静的湖和山。

中秋之夜,一轮满月静静普照着天下人,哪怕是在喧嚣战乱的时代,也能给人带来几分宁馨。

杜甫曾在颠沛流离中过中秋,他在旅途中写了《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xxxx高。

水路疑霜雪,xx羽毛。

此时瞻xx,直欲数xx。

杜甫这首诗,写在旅途中,动乱的年代,远离故乡,心情不会愉快。

但是,当他看到出现在晴朗夜空中的一轮明月,还是会诗兴大发。

在诗中,他没有张扬羁旅思乡之苦,而是细腻地描绘月光之美。

一轮满月,如明镜飞入夜空。

月亮高悬在天,无法攀登,但皎洁的月光是可以亲近的。

这首诗的后面四句,写得浪漫而富有想象力。

月亮照在河流中,河流变成了一条银色之路,路面上似乎铺满了洁白的雪和霜;月亮照在树林中,月光如白色羽毛,在树梢上飘飞。

在这样的明朗之夜遥望月宫,清晰得能数得清玉兔身上的毫毛。

“瞻白兔”,“数秋毫”,在杜甫的诗中是难得的浪漫,这样美好的月光,安抚沉静了羁旅游子的心。

唐代诗人李朴的七律《中秋》,也是写月夜美景的佳作。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李朴的《中秋》,把中秋之夜的月色写得有声有色,犹如阔大壮观的画卷。

我们可以欣赏这首诗的前面四句。

浩瀚广阔的夜空中,月亮像一面宝镜般升起来。

万籁无声,似乎连天上的仙乐也因为惊叹美妙的月色而停止了演奏。

此时,整个宇宙的主角就是夜空中那一轮皎洁的满月,把无边的天地照耀得一片通明。

其实纯粹写景的咏月诗非常少,所有涉及月色的诗篇,都表达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我们说“自然的月亮”,只是选取那些描绘了美妙月色的佳句,如果深入分析,都可以发现隐含在月色中的情感和寄托。

人文的月迹

明月在空中照耀着人间,这是一种永恒,人的生命一代代衰老更替,但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在相距千百年的不同时刻抬头望夜空,看到的却是同样的一轮明月。

在古人的诗中,月亮是一个涵义极其丰富的意象,它代表着缤纷多彩的历史,代表着古往今来的岁月,代表着人类心中奇妙的幻想。

李白写过一首题为《把酒问月》的诗,是这类诗中出类拔萃的代表作: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xxxx。

绿烟灭尽xx发。

xx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xx捣药xx,嫦娥xx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的这首诗,使人想起屈原的《天问》,古人对大自然中那些难以解释的神秘现象,有过很多想象。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全诗以问句开场,问茫茫苍穹,月亮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结下来两句,继续着诗人的疑问: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人无法攀登明月,然而月亮却仿佛永远跟随着人的脚步和目光。

后面四句,描绘皓月东升时的美妙景象,“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月亮升起时,如一面皎洁明亮的镜子飞到红色的宫阙楼顶,等云霞散尽,满世界都流动着月亮的清辉。

这里的“绿烟”,是云霞的代称。

接着又是诗人的对天诘问: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夜幕降临时,月亮从海中升起,早晨,又隐没在云霞中,它到底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这是千古疑问,没有答案,但常问常新,激发人类的想象。

下面的四句,是诗人对月宫景象的遐想和询问: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在中国的神话中,月亮上住着玉兔和嫦娥,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国人都熟悉,李商隐写过《嫦娥》:

“xx屏风烛影深,xx渐落xx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白诗中对嫦娥和玉兔的想象,和李商隐的想象是差不多的,月宫美妙,但那里的生活一定是寂寞孤独的,所以李白发问,孤独的嫦娥,有谁与之为邻?

其实这是明知故问,嫦娥的孤独,在寂寞的月宫中永无解脱的可能。

后面的几句,是李白的名句: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明月在空中照耀着人间,这是一种永恒,人的生命一代代衰老更替,但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在相距千百年的不同时刻抬头望夜空,看到的却是同样的一轮明月。

这是李白对时空、对生命、对历史的奇思妙想。

读着这些诗句,抬头仰望夜空中的明月,现代人也会想,李白当年看见的,也该是这样一轮明月吧。

李白还有一首题为《古朗月行》的五言诗,写于他在京师失意时,是以月寄情泄愤,诗中的隐喻,现代人读不出来。

这首诗的前面那几句,非常形象地描绘对月亮的想象,也写了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双疑瑶台境,飞在青云端。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这首诗,和《把酒问月》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用一个个提问,把读者引入神奇的境界。

飞天登月,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梦想,去年,“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升空绕月飞行,实现了中国人的千年梦想。

在中国的古代,不少诗人曾经梦想自己变成飞鸟,梦想能腾云驾雾,乘风飞入太空。

飞上天后干什么?

当然要看看天堂的景象,要看看月亮上的风光。

而这样的风景,全凭诗人的想象。

李贺有一首著名的诗,题目就是《梦天》,诗中写的就是天上的奇景:

老兔寒蟾泣天色,xx半开壁斜xx。

玉轮压露湿团光,xxxx相逢xx。

xx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xx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李贺是中唐的诗坛奇才,被称为“诗鬼”,他一生抑郁不得志,只活了二十七岁。

但他的诗歌却是唐诗中一座巍峨峻拔的奇峰。

他诗中的悲凉情调,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

生不逢时,人间无望,便幻想飞上天去寻求,天上其实更寂寥虚幻。

就如李商隐所咏: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也如苏东坡所叹:

“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然而李贺因为敢大胆梦想,才写出不朽的诗篇。

李贺的《梦天》,从头至尾充满了诡异和怪诞,天宫的景象,在他的诗中并非美妙完美,所有的描绘,都给人凄冷悲凉的感觉。

“老兔寒蟾”在灰暗的天色中哭泣,惨白的光芒斜照着半壁月宫。

“玉轮压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陌香”两句,是写天宫的绮丽,玉轮碾过之处,荧光闪烁,每一滴露珠上都映射湿润的月光,仙人们迎面而过,能听到他们身上的玉佩丁当作响,能闻到风中的玉桂清香。

对天堂的描绘,也就到此为止。

后面四句,是诗人对时空的怀想和感慨。

人间的千年万载,在天上只是走马的瞬间,而在空中俯瞰人世,那广袤大地不过是几缕尘烟,浩瀚大海只是天仙的杯中之水,生命是何等渺小。

我以为,这首诗中,最后那几句,才是真正的绝唱。

在地上,在人群中,很难产生如此缥缈阔大的奇想,只有思绪飞升到高天云霄,感觉自己已成天宫的一员,在九霄云外遥望人间,才可能写出这样的诗句。

李贺没有飞天升空的经验,但他凭诗人的大胆想象,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今天宇航员的视野。

这也是诗歌的魅力。

情感的月光

“月亮悬挂在中国诗坛的上空。

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孤寂的观众,一切都在她的注视下,她所观察到的一切隐秘、激情、悲伤和欢乐,都被转化成美妙的比喻和文字,她无声地连接起远隔千山万水的思念。

动人的吟月诗,当然不是纯粹写景,而是借月色寄托内心的情感。

这种情感,很复杂,人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可能蕴涵其中。

在古人诗中,明月是故乡,是亲人,是爱情,是友谊,明月是岁月,是历史,是无所不至的时空,明月是绮丽梦想,是美好愿望,是心灵的无限延伸。

有一个外国评论家,在读了中国古人那些咏月诗之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月亮悬挂在中国诗坛的上空。

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孤寂的观众,一切都在她的注视下,她所观察到的一切隐秘、激情、悲伤和欢乐,都被转化成美妙的比喻和文字,她无声地连接起远隔千山万水的思念。

”这样的评论,也在我的心里引起了共鸣。

在明月之夜,远离故乡的游子会被皎洁的月光撩动思乡情怀。

李白的《静夜思》,是中国人最喜欢最熟悉的思乡之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流传了一千多年,连三岁的孩童也会吟诵。

游子思乡的文字,没有什么作品比这二十个字影响更大了。

其实,此类好诗句,在唐诗中俯拾皆是,譬如杜甫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xx的: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张九龄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xx的: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都是能引动无限遐想的动人佳句。

说到这一类吟诵月亮的诗歌,不得不再谈谈李白。

李白的吟月诗中,还有一首影响特别大,那就是《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xx。

这是一首感情深沉浪漫,意象奇特,极富有想象力的天才之作,可以说是千古绝唱。

作品以常人想不到的念头开场,可以说是奇峰突起,把人带入一个奇妙的情感世界。

在花间月下,摆酒自酌,应该是宜人的环境,然而李白却不满足,为什么,因为孤独,身边没有一个至亲好友。

于是李白忽发奇想,“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杯向天,邀请明月,月亮、我和我的影子,成了三人,这是前无古人的奇思妙想,是李白的创造。

全诗率性纯真,虽然浪漫奇特,却毫无做作。

对此,编《唐诗别裁》的沈德潜这样评价:

“脱口而出,纯乎天籁。

此种诗,人不易学。

”在李白写《月下独酌》之后,曾有很多后人也在诗中邀月,但想要超过李白,似乎没有可能了。

前年秋天,在台北和一批台湾作家共度中秋之夜。

从高楼餐厅的窗户可以俯瞰台北夜景,电光曳动,灯火璀璨。

但是,大家的目光只是注视着天上的那一轮满月。

月华如水,满世界流动着宁静和安详,中秋的明月,照耀着全世界的中国人,无论身在何方,此时,心魂都会在月光中飘飞回故乡,和亲人团圆。

坐在我身边的是一位台湾女诗人,我问她,此刻,如果要你选一首诗表达心情,你选什么诗。

她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我:

“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她的话,引起我的共鸣,也被在座的所有人赞同。

古人诗中吟咏中秋的篇章,不计其数。

流传最广的,也许应属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苏东坡在中秋之夜把酒问月,怀念他的弟弟苏辙(字子由),也是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把酒问月,是受了李白的影响,但苏东坡这首词完全从李白的《把酒问月》脱化出来,有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意境。

这首词仿佛是诗人和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

既有情趣,又有理趣,耐人寻味。

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诗中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感动并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