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生态村建设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15712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级生态村建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市级生态村建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市级生态村建设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市级生态村建设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市级生态村建设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级生态村建设规划.docx

《市级生态村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级生态村建设规划.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市级生态村建设规划.docx

市级生态村建设规划

**市**县***镇

**村**市市级生态村创建

***镇人民政府

**村村民委员会

二〇〇七年五月

规划编制领导小组

***镇生态村建设规划***镇政府领导小组

组长:

(镇长)

副组长:

(副镇长)

成员:

 

***镇生态村建设规划***镇政府编写组

审核:

(镇党委书记)(镇长)

组长:

(副镇长)

成员:

 

目录

1总论1

1.1规划任务由来1

1.2规划目的1

1.3编制依据1

1.3.1规划依据1

1.3.2规划采用标准3

1.4指导思想3

1.5规划原则4

1.6规划范围5

1.7规划年限6

1.8工作程序6

1.9规划重点7

2基本情况8

2.1自然地理状况8

2.1.1地理位置8

2.1.2气候与气象8

2.3生态环境现状8

3环境质量现状10

4规划预测10

4.1人口预测10

4.2社会经济发展预测11

4.3污染物排放预测12

5主要环境问题解析13

6规划目标与指标14

6.1规划总目标14

6.2规划指标14

7环境功能分区15

7.1区划原则15

7.2环境功能分区概况16

7.3环境功能分区功能定位16

7.4环境功能分区建设发展方向17

8规划方案17

9规划方案措施18

9.1生态产业体系建设18

9.2生态环境体系建设19

9.3人居环境建设20

9.4生态文化体系建设21

9.5能力保障体系建设23

10规划项目与投资26

10.1项目投资与进度安排26

10.1.1人饮工程27

10.2.2河道综合治理工程28

10.2.3基本农田建设29

10.2.4农村人居环境29

10.2.5中心集镇绿化、亮化工程30

10.2.6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工程30

10.2.7水土流失防治工程30

10.2.8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30

10.2.9生活区生态恢复工程31

10.2.10交通、信息、文化、教育建设工程31

10.2.11清洁能源建设工程31

10.2.12绿色田园风景旅游区32

10.2资金筹措32

11目标可达性分析32

11.1建设项目预期应达到的效果32

11.2效益分析34

12规划组织保障措施35

12.1法制保障35

12.2组织保障35

12.3资金保障36

12.4技术保障36

13规划风险分析37

13.1规划筹资风险37

13.2工程项目建设风险37

13.3规划实施的管理风险38

13.4其它不可抗拒风险38

1总论

1.1规划任务由来

自我省开展“**市市级生态村”考核评比活动以来,**县***镇**村即积极准备和有序的实施生态村创建活动。

根据2007年省、市、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把在辖区内创建生态村确定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及云南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要求,按照《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的有关要求,***镇人民政府在**县环境保护局的指导下,承担了《***镇**村生态村环境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

1.2规划目的

以人为本,为实施“生态之村、旅游之村、文明之村”的战略,防止**村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污染,综合整治村组环境,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维护农村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村民的社会生活环境质量,确保**村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1.3编制依据

1.3.1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退耕还林条例》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国发〔1998〕36号)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

国家环境保护部《生态市建设指标(试行)》

国家环境保护部《生态市建设规划大纲(试行)》

《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云南省环境保护条例》

《云南省生态乡镇建设管理规定》

《**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县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

《**县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规划》

《**县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县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

1.3.2规划采用标准

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

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HJ14-1996《环境空气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技术方法》

GB/T15190-9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

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CJ3082-1999《污水排放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

GB13271-2001《锅炉大气污染排放标准》

1.4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按照**市市级生态村建设指标的要求,立足于**县***镇**村生态环境优势,以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为中心,积极推广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科学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提高资源环境配置效率。

全面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建立良性循环的经济、社会和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村。

1.5规划原则

(1)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

针对**村地处山区、二半山区的特殊地理位置,森林资源比较丰富,雨水比较充沛、气候宜人的环境特征,主要以发展旅游业、绿色产业、种植业、规模化养殖业为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合理确定**村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

(2)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原则。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根据***镇**村的实际情况,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支撑能力相协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3)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

从实际出发,坚持规划的可操作性,以当地的环境、经济为基础,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进行突破,优先抓好核心产业和重点工程,分期推进,逐步实施,形成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生态经济体系。

(4)突出特点、统筹兼顾的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大胆地探索生态村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机制。

立足于**村资源、区位和环境优势,确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绿色技术,把资源环境优势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5)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原则。

政府通过制定推进生态村建设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广泛开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文化教育,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鼓励民间团体和社会公众参与创建生态村的各项活动。

(6)以人为本、自然和谐的原则。

生态村建设一方面要为居民生态和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又要充分依靠公众居民的积极参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普及和提高,进而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7)坚持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

既要立足当前实际,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又要充分考虑发展的需要,科学预测**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与城镇城市化变化使规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1.6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县***镇**村全境,**村位于**县城南部,村域东、南、西、北依次与新拉村、务基乡、干河村、双凤村接壤。

最高海拔1500米,最低海拔800米,总面积11.833平方公里。

包括33个村民小组,2010年,年末总人口总人口889户3077人。

空气环境规划范围为***镇**村全境。

水环境规划范围为辖区内的地表水水体,主要是境内的过境河流。

声环境规划范围为***镇**村全境。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范围为***镇**村全境。

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范围为***镇**村全境。

1.7规划年限

基准年:

2011年

近期:

2011—2016年

远期:

2016—2026年

1.8工作程序

本规划将按照《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运用环境科学、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作技术支持工具开展规划。

规划工作程序流程图见下图。

 

规划工作程序流程图

1.9规划重点

规划重点放在近期。

重点在于:

(1)通过环境功能区划保护好**村植被环境。

(2)在加强环境保护的同时发展好***镇**村的旅游产业、水果产业、种植业、规模化畜禽养殖产业。

(3)加强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解决村庄“脏、乱、差”现象。

(4)推广清洁能源的广范使用,减少农村生活源的污染。

远期重点在于:

(1)发展好**村的生态旅游产业、绿色产业,完善生态与环境管理,积极保护自然生态,创建良好的人居环境。

(2)加强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切实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完善集镇污水管网建设,减少农村面源污染。

2基本情况

2.1自然地理状况

2.1.1地理位置

**村位于**县城南部,村域东、南、西、北依次与新拉村、务基乡、干河村、双凤村接壤。

2.1.2气候与气象

村域南面是高山,最高海拔1500米;北部低而平缓,最低海拔800米;总体上呈山地地形。

年降雨量在600毫米左右。

年平均气温15度。

无霜期在150天之间。

2.2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村位于世界第三大水电站——***水电站所在地***镇,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地势西高东低,总体呈30度坡面,**至**县级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十分。

辖区面积11.8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228亩),辖中柏、油坊、腰栈、杉塘4个自然村组成,共有村小组数33个,人口889户3077人;共有共产党员79人,少数民族党员2人。

全村地形为坡形,属典型的立体气候,最高海拔1500米,最低海拔800米,相对高差700米,平均海拔1050米。

全村年最高气温32℃,最低气温-2℃,年平均气温15℃,相对差异36℃;日照时数2400小时,无霜期150天,年降水量600毫米。

全村气候湿润,属二半山立体气候,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和土豆为主,蔬菜和水果、生猪养殖构成了其经济收入的主要成分。

2010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749000公斤,经济总收入14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59元。

**村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现在农产业和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形成了独特的产业优势,以田埂经济和饭糯混栽为主,其中田埂经济涉及15个村民小组320户耕地1200多亩,人均增加收入五百多元。

基础设施状况:

全村已全部解决饮水安全,农业基础设施有效治理,全村公路相对较为好,基本已贯通全村,户户通电。

社会事业:

有单小1所,完小1所,教师24名,2010年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完学率100%。

课桌椅数量基本充足,村委会距县城5公里,村委会条件相对较好,村级活动场所刚新建完毕,有科技活动室、球场,群众文化生活十分丰富;有村卫生室,但缺少基本的医疗设备和一些常用药品医疗条件有待改善。

2.3生态环境现状

在国家实施扶贫开发和西部大开发期间,**村实施了长防工程、天保工程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

森林覆盖率由1982年的43.43%上升到63.48%,实现了森林面积、覆盖率同步增长。

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明显的改善,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状况基本得到有效遏制,但是,全村生态环境依然脆弱,远不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仍不能保障农业的高产稳产。

随着实施退耕还林、林权改革、天保工程等工程的不断深入,将使**村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

3环境质量现状

**村污染源主要为生活污水、畜禽产生的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将通过实施沼气、生态旱厕、化粪池处理污水和推广绿色产业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村空气污染源主要是农村生活燃料和生活燃煤,所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产生量相对较小,对空气污染也相对较小。

**村固体废弃物主要是生活垃圾、畜禽养殖粪便和医疗废弃物;集镇生活垃圾由专人定点收集清运至统一的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理,畜禽养殖粪便通过修建沼气池、化粪池集中处理;医疗废弃物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有效处理。

4规划预测

4.1人口预测

**村人口预测结果单位:

年份

总人口

城镇人口

农村人口

2011年

3077

0

3077

2016年

3164

0

3164

2026年

3346

0

3346

注:

总人口为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之和。

人口自然增长率按5.6‰计算。

4.2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我们始终把经济发展放在突出位置,用科学引导农村经济,千方百计思发展、谋发展、抓发展,全村经济呈现出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预计**村近远期经济发展预测如下:

—农村经济总收入比上年增长12%以上;

—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5%以上;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6‰以内。

**村紧紧围绕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坚持经济发展,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在发展过程中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预计近期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得到较大提高,生活水平和条件将得到改善,全村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社会建设将较大发展。

预计远期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得到极大的提高,生活水平和条件将得到较大改善,全村经济、文化、政治、教育等社会建设将极大发展,总体基本达到小康生活水平。

预计到2026年,全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50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人口达到3300人。

4.3污染物排放预测

按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氟化物、砷、汞、六价铬、铅、氰化物、挥发物、石油类、粪大肠菌群、硝酸盐氮等16项指标,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评价,**村饮用水源水质达到Ⅲ类。

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等3项指标,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评价,**村环境空气质量达到Ⅱ类。

按《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村区域环境噪声总体达到Ⅱ类。

按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氟化物、砷、汞、六价铬、铅、氰化物、挥发物、石油类、粪大肠菌群、硝酸盐氮等16项指标,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评价,**村排水水质达到二级标准。

集镇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填埋达到分类收集处理;农村将普及清洁能源的使用;农村农业面源污染将大大减少;总之,将达到污染物的排放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5主要环境问题解析

当前,由于农业综合开发、***电站建设、**村旅游开发等,这将生态环境的存载能力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因此,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一个十分紧迫和重要的问题。

以破坏生态区获得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会导致生态恶化、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频繁,必将制约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形成不可救药的恶性循环,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制约人类的发展。

因此,要结合村情,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资源保护、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求发展,形成经济社会与生态保护、建设整体推进的“共融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传统农业的高投入、高消耗、频繁破坏生态,使农业生产短时间内无法向生态型、集约型过渡,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尚未建立起来。

它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人民群众增强环保意识,在实际生产生活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

干部群众的“小农”生产思想没有破除,影响生态农业建设的推进。

需要加强农村水利、交通、教育、医疗、环保、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开阔视野,逐渐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促进生态农业建设。

**村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村域水污染总量构成以生活源为主;大气污染主要为农村生活排放造成;固体废弃物垃圾没分类集中处理、全村存在诸多卫生死角、农村生活垃圾没有统一的收集和处理,医疗废物处置仍需完善,管理有待加强;须对农村环境进行综合的整治和环保知识的广泛宣传。

6规划目标与指标

6.1规划总目标

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环境和区位优势,全面、协调发展为基本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使生态环境优势成为重要的发展资源优势,形成独特的优势产业群,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起绿色产业和清洁生产为重点支撑的合理的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培育生态文化,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基本达到国家级生态村建设考核验收指标要求,争取通过国家级验收和命名。

将**村建设成为环境质量良好,人居环境优美、舒适,环境基础设施较完善的“生态之村、文明之村、旅游之村”。

6.2规划指标

“十二·五”**村生态村建设目标为: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结构调整稳妥进行,生态建设规划稳步实施,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空气、水源得于有效保护,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治理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建设密切结合,在规划期内,形成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的生态村。

2011-2016年**村生态村建设远景设想国民经济快速稳步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得于很好保护,生态效益逐步发挥,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强,自觉性高,全村社会经济和环境得以协调发展,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达到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2016-2026年全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是: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各项改革稳妥推进,农民和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生态建设和环保建设进一步加强,各项生态村建设指标达到更高要求。

7环境功能分区

7.1区划原则

(1)根据环境功能布局的原则。

根据区域土地、城镇、水域、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与目前使用功能、可能具有的功能进行布局。

(2)要坚持“尊重现实,着眼未来”的原则。

按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合理布局,充分考虑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对不同区域的功能要求。

(3)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

根据**村实际,突出生态环保,保护好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点等保护重点。

(4)与相关专业规划相协调的原则。

结合**村建设规划、**村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要求,进行区划。

(5)要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原则。

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切实做到全员参与。

7.2环境功能分区概况

将全村分为3个生态功能区:

生态农业区和生态工业区、生态旅游区。

7.3环境功能分区功能定位

(1)生态农业区:

境内山大坡长,沟谷深切,土地破碎,坡势陡,坡面长,地形变化大,地表径流汇集快,冲刷剧烈,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水源枯竭,人畜饮水困难。

因此,把这片区域定位为“水土保持、特色农牧业与生态林业功能区”。

(2)生态工业区:

区域内农业开发较早,人口密度大,土地垦殖率高,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森林覆盖率低,生态环境极度脆弱。

区域内不少地方因此贫困,甚至丧失基本生存条件。

由于不合理的毁林开荒,水土流失造成和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

因此,把这片区域定位为“水土保持、涉农生态工业发展功能区”。

(3)生态旅游区:

森林覆盖率高,水土流失业率低,森林资源比较丰富、拥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7.4环境功能分区建设发展方向

(1)生态农业区生态建设的主攻方向是:

生态措施和生物措施并举,大力保护天然林资源,积极发展用材林、经果林,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和农村能源,加大封山育林和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力度,15--25°坡耕地实现梯土化,在项目实施上,注重因地制宜,发挥当地自然优势。

(2)生态工业区生态建设的主攻方向是:

重点抓好坡改梯为主要内容的小流域治理和山系综合治理,恢复和扩大林草植被,控制水土流失,有计划地逐步把25°以上的陡坡耕地退耕还林,保护天然林,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和农村能源,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果木林和涉农企业。

坚决禁止滥垦乱伐,造成过度利用。

(3)生态旅游区生态建设的主攻方向是:

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打造森林生态旅游区。

8规划方案

近期:

生态产业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体系建设、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能力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保知识的宣传、加强生态保护、饮用水源的保护、推广清洁能源、主要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推广绿色产业。

远期:

建设集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设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系统、普及清洁能源、加强生态保护、饮用水源的保护、建设生态示范区。

9规划方案措施

9.1生态产业体系建设

(1)生态农业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生产基地,推动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业发展;进一步健全和培育农产品市场,加快农副产品的深度开发,并结合“环境优美村组”的建设,带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2)生态工业

实施产业结构生态重组,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绿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发展耗能低、排污少的清洁型生产,促进产业生态化转型,推动生态工业的发展。

(3)生态旅游

充分发挥本村旅游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村生态旅游区,带动旅游经济发展,加强生态的保护力度。

9.2生态环境体系建设

(1)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

要继续开展对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治理,巩固植树造林成果,加强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水土保持的监管工作,加快自然生态保护与建设步伐。

(2)工业污染治理和环境综合整治

①水环境的整治:

要加强对饮用水源的保护,提高饮用水源水质合格率,推行总量控制,对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和社会废水进行综合治理,继续搞好区域内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降低悬浮物、COD等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加快集镇污水集中处理系统的建设,提高集镇生活污水的处理率。

②大气环境的整治:

调整工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能源使用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积极发展沼气等生态能源,实施烟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总量控制,开展酸雨检测与防治,加强集镇建筑施工管理,防止扬尘污染。

③声环境的综合治理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控制:

要控制集镇社会生活噪声,给群众创造一个宁静、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加强对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控制,重视工业炉渣、尾矿等固体废物的处置和综合利用工作;集镇生活垃圾要建立收集处置和综合利用为一体;农业固体废物的控制则以综合利用为主,鼓励农民充分使用农家肥和秸杆还田,有利于土壤保护和地力再生恢复利用。

9.3人居环境建设

(1)主要目标。

城镇人居环境建设,主要是加强集镇绿化,搞好街道绿化和单位庭院绿化,利用公路沿线进行植树种草,提高集镇人均绿地面积。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主要是加强村庄的环境综合整治,鼓励高寒山区的农民搬迁到低山丘陵区居住,有计划地实施坡耕地退耕还林,合理撤并农村居民点,引导农民搞好庭院绿化和四旁绿化,提高农民居住环境质量。

(2)优化集镇功能区布局。

环境功能分区是实施城镇分类管理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前提和基础,依区域功能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环境管理对策,优化集镇功能区布局是强化集镇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在集镇新区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