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修工艺4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11843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检修工艺4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检修工艺4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检修工艺4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检修工艺4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检修工艺4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检修工艺43.docx

《检修工艺4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检修工艺43.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检修工艺43.docx

检修工艺43

支撑及定位装置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列车时速200km/h区段,支撑及定位装置检修的技术标准、检修周期、检修作业程序、检修方法、缺陷处理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京广提速区段正线接触网检修

2检修标准

2.1定位装置

2.1.1定位器安装应符合安装图和受电弓动态包络线的要求。

2.1.2定位器的形状和坡度应能保证电力机车受电弓安全通过。

定位器的倾斜度符合设计要求,保证定位线夹处接触线工作面平行于轨面连线。

2.1.3定位器限位间隙符合设计,一般为允许最大抬高120毫米,定位器限位间隙允许偏差±1毫米。

2.1.4定位器、管在平均温度时应垂直于线路中心线,温度变化时沿接触线纵向偏移应与接触线该点的伸缩相应一致,其偏角不得大于18°。

2.1.5拉出值和跨中偏移值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30毫米。

在任何情况下拉出值、之字值、跨中偏移均不得超过400毫米。

2.1.6反定位主管、定位肩架及组合定位器的定位管应保持水平,靠接触线侧的端部允许仰高不超过30毫米。

反定位管两侧拉线的长度和张力应相等,定位管卡子距定位环应保持不少于100毫米调整量。

2.1.7定位器的形状和坡度应能保证电力机车受电弓安全通过,坡度一般保持在1/7~1/5范围内,定位线夹安装正确,无偏斜、硬点现象,螺栓紧固无锈蚀。

2.1.8定位器应转动灵活,转换柱处两定位器能分别自由转动,不得卡滞;非工作支接触线与工作支定位器、管间的间隙不小于50毫米,定位器应处于受拉状态;支持器安装正确,定位管伸出支持器的长度应为20-150毫米。

2.1.9定位器、管在无偏移时应垂直于线路中心线,极限温度时,偏移最大不超过定位器、管长度的1/3,并能保证接触线自由伸缩。

2.1.10软定位器活固定端在定位器侧,死固定端在腕臂侧。

2.1.11定位环应沿线路方向垂直安装;定位环的安装位置距定位管根部不小于100毫米;定位装置各部件间应连接可靠;定位钩与定位环铰接状态良好。

2.1.12定位管与定位管支撑间夹角在45°~70°之间。

2.1.13定位管的管口应封堵良好。

2.1.14各部件不得有严重锈蚀,防腐层良好。

2.2支持装置

2.2.1腕臂底座、拉抨底座、压管底座、简单悬挂下底座及定位肩架应与支柱密贴、平整,底座角钢(槽钢)应水平安装。

顶端管帽封堵良好。

螺纹涂防腐油。

2.2.2双线路腕臂应保持水平状态,其允许仰高不超过0~100毫米。

定位立柱应保持铅垂状态,无永久弯曲变形

2.2.3拉杆(压管)、腕臂的安装位置应满足承力索悬挂点距轨面的距离(即导线高度加结构高度),允许误差±20毫米,悬挂点距线路中心线的水平距离符合规定。

2.2.4腕臂的各部件均应组装正确,腕臂上的各部件(不包括定位装置)应与腕臂在同一垂直面内,铰接处要转动灵活。

腕臂不得弯曲且无永久性变形,顶部非受力部分长度为100~200毫米,顶端管口封堵良好。

2.2.5水平腕臂受力后应水平,允许偏差±30毫米,允许仰高不超过100毫米(设计要求的除外)。

2.2.6线岔区腕臂顺线路偏移量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20毫米。

2.2.7腕臂应用耐腐蚀材料做成,使之在规定的寿命期内,不需除锈涂漆等进行防腐处理也能保证安全运行。

2.2.8桥梁隧道内的埋入杆件(包括立柱)应安装牢固,无断裂、变形,其填充物不得剥落和裂纹,对杆件应有良好的防腐和固定措施,至少在20年内不经维修也能保证安全运行。

2.2.9隧道内“V”,形、“人"字形简单悬挂滑动环与滑动杆不卡滞。

2.2.10隧道立柱应保持铅垂状态,其倾斜角不得大于1°;立柱地脚螺栓必须是双螺帽,拧紧螺帽后螺栓外露长度不得小于30毫米调整立柱用的垫片不得超过3片;立柱垂直线路的位置符合规定,允许偏差如无专门规定时,按50毫米执行。

立柱底板与拱顶间隙的填充物符合规定。

2.2.11无偏移温度时,全补偿链形悬挂腕臂应垂直于线路,其它温度时应符合安装曲线的要求。

2.2.12水平腕臂后部孔要与棒式绝缘子压板的凸台相配合或其它防脱措施正确。

3检修周期为12个月。

4准备工作

4.1资料查阅:

查阅接触网平面布置图、安装图和安装曲线,静态检测记录和设备巡视记录及其他有关设备鉴定资料,掌握设备状态,实施有针对性的检修。

4.2人员组织:

接触网工10-12人。

4.3检修作业需停电进行,填写第一种工作票。

4.4准备工具:

大绳、滑轮组、小绳、正面器、手垂、电力紧线器、水平尺、钢卷尺、钢丝刷、道尺、温度计、杉杆、梯车(或检修车)、油刷。

4.5准备材料:

定位线夹、支持器、定位管、定位器、定位环、定位管卡子、承力索支撑线夹、腕臂、铁线、黄油、油漆、砂布。

5检修程序

5.1确认停电,地线已接好。

5.2检查、测量各部件状态及各部尺寸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5.3检调定位器偏移、拉出值和定位器坡度。

5.4紧固各螺栓,涂油。

5.5除锈、涂漆。

6检调方法

6.1当腕臂、定位器的偏移超过规定时:

6.1.1调整腕臂偏移时直接松开承力索支撑线夹的螺丝,用手推腕臂至规定位置。

6.1.2当定位器的偏移超过规定时,首先用手推动接触线,看定位器的受力情况,如受力不大,由一人推住接触线,一人松开定位线夹的螺栓,用手垂轻轻敲打定位线夹,直至定位偏移量符合要求;当定位器受力较大,人力不能使定位器卸载时(如曲线区段或接触线转角处),要采用滑轮组、电力紧线器、杉杆、检修车拨杆等工具,使定位器卸载,松开定位线夹调整至规定位置。

6.1.3全补偿链形悬挂定位器、腕臂允许偏移距离应用下列公式:

E=La(tx-tp)

式中:

L──定位点或悬挂处距中心锚结的距离。

a──线胀系数。

tx──调整时气温。

tp-─设计平均气温。

6.2当定位器的坡度不符合要求时

6.2.1在保证接触网高度的前提下,调整吊弦长度。

6.2.2如调整吊弦长度会导高超出误差范围时,应升高或降低定位管或下部固定绳的安装高度,直至定位坡度达到要求,重新调整拉出值。

6.3当定位器处线夹倾斜,导线产生偏磨时

6.3.1用杉杆、滑轮组、电力紧线器等器械,使定位器卸载。

6.3.2松开定位线夹。

6.3.3用正面器扭正导线,使之符合要求。

6.3.4安装定位线夹。

其他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列车时速200km/h区段,接触网其他设备检修的技术标准、检修周期、检修作业程序、检修方法、缺陷处理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京广提速区段正线接触网检修。

2标准

2.1电联接

2.1.1区间锚段关节和中心锚结中间设一处横向电连接,横向电连接一锚段设三处,中锚一处,中锚与锚段关节间各一处;电连接线:

TRJ-95;承力索电连接线夹:

JL05(T95A)-89;接触线电联接线夹:

JL04(120A)-96。

2.1.2承力索间电连接没有伸缩圈,但是电联接线应留有一定的裕度,适应接触线和承力索因温度变化伸缩的要求。

2.2接地

2.2.1距接触网带电体5米以内的金属结构(桥栏杆、水鹤、信号机等)均应接地,接地体的接地电阻为≤30欧姆。

凡高柱信号机,必须满足其对接触网带电部分2米的安全距离。

2.2.2接触网开关、避雷器等设备支柱均应作双接地,其接地电阻为≤10欧姆。

2.2.3桥栏杆两端均需通过接地极接地,接地体的接地电阻为≤30欧姆。

2.2.4跨越电气化铁路的跨线建筑物应在接触网带电部分正上方桥面的两侧安装安全挡板或防护网栅。

跨线桥所设的防护栅两端应通过接地极接地,接地体的接地电阻为≤10欧姆。

2.2.5架设回流线区段的桥上和车站支柱采用双重绝缘(以回流线兼地线)方式接地,区间一般区段按既有方式接地;

2.2.6无回流线区段车站采用架空地线集中接地方式,确有困难的设单独的接地极接地。

2.2.7区间和车站零散支柱的接地线采用直接接地方式,零散支柱单独设接地极,其接地电阻为:

来往人员多的地点为≤10欧姆,其余地点为≤30欧姆。

2.2.8接地极埋深0.6米。

接地线埋深0.1米。

有防腐漆,涂电力复合脂,连接牢固可靠。

2.2.9接地极应离开地下电缆,避雷器的接地极距离通讯电缆不小于3米,地形受限制时,可加绝缘保护,但不应小于1米。

无法避免交叉时,垂直距离不得小于0.5米,角度为90°

2.3避雷设备

2.3.1避雷器的设置:

(1)、电分相和站场端部无电分相的绝缘锚段关节处;

(2)、供电线上网处;(3)、分区所、开闭所引入线处;

2.3.2避雷器安装位置、型号引线方式符合设计,金属氧化锌避雷器接地电阻符合要求。

2.4其他要求

2.4.1双线上下行带电体间距离不小于2000毫米,困难情况下不小于1600毫米。

2.4.2接触网带电部分距固定接地物、机车车辆装载货物的空气绝缘距离及电力机车受电弓上下左右摆动到极限位置,以及接触线抬起到最高位置距接地体的瞬时空气绝缘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带电部分距固定接地:

正常情况下不小于300毫米,困难情况下不小于240毫米。

受电弓摆动极限和接触线抬到最高距离接地:

正常情况下不小于200毫米,困难情况下不小于160毫米。

接触网带电体距机车车辆或装载货物的间隙不小于350毫米。

2.4.3跨线建筑物下的承力索须按要求绑扎绝缘带(或绝缘套筒)。

包扎范围:

跨线建筑物以外3米,以内1米;当净空小于300毫米时,除以上规定以外,跨线建筑物所跨越的承力索应全部包扎绝缘。

包扎后的绝缘应具备48kV及以上绝缘耐压水平,绝缘带的状况纳入接触网设备的巡视检查范围。

2.4.4跨线建筑物底部或侧面的线索等附属物应安装防脱抱箍。

2.5硬横梁及吊柱

2.5.1硬横跨支柱中心连线与正线中心线垂直,允许偏差不大于2度。

2.5.2硬横梁钢柱顺、横线路方向应垂直,允许偏差0.3%,硬横梁应水平,不允许出现中间低的现象,刚接硬横梁挠度不大于1/360,铰接的不大于1/200。

2.5.3硬横跨跨越股道不宜多于四股道或跨度宜小于22m

2.5.4硬横梁钢柱采用热浸镀锌防腐。

2.5.5安装吊柱所用的螺栓规格为M24*160双螺母、双垫片。

螺栓应由上向下穿,吊柱调整时,垫片最多不超过2片。

2.5.6吊柱底部倾斜度顺线路方向偏差为±30毫米;垂直线路方向吊柱向受力方向偏移不超过20毫米。

2.6标志

2.6.1接触网各种标志和揭示牌均采用带反光的标志

2.6.2接触网各种标志和揭示牌设置齐全,符合规程、规范、标准的要求。

2.6.3接触网各种标志和揭示牌应完整无损、安装牢固、字迹清晰、便于隙望,不得侵入限界,与行车有关的标志应设于列车运行方向的左侧。

2.6.4接触网支柱的号码一律采用带反光的合金材质的标志牌,白底黑字要求字迹整齐、端正、清楚,号码以区间、站场分别编号,下行为单号,上行为双号,自北京端向远离北京端依次编号。

牵出线、货线、供电线、回流线要有“牵”、“货”“供”“回”字样。

钢柱、硬横梁支柱号码牌安装于钢柱号码牌位置上。

混凝土腕臂柱安装于第一和第二脚蹬之间。

混凝土软横跨支柱号码牌安装于距杆顶5.2m处。

2.6.5“高压危险”标设于安装电气设备及行人较多的支柱上(站台柱,设备支柱),钢柱上设置“高压危险”牌尺寸为400×300毫米,牌下沿距基础面2米。

2.6.6分相“断”、“合”、“K断”、“禁止双弓”、“K禁止双弓”等标志以四跨绝缘锚段关节的中心柱为基准位置。

“断”、“合”标的背面加设“合”、“断”标志,各标志具体安装位置如下图所示:

 

2.6.7“断”、“合”标、“禁止双弓”标均为白底黑字,荧光显示。

断、合标设置高度,从地面算起2270毫米(包括标牌),禁止双弓标设置高度,从地面算起2500毫米.。

2.6.8“接触网终点”标设在接触网锚支距受电弓中心线400毫米上方,标志牌为白底、黑字、黑框,尺寸为260×760毫米。

2.6.9“安全作业区”标志应设在装卸线、机车整备线、给水线等分段绝缘器内侧2m处,距线路中心3.5米(机车整备以不侵限为原则),面向来车方向而立。

标志牌白底、黑字、黑框,尺寸为860×220毫米,距地面高度1.5米(包括标志牌)。

2.6.10“上行有电”、“下行有电”标志,设在软横跨、硬横梁上、下行分界处间,距中性绝缘子中心线不少于1m。

2.6.11“V停禁止攀登”标志设在“V”型停电区段同一支柱上悬挂有不同馈电线的支柱上,距地面1.5米。

2.6.12“有电”标志设于渡线分段两端、分相外侧转换柱处。

3检修周期12个月

4检修及调整见上述工艺及设备说明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