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案 5.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05053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2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案 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案 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案 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案 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案 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案 5.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案 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案 5.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案 5.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案5

[把握·历史脉络]

 1840—1945年列强侵略和中国反抗的历史可分为两大阶段

(1)1840—1900年:

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901—1945年:

由多国共同侵华演变为一国单独侵华,日本成为侵华主力。

(3)中国军民在每次面临外来侵略的威胁时,均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抗击斗争,近代中国历史既是屈辱史,也是抗争史、探索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两大革命事件

(1)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重大事件,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2)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完成了推翻封建帝制的任务,建立了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

 1919—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国民大革命、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五大阶段,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重任,其间先后克服了右倾、“左”倾错误,由幼稚走向了成熟,建立了真正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第5讲 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和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840—1900年间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

1.背景

(1)国际:

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国内:

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清王朝腐朽落后,内部危机严重。

2.概况:

主要战争: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结果

(1)鸦片战争:

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1842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日甲午战争:

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1895年),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引起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1901年),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影响:

破坏中国领土、领海和司法等主权;列强加大经济侵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1.背景

(1)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要求瓜分世界。

(2)《马关条约》的刺激。

2.经过

(1)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2)德、俄、英、法、日等国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形成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3.影响:

中华民族陷入了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人民群众自发的反抗斗争

1.三元里人民抗英:

发生于1841年。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2.反割台斗争:

《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引起台湾人民的强烈反抗,邱逢甲、徐骧领导台湾人民与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痛击日军。

3.义和团运动

(1)背景:

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概况:

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英勇抗击八国联军,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3)影响:

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二)爱国官兵的抵抗斗争

1.左宗棠收复新疆

(1)1878年,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区。

(2)军事支持曾纪泽入俄谈判,1881年中俄签订《改订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3)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2.黄海海战

(1)爆发:

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遭日舰偷袭。

(2)经过:

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等率军英勇作战。

(3)结果:

北洋水师主力尚存,但李鸿章采取“避战保船”政策,躲进威海卫军港。

3.威海卫战役:

1895年日军偷袭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概念阐释】

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

1.商品输出:

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

2.资本输出:

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特别提醒】

图解两次鸦片战争及对中国的影响

【图解历史】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特别提醒】

认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国际背景

19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国边疆出现新危机。

俄英竞相拉拢和控制新疆地方势力,企图以此作为肢解中国新疆的工具。

沙俄还直接出兵侵占伊犁。

【轻巧识记】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一、二、三”

[答题术语]

1.两次鸦片战争都是列强为夺取商品销售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社会制度落后。

2.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反映了19世纪后期,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向帝国主义过渡的阶段特征。

3.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和爱国官兵开始反侵略斗争,目的都是维护国家主权。

4.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使中国沦为殖民地的妄想。

1.宗藩关系

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的宗藩关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宗藩关系表面上看来是一种以小事大的不平等关系,周边国家要向中国“称藩纳贡”;受中国的册封,并由中国赐予印玺。

而实际上这种宗藩关系只是维系中国和周边各国友好关系的一种形式,并不具有统治和被统治的实质性内容。

并且,作为宗主国的中国统治者,是以一种“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不治主义态度对待外国的,原则上并不干涉藩属国的内政。

中国统治者为了显示自己作为“天朝上国”的富有与大度,总是本着“薄来厚往”的原则,对朝贡者给予大量的赏赐,其价值远远超过朝贡者所进贡的物品,所以,各藩属国总是乐于来华朝贡。

有时中国统治者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也对各国来华朝贡的时间和规模作出种种限制和规定。

虽然有些国家有时不按规定而提前来华朝贡,中国政府也都给予了热情接待。

再者,各国在来华朝贡的同时,也与中国进行了贸易往来。

由此可见,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这种宗藩关系和近代西方国家间那种表面上平等,而实质上却是弱肉强食的国际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和西方殖民国家的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那种控制与被控制,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更是有着不可同日而语的天壤之别。

2.“门户开放”

为了分享侵略权益,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

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

“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有:

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

从此,美国在侵华政策上,不再追随欧洲列强,而有了独立的政策,加紧和扩大了侵华的步骤。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推行,没有影响到列强的利益,因此也没有遭到列强的公然反对,反而促使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

提升点一 单列视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史料一 从1640年到1840年,在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

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40—1840年间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是什么。

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主要体现了工业革命的影响;“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体现了小农经济下晚清社会的现实和国人的心态。

[提示] 本质差异:

西方已经迈进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阶段;中国还处于落后的农耕文明时代(或封建社会)。

主要原因:

封建专制统治强化,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史料二 鸦片战争之前中西交往历史的主要内容不是殖民史,不是鸦片入华史,也不是文化交流史,而是贸易的历史,是物质上互通有无的历史。

鸦片战争的发生固然是由于综合因素导致,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在于茶叶、在于白银、在于鸦片等等。

——摘编自郭卫东《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约〉为考察中心》

探究:

(2)结合所学知识,试评述史料二中关于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观点。

[教你读史] 史料二信息“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在于茶叶、在于白银、在于鸦片等等”,主要从经济角度分析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提示] 示例一:

同意鸦片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中英经济贸易关系上的经济利益冲突所致。

理由:

由于英国大量购买中国茶叶等产品,其工业品在中国闭关锁国政策下滞销;英国出现贸易逆差,大量白银流向中国;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给中国带来严重危害。

清政府严厉禁烟,英国为了贸易利益发动了鸦片战争。

示例二:

不同意鸦片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中英经济贸易关系上的经济利益冲突所致。

理由: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积极进行殖民扩张,企图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原料掠夺;为打开中国市场,进行罪恶的鸦片贸易;以中国政府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

史料三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论从史出] 史料三信息“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体现了鸦片战争对中国文明转型的影响。

多元史观解读列强侵华战争的影响

理解与认识

革命史观

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以及革命的任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至此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近(现)代化史观

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及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全球史观

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为客观事实),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文明史观

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美梦,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民主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加快了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过渡

社会史观

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发生重大变化,并产生相应的社会问题

 

视角1 从历史潮流角度命题

西方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急于打开中国市场是侵华战争爆发的根源,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

解题时需结合鸦片战争的背景分析。

[对点1] (2017·日照一模)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与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

“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因此,《南京条约》(  )

A.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

B.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C.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

D.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

解析:

选A。

鸦片战争前,英国与中国通商只能在广州十三行进行。

材料中“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与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信息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故A项正确;B项虽然符合史实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未涉及司法主权,故C项错误;仅凭材料

信息不能判断英国对华贸易处于入超还是出超地位,故D项错误。

视角2 从社会转型角度命题

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大量权益,但客观上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如打破了闭关锁国状态;开启了向西方学习和近代化的历程等。

解题时结合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分析。

[对点2] (2017·合肥二检)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其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

“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

”材料中人们认识的变化主要表明(  )

A.五口通商危害减弱

B.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影响加大

C.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D.人们的国家主权意识逐渐增强

解析:

选D。

同样的条款,1938年和“当时”人们的认识之所以不同,是因为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民族苦难后,人们发现要想经济发展,首先要实现主权独立,进而普遍增强了主权意识,故D项正确。

提升点二 单列视点——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及影响

史料一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

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

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

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史料二 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他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命令部下“静守勿动”“保舰勿失”,既贻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

——摘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探究:

(1)梁启超说:

“盖19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

”根据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请以中日甲午战争为例说明上述观点。

[教你读史] 史料一从日本国力、战前准备等角度分析了日本优势;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提高,制定大陆政策,准备充分。

史料二信息“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表明清政府寄希望于外国调停,准备不足;“静守勿动”“保舰勿失”说明李鸿章指挥失误。

[提示]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

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

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

史料三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马关条约》

探究:

(2)根据史料三指出19世纪末列强侵华方式在经济方面的变化。

[教你读史] 史料三中“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实际是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工厂。

“只交所订进口税”说明日本享有关税方面的特权。

[提示] 商品输出的同时,开始资本输出。

史料四 甲午战争后列强的野心

[论从史出] 漫画中的“大饼”代表中国,而围着大饼的是手持匕首的列强。

列强们迫不及待地对着“大饼”下刀,唯恐落于人后,“大饼”的主人则只能振臂疾呼、望“饼”兴叹。

漫画形象地揭示了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现象。

1.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1)认识原因:

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信奉“武器决定论”。

(2)战略失误:

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放弃和丧失制海权。

(3)政治原因:

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政治腐败。

(4)外部因素:

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

2.从不同层面看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确立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社会地位。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控制,进而操纵中国的政治,使中国社会迅速倒向半殖民地化境地。

(2)客观上刺激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帝国主义的侵略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也促使清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政策做出了调整。

(3)唤起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甲午战后,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在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拯救民族危亡,“实业救国”、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相继兴起。

 

视角1 从民族觉醒角度命题

甲午战败暴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救亡图存运动掀起高潮,如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

解题时需结合甲午战败的历史影响分析。

[对点1] (2017·芜湖、马鞍山高中毕业班质检)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这说明了(  )

A.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

B.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C.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格局

D.战争促使中华民族不断反思并最终走向胜利

解析:

选D。

从材料“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可知新中国产生是由于中国人的反抗,战争使中国人认识到了自身的落后,不断变革进步改变了中国落后挨打的境地,故D项正确。

视角2 从国际关系角度命题

中日甲午战争也是一场改变东亚政治格局的国际战争,日本崛起、清政府国际地位衰落,帝国主义在中国矛盾加剧,日俄战争爆发。

解题时可从中、日、俄、德等国之间的利益与冲突方面思考。

[对点2] (2017·乐山高三调研)如图显示了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

两国海军编制的差异(  )

A.为东亚国际格局变化埋下伏笔

B.源于近代化指导思想完全不同

C.表明中国比日本更重视制海权

D.证明中国海军的建制更为先进

解析:

选A。

从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可以看出中国海军编制比较混乱,为东亚国际格局变化埋下伏笔,故A项正确,D项错误;中日的海军都受西方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看不出中国比日本更重视制海权,故C项错误。

提升点三 综合视点——全面认识近代前期列强侵华战争

从近代化角度认识列强侵华的原因、特征及影响

高考命题多运用图文材料,考查对侵华战争表现、影响等的理解;也可能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综合考查列强侵华战争的影响、评价及认识。

复习备考时,注意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的角度综合分析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史实和影响,辩证评价列强侵华的危害及其客观上的积极影响。

运用多种史观理解近代通商口岸的开辟

1.革命史观:

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现代化史观:

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经济的现代化。

3.整体史观:

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却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明史观:

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转向工业文明的地方。

5.社会史观:

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针对训练1] (2017·临沂模拟)经恭亲王奕提议,1862年在北京开办同文馆。

它的创设是为了回应英、法《天津条约》中关于规定英语和法语文本为条约唯一正本的条款,中国需要训练精干的语言专家。

这反映了(  )

A.政府外交观念的变化

B.清政府真正开始了觉醒

C.洋务派占据主导地位

D.西学东渐之风达到高潮

解析:

选A。

材料中反映中国设立同文馆的出发点是因为外交中的需要,故A项正确;清政府真正觉醒材料中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是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故C项错误;西学东渐达到高潮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故D项错误。

[针对训练2] (2017·济南高三期末)1895年5月13日,光绪帝通过总理衙门电谕驻俄使臣许景澄:

“辽东地方借三国之力,倭允归还,大有利益。

现在和约已换,三国视事已了结。

惟台湾众情不服,势将变乱,难以交接,此中国最为棘手之事。

闻台民不愿从倭,意在他国保护。

著许景澄将此情形密商俄外部,能否仍联三国,设一共同保护之策……”这反映了清王朝(  )

A.希望三国干涉范围扩大到台湾

B.与俄国在对日问题上达成一致

C.积极采取措施消除战争影响

D.与世界各国获得同等的地位

解析:

选A。

材料的意思是光绪帝还希望三国共同干涉的范围扩大到即将落入日本囊中的台湾,故A项正确;清政府高层已经将俄国视为共同拒日的可靠盟友,但是并未与俄国在对日问题上达成一致,故B项错误;积极采取措施消除战争影响材料未体现,故C项错误;与世界各国获得同等的地位与材料无关,且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随堂演练]

一、选择题

1.(2017·江西八校联考)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各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都发生很大变化,我们乐于接受外来事物和新观念。

可鸦片战争时期的国人对外并非如此,试从心理接受角度判断人们对中英《南京条约》的以下条款最痛心的是(  )

A.开放五口通商       B.割香港岛给英国

C.赔款2100万银元D.中英协定关税

解析:

选A。

开放通商口岸打破了中国传统“闭关锁国”政策,冲击了天朝上国的观念,故A项正确;此时大部分中国人主权意识并未觉醒,故B项错误;赔款主要加重人们的经济负担,而非精神负担,故C项错误;此时大部分中国人未认识到关税自主权的重要性,故D项错误。

2.1864年,上海成立混合法院,主审涉外并兼理中国案件。

法院由上海知县担任主审,一名外国领事担任副审列席审判,审判程序一如西方。

这一现象(  )

A.反映了近代中国司法的殖民地性质

B.标志领事裁判权开始丧失

C.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司法知识与精神

D.终结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解析:

选C。

“审判程序一如西方”在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司法知识与精神,故C项正确。

3.(2017·乐山调研)清人戴鸿慈在日记中说:

“观(伦敦)博物院。

……陈设者率以国分室。

中国室内,则有内廷玉玺两方存焉。

吾国宫内宝物流出外间者不少,此其一也。

若扣其所从来,固亦凡国民所铭心刻骨、永不能忘之一纪念物也。

”与之有关的历史事件(  )

A.导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B.刺激了国人的近代民族意识

C.打开了近代西学思潮的闸门

D.标志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起步

解析:

选B。

由材料可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掠夺。

第二次鸦片战争加剧了中国民族危机,刺激了国人的近代民族意识,选择B项符合题意。

4.(2017·珠海摸底)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使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战后开放的商埠均以沿海为主内地为辅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解析:

选A。

材料中三场战争分别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自鸦片战争后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正确。

5.1900年6月初,在英国的汉学家道格思爵士认为“每一则来自北京的电报都使这样一种事实更加明显,中国邪恶的渊源是慈禧太后”。

“北京的电报”所谈及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

A.“京、津民众排外事件”

B.“东方雄狮的觉醒”

C.“联军战事行动迟缓”

D.“4.5亿两,中国的慷慨”

解析:

选A。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00年6月初”和电报内容显示“中国邪恶的渊源是慈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