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系教学实习总结范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04650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系教学实习总结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历史系教学实习总结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历史系教学实习总结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历史系教学实习总结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历史系教学实习总结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系教学实习总结范文.docx

《历史系教学实习总结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系教学实习总结范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系教学实习总结范文.docx

历史系教学实习总结范文

2017年历史系教学实习总结范文

你正在浏览的实习报告是历史系教学实习总结报告  魏晋时期墓室的基本形制,对了解当时的丧葬习惯和古人的生死观有重要意义。

其次,墓室室顶覆斗式结构的应用,对于理解佛教传入中国后我们的先人对其进行的创造性发挥,是一个明证。

最后也最为重要的是这座墓室中的砖画,这些砖画描绘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社会场景,有农作、畜牧、蚕桑、狩猎、宴饮等。

对于墓室室壁上多次出现的三或四个颜色不同的圆环以不同的方式组合成的图案,目前学界尚无定论,同学们对此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和各种各样的推测。

这些砖画的价值不仅在绘画方面,更重要的是它们可以成为社会史和思想史研究的极其珍贵的原始材料。

参观结束后沈祯云老师对同学们说、对这类材料的分析解释必须建立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之上。

历史的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没有对研究对象在整体上的深入把握,没有对其他相关学科如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及哲学等学科中有益因素的借鉴,我们的历史研究将永远停留在对表象的浮泛描述上,史学的认识功能将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我们对历史的研究也难以焕发新的活力。

 

在结束了对魏晋壁画砖墓及博物馆的参观后,车行不久就到了嘉峪关。

嘉峪关是明长城的西起点,也是长城全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关隘,素称天下雄关。

其关城由内城、瓮城、罗城、外城及城壕组成。

其中西侧罗城向南有“明墙”延伸至祁连山下讨赖河畔;向北有“暗墙”隐伏至黑山半山腰,明墙暗壁相合,构成了关城西城墙。

两边高山与峡谷相峙,关居其中,实可谓“天下第一雄关”。

同学们全面参观了关城,认真聆听并记录了讲解员的详细讲解,许多东西都是大家平时在书上看不到的。

对关城的参观主要是让大家详细了解它的形制以及各部分的功能。

接下来参观了长城博物馆,这是中国第一座全面、系统地展示长城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同学们兴致极高,不停地向讲解员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以致不得不把下午的出发时间推迟一小时。

大雨滂沱中,同学们恋恋不舍地上车,向敦煌进发,到达住地时已是繁星满天。

 

7月6日清晨,从敦煌市走了不多时间就看到了令人魂牵梦绕的莫高窟,同学们的兴奋之情难以言表,这一天是带给同学们太多收获、极大震撼却也不无遗憾的一天。

莫高窟主体洞窟主要分布在南区,现今共保存492个洞窟,壁画逾45000平方米,圆塑2500尊,影塑1000余身,时间上跨越北凉至元等朝代。

这里的作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代表了当时佛教艺术的顶尖水平,同时由于在时间上的连续性,清楚地再现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时代特色。

另外,藏经洞的发现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材料。

我们这次主要考察了上启北魏下至宋、西夏时期的10个洞窟,每一窟都是那个时代的极具代表性的精品。

 

首先参观16、17窟和三清观。

任何一个中国人,任何一位学者的首选必是这里,也必须是这里。

17窟,也就是藏经洞,内藏至少介于公元359年至10xx年间,跨越十六国、北魏、隋、唐、五代及北宋等朝代的644年间记载各种宗教、历史、文学、艺术、方志、民俗等各方面内容的文物资料5万余件。

所用文字种类包括汉文、吐蕃文、回鹘文、突厥文、于阗文、叙利亚文、西夏文及少量佉卢文、梵文、粟特文、蒙古文等十几种文字。

其遗书基本分为佛教经卷、伪经、佛经目录、儒家经典、古典文学作品及医学文献等十四大类,实乃藏书宝库。

然自19xx年17窟轰然洞开,截至1924年,先后有英、法、俄、日、美等外国所谓考察者来到莫高窟,掠走三四万卷文书并剥离大量壁画,给莫高窟带来了毁灭性灾难。

17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纪念洪辩的影窟,而是一种标志、一种象征、一个符号。

陈寅恪先生曾不无伤感地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地。

藏经洞所出的丰富资料,对正史是重要的补充,同时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令多少才华横溢的中国学者为之付出一生的心血,然而流入外国博物馆者数量何其之多、质量何其上乘。

原本我先人之物,怎奈需要“借阅”,不能不说是“伤心地”。

不过对这个问题同学们有多种看法,都很值得深入讨论。

 

接下来参观北魏257窟,此窟价值非同一般。

该窟保留了早期洞窟的一些风格。

首先它是一个中心柱窟。

此窟制乃由印度支提式洞窟发展而来,供僧众绕行礼拜讲经说法之用。

然而古人对这种外来风格进行了不小的改造,以适应当地大众审美情趣。

首先表现为中心柱前方为人字披,后方为平棋图案。

人字披采用浮塑的方式显现木椽,外涂土红。

中心柱呈方形,四周塑有佛的“四相”。

其次,此窟内有著名的九色鹿本生故事和沙弥守戒因缘故事。

在莫高窟,九色鹿本生故事仅此一例,价值颇高。

同一题材,在古印度佛教雕刻作品和克孜尔石窟中有较多刻画。

沙弥守戒因缘故事出自《贤愚因缘经》,内容广为人知,但对绘于南壁下方的用意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通常观点认为,北魏时期,佛寺日盛,所剃度之僧尼甚众,然亦因管理不善等原因,僧尼中存在不守戒律的行为。

沙弥守戒因缘故事的绘制主要作为一种典范,以教育启示僧尼。

绘画对经文具有阐释作用,这对以往讨论激烈的佛经与经变画的关系的理解有一定帮助。

 

刚进入北周427、428窟,就让同学们着实惊喜。

不仅因为那铺富有代表性的降魔变,也不仅因为东壁门南北两侧的萨埵太子饲虎图和须达拏本生故事,最重要的是在入窟一刹那看到了“小字脸”,这让许多对壁画感兴趣的同学对它的疑问释然而解。

工匠们为了能够鲜活地表现人物的立体感,采用层层晕染的方法勾勒。

为表现人物鼻高及眼睛清澈,往往在这两处涂白。

而所用颜料经过千百年的氧化,脸部除鼻和双眼处皆变成了黑色,于是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特征鲜明的“小字脸”。

另外此窟虽为中心柱窟,但前部人字披浮塑木椽已简化,直接采用平涂方式,椽间绘以人物及花卉装饰。

427窟展示了北周及隋朝造像和选材的特点。

在造像风格方面,这是一个由早期古朴向盛唐成熟转变过渡的阶段。

造像身体比例不适,下身较短,头部较大(这不是为了特殊的视觉效果,如唐130窟和96窟),腹部及两股呈圆润的丫形,肉髻低平。

这些特点在马蹄寺石窟千佛洞4号窟和宁夏须弥山51窟后壁造像均有体现。

当然对“舍身饲虎图”的深刻理解对人文学科的大学生而言也十分重要和关键,乔健老师告诉大家,“舍身饲虎图”是以一种非常极端、非常令人震憾的方式来表达宗教的情绪和境界,因此我们不能把它理解得太“实在”,不能理解成号召人们把自己活生生的血肉之躯献给饥饿的老虎,它表达的只是一种佛教世界观而非现实世界本身。

而本窟另一幅壁画所表达的宗教内涵相比舍身饲虎图就逊色许多,这幅壁画的基本内容是修炼佛教达到一定境界便可刀枪不入,这便把作为一种超功利、超世俗的信仰的佛教搞得过于“实在”和庸俗了,而且这种观念和期待本身还蕴含着巨大的危险因素,即一旦刻苦修炼却无法在现实中真正实现刀枪不入,“信仰”的大厦顷刻间将会轰然倒塌。

 

328窟和45窟为唐朝作品。

窟制为单室,顶为覆斗式结构。

一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的组合很具代表性。

328窟马蹄形佛床末首原有一供养菩萨,颇具神韵,可惜为华尔纳掠走。

45窟南壁通壁的出自《法华经》之《观音普门品》的观音经变更是极品,同学们在感叹之余,不仅感到敦煌历史地理位置之重要,更是感受到当时的人们渴求盛世太平的心情。

 

130窟和96窟为大像窟。

前者虽屡次重修,但头部仍有原貌,亦可窥大唐风采之一斑。

此窟的引人入胜之处,除佛像的伟岸高耸外,亦在于其甬道南壁的供养人王夫人画像。

画中人物体态丰满,头梳高髻,描蚕眉,眉尾上挑,口若樱桃,着石榴裙,形态同《簪花仕女图》十分相似。

这是受中原周家样影响所致。

130窟北大像为武则天当政时所修,衣着华丽,体态丰腴,抹胸下拉,双乳外露,显示了

你正在浏览的实习报告是历史系教学实习总结报告  一位女性化极强的菩萨形象,此实乃僧众为邀上层之好而作。

 

从洞窟出来,同学们又参观了文物保护研究所。

参观结束后,大家思绪万千,大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感。

看了莫高窟的这些精妙绝伦的作品,前几天参观给大家的带来的兴奋已经荡然无存。

莫高窟所蕴藏的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内涵远远超出了同学们的想像,大家都感到莫高窟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永远是国人的骄傲,在深入研究的同时,保护工作更是我们对后代所做重要交待。

遗憾的是,满怀着眷恋和数不清的问题,我们不得不离开。

大家知道再看一天两天也没什么效果,因为一上午的参观所带给大家的巨大的信息量使所有的同学都感到有些无所适从,深感自己知识还缺欠很多,尚无足够的学力在短时间消化这么大量而复杂的信息。

同学们纷纷表示,回去后一定要更加刻苦地学习专业知识,才能对得起先人们创造的如此伟大的文明。

 

当日下午,为了寻找玉门关、汉长城遗址和河仓古城,冒着高达40多度的酷暑高温,汽车在茫茫戈壁中就像一只缓缓爬行的蚂蚁。

随处可见的海市蜃楼因为天气太热并没有使同学们兴奋异常,但当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跋涉之后,远远看到玉门关的轮廓时,车厢里沸腾了。

这几处遗址在一般人眼里早已没什么看头,但对研究中国历史的人来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春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这些断壁残垣背后所隐含的无穷的历史意蕴以及引起的无止境的怀古情愫,让人觉得历史的长河就如同这茫茫瀚海一样浩淼无边。

 

7月7日,在顺路登过鸣沙山,看过月牙泉后,驱车向莫高姊妹榆林窟进发。

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在一处峡谷中看了它。

在这里,首先让同学们感动的不是窟中精美的艺术作品,而是在这里工作的学者。

他们让人想到范文澜先生的一句话、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

这里没有电话,只是每天下午四点准时与敦煌研究院通过电报传达信息;买菜很不方便,每隔几天到安西县城买一次菜,一来回就是在半天。

但是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在这里工作的学者们十几年如一日,研究和保护着这里的艺术瑰宝。

由于郑老师的努力,敦煌研究院破天荒地同意榆林窟所有洞窟全部为同学们开放,只可惜由于时间关系,只能参观其中的一部分,面对这样好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莫大的遗憾。

讲解员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包括2、3、4、25窟等特窟在内的13个洞窟。

这里的洞窟基本上都是单室,甬道互相连通,顶多为覆斗顶,亦有少数穹窿顶。

室内佛坛上塑像多毁,现存者多为明清时期重塑之劣质品。

与莫高窟的前代塑像相对比,同学们都慨叹敦煌佛教艺术明清以来没落得如此迅速。

但这里有不少极品壁画,如25窟南北两壁观无量寿经变和弥勒经变中的人物双腮搓红,粉如新敷,有同学对“老人诣冢”进行分析,推导出印度古习俗与《弥勒上生经》的关系。

2窟西壁门南北两侧的水月观音图,是壁画中的绝世精品。

据记载,此实为周昉所创。

3窟西壁门南北两侧有文殊普贤变两铺,中有“唐僧取经”归来图一方;东壁南段有观音经变一铺,中有打铁图和酿酒图,极具研究价值。

榆林窟虽只有42窟,较早者亦不过唐朝,然其技法之特殊,保存之精良,选题之独特,实乃莫高窟之一大补充,部分壁画的水平超过莫高窟同期作品。

 

至此我们结束了对佛教石窟的考察。

许多同学认为,要详究一窟,首先要熟悉历史典籍和佛经,了解典籍要义,还要对绘画比较熟悉,这样再来莫高榆林,就不致有入宝山却空手而回的遗憾了。

  

7月8日赶了一天路,7月9日山丹军马场一站,主要是让同学们稍事修整,同时也有机会整理和交流几日来绚丽多彩的考察记录,当然也有实地感受当年刀光剑影、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的环境氛围以切实增强历史感的目的。

当日晚到达此行最后一站——武威。

7月10日首先参观了著名的铜奔马出土地雷台汉墓。

由于墓室出土文物皆被移出,所以在武威收益最大的地方是文庙和武威市博物馆。

在石刻室,同学们看到了著名的西夏碑。

它刻于天璈民安五年,正反面西夏文和汉文对应,是研究西夏文的一部珍贵字典。

在同一间陈列室,存有后凉、北凉时期的石经幢和石塔。

有同学对此作了线描,并对七佛一思惟菩萨或一弥勒菩萨的组合模式提出疑问。

对于复制的铜奔马队列,亦有同学细心地发现骑士无马镫的现象,并对马镫的渊源作了讨论。

 

7月10日晚回到兰州,此次实地考察结束,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完成实习报告并对这次实习进行认真细致地总结。

 

第三阶段、完成实习报告 

考察归来已是暑假,在安排好下一步的工作后,同学们大部分回家了。

9月份开学后,大家开始深入挖掘考察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各实习小组经过充分讨论后确定本小组认为有意义的且有能力进行研究的主题,在考察记录的基础上,而言也十分重要和关键,乔健老师告诉大家,“舍身饲虎图”是以一种非常极端、非常令人震憾的方式来表达宗教的情绪和境界,因此我们不能把它理解得太“实在”,不能理解成号召人们把自己活生生的血肉之躯献给饥饿的老虎,它表达的只是一种佛教世界观而非现实世界本身。

而本窟另一幅壁画所表达的宗教内涵相比舍身饲虎图就逊色许多,这幅壁画的基本内容是修炼佛教达到一定境界便可刀枪不入,这便把作为一种超功利、超世俗的信仰的佛教搞得过于“实在”和庸俗了,而且这种观念和期待本身还蕴含着巨大的危险因素,即一旦刻苦修炼却无法在现实中真正实现刀枪不入,“信仰”的大厦顷刻间将会轰然倒塌。

 

328窟和45窟为唐朝作品。

窟制为单室,顶为覆斗式结构。

一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的组合很具代表性。

328窟马蹄形佛床末首原有一供养菩萨,颇具神韵,可惜为华尔纳掠走。

45窟南壁通壁的出自《法华经》之《观音普门品》的观音经变更是极品,同学们在感叹之余,不仅感到敦煌历史地理位置之重要,更是感受到当时的人们渴求盛世太平的心情。

 

130窟和96窟为大像窟。

前者虽屡次重修,但头部仍有原貌,亦可窥大唐风采之一斑。

此窟的引人入胜之处,除佛像的伟岸高耸外,亦在于其甬道南壁的供养人王夫人画像。

画中人物体态丰满,头梳高髻,描蚕眉,眉尾上挑,口若樱桃,着石榴裙,形态同《簪花仕女图》十分相似。

这是受中原周家样影响所致。

130窟北大像为武则天当政时所修,衣着华丽,体态丰腴,抹胸下拉,双乳外露,显示了一位女性化极强的菩萨形象,此实乃僧众为邀上层之好而作。

 

从洞窟出来,同学们又参观了文物保护研究所。

参观结束后,大家思绪万千,大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感。

看了莫高窟的这些精妙绝伦的作品,前几天参观给大家的带来的兴奋已经荡然无存。

莫高窟所蕴藏的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内涵远远超出了同学们的想像,大家都感到莫高窟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永远是国人的骄傲,在深入研究的同时,保护工作更是我们对后代所做重要交待。

遗憾的是,满怀着眷恋和数不清的问题,我们不得不离开。

大家知道再看一天两天也没什么效果,因为一上午的参观所带给大家的巨大的信息量使所有的同学都感到有些无所适从,深感自己知识还缺欠很多,尚无足够的学力在短时间消化这么大量而复杂的信息。

同学们

你正在浏览的实习报告是历史系教学实习总结报告  纷纷表示,回去后一定要更加刻苦地学习专业知识,才能对得起先人们创造的如此伟大的文明。

 

当日下午,为了寻找玉门关、汉长城遗址和河仓古城,冒着高达40多度的酷暑高温,汽车在茫茫戈壁中就像一只缓缓爬行的蚂蚁。

随处可见的海市蜃楼因为天气太热并没有使同学们兴奋异常,但当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跋涉之后,远远看到玉门关的轮廓时,车厢里沸腾了。

这几处遗址在一般人眼里早已没什么看头,但对研究中国历史的人来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春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这些断壁残垣背后所隐含的无穷的历史意蕴以及引起的无止境的怀古情愫,让人觉得历史的长河就如同这茫茫瀚海一样浩淼无边。

 

7月7日,在顺路登过鸣沙山,看过月牙泉后,驱车向莫高姊妹榆林窟进发。

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在一处峡谷中看了它。

在这里,首先让同学们感动的不是窟中精美的艺术作品,而是在这里工作的学者。

他们让人想到范文澜先生的一句话、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

这里没有电话,只是每天下午四点准时与敦煌研究院通过电报传达信息;买菜很不方便,每隔几天到安西县城买一次菜,一来回就是在半天。

但是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在这里工作的学者们十几年如一日,研究和保护着这里的艺术瑰宝。

由于郑老师的努力,敦煌研究院破天荒地同意榆林窟所有洞窟全部为同学们开放,只可惜由于时间关系,只能参观其中的一部分,面对这样好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莫大的遗憾。

讲解员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包括2、3、4、25窟等特窟在内的13个洞窟。

这里的洞窟基本上都是单室,甬道互相连通,顶多为覆斗顶,亦有少数穹窿顶。

室内佛坛上塑像多毁,现存者多为明清时期重塑之劣质品。

与莫高窟的前代塑像相对比,同学们都慨叹敦煌佛教艺术明清以来没落得如此迅速。

但这里有不少极品壁画,如25窟南北两壁观无量寿经变和弥勒经变中的人物双腮搓红,粉如新敷,有同学对“老人诣冢”进行分析,推导出印度古习俗与《弥勒上生经》的关系。

2窟西壁门南北两侧的水月观音图,是壁画中的绝世精品。

据记载,此实为周昉所创。

3窟西壁门南北两侧有文殊普贤变两铺,中有“唐僧取经”归来图一方;东壁南段有观音经变一铺,中有打铁图和酿酒图,极具研究价值。

榆林窟虽只有42窟,较早者亦不过唐朝,然其技法之特殊,保存之精良,选题之独特,实乃莫高窟之一大补充,部分壁画的水平超过莫高窟同期作品。

  

至此我们结束了对佛教石窟的考察。

许多同学认为,要详究一窟,首先要熟悉历史典籍和佛经,了解典籍要义,还要对绘画比较熟悉,这样再来莫高榆林,就不致有入宝山却空手而回的遗憾了。

 

7月8日赶了一天路,7月9日山丹军马场一站,主要是让同学们稍事修整,同时也有机会整理和交流几日来绚丽多彩的考察记录,当然也有实地感受当年刀光剑影、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的环境氛围以切实增强历史感的目的。

当日晚到达此行最后一站——武威。

7月10日首先参观了著名的铜奔马出土地雷台汉墓。

由于墓室出土文物皆被移出,所以在武威收益最大的地方是文庙和武威市博物馆。

在石刻室,同学们看到了著名的西夏碑。

它刻于天璈民安五年,正反面西夏文和汉文对应,是研究西夏文的一部珍贵字典。

在同一间陈列室,存有后凉、北凉时期的石经幢和石塔。

有同学对此作了线描,并对七佛一思惟菩萨或一弥勒菩萨的组合模式提出疑问。

对于复制的铜奔马队列,亦有同学细心地发现骑士无马镫的现象,并对马镫的渊源作了讨论。

 

7月10日晚回到兰州,此次实地考察结束,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完成实习报告并对这次实习进行认真细致地总结。

 

第三阶段、完成实习报告 

考察归来已是暑假,在安排好下一步的工作后,同学们大部分回家了。

9月份开学后,大家开始深入挖掘考察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各实习小组经过充分讨论后确定本小组认为有意义的且有能力进行研究的主题,在考察记录的基础上,广泛搜集相关材料,请系里在相关方面有较深造诣的教师进行指导,于10月中旬完成实习报告,上交系里。

系里把这些实习报告分类后,请专家评阅定等并提出改进意见,对达到发表水平的帮助同学联系发表事宜。

 

第四阶段、认真进行总结 

11月份,乔健老师抽时间把参加实习的师生又召集在一起,开了一个座谈会,座谈会的主题就是要大家对这次实习进行认真细致地总结,为今后的实习提供有益经验。

这份总结报告就是在这次座谈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这次座谈中,大家总结出了这次实习中许多非常重要的收获、值得今后借鉴的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对今后的实习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和设想,现扼要表述 

收获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学业上的收获。

首先,通过对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的参观考察,大家增长了大量知识,而这些知识是平时在课堂上和书本中不易获得的。

这种收获的直接表现就是大家合格完成的实习报告和整个过程中拍摄的照片和录像,这些不仅是对这次考察的记录,同时也是不错的影视人类学素材和旅游文化素材,尽管这次还没有民族学专业的同学参加。

其次,通过这次实地考察,大大拓展了同学们对本专业研究理路、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的认识,强化了同学们的问题意识。

这是此次实习最有意义、可以让同学们受益一生的收获。

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可以说是同学们在这一点上的切实感受。

发现问题,对于任何一个学科和学者都是最为重要的。

但仅基于课堂和书本纸上谈兵,很难发现真正有价值的问题。

同学们之所以在参观考察中发现了许多问题,主要原因是书本上课堂上不能提供直接的感觉刺激和全方位的信息。

举例说明、同学们以前在课堂上和书本上也接触到不少壁画方面的内容,但听完看完感觉也就那么回事,并没有太深的印象,也没发现什么值得去研究的问题,但在这次考察中却发现了很多问题。

这是因为身临其境的观察带给大家的强烈的感官刺激使其对看过的东西印象深刻,而在这样的状态下连续看了一系列的壁画后所产生的对比效应是相当明显的。

看过莫高窟,就想起了马蹄寺同类壁画的异同之处,看过榆林窟,莫高的特色和榆林的特色也就在脑海不断提炼。

有了这样的比较,问题自然就出现了。

同时同学们也发现,在这次考察中发现的问题对自己来说好多都属于全新的领域,这在以前是没想到的、原来历史不仅仅是王侯将相的政治斗争史,还有许多贴近生活的内容值得我们去研究。

另外,大家进一步认识到了历史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不只是文献,研究的对象也不只是文献中的内容,它的范围是相当广阔的。

再次,实地考察极大地增强了同学们的历史感,从而使大家对专业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有了更深厚的感情。

嘉峪关、玉门关、莫高窟、榆林窟等这些历史文化珍宝带来的情感上和思想上的强烈震撼对大家的一生的学术工作和生活都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中之义太广阔了。

最后,这次实地考察让许多同学坚定了将来做学术工作的志向,有些同学甚至连专业方向都确定了,这进一步证实了这次实习对同学们在学业方面影响巨大。

 

另一方面是社会生活经验的收获。

很多同学都未曾经历这样长时间紧张地长途跋涉,在短短的8天里走这么多地方,做这么多事。

天很热,路不熟,许多事情难以预料,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生活体验。

在整个

你正在浏览的实习报告是历史系教学实习总结报告  过程中,同学们的感情贴近了,协作精神增强了。

在生活上大家互相体贴,互相帮助,男生们一直坐在车厢后半部分,几千公里下来毫无怨言;女同学动听的歌喉消除大家旅途的疲劳;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做详细的记录,让每一次参观机会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在这次实习中渐渐深厚的同学情谊和合作经验对同学们来说是终生受益的,而同学们在实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如此之强的团队精神,对历史系、对学校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资源。

 

除了上述收获,这次实习还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以后借鉴,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点、其一,没有教务处的大力支持和系领导的关心,就不会有这次实习,更不用说成功实现实习的预期目标。

其二,充分细致的准备工作是这次实习成功完成的重要保障。

事前在路线、日程、衣食住行以及专业知识等方面的细致周到的安排和准备使这次实习得以顺利完成,带队老师的认真负责以及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认真配合也是相当重要的。

其三,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分工方式保证了这次实习的效率。

老师、组长、组员之间明确的责任划分和有效的沟通方式使得在任何地方同学们都能统一行动,这不仅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每一个个体的人身安全,同时也保证了整个考察都能顺利地按计划完成,从而保证了时间和经费的有效利用。

实习小组的分工合作使同学们在每个考察地点都能高效率地利用机会,得到尽可能多的收获。

  

这次实习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时间太紧、经费有限。

比如,原打算为旅游文化专业的同学安排考察一些著名景区的旅游管理和开发状况,但由于上述原因,没能实现。

另外原打算把同学们的实习报告出一个论文集,看来也难以实现。

当然,这些不足在今后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应该可以逐渐解决。

 

最后,通过对这次实习认真细致地总结,还引发出了许多好的设想和建议,值得今后考虑,重要的有四点、其一,这样的考察应该正规化,长期进行下去。

同一路线可以连续考察多年,每一次的考察成果都应该在系里备份,后面同学在去考察的时候就可以参考。

这样做就可以发现的问题,同时可以使考察中发现的重要问题得到更广泛地关注和更加深入地调查研究。

再者,这是对经费和时间效用的继续挖掘,让每一次的考察在今后还能继续发挥作用。

否则就像猴子掰苞米,掰一个扔一个。

其二,在确定考察地点和对象时应充分考虑到历史系现有的专业特点,内容应更广泛一些。

历史系现有历史学、世界历史、民族学、旅游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