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10过秦论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04417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5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10过秦论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10过秦论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10过秦论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10过秦论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10过秦论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10过秦论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10过秦论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10过秦论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10过秦论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过秦论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过秦论

 

秦王扫六合

李 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①。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②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芾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注】 ①崔嵬:

高大貌。

②鬈鬣(quánliè):

鱼脊和鱼颌上的羽状部分。

鉴赏:

此诗从篇首至“骋望琅琊台”,颂扬秦王之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

赞扬之意溢于言表。

诗篇至此,一扬再扬,预为后段的转折蓄势。

紧接“收兵”二句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所采取的巩固政权两大措施,亦是张扬气派。

一是收集天下民间兵器,熔铸为十二金人,消除反抗力量。

二是于琅邪台、会稽山等处刻石颂秦功德,为维护统一作舆论宣传。

秦之统一措施甚多,择其要者,则纲举目张,叙得简劲豪迈。

对秦王的歌颂至此臻极,然而物极必反,这犹如贾谊《过秦论》的开篇,真是轰轰烈烈,使后来的反跌之笔更见有力。

后十二句,根据历史事实进行生动艺术描写,讽刺了秦王骄奢淫侈及妄想长生的荒唐行为。

先揭发其骊山修阿房宫和骊山墓的奢靡之事。

再揭发其海上求仙的愚妄之举。

据史载徐芾诈称求药不得,是因海中有大鱼阻碍之故,于是始皇派人运着连续发射的强弩沿海射鱼,在今山东烟台附近海面射死一条鲸。

此节文字运用浪漫想象与高度夸张手法,把猎鲸场面写得光怪陆离,有声有色,惊险奇幻:

赫然浮现海面上的长鲸,骤然看来好似一尊山岳,它喷射水柱时水波激扬,云雾弥漫,声如雷霆,它鬈鬣张开时竟遮蔽了青天。

诗人这样写,不但使诗篇增添了一种惊险奇幻的神秘色彩,也是制造希望的假象,为篇终致命的一跌作势。

长鲸征服了,不死之药总可求到了吧。

结果不然,此后不久,始皇就在巡行途中病死。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这是最后的反跌之笔,使九霄云上的秦王跌到地底,真是惊心动魄,以此二句收束筑陵、求仙事,笔力陡健,而口吻冷峻。

想当初那样“明断”的英主,竟会一再被方士欺骗,仙人没做成,只留下一堆寒冷的骨灰,而“徐芾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让方士大讨其便宜。

历史的嘲弄是多么无情啊。

1.注音

崤函(xiáo)     陈轸(zhěn)  逡巡(qūn)

藩篱(fān)黔首(qián)殊俗(shū)

拱手(ɡǒnɡ)膏腴(yú)猗顿(yī)

蹑足(niè)阡陌(qiān)谪戍(zhé)

履至尊(lǚ)隳名城(huī)销锋镝(dí)

铦(xiān)以窥周室(kuī)鞭笞天下(chī)

瓮牖绳枢(wènɡyǒu)亡矢遗镞(zú)流血漂橹(lǔ)

俯首系颈(jǐnɡ)锄棘矜(yōu)钩戟长铩(shā)

度长絜大(xié)

    

2.写对字形

 

◎写法归纳

1.寓议于叙,卒章显志。

全文五个段落,除了最后一段,前者均在叙事。

第一段写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力图富强,开始执行统一天下的计划。

第二段写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三世,进一步蚕食六国;六国合纵,众谋弱秦,结果反为秦所困。

第三段写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以武力统一天下,又用暴政统治人民。

第四段写陈涉起义,天下响应,秦很快覆亡。

总之,文章主体部分以时间的顺序写了秦兴亡的全过程,像似“述而不作”,未加评论。

其实,文章正是以前面的叙述,拿秦朝兴亡的史实作为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为第五段服务。

这第五段,特别是最末一句,那是点题之笔,文章灵魂之所在,全篇脉络全从这句倒引出来。

前面的全部叙述都是为服从于阐述这一论点,而加以剪裁、组织安排的。

文章第一、二两段写秦的富国强兵,图谋统一天下,意在点出秦取天下靠的是武力和权谋;三、四段写始皇立国,秦朝速亡,与前对照,意在紧扣“仁义不施”,为托出中心论点提供依据,为以后的发展蓄势。

因此第五段承上叙述,稍加论证,就水到渠成,收束全文;卒章显志,有千钧笔力;显示了我国古典议论散文中寓议于叙的优秀传统。

2.对比映衬,波澜层析。

《过秦论》不论是前半篇的叙事,还是后部分的议论,都是在对比映衬中展开,在展开中文势曲折,引人入胜;顿挫跌宕,姿态横生。

古人作文,要求“凤头、猪肚、豹尾”。

《过秦论》的开头堪称凤头,从高远处落笔,紧紧地吸引着读者。

全段叙写孝公时秦的始强。

第一句点明秦的有利地形,极写秦“并吞八荒”的雄心;接着写它为实现自己的图谋而采取的内外政策,突出了秦的咄咄逼人的攻势和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如爆竹,骤响易彻”,引起读者的关注,起得漂亮、有力。

这是正面叙写。

第三句却笔锋一转,折入侧写,从它的结果“拱手”轻取“西河之外”,来反衬孝公的初强。

这样以正反结合的描叙,突出了段的内容,而使文势有了起伏。

第二段按叙事的顺序,继续展开。

略写惠文、武、昭襄三世的“又强”。

写诸侯之强,正是为了反衬此层秦的益强。

而且这里写秦与诸侯抗争中的强大,也是预先为下文的速亡、反跌,伏了一笔,且正“笔笔鞭紧”,逼近中心论点。

第三段又以顺序推进。

作者用浓墨重笔,不遗余力地极写始皇的“奋六世之余烈”,“威振四海”,统一天下,掀起了第一高潮。

下一小层文势遽转,极写秦的暴虐,揭示它的不会守成,暗伏结尾“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论点。

所以,这段虽是叙事,但在对照中秦之所以速亡的原因已经隐含其中了。

因此,看来好像“笔笔放松”,其实“正笔笔鞭紧”。

而其间用“于是”一词,连接上下两层,既表达了承上叙事的文势承接,又写出了文意的转折。

虽是虚词,也费斟酌,用得甚好。

第四段仍按顺序叙事,极写陈涉起义的种种不利条件,结果山东豪俊竟“亡秦族”,轻轻一笔,戛然而止。

到此叙事已毕,但读者的问题却随之而来。

贾谊抓住这一时机,用“且夫”一转,因势利导,推向纵深,进入第五段的议论,对问题进行分析。

总之,《过秦论》以对比映衬的笔法,写得疏密有致,详略得体,虚实相间,富于变化而又极其严谨,堪称“凤头,猪肚,豹尾”的好作品。

3.排比对偶、敷陈渲染。

贾谊是以他辞赋家的笔触和激情来撰写这论史以为政的过秦之论的,因而文字上很重修饰,又善于铺张渲染,极有气势,颇有战国纵横家的遗风。

在这敷陈渲染之中,它成功地运用了排比对偶。

排比对偶本来是遣词造句的功夫,《过秦论》运用它不仅增强了文章气势,而且在渲染映衬之中,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因而又是一个章法问题。

《过秦论》的排比对偶和《阿房宫赋》的排比对偶,很有异曲同工之妙。

“异”在前者以排比来叙事,后者则用排比来描绘;“同”在都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强烈感情,突出文章的主旨。

像第二段第二层以排比详写孟尝、平原、春申、信陵四君的贤能和政治上的号召力,又用排比不惮其烦地列举六国人才之众,攻秦之忙;和第四段第二层用排比渲染陈涉起义的种种不利条件,形成强烈对照,从而突出中心,为结尾服务。

◎写法精讲

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举例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

使用这种方法,一般是先分论后结论,即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

这种结构的方法,比较符合人们的思维认识规律。

运用举例论证进行论证时列举的事实可以有两种形式,即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

概括总体性事实的说服力在于事实所体现的普遍性,它是对事实的总体或全局的全面性统计或概括。

采用枚举个别事例的论证方式,不要求全面周到,只需枚举几个事例即可。

枚举事例要求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时也要考虑到经济原则,尽可能不要同类重复。

1.举例要简练概括。

举例记事虽然也要用到记叙的表达方式,但和记叙文的写法不同,不需要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以及人物之间的对话、神态、动作,故事发生的场景等做细致生动的描绘。

议论文只是借事说理,所叙事例只要能证明观点即可,文章的重点是作者所论证的观点而不是用来说理的事例。

如果不考虑论点的需要,信笔写去,甚至进行大段的记叙,那事例不但起不到应有的论证作用,还会使议论文变成“两头议、中间叙”的不伦不类的文章。

2.举例要紧扣论点。

举例论证时,所举事例必须与所论证的观点紧密相扣,这才能起到论证的作用。

要做到这样,首先在选择事例时,就要看事例本身是否蕴含着所要论证的观点。

同时,由于事例本身往往具有多义性,因此,在叙述事例时,还要有意识地突出事例中与论点相扣的一面,不能泛泛地说事,即围绕论点定向复述事例。

3.举例要析理透辟。

举例是为了说理,举例过程中或概述事例之后要对事例作适当的分析,将其中蕴含的道理围绕观点说清说透,这对于增强论证的力量也是很有必要的。

切忌不加分析地信手拈来,随意罗列事例,这样必然会造成事理脱节,举例失当。

◎微写作训练

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可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

本文就列举了大量事实来论证观点。

学习这种写法,举例论证“读书应该是非功利性的,应当是‘有用’和‘无用’的结合”这个观点。

答案:

(略)

◎课内素材

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

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精彩运用

遥望贾谊

彭晓玲

我曾长久仰望贾太傅祠那座安放灵魂的建筑,墙檐上苍苍的青瓦、厚重的大门,用惊奇的眼神静默地与我对视。

门环和墙面之上,袒露着斑驳的痕迹,石阶和地砖的棱角似乎都已磨平。

由此我想,时间永远神奇,既能将精神打造出来,将灵魂磨出锋利的光芒,也能让一切变钝变老,甚至毁灭。

贾谊从遥远的长安,来到当时为南蛮之地的长沙,湘江的轰鸣之声可曾震撼过他的灵魂,让他为之一震?

初冬时节,寒雨纷飞,缓缓穿过省城长沙古老的太平街,我不停地张望着两侧那些古老的建筑,好似缓缓地穿行于时间的深处。

当我走进贾太傅祠内,时间好似已然静默,一切都静悄悄的。

站在空荡荡的庭院,站在凛冽的寒风里,我仿佛听到历史深处贾谊的声声叹息。

当然,贾谊的才华千年之后,依旧让世人惊叹。

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博士(官职),自是当朝最年轻的博士。

每逢汉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政事,贾谊的回答往往最有见地,连那些年长的博士们听后都无不叹服,无话可说。

文帝自是很赏识他,一年之内,就将他提拔为太中大夫。

文帝之时,因依旧沿用刘邦时期的“与民休息”“无为而治”,正是中国历史上不多见的治世。

贾谊却站了出来,慷慨地陈述自己的政见,他认为汉朝从开国到文帝时,已经二十多年,天下太平,正是该改立法、易服色、定制度、振礼乐的时候了,随之列出了种种改革举措……

如此却惹得了几乎所有大臣的不满,当汉文帝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时,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等齐齐上疏:

“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此时,文帝再看重他,也不可能为了他一个人而得罪一群人,也就渐渐疏远他,派他去做长沙王的太傅,而长沙其时为南蛮之地。

当然,年轻气盛的贾谊犯了官场的大忌,他的悲剧命运自是无可逃脱。

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仿佛看到被贬的贾谊,心绪沉重地行走在前往长沙的路途之上。

可贾谊依然不明白,明明是尽职效忠为君主效力的事情,怎么会演变成这般被动局势呢?

贾谊怀着忧郁之情缓缓南下,当他来到湘江之边,屈原投江自沉的情景不由自主地在脑海浮现。

100年前,忠洁不阿的屈原受谗流放该地,如今自己也遭诬陷贬谪长沙,境遇何其相似。

贾谊触景生情,感慨万分,他特地跑到屈原投江的地方吊祭,并将《吊屈原赋》抄在纸上,投入滔滔的江水之中,让被怀念的人能够感受到生者的温情:

天下九州都会有施展抱负的地方,又何必仅苟怀这一个都城?

凤凰在千仞之上飞翔,选择有道德生辉的地方落下,如见到苛细的小人、险恶的征兆,就重击翅膀离去。

他将自己心中的愤慨不平与屈原的忧愁幽思融汇在一起,不过,此时的贾谊并没有一蹶不振,他依旧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的抱负终有施展于天下的那一天。

贾谊对长沙并没有好印象,他曾经说过,他将居住在溽湿的长沙,或许因此而不能长寿,但仍不愿如屈原般选择自尽……然而,曾经惟我独尊,如今却猛然跌到深深的尘埃里,于是,他每天面对着滚滚流逝的湘江水,亲眼目睹自己的心在一天天枯萎,却无能为力,这或许比彻底的死心更让人难熬吧。

贾谊任长沙王太傅第三年的一个黄昏,有一只鸟(猫头鹰)飞入他的住宅。

长沙民间认为这是一种不吉利的鸟,其所到的人家,主人不久将会死去。

贾谊谪居长沙,本已郁郁不得志,加上长沙卑隰,自以为寿命不长,又凑巧碰上这事,更是触景生情,倍感哀伤。

于是,便写下《鸟赋》,假借与鸟的问答,来宣泄自己的郁闷:

把身体付托给命运,不把它当作己有。

活着好像寄托在世间,死了就像长久地休息。

上德之人无所牵累,知道天命而不生忧愁。

死生祸福,原属小事,又何足以疑惑挂怀!

在这里,贾谊依据道家关于一切事物都处于对立状态中反复变化的观点,对祸福、死生作了极其通达的评述,企图以此来求得自己精神上的解脱。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忧喜聚门兮,凶吉同域。

”人们通过这些豁达的词语,却依然感觉到在贾谊旷达的精神世界中,其实还隐忍着深沉的悲哀!

也许是天气太冷,穿行于空荡荡的贾太傅祠,尔后站在寂然无声的庭院里,我不停地眺望历史的深处,贾谊孤独的背影是如此触目惊心。

至他服侍的主人梁怀王堕马而死时,贾谊积攒了那么多年的泪水终于滚滚而下。

可以想见,他所有的不得志早已化为内心的无边愁苦,汪洋恣肆的豪情也早已变成无涯的悲苦——此刻他其实已然勘破自己的命运:

死是必然的归宿,只不过是什么方式。

那么,与其说贾谊悲伤梁王,不如说他在哀叹自己的命运。

辗转于贾太傅祠,我依然不明白,继屈原、贾谊之后流放到湘江之滨的文化人,大多有一种末日感觉,不幸遮蔽了他们的心灵,比如赵汝愚、柳宗元、刘禹锡、黄庭坚等等。

因为精神的不幸,而迁罪于这块土地,使得他们进入这块土地时心境郁闷,他们的才情却更为恣意汪洋,诗篇里弥漫着五彩斑斓的悲凉。

于是,原本倔强的湖湘文人精神更为丰蕴,添上了深切的悲观与忧郁。

但是,千百年来,浪花滔滔的湘江水,依然执著地奔涌,生生不息。

(本文选自《人民日报》2011年3月16日)

 

一、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汪乔年,字岁星,遂安人。

崇祯二年起工部,迁青州知府。

乔年清苦自励,恶衣菲食,之官,携二仆,不以家自随。

为青州,行廊置土锉十余,讼者自炊候鞫,吏无敢索一钱。

十四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

时李自成已破河南,声言入关。

乔年疾驱于商、洛,不见贼。

贼围开封,三边总督傅宗龙亦至陕,议抽兵括饷,则关中兵食已尽,无以应。

宗龙、乔年握手欷歔而别。

未几,宗龙败殁于项城,乔年流涕而叹曰:

“傅公死,讨贼无人矣。

”已,诏擢乔年兵部右侍郎,总督三边军务,代宗龙。

部檄踵至,趣出关。

是时,关中精锐尽没于项城。

乔年曰:

“兵疲饷乏,当方张之寇。

我出,如以肉喂虎耳。

然不可不一出,以持中原心。

”乃收散亡,调边卒,得马步三万人。

十五年正月,率总兵贺人龙、郑嘉栋、牛成虎出潼关。

先是,临颍为贼守,左良玉破而屠之,尽获贼所掳。

自成闻之怒,舍开封而攻良玉,良玉退保郾城,贼围之急。

乔年与诸将议曰郾城危在旦夕吾趋郾贼方锐难与争锋吾闻襄城距郾四舍贼老寨咸在。

吾舍郾而以精锐攻其必应,贼必还兵救,则郾城解矣。

郾城解,我击其前,良玉乘其背,贼可大破也。

”诸将皆曰:

“善。

”乃留步兵火器于洛阳,简精骑万人兼程进。

二月二日,乔年入襄城,分人龙、嘉栋、成虎军三路,驻城东四十里,而自勒兵驻城外。

贼果解郾城而救襄城。

贼至,三帅奔,良玉救不至,军大溃。

乔年叹曰:

“此吾死所也。

”率步卒千余入城守。

贼穴地实火药攻城,垣墙尽碎,左右环泣请避之,乔年以足蹴其首曰:

“汝畏死,我不畏死也。

”十七日,城陷,杀三贼,自刭不殊,为贼所执,大骂。

贼磔杀之。

襄城人建祠以祀之。

(选自《明史·汪乔年传》,有删节)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部檄踵至      踵:

接连

B.良玉乘其背乘:

顺应

C.简精骑万人兼程进简:

选拔

D.而自勒兵驻城外勒:

统率

解析:

B项,乘:

掩袭,偷袭。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B)

A.之官,携二仆

左良玉破而屠之

B.宗龙、乔年握手欷歔而别

乔年流涕而叹曰

C.乔年疾驱于商、洛

关中精锐尽没于项城

D.乔年以足蹴其首曰

襄城人建祠以祀之

解析:

A项,动词,去,到/代词,代指临颍城;B项,都是连词,表修饰;C项,介词,到/介词,在;D项,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

A.乔年与诸将议/曰郾城危/在旦夕吾趋郾贼/方锐难/与争锋/吾闻襄城距郾四舍/贼老寨咸在

B.乔年与诸将议曰/郾城危在旦夕/吾趋郾/贼方锐/难与争锋/吾闻襄城距郾四舍/贼老寨咸在

C.乔年与诸将议/曰郾城危/在旦夕吾趋郾/贼方锐/难与争锋/吾闻襄城距郾/四舍贼老寨咸在

D.乔年与诸将议曰/郾城危在旦夕/吾趋郾贼/方锐难/与争锋/吾闻襄城距郾/四舍贼老寨咸在

解析:

本题第一处应在“曰”后断。

对话、引语是古文断句的一重要依据。

对话、引语常用“曰”“云”“言”“白”“语”“道”“谓”“对”等为标志。

“郾城危在旦夕”为一个主谓句,且“危在旦夕”为一个成语,后面需要停顿。

“吾”“贼”分别为后面两个分句的主语,前面需要停顿。

“难与争锋”实为“(吾)难与(之)争锋”的省略,要停顿。

“吾闻襄城距郾四舍”与“贼老寨咸在”的主语分别为“吾”“贼老寨”,其前要停顿。

总之,解答本断句题主要依据名词、代词,因为名词或代词常常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所以找出这些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乔年任青州知府时,在行廊砌多个锅灶,来打官司的人交一点钱就可自己烧饭以节省开支。

B.在宗龙败亡后,皇帝下诏书提升乔年担任兵部右侍郎,总管三边军务,接替宗龙的职务。

C.在郾城危急时,乔年放弃郾城,用精锐兵力攻打襄城,使贼兵回师来救郾城以此解除危机。

D.乔年进入襄城后,贼兵果然来救襄城,可三个大将都逃了,良玉的救兵又没到,乔年被俘。

解析:

A项,由“吏无敢索一钱”可知,不需要交钱。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议抽兵括饷,则关中兵食已尽,无以应。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贼穴地实火药攻城,垣墙尽碎,左右环泣请避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汪乔年“不畏死”的两个事例。

(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乔年与宗龙)商议抽调兵丁,搜括粮饷,但(这时)关中的兵丁、粮食已经派用完了,无法用来响应。

②贼兵挖地道填火药攻城,城墙都被打坏了,手下的将吏围着哀求他出去避开贼兵。

(2)①在明知无法抵挡敌人时,为了巩固中原地区的民心,依然勇往直前,领兵作战。

(我出,如以肉喂虎耳。

然不可不一出,以持中原心。

②在城池被攻下后,自杀未遂,被贼兵俘获后大骂不止。

(杀三贼,自刭不殊,为贼所执,大骂。

 

二、语言运用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D)

A.蒙故业,因遗策 (前代的策略)

因利乘便(因为)

B.相与为一(互相)

奋六世之余烈(余威)

C.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

揭竿为旗(揭开)

D.将数百之众(率领)

金城千里(坚固的城)

解析:

A项,因:

趁着,乘便;B项,相与:

互相援助;余烈:

遗留下来的功业;C项,揭:

举。

7.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

A.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

B.北收要害之郡

C.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D.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解析:

B项,“景”通“影”;C项,“从”通“纵”;D项,“有”通“又”。

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句是(D)

A.季羡林先生的文章平易近人。

欣赏他的文章有时候像在听一位耄耋老人轻声诉说着他曾经历的往事,很多时候思绪也会不由自主地融入他诉说的那些过去的事情。

B.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国家出台了限购、限贷等系列调控政策,有关专家认为,这些政策的出台将会使房地产投机者销声匿迹,住宅将回归居住本性。

C.小说对人物的描写可谓穷形尽相,这主要得力于作者高超的文学技巧。

D.NBA联盟最大的两家广告赞助商计划将赞助NBA的10亿美金投向NFL联盟和大学篮球联赛,果真如此,NBA联盟将面临釜底抽薪的危险。

解析:

A项,平易近人:

态度谦逊和蔼,使人容易接近。

也指文字浅显,容易理解。

B项,销声匿迹:

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

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C项,穷形尽相:

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现也用来指丑态毕露。

D项,釜底抽薪:

把柴火从锅底抽掉。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

A.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整合并均衡教育资源,真正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优质的教育。

B.根据气象资料分析,长江中下游近期基本无降雨过程,仅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可能有短时小到中雨。

C.初始阶段,由于对滩海地区的地质条件整体认识存在误区,导致了勘探队多次与遇到的油层擦肩而过。

D.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农业产后经济,应当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1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A)

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它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人总有一个信念:

宇宙是有秩序的

②可是,离开了这种探索精神,数学是无法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

③因此人应该去探索这种深层的内在的秩序,以此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

④数学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

⑤数学家更进一步相信,这个秩序是可以用数学来表达的

A.④②①⑤③    B.①③⑤④②

C.④②③①⑤D.①③④②⑤

11.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B)

①我以为,读非专业的书,大可不求甚解;而读专业的书则切不可不求甚解。

②这虽然是古代哲学家的读书观和读书法,但也值得今人加以思考。

③如果读中国文化的经典,我推荐宋代大儒朱子的读书诀:

“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

④专业地读书必须细读、深读,用司马迁的话说,就是要“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⑤至于读非专业之书,则读法自有不同。

⑥有一种说法,提倡“好读书不求甚解”。

A.③②⑥①⑤④B.⑥①④⑤③②

C.③②①⑤④⑥D.⑥①③②④⑤

解析:

解答此题有两个突破口,一是②中的“这”与③的关系,“这”指③中的“读书诀”,因此可以推断③应该在②的前面;二是④与⑤的关系,以及它们与①的关系。

④⑤是对①的分说。

按照①的内容和顺序,⑤应该在④之前,但是,⑤中的“至于”决定了⑤必在④后。

根据①④⑤的顺序,可选出答案。

12.根据下表的数据概括出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变化的两个特点。

最近,日本的一位研究人员以小学二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为对象,对他们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立性进行测试,所得的结果如下表:

年级

总平均分

流畅性

变通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