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03541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高二历史月考试题

吉林二中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11月月考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第Ⅰ卷

说明:

1、本试卷分第

试卷(选择题)和第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0分钟。

1、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史学家郝延平在《守旧与革新》一文中谈道:

“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

”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2.有学者指出:

“从清朝改革三阶段来看,洋务运动由于士绅保守势力过于强大而遭受失败,戊戌变法则由于激进改革精英的不当战略而失败,而清末新政是中央权威的急剧流失,由于不适当的分权化的立宪改革而失败。

”从本质上看,这三个阶段改革失败的

共同原因是

A.缺乏地方实力派的强有力支持B.顽固势力大大超过了改革势力

C.改革措施背离了时代发展潮流

D.传统君主体制的创新能力减弱

3.晚清时期,一些仁人志士在意识到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同时,却又鼓吹“西学中源说”:

如薛福成认为,“所谓西学者,无非中国数千年所创,彼袭而精究之,分门别类,愈推愈广,所以蒸蒸日上,青出于蓝也”。

就是作为西方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议院,也成了中国的发明,梁启超认为,“《洪范》之卿士,《孟子》之诸大夫,上议院也;《洪范》之庶人,《孟子》之国人,下议院也”。

这种历史现象的出现

A.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承B.有助于推动当时向西方的学习

C.为学习西方找到了科学的依据D.受国人盲目排外旧观念的影响

4.中国近代某思想家曾说:

“……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

”对其思想解读正确的是

A.极力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否定了民主共和制度的进步性

C.推崇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D.体现了其托古改制的特点

5.“康氏新法没有社会基础,京城的传统士大夫视之漠然。

……为数众多的京师翰林院国子监诸生中居然没有一个人受康有为的影响……在偌大北京城的士人中间,康氏找不到同路人。

”下列各项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A.新法脱离实际,缺乏群众基础,支持者少

B.康梁的名气不大,影响力小

C.士大夫思想保守,不关心国家大事

D.京师翰林院诸生的素质差,康梁看不起他们

6.陈独秀说:

“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

”这里陈独秀从政治上揭露了

A.北洋军阀与民主政治的尖锐对立

B.尊孔与民主共和绝对不相容

C.传统道德与君主专制的相互依存

D.尊孔潮流与君主专制的内在联系

7.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其主要作用是

A.树立正确的思维方法B.改变无病呻吟的文学状况

C.抛弃传统的意识形态D.为辛亥革命奠定思想基础

8.20世纪早期,一位旧派人士在抨击某运动时说:

“近阅坊间之出版物,间有主张破除旧有伦教,毁裂吾国固有文学,以期改造一新社会者。

……青年学子,根植薄弱,骤睹新奇之说,易启混淆之心,于操行学业前途极有关系。

”这段材料从侧面反映了该运动的积极影响,其中不包括

A.破除旧有伦教,冲击儒家思想B.变革文字语言,冲击封建文学

C.提倡民主共和,抨击君主专制D.动员青年学子,革除社会旧弊

9.下列近代重要文献,按照出现顺序正确的是

①《资政新篇》②《海国图志》③《法俄革命之比较》④《新学伪经考》

A.②④③①B.②①④③

C.③④①②D.①③②④

10.史学家陈旭麓认为:

“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

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下列关于以上信息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戊戌变法是第一次反思后的行动

B.第二次反思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

C.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渐进变革皆是反思的成果

D.追求独立、民主富强是促进反思的原动力

11.“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资产阶级革命,救亡始终是历史的主题。

……但是紧张对的救亡需求带来了准备的不足,并往往忽视了对封建主义的严峻斗争。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很不成熟的状态下被推上历史舞台的。

”这种“不成熟”的核心体现是

A.军事准备不足B.政治经验短缺

C.思想理论肤浅D.经济基础薄弱

12.“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

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政体。

……外人断不能瓜分我中国,只怕中国人自己瓜分起来,那就不可救了!

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这一观点属于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理论B.民权主义理论

C.民生主义理论D.民本主义理论

13.孙中山遗嘱中有:

“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这个遗嘱的核心主张是

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B.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C.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D.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14.“民生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资本主义是以赚钱为目的,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

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制度便可以打破。

但是我们实行民生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对

于资本制度只可以逐渐改良,不能够马上推翻。

”该材料表明孙中山

A.提示了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B.主张用民生主义改造资本主义

C.放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信念D.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

15.孙中山认为:

“我们民族被别种民族所征服,统治过了两百多年。

”据此,中国同盟会纲领中的“民族主义”的含义是

A.推翻腐朽的清朝统治B.结束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贯彻“平均地权”的主张

16.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

“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

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

”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A.认识到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强大力量

B.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

C.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

D.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17.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

“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

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

”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A.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B.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

C.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

D.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18.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共同点有:

①包含有农村包围城市的特点②实事求是③与时俱进④在批判“左”倾错误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A.①②③④B.①②C.③④D.②③

19.下列有关毛泽东思想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同志个人的思想②主要来自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③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④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20.下列说法与“南方谈话”无关的是

A.核心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C.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D.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21.2014年8月22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110周年诞辰,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下列他的讲话摘要

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②“科学技术是生产力”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A.①②③B.②①③C.②③①

D.③①②

22.“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5年的归国路,10年两弹成。

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这是组委会给200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颁奖词,其中“两弹”是指

A.原子弹、氢弹B.原子弹、导弹C.氢弹、导弹D.导弹、核弹

23.美国著名太空学者迪安说:

“美国人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在太空中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白蓝红旗帜(俄罗斯国旗),一条红色巨龙正在太空轨道中升起!

”这条“红色巨龙”最有可能是指

A.“东方红—l”号卫星B.中国自行设计导弹

C.“神舟”五号载入飞船D.“嫦娥一号”绕月卫星

24.康德曾经说过:

世界上有两个东西是人类不能够征服的,第一是我们头上的星空……。

然而两百多年后的今天这一切都不成为

问题。

请问,新中国历史上航天员首次进入太空的时间是

A.1960年B.1970年C.2001年D.2003年

25.下列对“双百”方针提出后文艺工作者所创作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著名文学家老舍创作出话剧《茶馆》

B.史学家和文学家郭沫若创作出历史剧《蔡文姬》

C.作家杨沫创作出长篇小说《青春之歌》

D.电影工作者拍摄了反映农村生活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26.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

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

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27.

诺贝尔获奖者莫言的小说《蛙》,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2011年8月,《蛙》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012年10月,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蛙》的成功直接源于“双百“方针的提出

B.《蛙》的文学特点属于特定时期的“样板文学”

C.《蛙》是反映以新中国成立后60年代农村社会生活的“知青文学”

D.《蛙》以多端视角呈现历史和现实的复杂苍茫,表达了对生命伦理的思考

28.《南方都市报》在“广东高考三十年状元系列报道”中介绍了1978年广东高考状元余乃明。

1966年他毕业于广东实验中学高中部。

同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高考取消。

1968年他下放到东莞桥头插队。

插队期间,他仍然坚持学习。

1977年恢复高考,他因家庭成分不好而高分落榜。

1978年再次参加高考,成为高考状元。

但仍然受

困于政审问题,所报考学校未敢录取,后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

大学毕业后他在广东实验中学任教

,成为广东教育的骨干力量。

从余乃明的个人经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文革”严重破坏了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大批青少年失去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②1977年恢复高考为一代人提供了人生转折和发展的机遇③“文革”结束后,错误的思想路线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④个人奋斗在成才之路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29.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要求……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为此,我国

A.建立基本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提出了教育的“三个面向”

30.下列有关教育对科学、文学艺术、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A.教育为科学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B.教育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C.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D.教育的普及是文学艺术繁荣的根本原因

吉林二中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11月月考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二、材料题(共2题,共计40分)

31.(18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

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

斯宾塞尔曰:

“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

”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

材料二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象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载《新青年》第5卷第1号

材料三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积极的主张只有一个,——就是“整理国故”。

整理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

……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

——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载《新青年》第7卷第1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指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8分)

 

(2)概括指出材料二对“新”“旧”问题的看法。

(4分)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观点有何不同?

陈独秀和胡适的观点在当时各有何可取之处?

(6分)

 

32.(2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手书

【材料二】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

……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

依据材料一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

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8分)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6分)

 

(3)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

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分)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三位伟人所走的道路构成了中华民族百年追求,这一追求的主流目标是什么?

(4分)

吉林二中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11月月考考试

高二历史答案分值:

100

(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D

B

C

A

B

C

C

B

A

D

B

A

B

A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A

D

B

C

C

B

A

D

D

D

D

D

C

D

21.(18分)

(1)特点:

一是“除旧”与“布新”相连;二是“变”与进化论相结合。

(4分)

背景:

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但不改变旧的政治体制;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日渐加深,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迫在眉睫;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

(4分)

(2)认为新与旧不相容,旧是中国的传统思想,新是西方的近代思想;采用西方的学说革新社会。

(4分

(3)主张对旧的学术思想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进行“整理”,反对全盘否定或肯定。

陈独秀的观点是对封建专制思想全面进攻,有利于思想解放,为新思想发展开辟道路;胡适的观点反对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主张用西方“科学”的方法解读与整理国故,对纠正新文化运动中的形式主义倾向,保留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有积极意义。

(6分)

32.【答案】(22分)

(1)①潮流:

民主共和(资本主义发展)。

(2分)

②思想:

三民主义(或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分)

③作用:

三民主义推动辛亥革命(或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4分)

(2)①背景: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

路。

(2分)

②理论:

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理论。

(4分)

(3)①理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分)②核心:

什么是社会

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分)

(4)共同特点:

与时俱进;不

断创新。

(2分);追求的主流目标:

独立、富强。

(2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