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总复习计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02073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化学总复习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初三化学总复习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初三化学总复习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初三化学总复习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初三化学总复习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化学总复习计划.docx

《初三化学总复习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总复习计划.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化学总复习计划.docx

初三化学总复习计划

在课堂上,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还是沉默寡言,既不主动提问题,又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要想让学生能开“金口”,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创设环境,让学生敢问。

    首先应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问。

对不敢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他问的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对提错问题的学生,不能批评,要启发他用另一种方法去想,让同学树立自信心。

如:

我上《威尼斯的小艇》的第一课时时,我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读后,就引导学生提问题:

“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要提呢?

”这时,我有意识地提问了一个不敢举手发言的差生回答,这个差生回答:

“什么是威尼斯的小艇?

”这个问题虽然提得不太理想,但我仍在班上表扬了这个同学,说他比以前有进步了。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再不用老师点名回答,而是主动举手提问题。

因此,只要解决了学生的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他们在上课时就自然会积极举手,发言踊跃。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爱问。

    要使学生爱问,就要努力挖掘教材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

如:

我在教《草原》一文的第一自然段时,我出示了一个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引导学生边读边想:

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呢?

学生思考后,纷纷质疑:

1、课文里哪些句子讲了“一碧千里”的意思?

哪些句子讲了“并不茫茫”的意思?

2、面对这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草原景色,你想说些什么?

3、这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4、作者在描写草原景色时采用了什么修辞方式?

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为切入口,创设问题情境,打开学生思路,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的浓厚兴趣。

这样,学生就能主动提出问题了。

    经过前一阶段的训练,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敢问,爱问,但现在又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有个别同学在提问题时,不用 思索地乱问,为提问而提问,造成问的质量不高,不能紧扣课文的内容来问。

因此,要进一步训练学生善问,而且“问”要有所创新。

    

(一)、从爱问到善问,适时点拨。

    1、做好问的示范。

    学生在学校,什么都想模仿老师,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老师倾向于问能提高思考能力的问题,学生同样会以老师为榜样。

因此,老师要想提高学生问的质量,不仅要告诉学生问“问题”的方法,也要做问“问题”的示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问“问题”。

如我在教《鲸》一文的第四段时,我先提了两个问题做示范:

1、为什么说鲸是哺乳动物而不是鱼?

2、假如你是一位渔民,你怎样判断鲸的种类和大小?

接着,我就让学生模仿我的问题,紧扣课文内容,深入思考,力求使学生能提一些带有思考性的问题。

有一个学生接着就提出:

“鲸睡觉时为什么要几头聚在一起,而且要头朝里,尾朝外,这与什么有关?

”学生提的这个问题富有思考性,假如长期这样训练下去,在老师的熏陶下,学生所提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

    2、要抓住“问”的时机。

    问的时机很多,有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有对标题进行质疑;有在矛盾处进行质疑;有于不疑处质疑。

我先来谈谈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

可在初读阶段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

如:

我教《少年闰土》一文的第一自然段时,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有一个同学读后,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为何‘项带银圈’用‘带’而不用‘戴’?

是不是鲁迅写错字了”学生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充分说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研读。

我先让四人小组讨论,再由学生汇报。

有个学生说:

“是错别字。

”又有学生说:

“鲁迅那个年代这个字可能这样写的。

”最后,我就给学生解释:

“鲁迅作品的语言正处于由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阶段,不少词语的用法跟今天不尽相同,‘带’即是其中之一。

”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提问题,还调动了其他同学学习的兴趣。

    但有些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部分同学就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了,没有什么要问的东西,这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无中生有”地发现问题,让学生在“无疑处”设疑,多想想:

“为什么要这样写?

”“能不能不这样写?

”“或不用这个词行吗?

”“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等等,让学生在看似明白的地方,发现耐人寻味的问题。

    

(二)、问要有所创新。

    要使学生的提问有所创新,首先就要要求老师勇于冲破教材教参的束缚,不看标准答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不要把教参中“比喻总是跛足的”说法强加给学生,应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来理解,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孩子心中的“哈姆雷特”也不尽相同,当学生的看法有失偏颇时,老师可婉转地说“这是你的理解”、“你是这样认为的”,延迟了评价,就更激起学生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热情,闪现智慧的火花。

    如:

我在教《鲸》一文的第四部分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

“课文中说鲸的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真是这样吗?

与真喷泉有没有不同?

”学生提问后,我让四人小组先讨论,鼓励学生开启思路,学生讨论后,在汇报时,有的说“是的,喷泉也是从一个小孔中向上喷出,形成了水柱。

”有的说“也不全像,花园中的喷泉是固定在那儿的,而鲸都是游动的,位置在不断变化。

”有的说“花园中的喷泉一般是人为的定时开关,而鲸呼吸的时间是难以确定的”又有的说“花园中喷泉的形状一般没多大变化,而鲸因种类、大小的不同,喷出的水柱也各不相同。

”学生能联系自身生活的见闻来回答,不求唯一标准的答案,这是一个创新。

    总的来说,要提高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老师一定要作正确的引导,给学生创造提问题的机会,教会他们提问题的方法,并力求做到问要有所创新。

摘  要:

本文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在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强化基本技能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中创设出民主宽松教学氛围,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怎样有效促进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化学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化学思想去认识自然,解决各类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化学素养。

其中,发现并明确问题是问题解决中重要的环节,因为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

因此,我们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切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良好的质疑气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必须营造质疑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

一个好的老师,不是把课讲得学生没有问题可问,而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多提深刻问题。

课堂上教师宜把设疑和学生质疑有机结合起来,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鼓励大胆质疑,从不同的角度多问几个“为什么?

”。

同时倡导师生之间的相互提问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提问,让提问在一种积极、宽松、民主、平等、合作的氛围下进行。

学生在提问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尊重学生,不要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古怪,或幼稚可笑,甚至是一个错误的问题而讽刺挖苦,求全责备,而应恰当地加以解释、引导,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找出闪光点,从而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激发学生再去发现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的信心,同时可以让学生比试谁提出的问题数量多、质量高,这既能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使“我能问”的信心得到激发和强化。

二、创设新颖的问题情景

实践证明,那些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是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解决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能驱使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思考、探索,所以教师可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创设质疑情景,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1)提供给学生两个相关的事物进行比较,分析其差异,探究可能的原因。

如“冰和硫化氢晶体都是分子晶体,他们的熔沸点为何相差比较大?

氢键与生命有何关系?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的单质,为何金刚石能制成玻璃刀,而石墨不能?

(2)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动口、动手机会,使其在实践性活动中不断产生质疑。

如“让学生走上讲台做氨气的喷泉试验,给同学们说一说成功的原理或失败的原因”。

(3) 学生提供似乎无法解释的“两难情景”,产生认知冲突。

如“向加有酚酞的红色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氯水,发现红色褪去,问是氯水中和了碱还是氯水氧化了酚酞造成的?

用什么办法能证明一下?

”(4)激发学生分析一些化学现象,鼓励学生提出假设。

如“将装有氯化氢气体的集气瓶倒扣在装有氨气的集气瓶上,产生白烟,原理是什么?

” “将一块金属钠放在空气中,最后会变成什么物质?

”。

能创设问题情景的方式多种多样,素材千千万,大家不妨一试。

三 、培养自学中的问题习惯

   自学(包括阅读、做练习、日常生活)也是学生获取新信息和产生化学问题的重要源泉之一。

学生在阅读资料(包括教材、书报杂志、网络信息等)时,接触大量的化学信息,这些信息中一定会有许多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问题素材。

平时的练习中也会出现一些新的信息,而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最容易产生新的问题。

日常生活中,如果学生有化学问题意识,同样会发现许多与已有知识相联系的问题。

因此,我们应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练习习惯,使他们经常问自己一些问题。

如“我希望从教材(或资料、报纸等)得到什么解释?

”、“如果我对别人解释这个问题,而他对此一无所知,我将怎样办?

”、“我的解题过程是不是最佳方案?

”、“为什么喝了工业酒精勾兑的白酒会中毒?

”、“为什么有的玻璃会呈现红、蓝、绿等不同颜色?

”等等。

这样,学生在学中疑,疑中学,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问题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们应很好领会新课程理念,教会学生学习,从学会问问题开始,切实抓好学生的学习习惯。

浅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学生从初三开始接触化学学科。

他们正是十五六岁年龄,从各方面都开始走向成熟,追求独立和自主,渴望自己的个性为大家所承认。

因此在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造就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有着深远意义。

一、培养问题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1.问题意识,有助于学习兴趣培养

初三化学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会化学思考方法,对繁杂的内容和抽象的概念达到一定的认识层次。

又要应付升学考试,多数同学兴趣并不浓厚,影响了教学效果。

如果就学生感兴趣的实验设疑,引导他们大胆猜想,进一步提出问题,有助于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如: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时,将铁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首先鼓励学生猜测反应现象以及天平平衡情况。

学生会很兴奋地投入讨论,如猜测与实验结果一致,成就感油然而生;若猜测错误,他们很快会提出问题,由问题引出新的实验及讨论,使学生大脑进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兴奋状态。

主动的思考、积极的配合使知识的记忆、理解在轻松中完成,浓厚了学习化学兴趣。

2.问题意识,激发自学欲望

   问题意识所引发的大胆猜想、积极思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获赏识的表现欲望。

他们会积极地去自主学习、自觉讨论、自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激发强烈的自学欲望和创造欲望。

这样就解决了化学教学中被动学习、死记硬背、遗忘太快的老大难问题。

这些消极因素的减少,有助于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拥有自学能力,无疑在探究性学习中拥有了一把劈荆斩棘的厉斧。

无论是阅读资料、搜集信息还是归纳、筛选、总结等方面都显得技高一筹。

这非常有利于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问题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提出问题,猜想原因,验证结果的过程,是一个很好的动脑过程。

猜想必须符合逻辑,验证必须科学合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缜密的逻辑推理判断能力。

如:

在做CO2使阶梯状蜡烛熄灭实验时,我连续倾倒了两瓶CO2气体,蜡烛依然没有熄灭。

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我鼓励他们大胆猜想火焰不能熄灭的原因,并建议分组讨论提出改进措施。

一组同学提出可能是CO2量太少,建议改用大集气瓶收集CO2;另一组同学提出蜡烛火焰放热量太高不易熄灭,建议剪短蜡芯;又一组同学提出烧杯太小,蜡烛燃烧放出热量不易扩散,热量可能将CO2气体顶出,建议换大烧杯。

通过实验验证,后两组猜想就是导致本实验失败的原因。

如此理论指导实验,实验结论上升为新的理论,二者的反复循环,为探究性学习方式打下坚实基础。

二、培养问题意识,教师任重而道远

1.更新观念,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化学作为初三新开学科,又是升学考试科目,刚起步就面临冲刺,知识点繁多与时间有限二者冲突不断。

那么化学学习必须从开始就形成紧张而活跃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冲破束缚,敢于提出问题,敢于猜想。

教师要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观,每节新授课尽量留一段时间供学生思考、提问并猜想可能出现的结果,老师当堂分析解答。

这就要求老师的课前准备要更加充分,狩猎知识更丰富,以满足学生要求。

此外,教师应努力建立民主、信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允许学生打断老师讲话,允许学生对老师观点提出疑问,而且对敢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应抛却正确与否,首肯这种精神,再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结论。

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良好素质。

2.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

学生只有置身于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情境中,才能注意力高度集中,诱发其积极思考,更大程度激发潜能。

在设疑的内容和时机上要注意从教材的难点处设疑;从易错处设疑;提的问题应有梯度,使学生思维处于“跳一跳,摘到桃”的状态。

设疑的方法常用到发散式提问方法,诱导学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通过对实验药品、仪器、操作方法、实验现象等设疑,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可设置由浅入深,有层次性和系统性的一连串问题,使学生思维得到纵向延伸,大脑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状态。

3.指导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提出问题

学生不善于提出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知如何提出问题。

因此,教师有必要教给学生方法,提高其提问题的能力。

对于能力稍差的同学,建议模仿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提问方法,学会模仿,再指导自主提问;对于经常混淆的化学名词,可通过比较的方法找出区别和联系;对于联系紧密的章节、知识点,可以连接在一起思考,以便寻求规律。

如在已学习O2、H2实验室制法后学习CO2的实验室制法,就可知道学生按如下顺序展开联想思考:

反应原理→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气体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检验方法。

这样既能复习已学内容,又能形成学习气体实验室制法的清晰思路。

综上所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有助于锻炼学生勇于探究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又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面对新的挑战,我愿努力充实、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在教学中不断摸索,为培养具创新能力的一代学生倾我所能。

 

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索 

摘要:

本文阐述了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源由,提出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种策略,及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问题意识   创造性   策略  注意问题

新课程标准下的学习方式是发现学习,它强调学生在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特别强调的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

问题意识从认知心理上讲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

因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说问题意识是创造性、创新能力的基础,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

本人就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问题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来源 

纵观现在省市开展的一些优质课观摩活动,其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好,但这仅仅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一场戏,很难得看见有学生在课堂上“敢”颠倒过来向老师提问、质疑或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重视的是研究如何设计问题,启发学生如何回答,而忽视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思维不活跃,想象力不丰富,创新精神缺乏,既使有学生提问也仅仅是做不出的习题,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

本人也深入课堂听过许多教师的课,也发现课堂上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大都还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就形成了学生被动、消极的学习方式。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

而且我对我校学生提问能力的现状也作了一些问卷调查,发现主要有这些原因:

(1)不敢问。

怕别人说自己水平低,怕说错了被人讥笑,怕老师说自己插“嘴”。

(2)不知道如何问。

长期接受一问一答式教学,只是遇到不会做题才问一下,缺乏提问能力,没有形成提问习惯。

(3)没机会问。

课堂上忙于“听课”,加上教师没安排提问时间,等下课后又不好意思去问。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

发现问题是主动学习的起点,所以作为现代化的教师要改变学生的现状,培养他们提出问题的意识。

因为学生在学习或思维的过程中,应该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产生疑问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对书本知识理解的过程。

教师有义务让学生的疑问不自觉地提出来。

我在教学中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同时为学生提出问题创造条件。

“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

”叶圣陶先生也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探索能力的提高是教学生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这与学生自身的投入和体验密切相关。

因此,课堂应提供一个适宜于探讨问题的环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去探索问题。

所以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提出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二. 培养学生形成问题意识的几点策略 

1.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问 

洛克曾说过“你不能在一个颤粟的心理上写上平正的文字,正如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出平正的文字一样”。

科学试验和人们的生活体验。

也同样证明在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环境下,人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

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才能发挥其最佳水平。

在课堂上许多学生不敢提问,究其原因:

①心理素质差,发言时心慌胆怯,②害怕别人笑话,③不积极思考,无问题可问。

因此,要想让学生主动提问,得先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人格上独立、思想上自由,要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权利。

不管谁的问题多么肤浅粗糙,都不应遭到别人的挖苦、耻笑。

教师不该恪守师道尊严,应与学生融洽相处,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有创意的问题应予以表扬鼓励,对不符和教学需要的过浅过难甚至离奇的问题也应予以合理的肯定和尊重,对学生有勇气针对教材或教师的问题首先予以肯定,然后注意引导分析。

这样的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动机,而且能互相引发思考,发现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也由不敢问到敢问,再由敢问到善问,扩大了创新思维的空间。

在这种氛围中,久而久之,学生提问题的数量会增加,质量不断的提高,问题意识也就得到了强化。

 

2.探究的教育氛围,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想问 

化学教学中巧设悬念,创设探究的氛围,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求索的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怀疑是探求真理的前提和基础。

让学生敢于怀疑,不管是教材上的还是教师讲的,当学生出现疑惑时,允许学生提出质疑,鼓励学生捕捉疑点。

让学生想问,特别是对实验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取之不尽的问题素材,让学生去挖掘和发现实验中问题,并想方设法去解决定,形成良好的提问习惯,养成强烈的问题意识。

 

例如高二化学中乙烯的制备实验,反应为乙醇脱水生成无气味的乙烯,但事实上烧瓶内液体逐渐变黑,同时产生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有同学就提出疑问,反应可能并不是简单的乙醇脱水,生成的气体也可能并不是乙烯,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书上怎么写,学生就怎么答。

这位同学敢提出疑问,不放过任何一些迹象,我首先肯定了他,这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分析,探索这一现象,激起学生探究热情,也培养学生求实精神,通过激励的讨论、联想,最后得出浓硫酸在作怪,刺激性气味?

同学们讨论得出多种方案,我没有肯定,课后欢迎他们到实验室去验证。

 我认为,这种问题探索的过程比本身的结论更为重要。

 对培养学生问题意思更有帮助。

3.创设问题情景,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可问 

我们经常听到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怎么也提不出问题”。

是的,学生没有提出问题,并不表示他们没有问题,而是他们缺乏问题意识,不会提问,就需要老师去启发诱导,做好提问示范,授之以渔,逐步训练和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生产生活中的实验材料,引发学生发现问题,同时让学生对书本、听课中不懂的地方,作业中不会做的习题,实践中碰到的棘手问题提出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作为发现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避免学生用一种习惯的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考虑问题,尤其是不要轻易地将方法和结论施加给学生,而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去猜想,去探索,教师可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演示实验、利用学生的错误等来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例如:

学习单质钠的化学性质时,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钠与非金属单质反应、钠与水反应、钠与酸反应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

”学生们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可知钠非常活,立刻异口同声地给予肯定回答。

首肯之后,我请他们接着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们不屑一顾地就写出。

此时,我并不急于指出其错误,却故意作出肯定评价,“将错就错”。

然后让学生做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并回答观察到的现象,(钠浮在液面上,熔化成小球并四处游动、有气泡、发出嘶嘶的声音、蓝色浑浊),并问他们观察到的现象与所写化学方程式是否吻合,回答自然是否定的。

那么原因何在呢?

此时课堂气氛极为活跃。

所以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适时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亲历亲受,自感自悟,静思揣摩,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至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加强双基教学,丰富知识结构,形成学生提问技能 

有些学生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一些理论和现象也想提出自己的问题,但缺乏相关的思维方式与语言表达能力,有时无法发现材料中的问题,有时发现了想要提问却不知怎么问,提出的问题可能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也可能与自己所想无法准确地吻合,所以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重视基础知识过程的教学,使学生形成比较、分类、判断、分析和综合、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能力。

例如化学的概念、规律、原理的表述是非常严谨规范的,这可以作为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优良教材,从而提高学生提问技能,增强问题意识的能力。

例如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要从关健词上提出问题。

如催化剂的概念的得出是通过前面的实验证明它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大大加快,给学生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加快”,但在定义中却找不到“加快”二字,而以“改变”代替,这就是一个诱发学生提问的疑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可启发学生自己去找定义中不理解的“成分”作为问题提出来。

对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提出问题的一般途经有:

(1)透过现象分析原因。

例如:

氯气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却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为什么?

(2)通过对比找出异同。

例如:

氯气和二氧化硫都能漂白有色物质,其原理是否一样?

(3)通过归类找出规律(或例外)。

例如:

卤化氢的水溶液大多数是强酸,氟化氢的水溶液为什么是弱酸?

(4)假定条件探求结果。

例如: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如果采用浓盐酸,结果会怎样?

(5)改变命题提问。

例如:

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变为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否都是中和反应?

(6)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例如:

为什么热碱水去油污能力比冷碱水强?

等等。

来培养学生会提出问题的能力。

5、把化学课堂教学伸向社会,拓宽培养问题意识的渠道。

 应让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