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史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96563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史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心理学史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心理学史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心理学史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心理学史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史提纲.docx

《心理学史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史提纲.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史提纲.docx

心理学史提纲

第一章西方心理学的历史渊源

历史分期:

以1897年分界为前科学心理学时期(又分为官能心理学和意识心理学两阶段)

和科学心理学时期。

50年代之前,行为主义(第一势力)和精神分析(第二势力)平分秋色;50年代后,人本主义(第三势力)和认知心理学为主要发展方向。

第一节古代西方的哲学心理学思想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1、原子论心理学思想:

泰勒士(米利都学派)、赫拉克利特(艾菲索学派)、恩培多克勒(原子论学派)、德谟克里特(原子论创始人)

主要观点:

用自然物(水、火、气等)解释灵魂的起源;用元素不同比例的构成解释人格的差异;坚持灵魂与肉体的不可分性;爱和恨是使土、水、火、空气四根结合与分离的动力。

2、理念论的心理学思想

毕达哥拉斯观点:

认为数及其关系是万物的本原。

认为人的灵魂可一分为三:

理性、智慧和情欲。

其中理性是不死而轮回的灵魂,动物没有理性。

发现和美的旋律的弦长之比是整数关系,对听觉心理学的一大贡献。

柏拉图观点:

灵魂结构说(理性、非理性和本能)把灵魂或心理分成三个部分即理性、意气和情欲,这是西方心理学史上最早的知、情、意的心理现象三分法

3、生机论心理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观点:

坚持灵魂与身体的不可分性,对心理活动进行了分类;具体探讨了感觉、睡眠、梦、记忆、情绪等心理问题,提出了联想三定律(相似律、对比律和接近律)。

欧洲历史上对心理现象做过全面系统描述的第一人。

他的《论灵魂》是西方心理学史上第一部关于心理学的专门著作。

把灵魂的功能分为认识功能和动求功能,是西方心理学史上最早的知与意的二分法

二、中世纪的心理学思想

1、古罗马官能心理学思想奥古斯丁

观点:

宣传身心二元论;首次提出内省法(introspectivemethod),首创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灵魂是天生固有的各种专司相应心理活动的官能或能力。

认为记忆、理智和意志是灵魂的三种主要官能;强调意志是心理生活的根本。

代表作《忏悔录》

2、经院哲学的心理学思想

托马斯.阿奎那:

承认知、情、意、行的相互依存性,认为人有先于个别事物存在的超理性的认识原型。

具有神学目的论倾向。

邓斯.司各脱:

唯名论者,推崇经验,提倡实验科学,试图用物质说明心理的决定。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基本倾向:

复兴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具有人文主义心理学思想倾向。

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道反对神道。

理论形式:

物活论、感觉论、机械论。

代表人物:

达.芬奇。

发现脊髓的功能,描述视觉器官及其功能,提出制约知觉的重要条件,提出研究内部动机的新课题。

第二节近代西方的哲学心理学思想

一、17-19世纪英法经验主义心理学思想

主要特点:

心理学仍属哲学的组成部分,以经验主义为主要特征,并以联想主义和感觉主义为表现形式,以机械决定论为理论模式。

代表人物:

✓笛卡尔。

提出了心身交感论、反射和反射弧的观念,和“动物是机器”的著名论断,探讨了感觉、想象、观念等心理活动的方式。

✓贝克莱(1685-1753)在《视觉新论》中提出用联想的机制来解释儿童深度知觉的发展。

认为深度知觉是必须经过经验的学习才得到的观念的联合。

✓约翰.洛克(1632-1704)《人类理解论》重新命名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心灵是一块白板或蜡版的比喻。

认为一切观念都来源自感觉和反省这两个过程。

他区分了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

第一个论述了联想概念。

✓大卫.休谟(DavidHume,1711-1776)发表《人性论—将推理的实验方法引入道德主题的一种尝试》提出联想规则:

相似律、接近律、因果律。

二、17-19世纪荷兰和德国理性主义心理学思想

代表人物:

莱布尼兹、沃尔夫、黑格尔等。

主要特点:

强调心理活动的主动性、自因性和统一性,把一切心理作用都归结为不同程度的理性,表现形式是:

官能心理学和统觉心理学。

沃尔夫——是第一个以心理学为名出书的人

莱布尼兹:

人的观念具有不同的意识性,意识性几乎等于零的观念叫“微觉”,这是近代第一个对无意识的界定。

赫尔巴特:

提出“意识阈”的概念,认为“意识和无意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对精神分析有重要影响。

第一次明确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第三节西方近代的科学心理学思想

一、天文学与心理学

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发现所有天文观察者运用“眼耳法”报告星体通过的速度具有个体差异,从而得出“人差方程”,引起了人们对反应时和复合实验研究的兴趣,推动了实验心理学的发展。

反应时的推广应用。

(唐德斯)

二、生理学与心理学

1、大脑机能研究:

加尔的颅相学:

对颅骨划分为37个区域,刺激了对大脑不同部位机能的研究。

弗卢龙:

大脑机能统一说。

运用局部切除和刺激法研究了脑各部位的机能。

布罗卡:

用临床法发现了第三额回处的言语运动中枢。

弗里奇:

发现运动与感觉中枢

2、神经生理学研究

●贝尔—马戎第定律:

脊神经生理功能及其神经部位的差异

●阿斯特律克:

提出反射弧的构成。

●伽伐尼:

发现神经冲动具有电的性质。

●赫尔姆茨:

对神经冲动传导率进行了测定;

●缪勒提出神经特殊能学说:

同一刺激作用于不同的器官引起不同的感觉,不同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官引起同一感觉。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

3、物理学与心理学

韦伯用实验证明和测量了两点阈概念,发现韦伯律,为心理学中的第一个定量法则。

费希纳发现了反映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的费希纳定律,规范了心理学研究的实验规则。

第二章内容心理学

✓1879年,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正式独立。

✓1911年,出版《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认为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成体系的心理科学专著,曾被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誉为“心理学的独立宣言书”。

✓《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1862)——第一次表达其实验心理学思想,第一次正式提出“实验心理学”一词,与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一起被认为是新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生理心理学原理》(1873-1874)——冯特实验心理学思想成熟的标志

✓《心理学大纲》——心理学体系完全确立的标志,第一次提出了著名的“情感三维说”。

冯特的心理学体系

1、冯特的心理学也叫:

意识/实验/内容/元素/构造心理学。

2、冯特的心理学体系

(1)个体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研究个体的意识过程;

(2)民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人类的高级精神过程作为研究对象。

3、内容: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直接经验的科学。

分为经验的主体和客体。

(1)人类经验的主体,包括感觉、感情、意志等因素,是主体直接经验到的

(2)经验的客体是人通过对外部世界的经验间接推论而获得的。

2、心身关系理论:

人的心理与生理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尽管两者具有一致协调性,但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3、心理学研究方法

(1)实验内省法:

借助于实验进行内省的心理学方法,是一种科学的内省形式(内省法:

指通过个体对自己内心活动进行观察、体验和陈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2)民族心理学的方法。

四、心理学的任务:

心理有哪些元素;心理复合体的结构如何;心理复合体形成有哪些规律。

(1)意识经验的分析:

人类复杂的意识内容可以被分为最基本的单位,即心理元素。

最基本的是感情和感觉,有性质和强度,提出感情三度说:

愉快否、兴奋-沉静、紧张-松弛。

每个维度代表一对感情元素沿相反方向的不同程度变化,三维度相交于零点。

(2)意识经验的复合:

将心理元素结合成愈来愈复杂的心理混合物;心理元素通过联想(被动)和统觉(主动)来形成各种意识经验。

联想的方式:

融合(不同的心理元素融为一体);同化(用等同性观点对待新经验,为一个新的经验寻找一个与之类似的匹配无);复合(不同种类的感觉或感情共同组成一个复合体);相继性联想(即记忆的联想)。

统觉:

关联、比较、综合、分析。

心理复合体的三个基本规律或原则:

创造性综合原则(不同心理元素组成了心理复合体就有了新的性质);心理关系原则(心理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各个元素的意义);心里对比原则(心理内容中一些相互对立的内容由于对立而加强)。

艾宾浩斯——著作《记忆》是学习心理学的开端。

关于记忆的研究:

研究方法首创无意义音节;创造节省法;艾宾浩斯曲线;填充测验法。

音节组长度、有意义材料、诵读、分配学习对记忆的影响。

评价:

其研究是心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对记忆的实验研究,它是一项首创性的工作,具有历史意义:

为实验心理学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即用实验法研究所谓的高级心理过程

铁钦纳构造心理学

1.对象:

人的经验。

但心理和意识有区别,经验分独立和依存

2.任务:

+可称为意识的科学吗?

仅限内省?

任务是对心理元素的描述?

3.意识经验的分析:

最基本的是感觉、意向和感情,感情一度或两类别说:

愉快否。

意识的元素:

强度、性质、持久性、清晰性和广泛性

4.心理元素的综合:

意义的语境理论、联想

5.方法:

系统内省法。

把内省分为注意和记录

6.具体研究:

注意、联想、情绪和情感

1.威廉.詹姆士

1 意识流学说,研究对象是意识状态,意识的特性:

私人、变动不居、认识、选择性

2 自我理论,客体自我(物质、社会、精神)和主体自我

3 习惯和本能,习惯功能:

简化使行为精确省力,减少所需的意识性注意,社会功能。

本能受习惯抑制。

记忆分初级和次级

4 情绪理论、意志理论

2.霍尔——冯特的第一个美国学生,1878获得詹姆士授予的美国第一个心理学的哲学博士学位。

提出“复演说”,被认为是“心理学的达尔文”

3.杜威——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1896发表的《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念》标志着机能主义芝加哥学派的正式开始。

4.安吉尔——1907他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了《机能主义心理学的领域》一文,该文对机能主义的概念、原则、人物及其特征做了概括。

这是对机能主义心理学思想的第一个明确的表述。

5.卡特尔——1888被任命为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是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教授职位。

40岁时成为被选进美国科学院的第一位心理学家。

1894与鲍得温一起创办了《心理学评论》。

6.1921创立了应用心理学。

1890在一篇文章中创造了“心理测验”这个术语

7.桑代克——首先用实验法研究动物心理,用以代替对动物的自然观察,为动物心理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猫走迷笼实验最著名。

学习是联结的形成与巩固,链接是行为的基本单元,分为本能和习惯。

提出三条学习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5副律(多重反应、定势、优势、类化反应原则、联合的转移律

8.武德沃斯——1956美国心理学基金会将第一枚金质奖章授予他。

将心理动力观引入心理学

机能心理学和构造心理学的比较:

(1)在心理学的哲学基础上,欠着推崇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哲学,后者把马赫的经验批判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2)在学科性质上,欠着把心理学视为应用科学,强调心理和行为对环境社会的适应功能及心理学理论的实用功能,把心理学理论推广到各领域,后者坚持心理学是一门“纯学科;(3)前者重视个别差异”,积极推动心理测量的运动,后者重理论、轻应用,重分析、轻整合,方法严格而单一。

这些特征显示了机能心理学的实践性、包容性和开放性。

华生,美国。

行为主义的诞生以华生1913年发表的《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为标志。

(一)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问题

1、刺激,是引起有机体反应的外界环境或身体组织内所发生的各种变化。

2、反应,是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有机体的内隐或外线的变化。

3、行为,是有这些简单的机体反应所组成的一套复杂行为反应系统。

4、反应的分类:

(1)根据能否直接观察-外显/内隐反应

(2)根据反应发生是否为习得的-习惯/遗传反应。

通过组合划分以上两个标准成了四类。

5、心理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一类是不需要借助于仪器控制的观察,另一类);条件反射法(一类是用以获得条件分泌反射的方法,另一类是用以获得运动反射的方法);言语报告法(是一种研究正常人行为的方法,通过被试报告其体内的变化来实现,又称口头报告法);测验法;社会实验法。

6、在具体问题上的观点:

本能理论(赞同——不赞同,相互作用论——遗传决定论);情绪理论(情绪是对特定刺激作出的身体反应);思维的外周理论(思维是内隐的感官活动);人格理论(人格:

通过对能够获得可靠信息的长时行为的实际观察而发现的活动之总和。

✓梅耶——研究人类行为,他人,建立密苏里大学心理实验室

✓麦独孤——有目的的行为是心理活动和行为的中心特征

✓霍尔特——整体行为由目标导向

✓魏斯——生物社会行为主义,自然还原论

✓亨特——延迟反应实验、最早强调人机问题

✓拉施里——整体活动原则,等功原则

评价:

强化心理学的自然科学特征,扩大研究领域,促进应用研究。

生物学偏向严重、缩小研究范围,环境决定论

托尔曼目的行为主义

1、对象:

整体行为

将行为的性质区分为分子的和整体的两类,整体行为的四个特征

(1)总是指向或离开一定的目标对象

(2)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象,整体行为总是选择一定的途径和方式(3)其选择的途径和方式总是遵循最小努力原则(4)具有可教性的特征。

2、行为的决定因素:

中介变量

介于环境刺激和可外部观察的行为反应之间且对行为产生导向作用的心理过程。

认知、期望、目的、假设和嗜好等都是其具体表现形式。

分类:

需求系统、行为空间和信念-价值体系。

3、学习理论:

符号-格式塔

符号学习理论(学习的符号-格式塔理论):

符号代表有机体对环境的认知,学习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学习是习得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

和潜伏学习是他的两项最主要的研究。

1.期待:

指有机体对未来事件的假设或信念。

分为记忆性期待(由于过去的经验而导致的对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期待,白鼠走迷津)、感知性期待(由当前目标物的直接刺激而引起的期待,猴子香蕉)、推理性期待(由以往经验和目标物的当前刺激综合作用而产生的对未来事件的期待)。

2.位置学习:

动物不仅在学习中习得目的物意义,还习得刺激情境的意义,十字形迷津。

说明学习者根据对情境的认知,在所有选择点建立一个完整的符号-格式塔模式,即认知地图。

3.潜伏学习:

非强化组、强化组、后强化组走迷津

4、学习类型:

专注、等值信念、场的期待、场-认知模式、内驱力辨别、运动性模式

赫尔逻辑行为主义

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行为作为他的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假设—演绎系统

赫尔的行为原理(学习理论、内驱力减弱理论)

1.学习的基本条件:

接近和强化

学习是有机体获得刺激-反应的联结的能力

习惯强度:

传入和传出神经冲动之间的动力关系

强化分次级和初级

学习进行的基本条件:

在强化情况下的刺激与反应在时间上的接近(核心)

2.行为的动力——内驱力:

由有机体的组织需要状态所引起的刺激,功能是引起行为

反应势能:

习得反应是否发生的可能性=内驱力*习惯强度

内驱力分原始和继起

3.行为的抑制与消退

行为的消退:

习得行为反应,在以后的刺激条件下无强化,消弱或消失

反应消失被起抑制作用的偶发因素抑制的结果

抑制分反应性和条件性

4.后期修正

强化量为操作变量,零星期待反应:

白鼠在获得目标物之前已对中性刺激物产生条件反射,这些条件反应是部分、零碎、在目标物之前出现的

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他把行为本身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心理学是一门关于行为的科学,任务是对行为进行直接的、描述性的研究,又称行为科学。

2、科学研究任务在先行的、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和有机体随后的反应之间建立函数关系。

R=f(S)(R表示行为反应,S表示刺激情境,f表示情景刺激)。

或(S,A)A是第三变量。

3、研究方法:

行为分析法—设置了“斯金纳箱”。

4、斯金纳行为原理:

1、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由先行刺激所引发的,是对刺激物的回答,被动)和操作性行为(有机体操作的行为,主动)。

2、操作型条件作用规律

操作性条件反射依赖于操作及其强化。

强化增加的是反应概率。

白鼠按杠。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时由于强化的停止而导致。

分化:

是运用渐进的方法,强化动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某一特征以使动物形成选择性反应的过程。

关键也是强化。

不同的力量按杠

3、强化物的种类:

(1)积极强化物(正强化物)和消极强化物(负强化物)。

前者指操作性行为伴随着的刺激物可以增加操作性行为的发生;后者指与操作性行为相伴随的刺激物从情境中排除时可增强这种反应。

(2)条件强化物(与原始强化物相伴的中性刺激物,由于条件作用具有强化性质,成为条件强化物)和概括化强化物(一个条件强化物和一个以上的原始强化物形成联系时,这个条件强化物就由于条件作用而具备了多方面的强化作用)。

(3)强化作用的模式:

固定时距模式、变异时距模式、固定比率模式、变异比率模式

9、斯金纳行为原理的应用:

言语行为、行为原理在发展和教育领域的应用、社会控制计划。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行为主义认知理论之父

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替代学习、无尝试学习):

观察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新的反应,或使他对已经具有的某些示范反应做出实际的外显操作

一、观察学习特点及类型:

观察学习的特点:

1、观察学习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

2、观察学习并不依赖直接强化。

3、观察学习具有认知性。

4、观察学习不等同于模仿。

类型:

直接、抽象性、创造性

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

注意过程:

对榜样的知觉;保持过程:

示范信息的储存;动作复现过程:

记忆向行为的转变;动机过程:

从观察到行为。

二、三元交互决定论

行为、环境、个人内在诸因素三者互相影响,互相决定,构成一种三元互动系统。

3、自我效能论

自我效能:

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信念的感受和胜任感

影响因素:

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情景条件

格式塔心理学

1、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苛勒的直接经验、考夫卡的行为环境

2、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整体的观察法,实验现象学法

3、主要观点:

1.突现论:

Φ或phi现象:

原本静止的两条线段在一定条件下知觉为单线移动的现象

2.同型论:

在每一个知觉过程中,人脑内都会产生一种与物理刺激构造精确对应的皮质图画

3.知觉的组织原则:

图形与背景、最短距离原则或邻近的原则、类似原则。

、共同命运原则、好图形原则、闭合的原则、简单性原则、连续性原则

4.学习理论:

苛勒顿悟说。

黑猩猩学习

学习是通过对一定情境中各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是一种顿悟形式的智慧行为。

学习不是由于盲目的尝试,而是由于对情境有所顿悟而获得成功的。

顿悟的四个特点:

严重依赖情景条件、是跟随着一个阶段的尝试和错误之后产生的、质变、可迁移

5.创造性思维:

问题整体决定部分

拓扑心理学。

库特·勒温。

心理动力场理论

(1)心理环境(实际影响一个人发生某一行为的心里事实)有准物理事实、准社会事实和准概念事实。

准事实:

在一定时间、一定情境中具体影响一个人行为的那部分事实

(2)心理动力场:

心理场是由一个人的过去、现在的生活实践、经验和未来的思想愿望所构成的一个总和。

心理生活空间的每一部分都可有一个区域,个人发展是在一定的心理生活空间随目标有方向的从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移动

(3)行为动力:

以需要为动力的动机体系,包括需要(指个体的某种生理条件的确实所引起的一种动机状态,即主体对某一外界对象所产生的欲望或达到某一目标的意向。

行为的动力源。

分为生理/准需要)、紧张(伴随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也称内部张力)、效价原(表示个体对一个对象喜爱或厌恶程度,前者正效应)、矢量(指一定的对象间所产生的有方向的吸引力或排斥力。

双趋、双避、趋避冲突)、障碍(任何阻碍个体去达到预定目标的事物)和平衡(紧张状态的解除)。

蔡加尼克效应:

半途被终止的任务比已被完成的任务在回忆时占优势

团体动力学

团体是一个动力整体,整体中任何一个部分的改变必将导致整体内其他部分发生变化,并最终影响到整体的性质。

团体的本质在于其各成员间的互相依赖,这种互相间的依赖关系决定着团体的特性。

(一)团体内聚力:

团体内抵抗分裂的力量,主要是指团体成员间的正效价或吸引力

团体内聚性形成的基础

1.个体由于对其他团体成员的喜爱而喜爱团体;

2.团体成员资格可以赋予成员以一定声望而使团体成员喜爱团体;

3.团体是达到个人目标的手段而使团体成员喜爱团体。

越是密切结合的对象越能够力求意见一致,越是密切结合的对象越受团体讨论的影响。

(二)团体与行为改变的研究

团体决定比单独做出的决定对团体中的个人有较持久的影响。

改变社会的三个阶段:

解冻、引进或制定一个新标准、再冻结。

精神分析

1、产生条件:

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阶段,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竞争激烈。

2、思想渊源:

哲学和心理学思想的影响

(1)哈特曼对弗产生影响

(2)弗深受享乐主义(现在/过去/未来享乐主义)哲学的影响;科学思想的影响。

3、心理病因说先驱是奥地利医生麦斯麦

弗洛伊德奥地利

1、精神分析

(1)潜意识论:

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又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

前意识是能够进入意识中的经验;潜意识是根本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包括本能冲动和欲望。

意识是前意识的一部分,前意识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

意识是无意识的产物,精神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无意识现象,特别是潜意识。

(2)精神分析方法:

自由联想法:

身心放松,鼓励其说出脑海里涌现的思想观点或感情经验。

梦的解析:

梦是潜意识现象,是潜意识经过伪装后的象征性的满足,分为显梦和隐梦。

梦的形成是伪装过程(梦的工作),包括凝缩、移置、戏剧化、润饰。

梦的解析就是从显梦到隐梦的破译和探测过程。

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

对正常人的小过失(口误、笔误、疏忽、遗忘)进行分析

(3)本能论(其精神分析学的本质):

本鞥是一种决定心理过程方向的先天状态。

每种本能有根源、目的、对象和强度这四个特征。

本能的种类:

早期——性本能(力比多,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根本动力,促使人通过各种方式寻求满足)和自我本能(避开危险,保护自我不受伤害)。

相当于爱与饥;晚期——生本能(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和死本能。

生的本能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目的是生长和增进。

而死的本能则体现着恨和破坏的力量,目的是死亡或回复到无生命、无机物和生命的解体状态。

(4)人格论(第一个系统的人格理论):

1)人格结构:

早期:

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晚期:

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最原始、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它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组成,能量直接来源于肉体,快乐原则。

自我是本我在与现实的接触中分化出来的那部分人格结构,现实原则,自我的力量来源于本我,且为本我服务。

超我就是自我分化出来的监督者,至善原则,形成于幼儿期,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

在正常情况下,这三者是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中的,这种平衡关系遭到破坏时,就会产生神经症。

2)人格发展

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5岁)以上称为前生殖阶段;潜伏期(5-12);生殖期(12-20)。

固着和退缩是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

(5)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论。

1)焦虑论(精神分析最早研究焦虑)

早期焦虑理论:

焦虑由被压抑的力比多能量转化而来。

神经症先于焦虑

晚期焦虑理论(焦虑的信号理论):

焦虑产生于自我,是自我对冲突所引起的结果的反应,是个体把冲突看成危险信号而产生的反应。

焦虑可能使个体不恰当地使用防御机制,导致心理疾病。

焦虑先于神经症

焦虑分为原始焦虑阶段和后续焦虑阶段,原始焦虑主要为出生创伤,被动,是后续焦虑的基础,后续焦虑是作为信号的焦虑,主动。

由于自我受三个主人(现实、伊底、超我)的压制形成三种焦虑,现实焦虑(现实);神经症焦虑(本我,表现为漂浮、变态恐怖焦虑、惊恐反应);道德焦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