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状物作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96008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11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状物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小学生状物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小学生状物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小学生状物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小学生状物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状物作文.docx

《小学生状物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状物作文.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状物作文.docx

小学生状物作文

猕猴

到过峨嵋山的游客,一定忘不了山上那逗人喜爱、活泼机灵的猕猴吧。

在峨嵋山上,有好多野猕猴,它们往往结伙成群,多则上百只,少则几

十只。

在它们当中,有凶猛强壮的公猴、老猴;有温柔顺从的母猴;有既可

爱又可怜、胆小怕事的小猴。

它们都长着一身灰毛,有着一个红屁股,样子

不算美,但不使人讨厌。

初到峨嵋山,猕猴给你的第一个印象是可爱。

你看它们:

坐着、躺着、

跑着、吃东西时的姿势多么像人啊!

加上那个圆圆的脑袋,那双调皮的眼睛,

那对大招风耳、那条短尾巴,真是天生的迷人。

特别是你摊开手,在手心上

放下一丁点食物,送到它身边。

它开头会看了又看,肩膀一动一动地,身体

也坐不稳。

到了最后,它急了,飞快地用那只长满毛的小爪一抓,食物就到

了它嘴里了。

这时,你就会觉得手心被细毛轻轻一碰,一痒,情不自禁地哈

哈大笑起来。

难怪“老外”也高兴地手舞足蹈,嘴里直叫:

“OK,OK。

在峨嵋山猕猴中,那些满嘴尖牙的大猕猴不但可爱,也很可怕。

记得我

们一家初到峨嵋山游玩,刚爬上“九十九道拐”,就听到一阵阵獾一般的叫

声,向从山上下来的游客一打听,知道是猕猴群在叫。

一位阿姨对我们说:

“上面的猴子太多了,太可怕了,你们四个人恐怕过不了关!

”后来,我们

硬是等到有了一大群人,才一起走上山。

天啊!

那些大猴子坐在路旁,比我

这一米四几的个头也矮不了多少。

我们从小路上过,要贴着它们的身子走。

我努力冷静下来,学着大人的样:

把手摊开,表示身上没有食物可供它们食

用。

不知道为什么,一只大猕猴张牙舞爪地向我前面的一位年轻阿姨扑去,

背包被抓开了,糖果落了出来。

那阿姨尖叫一声,再看,那只大猕猴还在她

脚上抓了一下,即刻起了好几道红印子。

那只大猴一边吃糖果,一边还对着

阿姨吐气,那样子好像在说:

“你要是张嘴再叫,我还给你一下。

”我走在

后面,被吓得心惊肉跳,连大气也不敢喘。

这时,游客中不知谁忽然叫了一

句:

“滑杆来了!

”我吓得差一点叫出来,妈呀!

这时候还敢和猕猴斗嘴。

我正想着,却见猴群忽然惊了,由那只抢糖果的大猴带队,一齐跳下山崖丛

林中去了。

这下,游客们高兴地叫了起来。

那位叫“滑杆来了”的叔叔很有

经验地对大伙说,猴群最怕峨嵋山下扛滑杆的人打它们,只要听到抬滑杆的

响声或是听到“滑杆来了”的吆吼,它们就会风一样马上跑散。

嗐,真想不

到这些顽猴也有怕头哩!

登山的游人都笑了,笑猕猴的乖巧、欺软怕硬,也

笑在顽猴面前,大家手脚无措的滑稽窘态。

当然,登峨嵋山见到的远不只有猴子。

比起那连绵不断的山峰,那丛丛

的树林,猴子太渺小,然而,正是这几乎不值一提的猴子,给峨嵋山增添了

无穷的生趣。

【简评】

 

四川峨嵋山,风景秀丽,享誉海内外。

小作者乘兴之游,避山与雾不画,

而将笔墨集中于点染山间猕猴。

这里的猴子“圆圆的脑袋,调皮的大眼睛……

天生迷人”;“而用长满毛的小爪抓食,抢游人背包里的糖果,听到‘滑杆

来了’,就跳下悬崖……风一样跑散!

”既让人喜欢,又使人手脚无措,显

出种种窘态。

小作者文笔洒脱,既用概述,又使描写,敢放敢收,再将喂食

猴子的欢喜及路遇猴子的害怕,细致真切融入其中,把峨嵋山猕猴的活泼机

灵,无穷生趣抒写出来,传达给读者一种自在健康的情调。

与其有财,不如有才。

 

竹子里有什么

毛登圣

一天,我和几个同学在学校附近的竹林里玩,一个同学问大家:

“你们

知道竹子里有什么吗?

”一个同学回答说:

“竹子里面是空的。

”另一个同

学马上反驳说:

“不是空的,里面有空气。

”我也说:

“对,里面有空气,

就不能说是空的。

”“你怎么知道里面有空气呢?

”一个同学反问了一句。

这一问把大家问住了,谁也答不出来。

竹子里到底有什么气体呢?

我一直把

这个问题记在心里。

在王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我研究了竹子里的气体。

我砍了一根直径约6厘米的竹子,锯成一节一节。

我把一节竹子浸在水

中,用锯子锯去一段,只见一串气泡冒出来了,这个实验说明竹子内有气体。

为了搞清楚这种气体的成分,我收集了5瓶竹子体内的气体。

然后把燃

着的火柴放入一个瓶子里,火柴燃了一会儿才熄灭。

这说明气体里有可助燃

的氧气。

究竟含有多少呢?

王老师为我找来了一点白磷和红磷,我进行了两

次实验。

第一次,将白磷从水中取出,擦干水,迅速放在金属匙里,放入瓶内,

把瓶塞紧紧塞住,皮管口也用夹子夹住,做到不漏气。

这时白磷很难燃起来,

我就拿一个废电灯泡,取出灯丝,灌满清水,做了一个简单的凸透镜,让阳

光通过凸透镜,聚在一点,照射在瓶里的磷上,白磷很快就燃烧起来了。

会儿燃烧着的白磷熄灭,说明瓶里的氧气基本用尽了。

这时瓶内充满了白色

的烟雾。

接着我把皮管口浸入水中,松开夹子,水就从管子流入瓶中。

同时,

我不断摇动瓶子。

最后,水停止流入。

这时,流入的水只占瓶子容积的1/10。

第二次,我把红磷放在金属匙中用火柴点燃后,迅速放入瓶中,塞好瓶

塞,火焰熄灭后,松开管口的夹子,这次从管口流进去的水约占瓶子容积的

1/9。

在自然常识课里,老师告诉我们,氧气约占空气的1/5。

而两次实验结

果都说明,竹子体内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少一些。

我找来一些石灰,放在干净的瓶子里加上清水,搅拌后,等了一段时间,

上层的水澄清了。

我往一个收集了竹子体内气体的瓶子里倒进了约100毫升澄清的石灰

水。

在一个同样大的空瓶里(实际上里面有空气)倒进同样多的石灰水,塞

好瓶塞,分别进行摇晃,结果有空气的瓶子里的石灰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而装有竹子体内气体的瓶子里的石灰水变浑浊了,如同清淡的米汤。

实验证明:

竹子体内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发生

了明显的变化;空气里二氧化碳约占3/1000,由于含量少,不能使石灰水发

生明显变化。

为了进一步证明竹子体内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我又进行了一

个实验。

 

用皮管向灌满水的瓶子里吹气,把水排出去,收集人体呼出的废气一

瓶。

然后倒进澄清的石灰水,摇晃后,石灰水变浑浊了,浑浊的程度与装着

竹子体内气体的那瓶差不多。

这证明竹子体内的气体含二氧化碳,同人体呼

出的废气里的二氧化碳含量差不多。

除了氧气和二氧化碳以外,还有什么气体呢?

剩下的气体既不能帮助燃

烧,又不能使石灰水发生变化。

说明是氮气。

通过这次研究活动,解开了我心中的一个疑团,但是我心中的疑问反而

多了起来。

气体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内的呢?

其它植物体内的气体成份都是这

样吗?

早晨、中午、晚上同一种植物体内的气体成分会一样吗?

春天和秋天

同一种植物体内的气体会不会发生变化?

我一定努力学习,不断探索。

【简评】

这是以竹子为研究对象进行科学实验后写的文章。

在实验过程中,小作者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在不断解决旧问题的同时,

又不断提出新问题。

对一个个新问题,又通过一次次新的实验去探求答案。

本文详尽仔细地记叙了实验的过程,说明了每一步实验的结果和问题。

文章是探索的结果,通过实验的记述,也能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可贵

的探索精神。

 

枇  杷

袁斌

奶奶家有个小小的花园,那儿是一个色彩和芳香的世界:

有绚丽的月

季,有多姿的菊花,有华贵的芍药……但是,我最喜爱的,还有那棵挺拔可

爱的枇杷树。

每当我看到这棵枇杷树,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精神一振。

看,那碗口粗

的树干,笔直笔直地插向蓝天,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

两米多高处,分

出了无数枝杈,像一把奇特的大伞。

枝杈上的枇杷叶,一片片碧绿碧绿的,

充满了活力。

微风拂过,枇杷叶“沙沙”地响了起来,似乎在演奏一首动听

的大自然交响曲。

这一切,都含着一种朴素的美。

到了秋末冬初,枇杷树那生气勃勃的绿叶中,又多了一种色彩——白

色。

噢,原来枇杷树开花了。

那些小花实在太不显眼了,白白的,小小的,

害羞似地藏在绿叶丛中。

我常常喜欢站在枇杷树下,享受那些枇杷花散发出

来的清香,深深呼一口,浑身都觉得舒服。

枇杷花儿虽没有迷人的色彩,但

是它们的清香却很有魅力。

大约到了三四月,枇杷树结果了。

这时的果实还没有成熟,颜色是青的,

就像用碧玉雕成的一般。

虽然奶奶说过多次,现在的枇杷不能吃,自己也明

白,清枇杷的滋味一定很酸,可是不知怎么的,好像手脚已经不再受大脑的

控制似的,我悄悄地拿来一根长竹竿,打落下几个青枇杷,放进嘴里一尝,

不由连声抱怨:

“酸,真酸!

”紧皱眉头,把嘴里的枇杷吐个一干二净。

然如此,但我总觉得心里似乎得到了一种满足。

好容易盼到6月,枇杷终于熟了,嘿,真逗人喜爱,一串串黄澄澄的大

枇杷像一个个小娃娃的脸蛋,拨开绿叶笑嘻嘻地往外瞧。

我天天催着奶奶让

我上树去摘,可奶奶却说:

“不忙,不忙,再过几天。

”唉,有什么办法呢,

我只好望着那满树诱人的枇杷直咽口水。

终于有一天,奶奶准许我上树摘枇

杷了,我兴奋得跳起来,忙搬来一把梯子,靠在枇杷树旁边的墙上。

此时,

我的心“扑通扑通”地直跳,动作也出奇地快,我迫不及待地爬上梯子,就

急急地摘起来,好像慢一点儿满树的枇杷就会飞了似的。

我拉过一根枝丫,

嘿,这上面少说也有20多串大枇杷。

我熟练地抓住长着枇杷的细枝,轻轻

一掐,一串带着香味的枇杷就落到了我的手中,我随手往下一扔,妹妹在树

下拾着,装进篮子里。

不过,我处处注意着那些还没熟透的枇杷,没有动手

去摘。

不一会儿,篮子里就装满了。

我和妹妹高兴得又蹦又跳,连忙把枇杷

洗得干干净净,然后,挑一颗大的,去了皮,枇杷肉黄得可爱,水灵灵的,

我急忙把它放进嘴里。

哟,像含了一口蜜,甜滋滋的。

枇杷叶又“沙沙”地

响了起来,似乎在说:

“多吃点吧,多吃点吧!

”我望着这棵枇杷树,心中

默默地说:

“谢谢你,枇杷树,给了我们这么好的礼物。

到了盛夏,枇杷树叶长得越发稠密了,纵横交错,几乎不透一丝阳光。

 

一天傍晚,我和奶奶来到枇杷树下纳凉。

我轻轻地问道:

“奶奶,这棵枇杷

树是您种的吗?

”“不是。

”奶奶摇着扇子说,“10多年前,不知是谁在这

儿扔下一颗枇杷籽儿,就长出了一棵枇杷树苗,谁也不去管它,可是它却越

长越大,每年都要结那么多果儿……”。

我不由得呆住了,枇杷树竟有如此

顽强的生命力,没人去管它,可它什么也不怕,蓬勃地长叶,开花,结果。

此时此刻,我对这棵枇杷树不仅仅是喜爱,而且增添了一种敬佩的感情。

呵,奶奶家的枇杷树,你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我感谢你。

你将永远

留在我那美好的记忆中!

【简评】

写这样的文章,要处理好它的全篇线索和段中的层次。

本篇的纵向线索非常明晰,“秋末冬初”——“三四月”——“ 6月”

——“盛夏”,是以四季时序为线索的。

而在每一块中,小作者也注意记叙的井井有条。

如“枇杷熟了”一段。

先写盼摘枇杷,再写“我”催摘,又写奶奶叫摘,接着写我和妹妹摘枇杷,

最后写我又蹦又跳尝枇杷。

条理清楚,语调明快轻松。

 

小鹅儿

“哦哦,小鹅儿出壳了!

小鹅儿出壳了!

”我拍手高兴地喊,我最爱小

鹅了。

这些刚出壳的小鹅儿一身水淋淋的,毛色不算好看,但是红红的小脚激

起了我的兴趣。

第二天,我把这些小家伙放出来喂食。

它们的毛已经干了,金黄柔美,

尽管它们脚还软,站不起来,但是一个个都很活泼,放下地就一扑一扑地,

像在摔跤,真逗!

小鹅儿睡觉的时候,小颈缩短了,那脑袋就像用绒沾在上面的。

它们很

容易醒,轻轻地脚步声,它们都会睁开眼睛看看,没有声响了,再睡。

十多天以后,我刚揭开遮鹅笼的罩子,它们就要争先恐后的出来,一个

小鹅站在另一个小鹅身上一跳,居然跳出来了!

它们的毛开始变白了,脚也

不软了。

一下子就跑到我脚前要吃的,我先放些饭在碟子里,手里拿着两大

片菜叶,它们嘴在呷饭,眼睛却盯着我的菜叶。

菜叶似乎比饭更好吃,一只

小鹅索性蹦起来呷着,摔了一跤!

引得我大笑起来。

这些小家伙很通人性,我一到家它们就跑到我的脚下转悠,亲热的很

呐。

我常常跟它们说话,有时它们还回答呢!

所以,我把小鹅看成我的朋友。

【简评】

文章活脱脱地展现出小鹅出壳、吃食,睡觉和性情,语言活泼,条理清

晰,形容逼真,童趣盎然,字里行间包含着小作者与小鹅之间的情韵。

Knowledge is power.

知识就是力量。

 

白鸽

它有着小小的脑袋,灵活的眼睛,娇小的身躯,雪白的羽毛,这就是被

人誉为神圣和平的使者——白鸽。

它的身影,布满天涯海角。

我深深地爱着鸽子。

7年前,我还是个小不点的时候,我家就养了50多

只鸽子。

其中,有一只我最喜欢的白鸽——雪雪。

幼小的我,常常抱它。

时,它乖乖地站着,咕咕直叫,好像在说:

“你快来呀!

”于是,我便抱起

它摸个不停,还要喃喃几句。

可是后来,不知怎么的,我心爱的雪雪失踪了。

为此,我曾大哭了一场,闹着要去找它……

7年了,我对鸽子的感情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更深了。

眼前晃动着它的

影子。

有时候在同学家里看鸽子,一看就是半天。

正因如此,所以我对有关

鸽子的电视和书籍都不放过。

在去年的第24届奥运会上,成群的鸽子环绕在奥运会的上空。

当奥运

圣火熊熊点燃,奥运会歌曲奏响的时候,它们展翅飞向蓝天,咕咕地叫着,

伴着运动员们在友好的气氛中载歌载舞。

此时此刻,可爱的鸽子象征着人类

宝贵的友谊。

在两伊边界,也有白鸽的身影。

当两伊战争爆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

之中,联合国安理会对此进行调解的时候,白鸽飞起来了,从伊朗和伊拉克

的国界上忽啦啦地飞了起来,到两国上空,组成了一只白色的队伍。

它们的

行动,好像在告诫挑起战争的人们,应该早日结束这场无义的战争。

此时此

刻,可爱的白鸽又是团结与和平的化身。

我曾经给一位边防战士写信,我问他:

“您为什么养那么多鸽子呢?

他非常动情地告诉我:

“我们都是20多岁的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本来可以

在后方继续学习,但是为了祖国的安宁,我们不得不顾全局,来到前线抗击

来犯之敌。

我们养鸽子,是因为这小精灵可以为我们边防战士传递信件,增

进友谊,有利于我们并肩战斗,让你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全国人民

过和平安宁的生活。

我们的鸽子和我们有特殊的深厚感情。

噢,白鸽,你是那么平凡,又是那么伟大。

你鼓励五大洲健儿共同进取,

你呼唤人类和平,你联系战友的感情,传播和平信息。

我希望你永远和我在

一起。

【简评】

小作者抓住白鸽的外形特点,“小小的脑袋”,“灵活的眼睛”,“娇

小的身躯”,“雪白的羽毛”,把白鸽活泼可爱的特点勾勒出来了。

然后作

者笔锋一转,写誉为“神圣的和平使者的白鸽”遍布天涯海角。

小作者先由幼时爱白鸽——雪雪写起,再写到七年后自己爱鸽子的深

情,联想到奥运会的鸽子、两伊边界的白鸽以及边防战士所养的鸽子,爱鸽

 

的感情更是得到了升华。

小作者以白鸽为主线,把进取—团结—和平紧密联系在一起,字里行间

包含着浓郁的感情,很值得一读。

 

小台灯

在我的书桌右上角,稳稳当当地摆着一盏“明司达”台灯。

这盏台灯已

经伴随着我好几年了。

一个灰黑的灯罩,加上一个调光度的转盘和一个开关

按钮,还有一个视力警告器,真是设备齐全!

每当我需要足够的光线去学习时,只要按一下开关,那柔和明亮的光线

就照亮了整个房子。

当我不注意时,把灯罩拨得太高了,台灯上警告灯就会

变得红通通的,警告我不要把灯罩拨得太高,所以,我十分喜爱这盏小台灯。

每天晚上,我习惯地坐在椅子上,按开开关,开始做作业。

台灯弯着身

子像是向爱学习的人们致敬,使人对它增添几分敬意。

我也十分爱惜这盏小台灯。

日子久了,它表面沾满了许多灰尘,我经常

把它擦得闪闪发亮。

自从五年级以来,老师布置的作业渐渐多了,做作业一做几个小时下来

也不奇怪。

每当这时我的小台灯就辛苦了。

它伴随着我攻破一道又一道的难

关,我写完作业关灯时,用手摸摸灯罩,灯罩就像发烧一样,小台灯这种先

人后己、无私奉献的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啊!

我的小台灯,它不是平平凡凡的台灯,而是知识海洋的航灯,引导我驶

向胜利的彼岸。

【简评】

作者先写台灯的结构特征,主要写了灯罩,调光旋钮开关和视力警告器

四个部件。

然后说明台灯的使用方法,从“我”使用的情况作为例证来进行

说明,既容易说明得清楚,又增强了可读性。

在客观介绍的基础上,说明自

己同台灯的关系,即台灯的作用,并且把台灯喻为知识海洋的导航灯,人生

路上的指路灯,使主题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Great gain makes work easy.

所获甚丰,苦劳也觉轻松。

 

我家的大水牯牛

我家的这头大水牯牛,又高又大,浑身的皮毛是灰褐色的。

嘴巴又扁又

大,像个簸箕口,两只大眼睛圆鼓鼓的,很有神,头顶上的一对犄角都向内

弯曲着,像一个没封口的半圆形。

腿又长又粗。

脚掌又宽又厚,就是踏在碎

玻璃上也不会被扎破。

尾巴很短,但却很灵活,蚊子、苍蝇什么的一落在身

上,那尾巴就甩动起来,把它们赶跑。

它很喜欢吃青草和稻草,也爱吃菜叶、麻叶、高粱叶,红薯藤什么的。

吃东西时,它总是先用鼻子闻一闻,用舌头舔一舔,然后用舌头卷进嘴里,

大口大口地嚼起来。

闲着时,它总是显得懒洋洋的。

一吃完东西,就会躺下去闭上眼睛,有

滋有味地慢慢咀嚼起来,嚼得满嘴直冒白沫沫儿。

可是干起活来就不一样

了。

它不但劲头大,也很舍得卖力气,从不偷懒耍滑,绝不像驴子那样,动

不动就大喊大叫地夸耀自己。

有一天中午,天气热极了,太阳像个大火球似

地挂在头顶,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我以为大水牯牛一定会热得不爱干活

了,就跑到田间去看。

可到那儿一看,它却仍在拉犁耕田。

它身上粘着一块

块干泥巴,喘着粗气,粗短的双腿踏进没膝深的烂泥中,瞪着圆鼓鼓的大眼

睛,一步一步,不紧不慢地拉着犁,没有一点儿要停下来的样子……

【简评】

小作者对自己家的大水牯牛进行了有目的有重点的观察,并抓住了它的

外形,生活习性和默默劳作的特点,进行了具体描写。

写牛的外形,先从总

体着笔,再写到各个局部。

写局部时,从嘴开始写起,然后依次是眼睛、犄

角、四肢脚掌,尾巴,写牛的生活习性,先介绍它的食性,再写它吃草时的

动作神态。

写牛劳动时的具体神态和动作着重表现,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

象。

这与观察的有目的、有重点和抓重点,都有着密切关系。

Ice three—feet thick is not frizen in a day.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蚂  蚁

我从小就有个癖好,喜欢观察蚂蚁生活,至今兴趣未减。

蚂蚁有好多种:

黑色的、褐色的、浅灰色的……我最喜欢褐色的小蚂蚁。

它们整天地辛勤劳动,没有一只偷懒。

一次,我不小心把饭粒掉在地上

刚想拾起来。

忽然一只小蚂蚁过来用嘴咬着,划动着六只细小的脚,向前一

步步地爬行着,慢得很。

就在这时候。

来了一群和它很象的小蚂蚁,大家团

结一致,齐心协力,终于把饭粒慢慢运进洞里去了。

有一次,我看了一桩“奇事”,时间是上星期日的中午,我在屋檐下蹲

着,用一些馒头渣引来一只蚂蚁,真巧也是小小的、褐色的,划动着六只细

小的脚。

只见它走到跟前,用额上两根小的几乎看不见的触须碰了几下,然

后用嘴咬着馒头渣,高昂着头,走得很快。

谁知,祸事来了,忽然一个庞然

大物,直奔而来,强夺小蚂蚁的猎物。

这大物是一只黑色的大蚁。

它舞动着

大腿,张开大嘴,凶狠地夺取馒头渣。

小蚂蚁呢,却毫无惧色,一点也不相

让。

它们碰了几碰,就扭在一起打了起来。

我真担心小蚂蚁敌不过它。

因为

大蚂蚁的身体比小蚂蚁要大两三倍呢。

大蚁张牙舞爪,小蚁顽强应战。

这样

斗了一阵,小蚂蚁忽然逃走了,动作异常迅速,细脚划得很快。

“难道你畏

惧了吗”我暗自轻蔑地说。

谁知情形恰恰相反,小蚂蚁跑后不久,却来了三

只同样的褐色小蚁,原来是刚才这只小蚁叫了它的同伴来了。

三只一模一样

的小蚂蚁,一前两后。

排成队前来和大蚂蚁打了起来。

这一仗打得难解难分。

结果呢,一只小蚂蚁爬上大蚂蚁身上狠命地咬了一口。

疼得大蚂蚁翻了个半

身,狼狈地逃走了,于是三只小蚂蚁合力抬着块馒头渣,高昂着头,爬走了。

看完以后,我想:

这小生灵确实有它的可爱之处,特别是它那种“韧性”

的表现。

使我想得很多,想得很远……

【简评】

本文对蚂蚁的记叙,侧重于蚂蚁习性中的两个方面:

一是“辛勤劳动”;

二是那种顽强的斗争精神。

小作者以三分之二的篇幅,详尽地记叙了小褐蚁

与大黑蚁的“争夺战”,从而反映了小褐蚁勇敢、坚韧的习性。

作者还以精炼的文字对蚂蚁的外形等各方面的特点作了描写。

如颜色、

腿脚的数量、爬行的特点。

这些介绍,有的在文章开头,如颜色;有的散见

于习性介绍过程中,如腿脚的数量等。

尽管简略,但也能使读者较全面地认

识这种小生物。

对蚂蚁状写得如此生动、形象,与作者的“癖好”有关,只有“喜欢观

察蚂蚁生活”,才会写出这样的好文章。

小作者们都喜爱小动物,也常写小动物,本书收入不少此类文章,可对

比阅读体会。

 

七只小鸡

陕西 罗嵘

前些日子,我们家养了七只可爱的小鸡。

这些小鸡都特别美丽。

它们有着各色各样的茸毛,有着小巧玲珑的嘴巴

和小鸡爪。

在阳光的照耀下,就显得更加可爱啦!

这些小鸡性格各不相同,

有的娴静,有的好动;有的温柔,有的喜斗。

有只小鸡,白里透黄的羽毛上,点缀着点点小斑点,就像一朵朵“小梅

花”。

更好玩的是圆圆的眼睑边,布满了一圈黑褐色的羽毛,就好似画家给

它特别画的。

“小梅花”性情安然,饿了总是唧唧直叫;吃饱了,在院里来

回走动;累了卧在太阳底下睡觉。

天天如此,就好像有一个标准的作息时间

表!

还有一只鸡长得很奇怪,黑黑的鸡身滚圆滚圆的,除了小翅膀上那圈白

的羽毛外,全身纯黑:

黑色的眼睛,黑色的嘴巴,黑色的鸡爪,不注意看,

还以为它没有眼睛呢!

因为它长得与众不同,我和弟弟管它叫“小黑怪”。

“小黑怪”可爱“表演”啦!

吃饱了,就在太阳底下时而抬起一条腿,时而

展开一侧的翅膀,一拍一拍地跑,好像演员在举行退场仪式。

它可厉害了,

别的鸡见了它,总是躲着。

有一回,“小梅花”不知在哪儿啄来了一条西瓜虫,别的鸡都在后面追

逐着。

“小黑怪”却站在那里纹丝不动。

当“小梅花”经过它面前时,它迎

面便是一口,啄得“小梅花”惨叫着跑开了,西瓜虫便被它夺到了手。

别的

鸡都不敢过来,它则洋洋得意地吃起来,边吃还边唧唧直叫,好像说:

“怎

么样,我不劳而食多美呀!

”看到这情景后,我和弟弟生气地叫它“小强盗”,

从此这便成了它的外号啦。

其它五只鸡也很美丽。

你看,这不是爱跑爱闹的“小闹将”吗?

你瞧,

那只长着一身黑羽毛的,我们叫它“二黑”,这只正在捉小虫吃的瘦个子鸡,

我们管它叫“瘦高”,这不……最后一只鸡呢?

甭提了,它长了一身杂毛,

看上去像马戏团的小丑,我们给它起了个名,叫“杂毛小丑”。

现在鸡都长大了,胖胖的小鸡屁股上有一撮翘起的小尾巴,小翅膀也慢

慢张开啦。

我望着这些小家伙们,愉快地唱道:

小鸡小鸡唧唧唧,

别叫别闹我来喂你。

长成公鸡喔喔啼,

叫我早起爱学习。

【简评】

运用比较是状物时抓住事物特点的一种主要方法。

每一种事物都有它不

 

同于其他事物的突出之处,这就是它的特点。

如果我们把这一事物与另一事

物相比,就容易准确地抓住特点。

《七只小鸡》运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同是小鸡,“小梅花”和“小黑怪”不仅外形、色泽各异,而且性情截

然相反。

“小梅花”娴静,温柔,“饿了总是唧唧直叫;吃饱了,在院里来

回走动;累了卧在太阳底下睡觉。

天天如此,就好象有一个标准的作息时间

表!

”“小黑怪”好动,喜斗,不但长得与众不同,还爱“表演”,“吃饱

了,在太阳底下时而抬起一条腿,时而展开一侧的翅膀,一拍一拍地跑开了,

好像演员在举行退场仪式。

”多么形象生动。

文章写“小黑怪”抢夺西瓜虫,

两只小鸡的不同性情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状物的文章除了抓住特点以外,还要注意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