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91695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7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平凉市人民政府文件

平政发〔2011〕71号

平凉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部门,中央、省驻平各单位:

现将《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八日

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1月8日平凉市

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

 

第一章总体思路与战略目标·············································

(1)

一、“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

(1)

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

(2)

三、“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4)

四、“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7)

五、“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与重大工程··(10)

第二章推进新农村建设··················································(11)

一、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增效·······························(12)

二、建设新型村庄,改善农村民生···································(15)

三、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村人口转移···························(16)

四、加强扶贫开发,确保农民增收致富···························(17)

第三章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18)

一、优化能源开发转化,全力打造陇东能源化工基地·(18)

二、发挥资源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20)

三、立足本市实际,培育发展新兴先导产业···················(22)

四、加快重点园区建设·····················································(24)

第四章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25)

一、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25)

二、做大做强旅游业························································(27)

三、高起点发展信息服务业·············································(30)

四、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31)

五、提升传统服务业························································(31)

第五章加快基础设施建设··············································(33)

一、加快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33)

二、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35)

三、打造西北电网“西电东送”枢纽··································(37)

四、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38)

第六章加快城镇化步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39)

一、完善城镇体系,加快城镇化进程·······························(39)

二、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服务功能···················(40)

三、加强社会住房保障,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42)

第七章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43)

一、加强生态建设····························································(43)

二、强化环境保护·····························································(45)

三、积极应对气候变化·················································(47)

四、实行主体功能区和生态移民政策····························(48)

第八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50)

一、大力发展循环农业····················································(50)

二、推进工业跨区域、跨行业产业循环···························(51)

三、建立循环型社会发展体系·········································(53)

四、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发展保障支撑体系·····················(54)

第九章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施人才强市战略·············(57)

一、加大科技创新力度·····················································(58)

二、实施“人才强市”战略··················································(62)

第十章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65)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65)

二、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68)

三、提高社会保障能力·····················································(71)

四、加强基本公共服务·····················································(72)

五、全面发展文化体育事业·············································(74)

第十一章加快改革开放步伐···········································(76)

一、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探索改革试验···························(76)

二、促进非公经济跨越式发展·········································(76)

三、破除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瓶颈·························(77)

四、建立财政保障新机制················································(77)

五、深化体制改革,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87)

六、开展“县域综合体制改革与发展方式转变”试点······(78)

七、推进区域经济合作·····················································(78)

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招商引资新机制·····················(79)

九、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79)

第十二章政策保障与规划实施·······································(80)

第一章总体思路与战略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十一五”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充分抓住世界经济复苏、国内经济转型、国家加大西部开发的支持力度等历史性机遇,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四三二一”发展战略和“突出川区、轴线开发,做强园区、聚集发展,统筹城乡、整体推进”的战略布局,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全面小康的战略选择。

一、“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扩大内需的重大决策,全力实施“四三二一”战略思路,扎实推进“六个集中突破”,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市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为“十二五”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年均增长12.4%,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6%。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民人均纯收入五项指标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2.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新型工业化格局初步形成。

农业内部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以“平凉金果”、“平凉红牛”为品牌的草畜、果菜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新型工业化格局初步形成,建立了以煤电化为主导,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新型建材、装备制造梯次跟进的工业格局。

3.重大建设工程基本完成,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得到缓解。

“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十大过10亿元工程”建设任务基本完成,交通、通信、能源、水利、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得到缓解,区域综合交通体系更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4.社会事业发展迈出新步伐,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十一五”期间,全面实施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稳步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全部农村人口,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基本覆盖非职工人群;文化、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城镇就业增加,城镇化水平提高;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得到巩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逐步理顺,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

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良好的发展大环境、初具规模的工农业基础、丰富的矿产资源、有力的国家扶持政策以及投资环境的改善等,为“十二五”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未来发展中也存在水资源不足、基础设施滞后、生态环境脆弱、人力资源短缺等多方面不利因素。

从国际经济形势看,在经历2009年的经济衰退之后,世界主要经济体已逐步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进入复苏阶段。

未来五年全球经济将逐步回归正常增长轨道。

随着全球经济复苏,资源类产品需求和价格将持续回升,为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需求基础。

从国内发展环境看,目前我国仍处于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国民经济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为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一是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为煤电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市场空间;二是未来十年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内需快速增长、特别是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为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需求基础;三是东部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为非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从政策层面看,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务院及有关部委相继出台并实施了第二个十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蒙陕甘宁“金三角”能源综合开发指导意见》、《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等政策措施。

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四抓三支撑”的工作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

我市作为革命老区、陇东能源化工基地、“两翼齐飞”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将在能源资源开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建设等各方面得到更有力的政策支持。

从内在发展条件看,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石灰石等矿产资源,独特的人文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在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平凉金果”、“平凉红牛”等品牌,以及特殊的区位优势,具有大规模发展煤电和煤化工产业、新型建材、旅游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和现代物流业的比较优势。

政府职能转变、职业教育规模扩大、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诸多不利因素:

一是经济总量小、基础薄弱,人均收入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大,自我发展能力偏低;二是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市政建设等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依然存在;三是生态环境脆弱,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四是水资源短缺,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用水需要;五是高素质劳动力短缺。

三、“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目的,按照“突出川区、轴线开发,做强园区、聚集发展,统筹城乡、整体推进”的战略布局,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结构优化升级,集中建设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全国农区绿色畜牧、全国优质果品和西部人文生态“四大基地”,着力构筑西电东送、陕甘宁交汇区交通和西兰银几何中心物流“三大枢纽”,积极创建西部循环经济、西部干旱山塬区现代农业“两个示范区”,努力把平凉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西部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示范市。

根据上述总体思路,“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统筹协调发展。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统筹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把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把实施重点区域率先发展与整体推进结合起来,把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促进稳定结合起来,把跨越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积极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引领城乡居民脱贫致富。

三是坚持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

坚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将经济社会发展纳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轨道。

积极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制度,促进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附加值,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是坚持改革开放。

抓住国家实施第二个十年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破除一切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区内区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五是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发展相结合。

立足平凉实际,全面落实“四三二一”发展战略,集中优势资源,加快重点企业、支柱产业发展步伐,积极培育非能源接续产业,以点带面,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六是坚持软硬建设两手抓。

全力实施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是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硬件与基础;良好的软环境是顺利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运作机制;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创建稳定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

专栏1:

2010~2020年发展远景规划“四三二一”发展战略

四大基地:

集中建设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全国绿色畜牧基地、全国优质果品基地、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基地。

三大枢纽:

着力构筑西电东送枢纽、陕甘宁交汇区交通枢纽、西兰银几何中心物流枢纽。

两个示范区:

积极创建西部循环经济示范区、西部干旱山塬区现代农业示范区。

一个示范市:

将平凉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西部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示范市。

四、“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以“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全面小康”为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015年达到465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9300元,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5.2%,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1.8∶46.9∶31.3调整到2015年的15.5∶52.2∶32.3。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5%,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区域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在省上下达考核目标以内,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70立方米/万元,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玉米秸秆饲用率达到70%以上,地膜回收率达到80%,可降解地膜使用率达到60%以上。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上规定指标以内;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8%,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和全国园林城市。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

城镇化率提高到40.5%,城乡间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化、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2015年达到2073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2015年达到5527元。

按国家新标准,贫困人口减少15万人,贫困面由2010年的15.6%下降到10%。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增加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投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等化,2015年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8年。

扩大城乡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基本公共服务明显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改善,软实力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要素市场建设更趋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取得新进展。

统筹城乡综合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管理体制等改革步伐加快。

开放型经济提高到新水平,园区经济加快发展。

2015年,全市非公经济比重提高到38%以上;外贸出口达到3710万美元,年均增长20%。

专栏2: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10年

2015年

年均增长

(%)

经济

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31.89

465

14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10504

19300

工业增加值(亿元)

88.42

210

16

人民

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1766

20735

12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3136

5527

12

贫困人口占比(%)

15.6

10

经济

结构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1.8

15.5

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38.1

45.2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31.3

32.3

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35

38

城镇化率(%)

33

40.5

人口

与资

源环

总人口(万人)

231.82

240.6

0.75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控制在省上下达指标以内

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排放量(吨)

全市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

0.52

0.57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53

60

工业增加值用水定额(m3/万元)

90

70

-5.2

全市森林覆盖率(%)

22.32

28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45

80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75

90

社会事业

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7.5

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98.5

98以上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五年累计)

9.89

11

五、“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与重大工程

为全面落实“四三二一”发展战略,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目标,必须按照“突出川区、轴线开发,做强园区、聚集发展,统筹城乡、整体推进”的战略布局,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特色优势产业放在条件相对较好的河谷川区,以泾河、汭河为主轴,以葫芦河、水洛河、达溪河为次轴,加快构建以泾河川、汭河川经济带和陇东能源化工基地灵台项目区为主的“两带一区”工业化发展格局,形成以葫芦河、水洛河、达溪河流域为主的西部旱作农业发展格局;引导重点项目、优势产业向园区集中,形成一批休闲旅游、技术开发、能源化工、现代农业、有机食品生产加工贸易等各具特色又密切联系的产业园区和经济板块;统筹优化城乡项目、资金、产业和人才等资源配置,扎实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市重点实施八大支撑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建设工程:

实施以200万亩优质苹果基地和120万头肉牛繁育基地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建设工程;

实施以4400万吨煤炭生产和800万千瓦火电装机容量为重点的绿色能源建设工程;

实施以旅游产业开发和商贸物流中心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建设工程;

实施以交通、水利、电网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实施以循环农业、循环工业、循环型社会发展体系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建设工程;

实施以小流域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源地保护、矿区生态修复与环境综合整治、城乡绿化、生态示范县创建、工业“三废”治理、生态移民为重点的生态平凉建设工程;

实施以中心城市提质扩容、公共基础设施及保障性住房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工程;

实施以创新平凉、人才强市、教育基础设施、幸福平凉、智慧平凉为重点的提升软实力综合建设工程。

 

第二章推进新农村建设

“十二五”期间,农村发展面临新机遇,也将遇到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带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要求,以保护耕地、尊重农民意愿为原则,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为宗旨,把创新农业发展方式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