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学习方法问题探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88947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地理学习方法问题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地理学习方法问题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地理学习方法问题探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中地理学习方法问题探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中地理学习方法问题探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地理学习方法问题探究.docx

《初中地理学习方法问题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学习方法问题探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地理学习方法问题探究.docx

初中地理学习方法问题探究

初中地理学习方法问题探究

摘要:

地理学习方法是否有效是十分重要的教育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

本文针对初中生学习地理的现状,地理学科的特点及新形势下的地理学习方法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结合地理学科的特色及现有形势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本文着重以发展学生主动学习为探究目标、培养学生地理理念的形成及地理技能掌握为主,从而探究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素质教育;初中生;地理方法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

 2001年6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制订并颁布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总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是: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技能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

[8]俄国教育学家赞可夫在《新教学论》中提出:

要把教师教学的重点,从单纯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学习的主体——学生如何学;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

”中外教育名家的论述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和我国新课程改革精神不谋而合:

教育要以人为本,提倡学生的个性发展,综合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提出:

 “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

“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

”地理教育能够使学生形成从地方、区域乃至全球视野看待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特殊的思维品格、思辩能力和创造素质。

为了实现地理教育的个人价值和社会功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方法生实质性的变化,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1.2 我国研究进展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学习原苏联的地理教学法著作,如:

库拉佐夫的《地理教学法》,对我国地理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这一段时段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方法的重要性,轻能力培养。

对学习地理方法的探讨尚显不足。

   20世纪70—80年代,地理教育事业快速,地理教法的研究渐渐繁荣。

较有影响的著作有:

褚绍唐的《地理教学法》、褚亚平的《中学地理教学法》等等。

其中地理教学法仍坚持以教师、教材为中学,对地理学习方法的研究不够深入和全面。

   20世纪80—90年代初,由褚亚平等学者创立了《地理教育法》课程。

开始涉及地理教育的全方位。

重点研究地理学习论、地理教学论等。

对我国地理学习方法的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92年,设立了地理理论知识和实践并重的“地理教学论”课程,重学生能力培养,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用)》、1996年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供实验用)》、2000年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这一时期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深化阶段”即注重学生个人发展、可操作性强的目标,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

2 初中地理学习方法分析

2.1 现状分析

2.1.1预习效果差强人意

教学过程中,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1至2分钟的时间用于学生自习,可大部分学生阅读教材时走马观花,对新知识了解十分的模糊,没有思考过哪些知识可通过自己探究便能掌握,哪些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哪些知识又是难以理解的,更无法抓不住要点,自习的效果不佳。

2.1.2未充分利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学的眼睛”,可见地图是地理信息非常重要的载体。

在教科书中有着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这些地图几乎能把所有的地理教学内容更加完整、形象、直观、生动的呈现出来,易于理解。

而学生利用地图的情况却是差强人意。

学生往往会忽视了配合相应的地图去学习,文字和地图脱节,使得知识抽象化,内容枯燥,渐渐产生厌学的情绪[4]。

地理学科的很多知识往往需要直接笔记在相应的图上,可是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未认识到这一点,做笔记时都很随意,随便在书本上的一块空白处写。

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地图的重要性。

2.1.3知识“死记硬背”

初中生的思维发展迅速,但仍是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主导地位,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较为困难,难以弄明白,只有选择死记硬背知识,经常会出现学生把知识点弄混淆。

甚至,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学习地理的关键就是靠谁的“背”功厉害。

这种方法,不仅让学生感到头疼,也由此严重影响了地理学科的吸引力。

2.2 原因分析

2.2.1学校、社会及学生对初中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普遍偏低

素质教育的推行遇到层层问题。

受到应试教育与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很多学校,一些所谓的“副科”如:

初中地理,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对象。

从学校的领导到老师,到家长,到学生自身均对地理学科不重视。

2.2.2教育者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传统知识观和认识论思想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组织教学,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强调书本知识的权威性,灌输知识,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束缚学生思维发散,遮蔽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学生扮演的角色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认识过程的被引导者。

教师忽视对学生形成良好学习方法的能力的培养。

久之,学生滋生了厌学情绪,开始被动地接受学习。

2.2.3学生缺乏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学习的关键在于培养兴趣,这样的学习才会事半功倍,学生“学”轻松,教师“教”轻松。

但是,肯定会存在有学生对地理知识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的动机,对这门学科持有一种“无所谓”的心态,从不会考虑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是合适自己的,有没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别的同学是怎样做的等等。

3 提高初中生地理学习效率的对策措施

3.1 学会使用教材

地理教材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本工具,又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生应该重视教材,学生在课堂上认真阅读课本,习惯做自学笔记,回答一些问题等不同的途径来完成本课时的教学任务。

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课本知识的难易程度,教学大纲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等方面的考虑,学会使用教材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3.1.1 “语意式”阅读法

这种阅读方法是让学生用类似学习语文的方法来阅读地理学科的相关内容。

它适宜于课本中那些篇幅较长,知识点却不多,层次较清楚的章节。

用一至两分钟的时间来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逐段、逐句阅读,先找出一些自己认为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有必要时可以简单做读书笔记。

勾画出关键词,看不懂的疑难问题作上标记,试着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概括。

教师也可以选择在自学前提出一两个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有针对性,目的性阅读;自学完后,老师通过一两个问题来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对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讲解。

采取“语意式”阅读的方法不仅能够节省课堂时间,更重要的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避免教师讲解过多而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

3.1.2“提纲式”阅读

阅读法,即引导学生疏理出主要知识点,列出提纲,读懂教学整个内容,多看深思,为其指出思路,使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培养自学能力。

从而达到降低自学难度的目的。

无论是“语意式”阅读法还是“提纲式”阅读法,预习教材时都必须做到“三读”、“四到”、“五边”的原则:

简单知识需快读,重点知识需反复读,疑点知识需慢读;阅读时要时时做到心到、口到、眼到和手到;边阅读,边读图,边思考,边总结,边笔记;[1]预习的方法:

圈、点、批、注、记,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3.2 图文结合

读图,用图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文字是思想意识的反映, “无文之图”便是学生的难以理解的“天书”,“无图之文”则是毫无生气的说教。

只有图与文字的配合,方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等。

文字依托地图,方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2.1重视地图作用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类插图课堂上的常见工具—地图册,一定要学会把知识点落实在图中,例如:

把学习中出现的重要地理名称在地图中圈出来,易懂易记。

有时可以动手绘制简单的示意图 ,呈现出相应知识。

课后复习时应以地图作为知识载体,常看地图,多读地图,分析地图,学会认识 地理特征、原理、成因等。

努力做到“心中有图”。

3.2.2学会读图

直观读图法:

各种地图中,有些地图信息是可以很直观提取的,而直观读图法多适用于讲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如在讲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规律时,可先让学生在地图上分别找到1月份气温最高、最低的地区,再观察从北向南气温的变化规律,算出最高温和最低温的温差。

便可很轻松地知道“我国1月南北温差大,相差近50摄氏度”。

纵向联系法:

地理知识也和其它学科一样,有一个循序渐进、由浅人深的过程。

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读地图,便可知道新知识的来龙去脉。

如在学习中国气候特点之一 “气候复杂多样”时,联系以前所学习的“中国温度带的划分"、“中国干湿地区"和“中国地形图"等诸多影响气候的诸因素,便可得出结论:

“疆域辽阔,南北跨纬度广,东西距海远近差别极大,地势高低相差悬殊,地形类型齐全、使得我国气候复杂多样"

横向对比法:

进行地理学习的横向比较时,往往需借助地图,这样容易掌握地理事物的特点及其成因等。

3.2.3简单填图、绘图

培养学生获得地图知识,关键能记图,只看图并不一定能够有效地记住地图中的有效信息。

因此会填图和绘图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勾画轮廓:

将较薄的纸(或画图本的纸张)放到大洲(区域或国家)的图上,将边缘轮廓复印到纸上勾画,同时还要勾画出重要的经纬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赤道)穿过的大洲(地区或国家),以便初步确定空间位置。

轮廓勾画好之后,可以练练自己眼力,看看这些轮廓像什么:

如我国大陆象一只昂首挺立的雄鸡,渐渐培养学生地理形象感。

一些重要的山河分布,可用简单绘图的方法把它们描出来,理解记忆。

如:

讲到长江时,首先应该让学生在地图上描出长江主干流,同时画出长江流域的简图,是由 “w”加”V”字形组成。

再把知识标注在简图中。

知识清晰,明了。

填绘图:

填绘是用符号或颜色将地理知识绘到图中。

填绘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重点突出,体现重要知识点;运用符号时,无论是点、线、面都应根据地理事物的类别加以区别;在彩绘时,还可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有时可以用 “点”来表示,有时可以选择划斜线等。

一定要有注记即配上相应的文字。

如这个“点”为“成都”,这条“线”是沪杭线,这片“面”(区域)是四川盆地。

而彩绘某一区域图,至少需要填绘这几方面:

A位置:

填上相邻的大洲和海洋(海洋一般用蓝色)

B 地形:

一般用棕色表示高原,绿色为平原,褐色为山地,三角形代表山峰,旁边最好总结出地势的高低分布状况,

C河流:

一般用蓝色表示,在河流沿岸标注名称。

D城市:

首都、省会城市和港口等用不同的符号圈来表示。

E工农业:

绘出重要的农作物分布区及重要的工业区。

填绘地图时最好是按一定的顺序来填写。

如在填绘分区地图时,按照顺时针方向,先填周围一圈,再“填充”其它。

最初绘图时,学生应该照着课本地图,将重要知识有条理地绘到画图本上,边图边记。

等到基本掌握了绘图步骤后,就可以关着书填绘。

如果某一项的内容记得不全,先“空”一下,绘其他的,再复习课本知识之后进行默绘刚才“空”下的,这样坚持下去,慢慢地学生会对地图的归纳与总结能力提高,同时也会改变知识的记忆方式,不是机械地记忆,而是图文合一,学生会发现知识变得形象而生动,记忆的速度也会大大的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学会听课

在地理课堂上,思路紧跟随老师,思维发散,具有创新性;教学的重点,难点要及时做标记;识图时注意顺序:

读名称,看图例,再读图。

3.4 知识层次

掌握地理知识主要有四层次,分别为:

了解、记住、理解和应用,如:

课本中阅读材料的内容,了解即可;对于某些非常重要的地理事物名称或其他,不仅要记住,还要记准;抽象的知识需要理解记忆,而非机械记忆;把知识内化后,应用于实际的生活中。

每一层次当然必不可少的就是辅助工具—地图的使用。

图文结合的学习方法,避免了知识的枯燥无味,知识点易张冠李戴的弊病,知识记忆深刻。

既掌握了基本知识,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探究性和自主性。

3.5 勤做笔记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相互活动的过程。

对于任何一位学生来说,听课当然不能仅仅是单纯的用耳,这样往往很容易注意发生转移,听课质量不高。

必须要动脑、动手、动口,适时地做些听课的笔记,这是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学习过程中,勤做笔记非常重要,有助于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有助于培养动手动脑能力;有助于增强思维的敏捷性;有利于课后复习,起到消化巩固的作用。

特别注意:

地理学科的笔记最好做在课本上,选在课本适当位置上,做到笔记的内容是有使用价值,简明、扼要、整洁,千万不要耽误听讲。

而做笔记内容在三个方面最有价值。

本课的知识要点:

教师在讲课时,一般都会把本课的知识要点加以归纳总结,以提纲式的板书形式条理化展现出来。

这是笔记最基本的内容,学生可以把它抄在每课课题的上面,形成本课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各节的重难点知识:

在很认真听教师讲课的同时,对于老师讲授的重要知识内容,应该马上在课本文字相应处用自己喜欢的“固定的符号”加以标注,引起注意。

一般难点的知识较为抽象,这时就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已有的知识基础,理解掌握。

课本知识的拓展延伸:

有些时候教师会选择进行知识延伸,这些内容在教科书中没有,这时,学生更应该认真地听并且做好笔记。

例如:

在学习“判断方向”时,一般都会拓展到“两极地区特殊的东西方向判断法”即北极按逆时针的方向自西向东转,南极按顺时针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转,就需要学生马上在“方向”这一段旁边记录下来,理解记忆,以便复习巩固。

地理学科很特殊,笔记不光可以用文字来表示,对于较难的知识,可以用简图的形式画出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更利于知识的形象掌握。

例如,在学习地形对降水的影响时,关于地形雨的知识,初一的学生难以理解,这时学生可以跟着老师,绘一幅地形雨的简图,配上简要的文字说明,就很形象地知道什么是“迎风坡”,什么是“背风坡”,还把“迎风坡和背风坡的降水不同”直观展示出来了(图1);再如关于“南北两极的东西方向判断”的知识,也可以用简图的形式来做笔记(图2):

画上一点,字母表示北(或南)极(N或S),周围画出逆(或顺)时针箭头,写上东西方向(E或W),这样简单又很直观,有利于对难点知识的形象理解;又如区分山谷和山脊时,把规律性的“凸高为谷、凸低为脊”用示意图画出来,这是既方便又形象的记忆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