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8875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目录:

17《壶口瀑布》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19《登勃朗峰》

20《一滴水经过丽江》

 

17壶口瀑布

教材解读

壶口瀑布位于山西省吉县,是我国第二大瀑布。

浩森的黄河水由500多米宽收缩到40多米,从30多米落差的壶口飞流直下,奔泻于十里龙槽,据说此景如壶注水,故名“壶口”。

这壮观的巨壶,有如神来之手掂起一壶黄水倾天而倒,看那冲天的巨浪咆哮着、翻滚着、喷射着。

猛烈地左击右打两边的石壁,狂放的奔腾向前,像浊流化作的利剑,划开两岸的河床。

走进瀑口,只见激浪滔天,水气弥漫,真有惊涛拍岸,浊浪排空,倒卷半天云烟之势。

站在水流最急的瀑口,只见高远奋发的黄河像卷起一阵飓风,急速的从身边呼啸而过,仿佛一不留神,就会被激浪卷走。

夏秋两季,壶底急升随风而动的彩虹,使悬泻天地间的瀑布更具浑厚的美感。

作者曾两次亲临壶口瀑布,震撼于黄河的这种壮美,“情动而辞发”,写下了《壶口瀑布》这篇散文。

《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的磅礴、雄壮的气势。

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毅刚强的精神。

全文写景细腻,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一身临其境的感受。

写景不是孤立的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抒情言志。

一是巧妙地将言志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巧妙联想——由小小的壶口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在有黄河的性格联想到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毅刚强的民族精神。

文章携雷裹电,震撼人心,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2.细读课文,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欣赏文中精妙的语句。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感悟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蕴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4.继承和发扬坚忍顽强、柔中有刚、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重难点突破

重点:

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理解在黄河精神品质之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教法和学法

教法:

1.情景导入法:

用壶口瀑布的图片创设情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

2.做媒体辅助教学法:

运用多媒体,帮着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体现人文性。

3.诵读法:

引导学生充分诵读,把握壶口瀑布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法:

1.圈点勾画法:

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2.自主、合作、探究法:

通过“问题——探究”的教学途径,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的过程中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诵读法:

反复诵读精彩片段,在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语言与体会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

准备相关资料、文字资料、ppt课件。

学生:

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初步感知文意,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壶口瀑布的特点。

2.整体感知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3.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结构、思路。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

激情导入,学情诊断。

1.情境导入。

播放壶口瀑布的图片,学生欣赏。

师:

壶口瀑布给你带来的最强烈的感觉是什么?

生自由回答

师:

同学们对壶口瀑布的感觉几乎是一致的:

气势宏伟,声如震天,犹如万马奔腾,震撼人心。

同学们看到这震撼人心的景观后,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呢?

生抢答。

师:

大家的联想很丰富哦。

散文家梁衡曾两次来到壶口瀑布,他和大家一样,震撼于壶口瀑布之壮美,回去后写里一篇游记《壶口瀑布》。

他笔下的壶口瀑布是怎样的呢?

他由着前赴后继的惊涛骇浪联想到了什么呢?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作品。

2.作家作品

梁衡(1946-)山西霍州人。

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其代表作品《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梁衡有多部散文集问世,《壶口瀑布》选自《梁衡理性散文》。

梁衡在该书的代序里提到“文章为思想而写”,他认为散文的最高层次是“哲理美”,要写出新的思想。

3.积累生字词。

(1)读准下边加点字的读音。

铸成(zhu)推搡(sang)寒噤(jin)潺潺(chan)汩汩(gu)出轧(zha)

告诫(jie)霎时(sha)驰骋(cheng)迂回(yu)怒不可遏(e)

(2)解释下列词语

寒噤:

寒战

迂回:

曲折回旋的;环绕的

震耳欲聋:

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前呼后拥:

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

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

怒不可遏:

愤怒的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第二阶段:

自主探究

1.读懂课文,初步感知。

思考并回答:

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及部分?

各部分的段意是什么?

讨论并明确。

第一段

(1):

点题,总领全文。

第二段

(2):

写雨季时壶口瀑布壶口瀑布震撼人心的景象。

第三部分(3-5):

写枯水季时壶口瀑布的壮美景象和作者的感受。

第四部分(6):

赞美黄河精神,揭示象征意义。

2.本文仅仅是赞美黄河吗?

请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明确:

不仅是赞美黄河,更是赞美有着黄河精神的人(民族精神)。

相关语句:

“黄河宽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全班齐读这一段,要读出气势和赞美之情。

3.综合全文思考讨论:

作者写这篇课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明确:

为了借赞美黄河来表达对民族精神的崇敬和赞美。

4.全文主要运用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

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第三阶段:

合作探究

试比较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旱季有哪些方面不同,并完成下面表格。

(请学生在文中取点勾画并做批注)

季节

雨季

旱季

师生交流明确:

后投影明确

第四阶段:

课堂小结。

第五阶段: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欣赏文中精妙的语句。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感悟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

复习导入,学情诊断。

1.听写生字词。

2.学生选读认为精彩的语段

3.问:

壶口瀑布有怎样的特点?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师:

壶口瀑布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刚柔相济。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大好山河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赞美黄河来赞美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第二阶段:

自主探究

师: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赞美黄河来赞美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作者是如何来描绘黄河的。

1.雨季的壶口瀑布。

(1)学生默读第二段,思考:

作者是如何描写雨季的壶口瀑布的?

圈点勾画相关句子,然后回答。

指名回答后,教师明确。

首先,用别人话来衬托,渲染壶口瀑布之“危险”,为全段奠定下感情基调。

然后,正面描绘壶口瀑布之“危险”,气势之大:

从听觉、视觉、触觉等不同角度来突出雨季瀑布之壮美。

“涛声隐隐如雷”“震耳欲聋的涛声”是从听觉角度写其壮美气势;“雾气弥漫”“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的冲进去,冲进去……”“回望那团白烟”等是从视觉角度写其磅礴的气势;“扑面而来的水汽”是从触觉角度来写

请男同学齐读本段,读出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

(2)此时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发言,明确:

“仿佛突然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描写的是作者的感受,从侧面突出壶口瀑布之险,气势之大。

2.旱季的壶口瀑布

(1)都第3、4自然段,思考:

作者又是如何描写旱季的壶口瀑布的?

圈点勾画相关句子。

师生交流明确:

第一、视觉角度:

找出相关的语句。

第二、听觉角度:

找出相关的语句。

第三、侧面描写:

找出相关的语句。

(3)作者由眼前的黄河想到了什么?

文章中有何作用?

齐读:

“我突然陷入沉思,......浓缩一个世界吗?

明确作用:

总结上文,深化主题,为下文的议论和抒情做铺垫。

3.指名读第五自然段,问: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脚下的石头?

师生交流明确:

是为了反衬黄河水柔中有刚、奋力抗争的精神。

4自由赏析文中的语言。

师生交流:

第三阶段:

拓展延伸。

1、从壶口瀑布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对你今后的人生有何启迪?

师生交流明确。

2、中华民族有哪些经历能体现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师生交流明确。

第四阶段:

小结,投影明确。

第五阶段:

布置作业。

板书

17壶口瀑布

梁衡

刚柔并济

百折不挠

自强不息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欣赏本文优美抒情的语言,学习其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

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

2.品味文中生动描述各拉丹冬壮美景色的语句,感受作者表达的丰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地描写景物特征。

难点:

在写景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它位于东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9分。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观看的纪录片,说一说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请同学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1.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

明确:

“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从第3自然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明确:

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词语有:

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目标导学二:

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

请同学们品读第5—6自然段。

1.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

远处全景:

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

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

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作者是按由远至近的顺序来描绘的。

感受:

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请同学们品读第10—11自然段。

2.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