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大纲重点总结教学文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86737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特大纲重点总结教学文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特大纲重点总结教学文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特大纲重点总结教学文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特大纲重点总结教学文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特大纲重点总结教学文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特大纲重点总结教学文案.docx

《中特大纲重点总结教学文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特大纲重点总结教学文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特大纲重点总结教学文案.docx

中特大纲重点总结教学文案

 

中特大纲重点总结

第一章导论

1.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前提,只有实现这一历史任务,才能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扫清障碍、创造条件。

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实现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的根本目的,也是维护民族尊严、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物质基础。

(2)党领导人民完成的三件大事:

①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②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③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即两个一百年:

①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②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4)中国梦:

①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②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③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

①实践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②理论特色:

系统回答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③民族特色:

立足中国基本国情,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丰富营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④时代特色:

顺应时代潮流、体现时代要求,学习借鉴现代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始终与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

①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什么样的思想来指导的重大问题②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③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关系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式、途径和目标任务的重大问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这一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是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根据总依据提出来的,其主要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其中,经济建设是中心,为其他建设奠定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是方向,为其他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为其他建设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是支撑,为其他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是根基,为其他建设提供不可或缺的自然载体和环境条件。

(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步走任务“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7)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①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②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③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④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⑤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⑥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⑦必须坚持和平发展,⑧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1.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1)三个没有变:

①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③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2)三个世所罕见:

①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②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③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

2.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1)定义:

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期,首要的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原因:

①从基本国情看:

中国发展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全面客观地评价中国的发展现状,既要看到发展速度快、成绩大的一面,也要看到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任务还很重的一面,更加凸显发展的重要性。

②从发展条件看:

中国人均资源拥有量较少,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经济增长过多依靠物质资源消耗的模式使生产资料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却尖锐,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凸显了科学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③从发展理念看: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如何坚持:

①始终坚持科学发展②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③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④坚持统筹兼顾(一是总揽全局,统筹规划,二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三是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四是兼顾各方,综合平衡)

第二讲:

经济建设

1.三个转变:

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重点和根本途径。

①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②实现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③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必须处理好转变和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促转变是谋发展的必然要求,谋发展是促转变的重要目的。

2.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

(1)经济发展战略:

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关于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基本任务、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并在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了这一基本战略思想,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确定了基本战略思路。

(2)经济发展道路:

指从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确立的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的具体途径和方式。

中共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现代化的整体推进。

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主要包括:

①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②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③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④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形成: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十六大提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战略,是我们党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抉择。

(2)基本内涵:

①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②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着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计数创新体系③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3)途径:

①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②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③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④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4.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是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体制性障碍。

①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②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③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第三讲:

政治建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实践的主要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高举人民民主旗帜,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

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根本目标。

人民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人民民主是民主和专政相统一的民主,人民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主,人民民主是全面民主。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途径和可靠保障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支墩的成功实践

(4)不能搞“三权分立”和多党制

2.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1)特色:

协商民主的基本含义是指协商主体通过自有平等的公共协商参与决策。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人民利益根本一致是开展协商民主的最大政治基础;吸收各方意见、集中各方智慧,使决策和举措更加科学、合理,是协商民主的一个重要特点;团结尊重和谐是协商民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协商民主的重要保证。

(2)优势:

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政治文化传统;既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又肯定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地位;既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又发挥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作用。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大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是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贡献。

(3)形式:

①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②国家政权机关的立法、施政协商,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协商和政府与社会的协商对话③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④基层民主协商。

第四讲:

文化建设

1.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1)基本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和党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内容。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在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中,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

④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般而言,荣辱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

荣辱观的实质内容是社会评价标准和个体自我评价标准的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

(2)建设任务:

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③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④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3)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一切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生命所在。

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失去精神价值的支撑,就会失去吸引力、影响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需要贯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全过程,依托各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而得到不断弘扬。

(4)引领思潮: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在“三个倡导”上下功夫。

“三个倡导”是在不同层面上提出的不同要求。

一般地说,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要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上的要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要求。

社会思潮越是纷繁复杂,越需要主旋律,越需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意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主导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之大成,把我们党倡导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系统凝练的整合在一起,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共同理想道德基础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

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搭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平台,行程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

2.增强文化整体实力与竞争力

(1)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①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③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2)增强国家文化的整体实力与整体竞争力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

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增强国家文化的整体实力与竞争力,要牢固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开阔的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第五讲:

社会建设

1.保障和改善民生

中共十八大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建设的基本着力点。

(1)民生问题表现:

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高,还没有实现城乡完全统筹;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利益矛盾加剧等。

(2)原因:

①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城乡差距,特别是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差距,是当前民生问题存在的重要因素②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传统发展理念往往注重经济建设,忽视社会建设,使社会建设相对滞后③社会建设的政策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不相符合,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④社会管理过于行政化、社会管理主体单一,难以适应民生需求多样发展的要求。

(3)主要内容:

①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②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③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④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⑤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2.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社会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

加强社会建设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1)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要着眼于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是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二是注重维护群众权益,三是注重做好群众工作

(2)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

一是健全诉求表达机制,二是健全利益协调机制,三是进一步完善矛盾调处机制,四是加强权益保障机制建设

(3)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创造了根本条件,但还需要通过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来提供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需要通过不断完善各方面的具体制度来体现和保障。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逐步建立以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4)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一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二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三是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四是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五是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效调节过高的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5)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机制;二是加大财政投入;三是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监测评价体系。

第六讲:

生态文明建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①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②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③关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④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⑤关于走文明发展道路的理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体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时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度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3)意义:

①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生大计②建设生态文明是克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根本途径③是在保护自然与生态的基础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④是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根本举措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

(1)原因: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

①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突出强调了制度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②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更重要的是把理念落实在行动上,落实在制度上,通过制度建设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和保障机制③只有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整个社会的自觉行动。

(2)问题表现:

①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有效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②协调各个个体的行为,实现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成本最小化或收益最大化。

这两个方面的制度结合,就是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

(3)任务:

①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②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③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④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建立资源环境领域的市场化机制⑤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3.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1)意义: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引导人口和经济向适宜开发的区域集聚,保护农业和生态发展空间,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是一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2)目标:

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生态和环境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两型社会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解决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文明发展、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问题及原因:

现在我国发展面临着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约束,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原因:

①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生态脆弱,加之我国发展速度快,发达国家几百年发展进程中逐步显露的问题在我国被压缩到几十年集中显现②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生态文明理念没有牢固树立,不讲生态文明的做法还很普遍。

(2)基本内涵:

两型社会是根据中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作出的正确选择。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特征的社会体系。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3)基本途径:

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②推动节能减排③发展循环经济④加强宣传教育⑤完善体制机制

第七讲党的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改善党的领导的前提,改善党的领导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更好地发挥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同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水平。

1.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

(1)四个考验:

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2)四个危险:

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3)四种意识:

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

2.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中国共产党是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1)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总要求

总要求:

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2)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主线

①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和本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是永葆党的政治本色和党的生机活力的客观需要。

②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合乎时代发展的潮流、顺应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

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体现在党的思想、政治、组织和作风各个方面。

(3)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战略任务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体现了我们党一贯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政治传统。

①建设学习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重要前提②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根本要求③建设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时代要求。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