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生态建设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84513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9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昌生态建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南昌生态建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南昌生态建设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南昌生态建设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南昌生态建设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昌生态建设规划.docx

《南昌生态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昌生态建设规划.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昌生态建设规划.docx

南昌生态建设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节任务的由来

第1条任务由来

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城市应该是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生态系统,城市环境质量的好坏、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否、资源利用是否可持续,最终都会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程度。

党的十七大和第十一次全国人大都明确提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要建设生态文明,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真正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推动生态文明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推动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等重点工作落实,推动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尽快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江西省委也提出建设绿色江西,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城乡统筹、造福子孙后代.

南昌市江西省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为进一步促进南昌市的生态环境建设,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南昌市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创建生态市的部署,是一个适时的和具有前瞻性的决定。

创建生态市是一项综合性的达标活动,是城市规模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最终目标,对于改善南昌市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南昌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创建生态市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按照《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和《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编制和发布《南昌生态市建设规划》。

第二节规划范围

第2条规划范围

南昌市行政区域,包括南昌主城区(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湾里区、红谷滩新区)和南昌市下辖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安义县等四个县,以及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昌北区)、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南昌英雄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西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南昌市向塘省级开发区。

规划面积7402平方公里。

规划以建成区(东起瑶湖,西至新建长堎、麦园;北起北外环线,南至昌南大道)为主,兼顾行政辖区其它区域。

第三节生态市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第3条生态市的定义

生态市不仅仅关注传统意义上的纯自然生态,同时也涵盖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复合共生的现代城市生态体系,它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协调关系。

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市级行政区域。

生态市是地市规模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最终目标。

第4条生态市的主要标志

生态市的主要标志是生态系统总体状况良好并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控制和消除,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以循环经济为主流的社会经济加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化得到普及与提高;城市、乡村环境整洁优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第5条生态市的本质与内涵

生态市作为对传统的以工业文明为核心的城市化运动的反思、扬弃,体现了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与协调。

它在本质上适应了城市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标志着城市由传统的唯经济增长模式向经济、社会、生态有机融合的复合集成发展模式的转变。

反映了城市发展在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上的理性思维升华和科学认识提高,使城市的发展不仅仅追求物质形态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把这种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改善、文化与精神生活上的进步相结合,更加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系统关联和耦合。

在本质上,生态市建设是在行政区域水平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平台和切入点。

生态市建设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运动,通过生态市的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全体市民的环境伦理水平,为实现全面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6条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绿色江西的战略要求

中国未来的发展,特别是以往落后的中西部,发展重点是就是要改变沿海开放地区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发展模式,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抓好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绿色生态江西建设”,是江西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中提出的抓好五方面工作之一。

江西省领导也多次指出:

要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就必须坚持生态立省的战略。

江西省委、省政府也以实施江西省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为契机,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绿色江西”,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部署。

南昌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江西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如何通过建设生态市而实现全面的可持续性发展正是实现全国以及江西省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战略的要求。

未来十年是江西和南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关键时期,如何在跳跃式发展经济,实现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和提升的同时,实现社会,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建设生态市是关键性的举措。

第7条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富民强市的必由之路

新世纪之初,南昌就确立了“做好‘两篇文章’、实现富民强市、争取三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并制定了“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的发展方针,开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局面。

十一五期间,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和“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和提升”的战略,南昌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

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如果继续按照原有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初期粗放性模式发展,必将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原本拥有的良好的生态环境的优势将会失去,最终影响到南昌的综合竞争力。

只有通过建设生态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真正保证南昌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实现富民强市的宏伟目标。

第四节规划性质与法律地位

第8条规划性质

《南昌生态市建设规划(2007年—2020年)》是指导南昌生态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在生态市建设的各个方面为具体的城市规划与其它各单项规划提供指导与依据。

第9条规划法律地位

本规划由南昌市人民政府提交南昌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后,由南昌市人民政府负责实施,由南昌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监督执行。

对重大问题需进行调整时,应经市人大常委会审查同意。

本规划所确定的目标、措施、资金预算等需纳入全市、各区、县、各部门及企业的发展计划。

第五节规划编制的依据

第10条规划依据

1.国家相关法律、规划与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

●《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2003,

●《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2008

●《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2007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2004

2.江西及南昌市相关规划与计划

●《江西省环保“十五”规划和2015年长远目标纲要编制工作大纲》;

●《江西省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

●《江西省自然保护区区划》;

●《南昌市绿化管理规定》;

●《南昌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

●《南昌市“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

●《南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南昌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

●《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南昌市绿地系统规划(2005-2020)》;

●《南昌市城市供水系统布局规划》;

●《南昌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

●《南昌市环境卫生设施总体规划(2003~2020)》;

●《南昌市环境质量报告书》(2003-2006);

●《南昌市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划分》;

●《南昌统计信息年鉴(2003-2006)》;

●《南昌市赣江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南昌市城市湖泊保护条例》;

●《南昌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

●《南昌市梅岭风景区保护条例》;

●《南昌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南昌市城市水土保持条例》。

 

 

第二章基本情况与趋势分析

第一节基本情况

第11条自然地理情况

南昌市位于东经115°27'~116°35',北纬28°09'~29°11',地处江西省中部偏北,赣江、抚河下游,东北滨临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位于长江、珠江三角洲连接带,京九、浙赣、皖赣三条铁路线交汇于此,是京九线上唯一的省会城市;105、320、316多条国道纵贯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可达全国各大城市和世界部分城市;水运经赣江入长江出东海。

区位独特,承东启西,纵贯南北。

境内以平原为主,东南地势平坦,西北丘陵起伏。

南昌西北的梅岭——鹤岭为九岭隆起的西南部,由双桥山群变质岩和晋宁期花岗岩两类岩石组成,其主峰为洗药峰(海拔841.4米,为全市至高点),总体为北东到南西走势,呈纺缍状的山脉形态,山势地形起伏、沟谷纵横。

第12条社会经济状况

进入新世纪,面对百舸争流、不进则退的城市间竞争态势,面对城市巨变过程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新的“瓶颈”,南昌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奋力做好“两篇文章”,大力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和建设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核心战略,创造性地凝聚发展资源,铸造发展合力,争取跨越式发展,在主要发展指标提前1—2年完成“十五”计划的基础上,全面完成了“一年有个新变化,三年有个阶段性大变化”的奋斗目标。

经济增长速度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前沿梯队。

“十五”累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60亿元,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南昌崛起的态势日益明显,经济增长速度的排位由“九五”期末的第23位跃进到“十五”期末的前5位,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200个主要城市中排名进入前30位。

结构调整主线突出。

“十五”期间三次产业中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33%调整为37%,县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调整为25%,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5%调整为53.6%,表明以工业为主导、城乡协调、活力竞现的经济结构正在形成。

开放型经济发展迅速加快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

“十五”期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7亿美元,年度利用外资额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进入前10位,开放型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

南昌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经济正在加快由内向型向开放型转变。

城市集聚发展要素的能力有了极大提高,省会中心城市的作用在不断增强。

南昌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在全省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比重由10%上升到38%。

城市面貌发生重大改观。

“十五”期间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累计达到200多亿元。

进行了大规模的城乡路网改造和对外交通建设,实现了到周边省会城市6~8小时通达,市到县30分钟通达,到行政村道路基本硬化,绕城高速路和市郊公路城市化改造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

创建“四城”富有成效,市区连续三年实施“百路大会战”,“八湖两河”整治和全市的美化、亮化、净化建设不断深入,每年增加绿化面积100公顷,绝大部分重点污染企业退出了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在全国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中进入前10名,集中污水处理实现零的突破,跃升到70%,基本根治了城区积水问题。

城市生态环境的迅速改善使“碧水蓝天”成为南昌发展的突出品牌,南昌天香园“都市候鸟现象”更被载入吉尼斯记录。

“十五”期间城市建成区面积由不足85平方公里扩大到206平方公里,大都市框架全面拉开,“一江两岸”城市格局初步形成。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丰硕成果,社会保障事业、就业再就业工程得到切实加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明显提高。

南昌先后获得了“全国卫生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等光荣称号。

第13条生态环境现状

——水文气象

南昌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四季分明。

春季春雨连绵,日照偏少,平均气温16.8℃;雨季主要在4~6月份,总雨量占年雨量的48%,暴雨天气及洪涝灾害大多出现在雨季,平均气温21.8℃;夏季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炎热,偶有雷阵雨,平均气温27.9℃;秋季天高气爽,晴多雨少,平均气温19.1℃;冬季受西伯利亚和蒙古冷高压南下影响,多风雪天气,平均气温6.7℃。

温度分布趋势由西北向南逐渐提高,平原高于山丘。

全年无霜期309天,最冷为1月份,最热为7月份,年平均气温17.6℃,年平均降水量1627mm。

年平均风速为1.5m/s,年最大风日数为129天,年主导风向为NNE,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主导风向是北风或东北风。

南昌市地处赣江、抚河尾闾、鄱阳湖滨。

江河港汊纵横交织,湖泊塘库星罗棋布,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29.8%,水资源较丰富。

境内江河有赣江、抚河、锦江和潦河。

赣江是江西省境内第一大河流,由贡江和和章江在赣州市城北汇合而成,由南向北纵穿南昌全境,流域面积广阔,水量丰沛,最终注入鄱阳湖。

赣江集水面积占江西全省面积48.49%,约占鄱阳湖流域面积的一半,占长江流域面积4.48%。

南昌城区内湖泊众多,主要有青山湖、艾溪湖、象湖、梅湖,东湖、西湖、南湖、北湖。

“城在湖中,湖在城中”,河流纵横、湖泊点缀,形成水天一色、河湖环绕的独特自然景观。

——土地与植被

全市土地面积7402.36平方公里。

平原、岗地低丘、水域面积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35.8%,34.4%,29.8%。

全市耕地面积20.78万公顷,在耕地面积中有效灌溉面积19万公顷,占91.4%。

南昌市地域全部处于中亚热带生物气候带内,淋溶作用强烈,成土风化壳属富铝类型中的硅铁质风化壳,铁质积累量大,硅和盐基大量淋失,土壤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pH值在5左右。

南昌市主要生态资源分布自西北到东南依次分为山地生态体系,平原生态体系和鄱阳湖及周边湖泊湿地生态体系。

2006年,全市林地面积13.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7.1%,活立木蓄积量220万立方米。

——生物多样性现状

南昌属中国南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植物成份复杂,物种繁多。

根据南昌市园林绿化局资料,全市共有高等植物1708种,隶属243科、909属。

南昌市的野生植物主要分布于梅岭风景区、象山森林公园、乔岭自然保护区等大型自然生态斑块,以及城区的各类园林绿地中的杂灌和杂草等;其中野生的维管植物有873种,隶属162科、482属。

南昌市目前共拥有国家级保护植物35种,其中I级保护植物有伯乐树、南方红豆杉、水松等8种,II级保护植物有27种;另有江西省省级保护植物52种,其中II级保护植物有4种,III级保护植物有48种。

全市野生动物480多种,野生兽类8目19科42种,其中鸟类17目43科300种,国家级保护鸟类20余种;兽类8目19科41种,爬行类18种;栖类7种。

主要重点保护动物有小天鹅、东方白鹳、白鹤、黑鹳、白鹇、鸳鸯﹑娃娃鱼等。

目前南昌市有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5个风景名胜区。

野生动、植物资源品种繁多。

南昌地理位置独特,毗邻鄱阳湖,气候植被条件和湿地保护较好,候鸟食物丰富,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候鸟来此栖息,群聚于南昌市城区和郊区的绿洲,筑巢繁殖。

较大规模的候鸟群集地有天香园、象山森林公园、翠林高尔夫球场、八大山人纪念馆、曾港村等,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和科研价值,被称之为“城市候鸟现象”。

——水土流失现状

据遥感数据分析,南昌市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392.22km2,其中轻度侵蚀496.64km2,中度侵蚀414.85km2,强度侵蚀457.43km2,极强度侵蚀21.94km2,剧烈侵蚀1.36km2。

据2004年水土流失调查显示,我市城市规划范围内(380km2)水土流失面积为35.92km2。

第二节南昌生态市建设的优势

第14条南昌生态市建设的优势

南昌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实现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建设花园式、园林式的绿色之都作为城市发展目标,南昌已跻身全国最具竞争力的24个城市。

先后获得江西省文化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连续四届全国“双拥模范城”的称号。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南昌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

南昌地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

一年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绿色植物容易生长,植物资源丰富,有利于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形成和保护。

南昌地理位置独特,毗邻鄱阳湖,气候植被条件和湿地保护情况较好,候鸟食物丰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候鸟来此栖息,群聚于南昌市城区和郊区的湿地和绿洲,筑巢繁殖。

区域内有不少的候鸟群集地已经具有相当规模,有很高的生态保护价值和科研价值,有非常独特的“城市候鸟现象”。

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

南昌近年来特别注重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城市整体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状态。

城市园林绿化也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坚持规划一片、建设一片、绿化一片的开发原则,城市绿化覆盖率与绿化建设品位和质量有了提高。

——有利的经济基础和发展势头

近年来,南昌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在中部城市中名列前茅,为生态市建设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南昌出现了“人心思上,人气兴旺,经济提速,城市变样”的喜人局面。

经济规模迅速壮大,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发展蒸蒸日上,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基础设施、交通道路、绿化、供水等环境建设得到全面提升,为创建生态城市,从物质条件、基础建设等方面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时机和良好的基础。

——体现人与环境和谐融洽的绿色住宅建设有了发展

近年来南昌住宅建筑强调考虑人与环境和谐的关系,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生态型居住环境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和住宅建设的大趋势。

南昌正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发展成最适宜居住的城市。

——自然保护区建设有基础

南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为了保护好生态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已建立了12个多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近18.5万公顷,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

——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特色优势

古城南昌是一座拥有丰富历史、人文资源的文化名城,“八一”南昌起义使它成为中国近代史具有重大意义的革命历史名城,分布于全市大街小巷的革命遗址——“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所旧址、朱德旧址、军官教育团旧址,贺龙、叶挺指挥部旧址,记载了中国革命初期的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使南昌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革命历史博物城”。

南昌拥有丰富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文物资源,著名的滕阁秋风、西山积翠、南浦飞云、章江晓渡、龙沙夕照、东湖夜月、苏圃春晓、徐亭烟柳、洪崖丹井、铁柱仙踪等自古被誉为“豫章十景”,中国历史文坛名流如王勃、白居易、孟浩然、陆游等都曾驻足南昌,留下不少传世佳作。

目前,全市保存下来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有三百多处,有109处被批准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4处。

拥有生态城市建设所需的丰富的人文和文化资源。

第三节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拟定未来南昌生态市发展规划,首先应当认真和实事求是地分析南昌市的现状与建成生态市的差距。

2003年5月23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以环发[2003]91文件印发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通过初步对照指标,分析南昌市的现实情况,就能够看出建成生态市所存在的主要差距,识别存在的主要问题,因而确定未来努力的主要方向。

第15条经济发展指标和生态市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

近几年南昌市的经济虽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离建成生态市的要求,即使是对比欠发达地区的指标来讲也有比较大差距。

这些反映了南昌市经济相对落后的现实情况。

不过,南昌市目前的相对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周边地区,未来几年预期也将会非常规的跳跃式发展,如何保持这种发展的势头,力争2020年实现生态市的经济指标是关键。

第16条环境保护指标与生态市要求有差距

在南昌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一直被各级政府列为重要的日常工作。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效。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整体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的建设和环境管理体制的完善还滞后于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

人口增加、沿海发达地区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的转移、经济活动的不断加速,更加重了污染控制的难度。

在各种指标中,目前离生态市要求有差距的环境保护指标是城市区域声环境和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第17条产业结构不够合理,需进一步优化

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南昌产业的总体结构不够合理,需要进一步优化。

农业的基础比较薄弱,农业产业化规模小,缺乏集约化农业和绿色生态农业,农民的收入途径单一,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城市的收入增长相比总体落后,农村的基础设施比较缺乏,农村水利、交通、卫生、教育条件和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

城市工业产品的结构和产业发展也不尽合理。

精深加工、终端产品、优质产品、高科技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占总体产品的比重小,高科技产业规模小。

工业企业以中小型为主,企业管理和发展水平偏低,缺少具有经济支柱、核心作用的特大型高效能的现代化企业。

民营产业发展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相比严重滞后,有规模、有效益、管理好的民营企业不多,民营企业占总体GDP的比重较小。

目前南昌还面临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业升级转移的问题。

大量有潜在环境影响的企业有可能由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到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南昌地区,给南昌的生态环境系统带来新的压力。

与江浙沿海地区相比,南昌目前的产业结构不合理还在于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占整个产业中的比重还较小。

产业发展不平衡。

需要有一个在“生态城市规划”指导下的清晰的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如何在“泛珠江三角洲”的大发展中起到自己独特的作用,利用自己独特的自然生态优势,借势优化本地的产业结构,又不以损害本地的生态环境作为代价,是一个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第18条城市功能开发产业布局不尽合理

南昌市近年来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和培育了一大批有竞争力的企业,一些开发区及工业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园区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是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

——园区发展不平衡

各园区之间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

2006年,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小蓝开发区的实际利用外资数占11家园区利用外资总数的76%,英雄开发区、桑海开发区和向塘开发区发展相对较慢。

——园区产业布局不清晰

首先,有的园区在招商时缺乏项目选择意识,不顾园区产业定位,盲目引进企业,仍然停留在以量取胜的低层次上;其次,园区的发展目标不够明确,定位也比较模糊,有些园区缺乏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规划及其监督机制,没有充分考虑自身优势及错位发展的战略,园区之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

从目前情况来看,医药、食品、纺织三个产业的雷同现象最为突出,医药、食品产业涉及8个园区,针织服装产业涉及7个园区,汽车及配件产业、家电产业等也涉及多个园区。

第19条城市基础和环境保护设施不够完善

近年来,作为城市建设的主体,南昌市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城市道路、城区建设与改造、城市排水体系、供电供气、城市绿化等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十五”期间,市区污水处理率达到70%,清运生活垃圾64万吨,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但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