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生态建设规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81593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88.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港生态建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贵港生态建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贵港生态建设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贵港生态建设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贵港生态建设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港生态建设规划.docx

《贵港生态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港生态建设规划.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港生态建设规划.docx

贵港生态建设规划

贵港生态市建设规划

(2010-2020年)

 

第一章总则

一、任务由来

为了落实《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广西的决定》(桂发[2007]7号)和《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关于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决定》(桂发[2010]4号),积极探索具有贵港市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新道路,贵港市市委和市政府做出了建设生态市的决定,编制《贵港生态市建设规划》。

二、规划目的意义

通过生态市创建,加快贵港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从根本上缓解、控制与消除潜在的生态危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威胁,实现全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整体效益最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增强,实现贵港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三、规划范围

规划的范围为贵港市整个行政区域,包括港北区、港南区、覃塘区、桂平市、平南县,总面积10605.44平方公里。

四、规划期限

以2009年为基期年,规划期限为2010~2020年,其中,近期为2010~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

五、规划性质

本规划是指导贵港生态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经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后,由市人民政府负责执行。

 

第二章基本情况

一、自然经济社会概况

(一)自然条件概况

贵港市位于广西东南部,北回归线横贯市境北部,地处北纬22°39′~24°02′,东经109°11′~110°40′之间。

市境东邻梧州市,南接玉林市及钦州市,西临南宁市,北靠来宾市。

贵港市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境内主要山脉有大瑶山、莲花山、镇龙山、大容山四支。

郁江由西向东贯流中部,形成广西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浔郁平原。

地貌以平原、丘陵、山地为主,平原、台地、盆地占全市总面积的44.52%,丘陵占33.39%,山地占22.09%。

贵港市绝大部分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丰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水热条件好。

贵港市境内大小河流有106条,总长1069.80公里,均属西江水系。

主要河流为郁江、黔江、浔江。

(二)社会经济概况

贵港市现辖港北区、港南区和覃塘区以及桂平市、平南县,总面积10605.44平方公里。

2009年,全市总人口为509.69万人,人口密度480.57人/平方公里,其中453.2万人,非农业人口56.49 万人。

城镇化水平32%。

200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438.59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22.14:

41.62:

36.23 。

全市财政收入34.03亿元。

工业主要以制糖、造纸、建材、化工、钢铁、矿产、制药、饲料、食品、机械为主;农业主要以粮食、甘蔗、水果、蔬菜、茶叶、蚕桑、中药材、花卉、速丰桉、畜禽、水产品为主,是广西重要的蔗糖产地,有“中国糖都”之称。

2009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215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04元。

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形成了公路、铁路、港口相结合的交通运输网络,是我国华南地区最大的内河港口和重要的水陆交通联运枢纽。

二、资源与环境状况

(一)自然资源状况

1、土地资源

2009年,贵港市土地总面积1060544公顷。

其中:

耕地36931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4.82%;园地2161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04%;林地45565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2.96%;牧草地1441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6%;其他农用地2932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76%;建设用地7981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53%;未利用土地9039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52%。

土地利用率为91.48%。

2、矿产资源

贵港市矿产资源丰富。

主要矿产有三水铝、铁、钛、锰、锡、铅、锌、锑、金、银、铜、铀、白云石、石英石、石灰石、重晶石、红砾石、花岗岩、钾、磷、煤、石膏等60余种,已开采的有30多种,列为国家开采项目的有龙头山金矿、木圭锰矿和三水铝矿。

优势矿产有锰、金、铅、锌、三水铝、石灰岩、白云岩等;平势矿产有银、锡、铋、水泥用砂岩、水泥用黏土、砖瓦用黏土、建筑用河沙等;潜在矿产有钛、镉、离子型稀土、饰面用大理岩、饰面用花岗岩、地热等。

3、水资源

贵港市地表水资源量多年平均值为69.5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多年平均值为13.64亿立方米,地下水与地表水源的重复量为13.64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69.5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1463立方米。

由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和人口的地区分布不均,各流域、区域人均水资源量相差也较大。

4、生物资源

境内植物资源较丰富,仅大平山自然保护区就有维管束植物164科507属1015种。

粮食植物主要有水稻、玉米、豆类、红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花生、木薯、蔬菜等;水果植物主要有龙眼、荔枝、香蕉、板栗、芒果、柿子、柑、橙、柚等;用材植物主要有马尾松、杉木、桉类、苦楝、红椎等;经济植物主要有八角、玉桂等。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格木、紫荆木、桫椤等。

境内动物资源教丰富,仅大平山自然保护区就有脊椎动物25目56科112种,其中鱼类29种、两栖类15种、爬行类21种、鸟类33种、兽类14种。

主要有野鸡、野猪、山龟、蜥蜴、青蛙、壁虎、猫头鹰、果子狸等,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鳄蜥、蟒,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穿山甲、林麝、白鹇、小灵猫、虎纹蛙等。

家禽家畜主要有猪、牛、羊、鸡、鸭、鹅、兔、鸽子等;水生鱼类资源主要有草鱼、鲤龟、鳙鱼、鲢鱼、罗非鱼、白鲳鱼、鲮鱼、塘角鱼等。

5、旅游资源

贵港市山川秀丽,旅游资源丰富。

自然资源有三江汇流、广西“西双版纳”之称的龙潭国家森林公园、南国“小三峡”之称的大藤峡、平天山国家森林公园、“天南福地”罗丛岩、大桂山、鹏山、“华南西湖”之称的九凌湖等,文化旅游资源则有驰名中外的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旧址、桂东南著名古刹南山寺、广西城市中心最大的自然湖泊东湖公园、南江村、广西首座北回归线标志公园、东塔、畅岩山、双上古宅,大安古建筑群、白马双英等,以及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等;自然与人文并茂的旅游资源则有全国重点风景区和佛教圣地桂平西山、中国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白石洞天、紫荆山等;工农业旅游资源有贵糖集团、大玉余甘果基地、雄森酒业和大新石硖龙眼基地等。

(二)生态环境质量

2009年,全市境内主要江河水质整体良好,郁江水质保持在III类或优于III类,浔江各水期均可达到或优于III类。

全市大部分水库水质良好,达到或优于III类。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都达二级标准,空气质量良好。

降水PH值为5.90,酸雨频率为32.5%。

城市环境噪声属较好等级。

2009年全市森林面积45644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3.3%。

受保护地有西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南山-东湖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大平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龙潭国家森林公园、平天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生态公益林和饮用水源地。

重要生态地区得到较好保护。

选取生物丰富度、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等指标,来综合评价区域总体生态环境质量。

2009年贵港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63.02,位于55~75之间,评价结论为良。

表明贵港市植被覆盖度较好,生物多样性较好,符合良好的人居环境要求。

(三)生态环境主要问题

水土流失面积和石漠化面积还比较大。

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为774.26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3%,以轻度侵蚀为主。

主要分布于丘陵山区。

全市石漠化面积99.57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比重0.94%,以轻度石漠化为主。

主要分布在覃塘区的西北部。

矿山数量多,规模小,设备简陋,开采及选矿技术落后,资源利用率较低,“三废”污染较严重。

主要污染企业是淀粉厂、糖厂、造纸厂、水泥厂、石场、锰矿、铝矿、金矿、铜矿以及氮肥厂。

工业企业污染源在各区、市、县均有分布。

2009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26741.12万吨,工业废气排放量1995.63亿标立米,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340.61万吨。

贵港市降水虽然丰富,但由于降水的不均匀性,一年内形成明显的雨季和旱季,同时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很大,因此洪涝和干旱成了该市的主要气象灾害。

贵港市5~10月份为雨季,因而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该时段,具有发生频率高、受灾范围大、灾情严重的特点。

旱涝在时间上出现的特点是春秋常旱,夏季初秋易涝,春旱多于秋旱,冬季常干。

贵港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有滑坡、崩塌、岩溶塌陷、泥石流及不稳定斜坡五种类型,发生灾害的规模均为小型。

地质灾害普通隐患点共120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15个。

贵港市的城镇化程度较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虽然接近100%,但处理技术水平低,尚处于低水平综合利用。

贵港市中心城区、桂平城区和平南县城正在建设污水处理厂,但还未建成,污水处理率为零。

大部分小城镇的“脏、乱、差”问题依然较为突出,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和堆放,不但影响景观而且对环境质量造成较大影响。

农村住房条件仍较差。

农村垃圾乱丢乱弃、随意堆放,生活污水、畜禽粪便任意排放等现象仍较普遍,部分村庄垃圾满地、污水横流。

不仅影响居住环境,而且影响水质。

三、生态市建设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一)生态市建设的有利条件

1、区位优势明显

贵港市背靠大西南,东接珠三角,南临北部湾,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内河港口和重要的水陆交通联运枢纽,是连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的桥梁和纽带。

随着广西实施东靠西联战略,构建西江经济带,建设西江“亿吨黄金水道”,有利于贵港市依托西江水系、南广高速公路两大交通轴线,向东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和辐射,向西联系北部湾,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交通优势,构建西江航道枢纽中心,打造东部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建设成为西江流域重要的产业集聚中心;有利于贵港市推进市域经济大开发、大建设和大发展。

优越的区位条件,可为生态市建设提供更多的可利用因素。

2、自然资源较丰富

贵港市地处南亚热带,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降水、热量充沛,雨热同季,水热条件结合良好,植物终年生长。

水资源比较丰富,地表水资源总量达87.43亿立方米。

野生生物物种及农林牧渔业种质资源丰富并具特色,已知有野生维管束植物1015种、野生陆栖脊椎动物112种、淡水鱼类29种。

农业资源丰富,耕地面积369319公顷,是全国粮食生产基地、甘蔗生产基地和龙眼、荔枝等亚热带水果生产基地。

森林面积已达456440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541万立方米。

矿产种类多,已探明保有资源储量的矿产43种,优势矿产有锰、金、铅、锌、三水铝、石灰岩、白云岩等。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丰富多样、特色突出,有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个国家森林公园、2个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1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有1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丰富的资源,为贵港市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生态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3、政策机遇好

从国家层面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广西“三基地一中心”和“两区一带”的战略定位,明确支持桂东四市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国家新十年西部大开发政策也将加大对西部地区发展的支持,国家还将出台或批准《桂东四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

这对贵港市建设西江经济带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建设亚热带特色农业基地和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将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

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来临,国家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抢占国际经济竞争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这对贵港市发展新能源产业将非常有利。

贵港市适宜开发核电、风电、抽水蓄能发电,以及利用广西区最大的浔郁平原的冬闲田发展生物质能。

从自治区层面看,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打造西江黄金水道,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决策,重点实施五大工程。

其中涉及贵港二线船闸、贵港至梧州3000吨级航道等一批项目。

贵港市地处西江经济带的地理中心,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城市发展优势独特,有潜力打造成为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中心,有潜力建设成为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成为自治区“三黄”(黄金水道、黄金经济带、黄金效益)战略的新亮点,因而贵港市有可能争取到国家和自治区在政策上的重点支持。

随着各项规划的出台和系列政策的实施,贵港市将大幅提升港口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迎来更多的产业发展机会。

4、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贵港市有森林、农田、河流、水库等生态系统,并相对稳定地维持着各种生态服务功能。

城镇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标准;江河河段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III类水质标准,符合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水库水质维持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Ⅲ类之间,基本满足各项用水功能要求。

良好的环境质量是生态市建设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多年来,贵港市大力实施造林灭荒、封山育林、生态公益林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农村能源建设、退化土地治理、生态农业建设、工业污染防治和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程并取得明显成效。

空气、地表水质量总体良好。

市域内森林覆盖率已达43.3%,生态公益林面积170554公顷,占森林总面积的35.2%。

无公害与绿色农产品发展势头良好。

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在全市广泛开展。

农村生态能源建设成效显著,已建成沼气池11.68万座。

矿产开发、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管理得到加强。

淘汰了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企业,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和废物综合利用不断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达到国家控制目标。

甘蔗产业循环经济模式已形成。

工业园区和集中区逐渐建成。

这些成功的探索和实践,增强了贵港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生态市建设积累了经验,进一步增强了贵港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5、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贵港市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8.59 亿元,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占22.14%、41.62%、36.23 %,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2009年工业总产值328.14亿元,形成了制糖、造纸、机械制造、建材、冶金、电力、化工、制药、食品、纺织等优势产业。

贵港江南工业园区、贵港西江产业园区、贵港台湾产业园区、桂平长安工业集中区、平南临江工业集中区等一批园区建设加快,为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和甘蔗的良种率和单产不断提高,水果、蔬菜、肉类、水产品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增长较快,是广西主要的粮食、甘蔗、亚热带水果生产基地之一。

已建成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将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2009年贵港市城镇化水平为32%,贵港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47.8平方公里,人口41万人;桂平市城区建成区面积16.58平方公里,人口20万人;平南县城建成区面积14.79平方公里,人口15万人。

全市能源、交通、通信、水利进一步改善。

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04元。

目前,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改善,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为建设生态市奠定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基础。

6、可持续发展形成共识

市委、市政府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规划,将人口、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了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

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

广泛深入地开展科学发展观和资源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逐步增强,广大群众参与资源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为建设生态市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生态市建设的制约因素

1、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粗放,环境压力较大

贵港市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依赖型产业比重大,工艺技术水平还较为落后,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结构性污染突出。

水泥、钢铁、煤电等高能耗、高排放的资源型工业比重大,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偏高,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农药、化肥等农业化学品使用强度较大,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

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但布局不够合理,且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大量畜禽粪便、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已成为农村面源污染之一。

因长期受不合理开发活动的影响,局部地区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天然林面积减少,森林质量下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弱。

2、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综合治理能力相对薄弱

贵港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治理能力仍相对薄弱。

贵港城西污水处理厂已建成并准备投运,贵港江南污水处理厂还未建设,桂平市和平南县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城市污水收集系统尚未成型。

缺乏乡村垃圾收集和转运设施。

3、人口基数大,经济总量不大,人均经济总量偏低

贵港市经济总量不大,而人口基数大,人均经济总量严重偏低。

2009年,生产总值438.59亿元,在广西14个市中排第7位;总人口509.69 万人,在广西14个市中排第4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0215 元,在广西14个市中排第14位。

财政实力不强,对发展的投入不足,对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带来新的难度。

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预测

2009年,全市总人口为509.69 万人,预测至2015年总人口为530万人,至2020年为553万人。

十二五期间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建设贵港西江经济带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着力推进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着力扩大开放和参与多区域合作,着力健全科学发展新机制,在创建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中迈出大步,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贵港和全面小康社会中夺取新胜利。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减少排放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经济增长速度预期性目标为14%左右。

2009年GDP为438.59亿元,到2015年GDP达到1100亿元。

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

50:

37,其中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6%左右。

城镇化率45%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达到1240亿元。

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左右,达到100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突破3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突破10000元。

第四章生态承载力分析

一、资源承载力分析

(一)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根据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计划,未来工业发展规划、科技进步及节水水平的提高,对2015年和2020年进行需水预测,2015年、2020年,贵港市农业需水量分别为16.51亿立方米、16.68亿立方米,工业需水量分别为5.39亿立方米、5.68亿立方米,生活用水量需水量分别为4.62亿立方米、5.88亿立方米。

2015年、2020年全市总需水量分别为26.05亿立方米、26.82亿立方米。

目前贵港水资源利用以地表水为主,共建有地表水供水基地设施21374座,现状供水能力为39.1亿m3/a。

地下水供水工程45905座,现状供水能力1.11亿m3/a。

供水基础设施总供水能力40.2亿立方米/年。

贵港市现有供水基础设施供水能力与供水量在各规划年总体上满足用水需求,但局部可能出现缺水问题。

港北区用水需求增长较快,现有供水基础设施与水资源量相对不足,未来将无法满足用水需求,可通过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配置与供水基础设施的扩充建设加以解决。

(二)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

1.城乡建设用地承载力

城乡建设用地(包括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包括人口承载力通常从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和人均占用建设用地指标进行分析。

它主要反映的是在既定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下,适宜的人口容量限度。

城镇建设用地承载力。

贵港市2009年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13926.92公顷,依据人均用地100平方米/人的标准,贵港市2009年城镇土地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数为139.26万人;根据《贵港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20年贵港市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24141公顷,2020年城镇土地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数为241.41万人。

农村建设用地承载力。

贵港市2009年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面积为57981.75公顷,依据农村人均用地120平方米/人的标准,贵港市2009年农村土地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数为483.18万人;根据《贵港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20年贵港市农村建设用地面积为26018.92公顷,2020年农村土地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数为173.46万人。

城乡建设用地承载力为城镇建设用地承载力和农村建设用地承载力之和。

2009年城乡建设用地可承载的人口数为622.14万人,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可承载的人口数为627.08万人。

贵港市2009年的人口总量为509.69万人,城乡建设用地可承载人口总数为622.14万人,2009年贵港市的人口数量在土地资源可承载的范围内。

根据以上预测,至2020年贵港市城乡建设用地可承载的人口总数为627.08万人,按照人口的增长速度,2020年贵港市人口总量为553万人,因此,2020年贵港市人口总量在土地资源可承载的范围内。

2.耕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耕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和一定生活水平下,耕地资源的生产能力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2009年贵港市耕地面积为369318.57公顷,根据《贵港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65300公顷。

2009年贵港市平均粮食单产为5200公斤/公顷,预测贵港市2015年、2020年耕地单产水平分别达到5523公斤/公顷、6322公斤/公顷。

将粮食消费的发展类型分为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三类,温饱型人均粮食占有量标准为400公斤/人,小康型为500公斤/人,富裕型为600公斤/人。

至2015年,若贵港市60%耕地用于粮食生产,粮食产量为230万吨,以400公斤/人为评价标准,可承载的人口为575万人,可满足贵港市人口对粮食的需求,粮食消费水平可达到温饱;若70%耕地用于粮食生产,粮食产量为268.33万吨,以500公斤/人为评价标准,可承载的人口为536.66万人,可满足贵港市人口对粮食的需求,人均粮食占有量可达到小康水平。

至2020年,若贵港市60%耕地用于粮食生产,粮食产量为263.27万吨,以400公斤/人为评价标准,可承载的人口为658.18万人,则贵港市粮食产量可满足温饱水平的粮食需求;若70%耕地用于粮食生产,若70%耕地用于粮食生产,粮食产量为307.15万吨,以500公斤/人为评价标准,可承载的人口为614.31万人,可满足贵港市人口对粮食的需求,人均粮食占有量可达到小康水平。

根据人口预测,2015年贵港市人口总量为530万人,2020年为553万人,因此,2015年和2020年贵港市人口总量在耕地地资源可承载的范围内。

(三)矿产资源承载力分析

1.矿产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根据矿产资源供需预测结果,至2020年,贵港市主要的矿产资源中,煤炭、铁矿的需求量很大,但规划期内煤炭和铁矿均没有产量,供需矛盾非常大,需要从地区外大量引进煤炭、铁矿资源。

砂锡矿的产量也小于寻求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而锰矿、铅锌矿、三水型铝土矿、岩金、水泥用灰岩、建筑用灰岩、其它(水泥粘土、水泥砂岩、河砂等矿产)等矿产资源的产量均能满足需求。

2.矿产资源经济承载力分析

采用模型对2015年、2020年贵港市金矿、锰矿、水泥用灰岩等3种主要的矿产资源现有经济承载力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

由于对矿产资源的开采进行了很好的控制,2015年、2020年金矿、锰矿、水泥用灰岩等3种资源均未枯竭,可以承载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环境容量分析

贵港市COD环境容量为144815.5吨/年,根据预测,到2015年和2020年,贵港市COD排放量分别为210622吨和262750吨,都已超过环境容量。

在规划期间内,必须强化污染物排放的削减,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