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83763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9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公共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公共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公共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公共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docx

《公共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docx

公共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公共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一、前言

21世纪是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主导的世纪,科技已经成为国家和地区间综合实力竞争和市场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以地区为整体,整合现有公共科技资源,实现公共科技资源的社会共享,通过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集成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共用技术服务,大幅提高公共科研与服务的实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对核心技术攻关的整体合力,已成为促进科技进步、保持科技优势的基本手段。

近年来,我城区在公共资源服务即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创新制度和环境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

但总体上,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还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的要求,企业缺乏创新动力,资源配置还没有实现优化,分割、脱节,协同性较差。

科技成果转化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

因此,必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为城区提供公共科技资源及优良的运行机制和环境,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城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二、系统简述

1、平台简述

公共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是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运用共建、共享的机制,对公共科技资源进行重组与建设,所构建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物质与信息保障服务系统,包括网络运行体系、资源交流体系、中介服务体系、管理服务体系、高校研发体系等五部分。

 

平台要素框架(图一)

 

(1)网络运行体系

首先,平台为全社会提供公共科技资源有多少、怎样联系使用事宜、需要多少费用和科公共科技资源分别有什么用途、在哪里的信息,通过网络运行体系,使城区各地乃至全国各地的单位、企业、科研人员对城区公共科技资源的详细资料一目了然。

(2)资源交流体系

资源交流体系建立公共科技资源交流模式,共建共享是公共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运行机制。

科技资源提供者在公共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发布科技资源,用户从公共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获得公共科技资源信息。

从用户的角度看,使用平台提供的公共科技资源,可以将原本准备重复开发的经费节约下来用于其它方面,有效降低研发成本。

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实现技术、经验的交流和共享,研发条件和应用环境可能因此改变,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比,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

从科技资源提供者的角度看,通过资源交流体系,使自身的科技成果得到外界的认可和应用,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还可与用户达成合作关系或进行技术交易,收取的费用可以充抵研发的日常费用,解决研发经费不足、分析测试技术人才收入低的问题。

(3)中介服务体系

面向高新技术产业的中介服务机构,重点发展技术集成、产品设计、工艺配套等共性技术服务以及高新科技成果转化等中介服务业务,利用公共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使科技中介服务的信息为更多用户服务,同时也充实公共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科技信息。

(4)高校研发体系

另外,公共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可以充分发挥城区高等院校、研究院所聚集,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使高校科研人员走出“象牙塔”,实现产学间的有效衔接。

集中优势团队加强原始创新。

积极推动高校与企业间人才、信息、资源的开放互动,形成良性发展的合作关系。

最终建成全市技术生产的核心,使城北区成为在区内有较强影响力的技术源生产中心。

(5)管理服务体系

利用网络及开发专用软件对公共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信息进行管理,为使用公共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用户提供自己的信息维护交流软件,提供科技资源检索系统,智能专家系统等。

2、运作(服务)流程

(1)公共科技资源浏览

公共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基于WEB平台建设,能够通过Internet浏览器登陆公共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网站,对公共科技资源信息进行浏览。

公共科技资源信息包括科技动态、科技成果、政策法规、通知公告、服务单位等信息以及网上科技展、技术论坛等交互信息。

平台为全社会提供公共科技资源有多少、怎样联系使用事宜、需要多少费用和科公共科技资源分别有什么用途、在哪里的信息等。

(2)公共科技资源检索

可以对公共科技资源按产品和技术进行检索,也可以按公共科技资源的服务领域(农产品、机械、数码、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学等)进行分类检索。

按类型和名称等关键字利用搜索引擎进行精确检索。

(3)公共科技资源维护

科技资源信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

利用政府资源,由科技局及相关科技单位成立信息员队伍提供信息;由各高新科技企业提供;由高新技术产业的中介服务机构提供。

建立由科技工作人员和专家组成的编辑队伍对提供的信息进行审核和分类,筛选后进入公共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4)公共科技资源专用软件

建立公共科技资源数据库,收录最新的高新科技成果产品及技术,

2、具备了比较好的创新基础

(1)区域创新基地建设不断发展

(2)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结构趋于合理

3、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知识的生产和供应量增加。

二是核心技术研究有了新的突破,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

三是科技投入产出比较好。

大学知识创新源头作用活力显现,可市场化成果日益增多

湖南是全国的教育大省,高等学校创新资源雄厚,是知识创新的摇篮,高校承担科研项目特别是国家级高水平科研项目的数量、科技经费总额、获得科技成果奖励特别是国家级大奖的等次与数量等科技工作的主要指标,均进入了全国十强,涌现了一大批创新性科技成果。

2002年全省取得各类科研成果965项,其中新一代银河高性能实时仿真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并通过技术鉴定,整体技术性能达到当前国际先进水平;人类胚胎干细胞建系等原创性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中药超微饮片的研究和开发步入产业化阶段。

“九五”以来,全省高校组织实施了重大项目的联合攻关,大力推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着力解决“三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技术难题。

长沙卷烟厂、株洲电力机车厂、株洲硬质合金厂、金键米业、中联重科、湖南海利、创智科技、金瑞科技都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自主开发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

(3)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较快,科技知识型服务业来势较好

湖南以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创新需求为导向,以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为动力,健全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培育一大批示范效应显著的科技中介机构,是中部地区的科技中介建设较好的省份之一。

全省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4192多个,13万多人从事科技创新服务工作;科技咨询业机构健全,拥有1600家科技咨询机构,省级注册科技评估师2255人,服务内容涵盖了项目评估、决策优选、技术管理、信息咨询等多个领域。

成立了36家生产力促进中心,6家火炬创业中心,全省拥有公益性科技情报与文献机构13个,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现代科技信息网络体系与技术市场交易体系,省级区域创新工作服务体系初具雏形,科技知识型服务产业化稳步快速推进。

(4)政府不断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创新环境明显改善

为全面实施科教兴湘战略,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湖南省委、省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加速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新举措。

一是加强科技投入。

1998年省委、省政府做出《关于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把发展高科技产业作为“第一战略选择”,设立3亿元引导资金,连续4年,滚动发展。

到目前,引导资金总规模已达到12亿元,引导资金的引导比已达1:

7.41。

政府科技投入增加发挥了带动效应,促使金融、证券等部门把投资热点转向高新技术企业,民间资本、风险投资、各类基金纷纷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结盟联姻。

二是各级各部门加强了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建立了省级领导抓区域创新工作的分工负责制度,基本形成全省各级一把手抓区域创新的大科技工作格局。

三是改善政策法制环境。

在原有政策基础上,我省又出台了《关于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关于加速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营造了有利于区域创新发展的政策法制环境,使我省区域创新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轨道。

这些举措有力地增进了政府各部门的大力配合和官产学研金的紧密结合,推动了区域间、企业间广泛联合,促进了多学科的高度融合,加强了全社会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

缺陷

2、知识和技术的扩散存在障碍,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不健全

县市科技工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单元,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基础环节。

我省的县市科技工作在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总体上还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不少县市,科技工作明显滞后于经济工作,科技人员和适用的科技成果严重缺乏,湘西一些地区的县市连开展工作都十分困难;县市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我省科技三项费投入未达到1.0%,有的县、镇还不到0.2%。

中介机构是知识和技术的扩散与应用的重要环节,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

按照市场定位和行业属性,中介机构的从业人员和自身需要具备信息、技术、经济、政策、法律以及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功能优势和市场信誉。

从我省的科技中介机构来看,整体服务功能不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主要是机构数量和从业人员较多,但大多数中介机构规模小,服务功能单一;主动服务意识差,服务的质量不高;行业自律性不强,市场竞争力弱;尤其能满足国际化咨询的中介机构非常缺乏。

在管理体制上,由于人为的分为经济、科技、教育三大板块,部门之间、地方之间相互分割,官、产、学、研之间缺乏密切合作。

由于缺乏市场上的彼此信任和片面追求自我实现经济效益,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着眼于自办产业多,与企业联手进行重大技术创新少;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之间学术交流不多,联合研究更少。

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在“板块结构”的格局下,自成体系,大学或科研机构未能较好地成为区域创新的重要外溢来源和科技创新始发性资源的重要供应源。

在运行机制上,区域内企业也未形成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区内企业之间在业务上的关联并不多,中小企业在某些产业环节上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供应的也较少;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鼓励冒险的企业家精神和重视合作与非正式交流的社团交化较为缺乏,等等。

因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推进,这种空间上的聚集将会表现出很大的脆弱性。

二、第二部分建设的总体框架

二、建设原则

1.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的原则。

区域创新体系受区域经济、文化和资源等条件与水平的制约,区域的经济发展要素各具特色,其创新活动必然会有不同的起点、内容和途径,因而区域创新系统应具有鲜明的多样性特征。

湖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要结合本省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等,制定能充分发挥本区域各个优势的创新战略和有的放矢的区域创新政策,以满足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支柱产业高新技术改造的要求,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创新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要求。

同时,湖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要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有机衔接,在制定区域创新政策时,要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方针为导向,与国家创新政策协调一致,使湖南区域创新体系既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又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

4.市场导向和政府推动相结合的原则。

湖南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必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按市场规律配置创新资源,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和能动性以及市场的创新导向性,财政投入为主导的计划机制来实现资源配置,这种低效率的运行机制正在逐渐被减少不必要的干预,让企业自己承担创新决策的风险和回报。

由于湖南在市场机制建设方面尚不完善,政府在创新体系中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显得十分重要,需要政府制定和设计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和机制,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创造合作机会,弥补创新过程中间出现的市场缺陷,使市场机制得到有效发挥。

市场导向与政府的推动在创新体系建设中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三、整体思路与体系构架

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是大幅度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大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地方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整体思路

湖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整体思路是从区域所具有的优势创新资源和现有基础出发,按照建设开放性特色创新区域的原则,以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和区域创新能力,加快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长株潭协同创新区域发展为核心,突出产业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倡导名牌,优质品牌和重点企业的创新,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培育有区域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群,不断壮大沿京珠高速南北布局的潇湘高新技术产业带,辐射带动整个区域的创新发展;充分发挥中介服务组织在技术扩散和知识传播中的桥梁作用,提升创新服务体系的功能;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和引导力度,着力营造创新环境,建立起有利于创新资源和要素流动与互动的公平竞争机制和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合作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以及有利于区域参与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的创新平台。

逐步建成以高等院校、重点科研院所的原始创新与扩散为基础,以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相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为重点,以社会化、专业化和网络化的创新服务以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的制度创新和环境建设为支撑的,全方位开放,运行高效,有湖南区域特色的创新体系。

 

图2-1区域创新整体思路

(二)、区域创新建设体系的构架

区域创新体系的组织框架包括创新机构、创新资源、中介服务组织和创新管理四个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的主要组成部分,构成五个创新子系统,形成创新主体和创新支撑两个层次及与之相应的三个平台。

二个主体层次的子系统分别是以高等院校和重点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原始创新系统;以企业为主体、产业技术创新为重点的企业技术创新系统。

三个支撑层次的子系统则是以促进知识、技术转移为目标的创新中介服务系统;以制度创新和环境建设为重点的政府宏观调控系统;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的社会多元化投入系统;三个平台是创新环境平台、创新服务平台、创新投融资平台。

三个平台是三个支撑层次的子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

创新机构在协调互动的创新平台基础上

1、原始创新系统:

以高等院校、重点科研院所为依托,大力开展应用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开发,形成区域创新的源头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高等院校不仅是创新知识凝聚的载体,更是创新人才聚集的地方,能够促进新技术、新企业的产生,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动力。

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科研机构,面向市场,研究开发具有近期商业价值的新产品,创新速度快,对于保持区域创新活力具有重要作用。

2、企业技术创新系统: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是要确立企业研究开发、创新投入和创新利益分配的主体地位,解决好创新的活力和动力问题,在机制和体制上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创新既可采用自主投入开发来完成,也可以借助外部力量和资源,实行开放性的合作方式来完成,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成果转让、购买、委托开发、技术入股、联合经营等多种形式,使企业更有效地创造、引进、吸收和推广新的知识和技术而形成技术创新体系。

3、创新中介服务系统:

中介组织是衔接创新机构各个部分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是我省创新体系建设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要围绕区域创新发展的需求,搭建推动区域发展的创新服务平台,一个功能较完善、机构充分发展、服务质量较高的创新服务系统,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4、促使大学成为区域创新源泉和后盾

大学是区域创新的母体,是区域创新的源泉和后盾。

湖南省高等院校的科研队伍不断壮大,已经成为全省科技创新队伍中的重要力量,但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潜力和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因而加强整合,发挥湖南省大学的整体优势,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的结合。

一是加强高校的科研条件建设。

根据当前学科发展和科技创新工作的需要,优化高校科研资源配置,对高校的大型科学仪器、重点实验室、科技文献和科技数据实行开放、共享的新型管理制度。

加大对大学科技园、高校技术创新孵化服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

努力提高大学科技园等孵化机构为创新创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创造社会资金与高校师生科技知识相结合、共同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和平台。

二是推进高校与科研机构在科研和教育方面的结合。

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部分科研机构整建制进入高校,与高校现有的系(所)结合、重组,增强高校的科研力量。

加强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培养研究生和高级技术人才的联合与协作,促进高校科研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在开展科技创新的同时,不断为社会提供经过严格科研训练的各类专业化人才。

三是选择一批研究型高校,进行创新基地试点。

将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逐步办成科技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

发挥研究型大学在发展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方面的优势,淡化学科概念,鼓励研究型大学根据科学前沿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结合科研任务和项目,及时调整学科设置,推动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

支持研究型大学与省内各高校共同建立跨学科的研究中心,以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使科技创新持续不断。

 

16、推进转制科研院所迅速进入经济主战场

推动企业化转制,发挥体制优势和技术基础优势,促进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科研院所发展成以生产高科技产品和向社会提供技术成果为主的科技型企业,成为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创造者和拥有者。

17、大力促进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加强高新技术园区、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开发区和对俄合作基地的建设,通过优质的基础设施的配套和生产要素物流等,畅通技术流动的渠道,促进创新资源的集聚,降低区内企业的创新成本,增强园区的创新和产出功能,逐步发展成产业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其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孵化、示范作用。

18、加强农业技术创新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开发名优特新的主导产品,发展优质、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

(2)切实提高农业创新能力。

以培育农业产业为主线,建立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农业科研体系。

发挥农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核心作用,强化农业新品种的选育和农产品的深加工,增加农产品的技术增值效益,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服务和农业产业发展同步并进,实现农业增产技术向增效技术的转变。

(3)创建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

通过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以“公司+农户”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推动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其发挥在试验示范等方面的基础作用,成为农村科技推广的重要实施载体;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承包等方式牵头参与农业生产和经营开发,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活力。

19、以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通过研究解决全省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为提高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供技术支持,推动全省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针对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加大技术攻关,一方面力争在新资源、新能源的开发上取得突破,另一方面加强资源的深度利用和循环使用,降低发展的资源消耗率,为我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保障。

(2)紧扣惠及人民生活环境改善和生命质量提高的热点科技问题,在重大疾病防治、食品安全保障、水环境生态修复和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等重点领域加强技术集成,注重创新示范,为实现我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技术基础。

20、构建促进主导产业发展的创新服务网络

加快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创新服务网络,鼓励社会力量创办民营化、社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形成门类齐全、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

由行业协会和商会牵头,协调行业发展,参与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帮助企业掌握市场准入规则;推动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强化共享机制,加速技术向中小企业的转移和扩散,提高中介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21、推进专业化的中介服务

加强面向高新技术产业的中介服务,重点发展技术集成、产品设计、工艺配套等共性技术服务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等中介服务业务,培育一批专业服务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骨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不断开拓业务领域和发展空间,打造精品服务项目,形成专业服务、品牌服务。

22、增强公共技术服务能力

整合现有公共科技资源,实现公共科技资源的社会共享,通过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集成为企业提供共用技术服务,大幅提高公共科研与服务的实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对核心技术攻关的整体合力。

3、科技创新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

一是科技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2002年科技人力投入10.38万人,较1997年增长15.6%;科技财政投入11.35亿元,较1997年增加2.25倍;200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跨过4000亿元台阶,为4340.94亿元,增长9%。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565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见图1-3)。

二是科研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科研机构面向市场能力增强。

全省8家中央在湘科研院所和24家省属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已全部转制为企业或进入其他企业集团。

有的科研机构已开始上市融资,逐步走上了市场化的科技型企业发展道路。

如湖南化工研究院转制成为湖南海利,它是全国第二家科研院所上市融资公司;建设部建筑机械研究院转制成“中联重科”,其余大部分已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成为股份制公司。

科研机构的企业化转制,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