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解读及当代启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58952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解读及当代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对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解读及当代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对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解读及当代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对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解读及当代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对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解读及当代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解读及当代启示.docx

《对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解读及当代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解读及当代启示.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解读及当代启示.docx

对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解读及当代启示

对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解读及当代启示

摘要:

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名言:

“知识就是力量”,不仅深刻地反映了他所提倡的理性精神、科学精神及实践精神,也对人类思想史和实践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句话所蕴含的哲学精神在我国30年改革开放过程中有着具体而切实的体现。

同时,对这句话的过分推崇和片面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知识就是权利”、追求功利化、盲目地向大自然索取等误区,值得我们对当代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以深刻反思,从而更有力地推动改革开放的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

知识就是力量改革开放当代启示

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提出:

“知识就是力量”,这样一句简单明了的话,却深刻地反映了他所提倡的理性精神、科学精神及实践精神。

这个命题所内含的价值观念也早已深入人心,并且转化为人们追求知识、尊重知识、创新知识的不竭动力。

近400年过去了,“知识就是力量”蕴含的哲学精神在我国30年改革开放过程中有着具体而切实的体现。

同时,对这句话的过分推崇和片面理解,导致一些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就是权利”的错误认识,片面追求功利化,特别是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诸如此类的当代社会存问题,需要我们加以深刻反思,从而更有力地推动改革开放的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时代背景

培根是近代英国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马克思对培根在科学史、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样振聋发聩的口号,与当时英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条件有着紧密联系,他的思想是时代的产物。

因此,要解读“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蕴含的深刻含义,就需要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开始考察。

培根生活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和成长的时期,也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序幕时期。

资产阶级为了完成其革命任务,更迅速地发展资本主义,繁荣资本主义经济,要求冲破各种封建羁绊,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迫切需要开拓知识领域和迅速发展科学技术。

正是在这一需求的推动下,作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代表的培根,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和资产阶级的需要,对阻碍科学技术发展的封建神学和经院哲学发起了猛烈的抨击。

他反对旧传统和权威的迷信,反对蒙昧主义,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口号,推崇知识,赞颂科学发明,并以改造人类知识、实现科学的“伟大复兴”为己任。

一个哲学家、思想家的思想的形成,除了阶级原因之外,还同他所处时代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关系。

培根也不例外,他关于知识的价值和功能的论述,深受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

人文主义思潮从十四世纪开始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出现,并逐渐遍及整个欧洲,历时久、范围广、影响深远。

人文主义者强调一切以人为本,提倡个性自由平等,反抗教会对人的束缚和压制,推崇人的理性,肯定人的智慧和才能。

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本身不能自动转换成力量,知识只有被人掌握并加以应用才能产生力量。

反映在人与知识的关系上,即承认知识是客体,主体是人,知识能否发挥力量,发挥多大力量,关键在于人,在于人掌握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在于人对知识的应用。

培根这种发挥人类主观能动性、重视人的作用的思想,不能不说是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启迪。

知识有两大主要门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中世纪,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只是教会恭顺的侍女,根本不能超越教会规定的界限。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兴起,为了发展工业生产,需要有探索自然物体物理特性和自然力活动方式的科学。

在这种条件下,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数学等各个领域开始冲破神学的羁绊而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

与此同时,总结和研究新的科学认识方法成为一个新问题,当时有成就的科学家都提倡科学考察、资料积累和实验的科学精神。

这些为培根总结人类研究自然的科学方法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和启迪,同时也使他对知识在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中的巨大力量有了更加清醒、直观的认识,促使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命题。

二、培根“知识就是力量”所蕴含的哲学精神及对近代哲学的影响

文字上还要下功夫。

目前太口语化。

培根最初是在《新工具》这本哲学、逻辑学的重要代表作中阐发其“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广为人知的名言的。

培根写到:

“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而且几乎是一样的。

”①一句简单明了的话,却蕴含着这位近代大哲学家的哲学精神和哲学思考,并对当时以及培根之后的时代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知识就是力量”体现出强烈的理性精神,将人们的目光从宗教引向现实

我国学者赵敦华曾从人类历史的角度论及他对理性的理解:

“古希腊的理性是与宇宙的的心灵相通的思辨,中世纪的理性是神学和信仰的助手,近代的理性则是时代的精神,这就是自然科学的精神”。

②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打破了中世纪神学对于人们思想的束缚,正体现了这种近代的理性精神。

他深信,人类统治世界的力量深藏在知识之中,而不是宗教所宣扬的那样在于上帝。

真正的知识是根据探究原因得到的知识,知识是以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发现和解释构成的,人们通过后天的努力可以掌握,不需要受到上帝的控制。

这就从本质上肯定了人在历史和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使人类能够更加清醒地看到自身所蕴藏的巨大能量,从而不因对于宗教在情感上的痴迷而丧失独立判断的能力,“在思想上得到真理,在行动上得到自由”③,走向更加理智的发展道路。

(二)“知识就是力量”体现出强烈的科学精神,引导人们重视科学技术对人类发展的作用

在《新工具》中,培根这样说:

野蛮人、文明人的分界是以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为标志的。

农业的文明是人类的第一次革命,而把科学应用于工业,正是导致人类文明的第二次革命。

培根所倡导的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就是一种现实的科学观,这种观点是培根首创,并详细加以阐述的。

在论及中国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所产生的“力量、效果和影响”时,他曾深刻指出:

“这三件发明,改变了全世界的整个面貌和事物的情况,头一件在文学上,第二件在军事上,第三件在航海上,由于产生了无数的变化,以至于几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显赫的任务,对于人类事物曾经比这些变化在加强人类事物上有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④培根把科学技术的发明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功绩凌驾于历史上其他的头等大事,在近代科学诞生的早期,体现出明显的崇尚科学的精神。

培根倡导的知识,主要是“自然的解释”。

他鉴于当时人类拥有的知识,并非都能适合,而提出了科学的革命概念,即科学作为知识的理论体系,其发展并非是知识量的逐渐积累,而是旧理论为新理论所代替的整个理论体系的革命。

他在《新工具》里写道:

“若期待用在旧事物上加添和移接一些新事物的做法来在科学中取得什么巨大的进步,这是无聊的空想。

”⑤(这一段没有把问题说清楚。

关键是什么是科学精神,如何体现出科学精神,怎样使人们重视科技?

特别是后一点,要有历史的证据。

(三)“知识就是力量”体现出强烈的实践精神,推动知识朝着关注人的现实活动方向发展

培根曾经这样评论传统的知识:

“它能够谈论,但是不能生育,充满着争辩,但是没有实效。

”在传统的认识论里,知识只是为了满足个人言谈、争辩以及个人名利、思辨的需要,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其效用,却没有服务于整个人类发展尤其是物质层面的发展的实用性。

在培根看来,知识不是一种纯思辩,不是采用谈话的资料和争论中反驳对方的手段。

知识是一种力量。

首先是一种改造、统治自然的力量:

这里所说的知识,和同时代或之前的知识是不同的,之前的知识把人们的目光引向自然以外的地方,沉迷于无用的幻想和不结果实的教条,毫无用处。

现在培根打破了传统的和同时代的知识观的束缚和局限性,赋予了知识这个词一种全新的含意。

知识,应该是关于原因的知识,是关于事物发展规律的知识。

获得了知识,也就了解了事物的原因,掌握了自然的规律、洞悉了自然的奥秘。

这样,人就可以控制和驾驭自然,行使对自然的统治权了,要促进科学的认识,就要投身进去,要去追求、要去探索、要去试验。

因此,知识不再只是学问,它是社会发展的改革力量,人性自我完善的力量,更是人类认识自然、驾驭自然的巨大力量。

这样的认识尽管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却将人类的目光更多地从自然以外的地方引向自然,从无用的幻想和不结果实的教条引向实践活动当中。

培根自己也正是从经验出发,以生活的实践、科学的实践、生产的实践为依据,确信世界上是没有任何东西不可认识的。

(四)“知识就是力量”容易导致对知识的功能的片面化理解,导致忽视精神作用的功利主义倾向

培根关于知识的认识启发了人们的理性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精神,但不可避免地存在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倾向,一言概之,就是功利主义倾向。

他在承认知识对于创造物质财富、促进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的同时,把精神价值排除在知识尤其是科学的实用性以外,这就造成了注重物质而忽视精神作用的巨大缺陷。

同时,他所推崇的“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就是人类运用知识的力量去认识自然,从而达到驾驭自然、控制自然的根本目的,如同赵敦华先生所评价的:

“把自然作为人类的异己对象加以利用、改造和征服,把知识的力量仅仅当作是驾驭自然的物质力量。

”⑥这些都在一定层面上显示了培根在对待知识、对待自然和对待人类社会发展等问题上过分的功利主义倾向。

当代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就是这一倾向的集中体现。

三、“知识就是力量”的哲学精神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体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⑦3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顾这一伟大历程并反思其深远意义时会发现,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命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一)抛弃狂热的感性:

理性的复苏

在1978年以前,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动荡和挫折,林彪、“四人帮”集团控制广大人民的思想,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

这就把人们的思想禁锢在狭小的范围内,看不到自己的力量,不能理智地思考究竟如何发展社会主义,这是一种狂热的感情用事。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这也是中国人民开始独立理性思考自己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的开端。

诚然,这样的思考相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建立稍显迟缓,可同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在西方引起广泛的理性思潮一样,这样的改革让当时陷入迷惘的中国人重新认识到自身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过程中的巨大力量。

“1978年12月,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社员秘密签订了全国第一份包产到户的合同书,拉开了农村改革中最重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这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⑧(小岗村的事很难说是理性复苏的表现)。

这也是中国人民在十年文革精神压抑和感性狂热下的理性复苏。

自此,从改革之初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直到现在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等等一系列重大政策和理论的出台,都继承了这种理性的思维,提出了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

(理性的复苏,更多地是从党的反思、各种政策、文献中体现的,是从理论界的讨论中体现的,而不是从小岗村这样的事件中体现的)

(二)破除对权威的迷信:

科学的指引

1976年10月,华国锋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思想,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必须拥护,不能违反;凡是损害毛主席的言行,都必须坚决制止,不能容忍。

”这是整个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的思想处在一种狂热的对于权威的崇拜之中的集中和最为具体的体现。

改革开放后,西方各种思潮逐渐传入中国,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随即成为许多青年的座右铭。

人们开始认识到,要想真正建设社会主义,只靠一两个权威是不行的,要创造物质财富,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

在农业方面,我们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改造传统农业,发展新兴农业。

工业方面,则必须应用以电子信息和自动化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用于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走出“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老路。

至于国防,就更离不开科学技术。

此外,决策的自主化、科学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也都离不开科学技术。

这种观点的影响,直到现在也没有消退,“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口号,在今天已经完全变成了现实。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更为“知识就是力量”赋予了新的时代色彩。

(这里写的并不是科学的指引,而是如何需要科技强国。

但是,知识就是力量,更多地应该体现在如何发挥力量的作用,而不是从“需要”的角度说。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重视实践

培根在近代发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提倡知识要为人类的利益服务,体现了很强的实用性,将人类的目光引向实践活动。

而在中国,1978年3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张成写的《标准只有一个》的短评。

文章明确提出:

“真理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社会实践。

这个科学的结论,是人类经过几千年的摸索和探讨,才得到的。

”⑨这篇短评已经从理论上论及了问题的实质和要害。

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终于引发了全国性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这篇文章指出:

“要用于研究生动的实际生活,研究现实的确切事实,研究新的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

”⑩不同的时代,对于这样的问题却阐发出同样的见解,不是巧合,而是对于实践活动重要性的必然认识。

邓小平同志讲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摸着石头过河”,因为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供我们参考,即使有经验,那也是别人的,不一定适合我们,要想建设好社会主义,不能有教条主义,也不能有经验主义,必须自己去摸索、去实践,在摸索和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3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的实践进程也不断迈进。

在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探索中,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据国家统计年鉴,1978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仅有3645.2亿元,年人均收入仅381元,老百姓生活十分贫困艰难。

改革开放的30年后,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46619亿元,比1978年翻了67倍;年人均收入达到1608·4元,比1978年翻了4倍多;改革开放30年里,我国国民经济以年平均增长10%的高速度向前发展,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四、对“知识就是力量”片面理解导致的误区

(一)“知识就是一切”----功利主义、物欲主义的泛滥

培根在他那个时代注意到知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巨大的,但任何事情都要辩证地看待,过分推崇和片面理解“知识就是力量”,其结果很可能导致“知识就是权利”“知识就是一切”,导致唯知识、唯科学,忽视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过分地追求知识对社会的改造作用,就会造成重视物质而轻视精神,表现在社会生活领域就是功利主义和物欲主义的泛滥。

自改革开放政策到今天的与国际轨道接轨,功利主义与物欲主义越来越占据了国内部分市场,而这两大主义的横行,已让很多人越来越利欲熏心、物欲横流。

功利主义、物欲主义的盛行,不单单糟蹋人们的心灵,也逐步侵蚀着中国文化。

(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要表达得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诚如赵敦华先生在他的《西方哲学简史》中所讲的:

“通过知识掌握自然的规律,从而改变自然、命令自然,趋利避害,使自然规律为人类的利益服务”⑿而过分地强调人类对自然的这种主导和支配作用所导致的恶果,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日益凸显,成为我们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问题。

在近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城乡建设大规模开展,消费结构升级的重点由衣、食转向住、行,加之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和严重浪费,资源消耗量急剧上升,污染物排放量也随之大幅度增加。

发达国家在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所遭遇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短时期内集中暴露出来。

在这种关键时刻,对方向的调整成为必须做的事情,以胡锦涛为首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站在改革开放新的起点上,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

发展是解决中国当前面临的一切问题的关键,但是,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不仅要讲发展的数量,更要提升发展的质量,做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目的在于拉长“核心价值”、“社会公正”、“环境保护”这些已经变短的腿,使之与“经济增长”这一相对较长的腿相适应,维持相对平衡。

科学发展观为当前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最直接有力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工具。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应持辩证的观点。

对“知识就是力量”的认识也不能例外。

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知识就是力量”,从培根提出这句名言到现在,400多年过去了。

今天“知识”所指的内涵不知比当时丰富多少倍,“力量”所代表的内涵也远非当时的“力量”可以同日而语的了。

在以往传统的物质经济时,人类利用的主要是自然资源,这种资源的特点是越用越少,处于递减的状态。

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赖以创造财富的资源主要是知识,这种资源的特点是越用越多,处于递增的状态。

新的知识层出不穷。

只要我们很好地应用“知识”,使知识通过实践转化为能力,长期反复的实践,能力又内化为素质,那才是真正彻底地掌握了知识。

也只有如此,“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才会真正成为现实,为我们的改革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供强有力的指导。

 

参考文献:

——————————————

①培根《新工具》《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第47页

②⑥⑿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4页、221页、204页

③④⑤培根《新工具》《培根全集》司佩丁本伦敦1860年版,第4卷,第114页

⑦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⑧⑨⑩汤应武《抉择——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的历程》经济日报出版社,第56页、94页、97页

⑾周树志、秦鹏《论改革开放的时代意义》《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月,第38卷第6期

⒀李也《思想巨人——培根》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4年版

⒁余丽嫦《培根及其哲学》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⒂姜同《论“知识就是力量”》《长沙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12月第20卷第4期

⒃夏可珍《学习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启迪》《当代教育论坛》

 

奇摩女孩http:

//bb-E2OPC2u4D76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